我有一个好作品推荐给大家,这个电影没讲完的部分,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史:
(Steam)
(豆瓣)
写于2022年
我专注于美利坚大革命背景的作品,在豆瓣坚持写了很多年的书评影评,因为不久前六月五号我莫名其妙被封了,我看到这个电影的影评区如此群魔乱舞,却不能些自己的评论,于是就决定在B站发一期视频。这大约是自从上次评论给奴隶制势力司令唱赞歌的书以来,第二期以视频方式发布的书评或影评,顺便一提,我那一期书评在豆瓣上被删了,你们还能看到B站的视频版。出版商给了豆瓣多少好处,去删除一个真正讲依据说实话的书评?
言归正传,我看到这个人说本片粗鄙而肤浅,剧本和导演都很有问题,这个评论的作者强调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他认为这个片子极具煽动性、动机不纯,因此想让这个片子滚。
他们对奴隶主唱赞歌的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的态度呢,我们却没有看到他们咬牙切齿对格里菲斯的电影说滚!难道格里菲斯的电影就不具有煽动性,难道格里菲斯的电影就就很纯洁?他们非但不说滚,反而是一片褒奖,因为那个电影煽动的是反对自由和平等,这才是他们要的。相反,他们痛恨的是追求自由、平等的灵魂,尤其是这个灵魂属于黑人的时候。
另一个影评同样咬牙切齿的说:
这个电影的一些列改动已经是在捏造历史了,而且捏造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塑造黑人的绝对无辜,和白人的绝对卑劣,以此形成强烈对比,来合理化特纳的起义。 影评还看似理性客观中立的进一步说道,回顾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而不是去寻找仇恨,《一个国家的诞生》对奴隶制的历史,并没有挖掘出值得思索的深层内容,而只是非常低劣的撩拨了种族的历史仇恨。 这种做法,反倒让影片失去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于观众,则无法全面认知这段历史,而只是得到一个人物脸谱化,政治正确性的样板戏,至于以史为鉴,更是不可能了。 与之相对应的,《为奴十二年》里,善良却无法摆脱奴隶制原罪的庄园主,《被解放的姜戈》里,身为被压迫的群体,却处处维护白人利益的黑人管家,这种具有矛盾特质的角色,才更符合历史,也更能引人深思。
另一个影评说得更直白,他说本片垃圾,因为:
本片以肤色为标将人分成两种,黑人=好人,白人=坏人,人性中扭曲复杂的部分被电影通通抛弃。
我不知道这些影评的作者究竟是观影的时候选择性失明了,还是写这些正义凛然的长篇大论的时候记忆选择性丧失了。
事实上,特纳的电影里一上来就展现了“善良的奴隶主”,也正因有那么一个“善良的奴隶主”允许年幼的特纳读书识字,年幼的特纳被开了一个自由的口子,让他掌握了自由的知识,这就是特纳后来能成为带领人们起义的领袖的基础。
而在电影中,特纳从一开始想要团结的,正是一个跟他一样看起来颇有教养的黑人管家,而那个黑人管家一再拒绝加入特纳的起义。
电影里明明有他们所谓的“善良的奴隶主”,堕落的黑人(而且不止一个),他们却被影评说成没有,并以此为理由大力鞭挞本片,给本片一颗星极差的评价。这不禁让我们思考,这些欺负那些没看过电影的人的赤裸裸说谎的影评,究竟居心何在。
这个影评还得到了大量点赞,甚至有不少打赏。我写了那么多年影评,从来没有得到过一次打赏,我说这些不是为了我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是想提醒一下善良的人们,如果一个国家中正确的意见得不到任何物质上的支持,而错误的意见却有资本的鼎力支持,那么发表正确意见的人就难以为继下去,缺乏正确意见的国家久而久之则会遭遇智力上的全面退化。
国内舆论这种普遍的对真相,对自由的咬牙切齿的痛恨和鞭挞,这种自我陶醉的无耻谎言,在历史上造成的恶劣影响的几个例子,恰恰是美国南方奴隶制势力,以及纳粹德国,军国日本,无一例外都是以可耻的毁灭收场。
我看到一个罕见的反对这些影评的声音,他说那些影评责难的所谓问题,从《斯巴达克斯》到《勇敢的心》无不存在,但到了黑人影片,就大为人所诟病。这难道不正是内心偏见的体现?如果截止到此,我以为我遇见了一个朋友,但是他最后总结道,我也不喜欢黑人,但也不愿因此认同种族主义的思维。
一个不喜欢黑人的人强调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究竟是想骗谁呢?
