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一个国家的诞生 The Birth of a Nation(2016)

简介:

    故事描述于1831年,黑人牧师奈特于美国弗吉尼亚洲,率领黑奴解放非裔美国人的自由运动,最终成为引发内战爆发的导火线。

演员:



影评:

  1. 今年有潜力冲击奥斯