还记得那些影评作者在强调什么吗?他们也强调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因此,这实际上是一个种族主义者对另一个种族主义者的回复,尽管他们在其他事情的观点上看起来并不相同,这件事让我感到很有趣,因为文章作者和回复他的人都是种族主义分子,却都不敢承认自己是种族主义分子,还要冠冕堂皇强调自己不是种族主义分子。
这正是废奴主义者给你们的宝贵遗产,尽管你们可能永远也不会察觉到这一点。
在特纳和加里森发起废奴革命并取得胜利之前,奴隶制势力会根本不会扭扭捏捏,强调什么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相反,他们会自豪地大声宣称,黑人就是劣等,奴役黑人就是天经地义。正是废奴主义者通过不懈奋斗和牺牲,在第二次革命战争胜利后,把人们的道德层次整体提高了。
在那之前,当时全世界都可以毫无顾忌把他们认为的劣等种族称为野人、狒狒、猴子,对象不只是黑人,还有黄种人,犹太人,天主教徒,吉普赛人,俄国人,爱尔兰人,当然,废奴主义者无私的奉献,为这些人的自由和平等而战,而这些人是怎么做的呢,当时爱尔兰人作为反革命势力强烈反对废奴主义者,甚至疯狂屠杀废奴主义者和黑人,将废奴主义者称作“爱黑鬼的畜生”,因为爱尔兰人认为他们自己是优越种族,黑人才是劣等的。
二十一世纪在美国生活的华裔,提到老约翰·布朗的时候极尽侮辱之能事,这就是我在那个有五十万活跃用户的游戏开发网站被封的原因,因为我不能看到有人发表这种言论而无动于衷,我宁愿放弃自己在网站的流量效益,也要站出来反驳这种无耻言论,这给了那些本来就不喜欢我开发的游戏题材的网站管理员借口,说我破坏网络和谐,拿这个作为封杀我的借口。
人们需要知道,这就是废奴主义者的精神,无论人们有多么不理解,有多么恩将仇报,也不会影响废奴主义者坚定在正义事业的道路上走下去。
废奴主义者就是这样永远改变了世界,因此,现在的人只要还有一丝廉耻和体面,都不会公然再用过去那种侮辱性词汇来称呼他们所谓的劣等种族,而是会虚情假意声称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这种虚情假意其实也并非没有一点用处,这总归比公然宣传种族主义要好一些。随着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下一代终将不会再抱有前人的种族偏见。
这就是他们废奴主义爸爸给他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当然,真正的废奴主义者也是反对父权制的,所以像日本人那样崇拜强者的人,要克制住喊废奴主义者爸爸的冲动,你们可以称呼为废奴主义者兄弟,或姐妹。
说回到那个影评,这个电影让他不由想起抗日神剧,除了意淫,就是煽动仇恨,对我们客观、理性的看待这段历史一点没帮助,尤其是缺乏自省式的思索,比如人家强在哪里,我们又弱在哪里?
对此,我想问,你最后的结论是什么?是落后就要挨打?还是更进一步,等我们变强了,就要打人?换句话说,强者打人有理,黑人就活该当奴隶,这些种族主义者反思到最后,就只是社会达尔文主义那一套。
我发现,有些人的心胸太过宽广、善良,以至于只能看出奴隶主的好,别人稍微说点真相,就指责人家是动机不纯,撩拨仇恨。人们总是乐此不疲说谎,连真相都不提,提也是在断章取义,以便增加谎言的可信度,还扯什么反思历史,就在反思奴隶主怎么善良了,是吗?
我想到我正在开发的历史游戏,里面揭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比如某些人大力称颂的仁慈、绅士以及有骑士精神的奴隶主及其走狗在堪萨斯烧杀抢掠奸污白人妇女儿童——我之所以强调是白人妇女儿童,是因为在某些人看来,奴隶主及其走狗强奸黑人妇女儿童根本不算事,连提及的必要都没有,为了让他们看清他们崇拜的奴隶主及其走狗的下线有多低,我有必要特此强调。
如果他们认为作者展现和揭露不为人知的真相不是一种道德上的义务,而是在撩拨仇恨,那么我的回答是,很好,我就是在撩拨仇恨——撩拨对奴役和压迫的仇恨,因为人们对奴役和压迫已经如此麻木不仁。
导演和编剧是强奸犯疑犯所以被IMDB和豆瓣齐刷一星的片。
撇开创作者私德不说,片子本身很多也不够好。
本来立题是真的很别致:对生而为人几个要素的顺位排列,是一个人对自我和世界认知的开始。宗教一直被统治阶层当作奴化人民的重要工具,无论是天国、极乐还是转世,虚无缥缈的偿慰究其根本是消解愤怒和反抗。
前半部分牧师奈特是作为一个工具的工具,被使用的。这个过程中他所遭遇的最为骇人,而他内心的波动仅是饱含热泪,如何来说“爱得深沉”?
善恶的相对性本来也值得玩味。相信黑人男孩“被神赐福”却依然只让他看《圣经》,并坦言“你对农场更有用”。还有一直以来相对于其他奴隶主的“善待”,甚至为其家人提供庇护。
结果最后,你不砍恶人,却从软柿子捏起。你说他们killing people because they're black的时候自己做的不也是不加判断,because they're white么?
这种复杂性没处理好,只让人觉得一股四处泄愤、不带脑子的气。更奇怪的是一些没头没尾没转折没接续的“神显”镜头。
说信仰,却让人感觉“mean to be正义”的一方无甚信仰,拥有的仅仅是演讲技能而已。
这种技能用于煽动简直太可怕。他压制住了“正义一方”其他人的心志,既不判断可行性,也不判断尺度和边际。文艺创作,情绪无法共感的,发现理智也无法认同。可不反作用了么。
倒回来说。配乐很强大,几处画面冲击性很强。锤子敲牙真的会成为我心理阴影的。
放在《勇敢的心》之后看,只觉得前者或许是个坎,自那之后,“自由”被诠释得太随便了些。马上还要去看同样背景的《乱世佳人》,奴隶主立场对比起来就更迷了。(没同时上《为奴十二载》算它运气好吧。)
作为处女作有他被圣丹斯褒奖的道理吧。但远远不够。远远不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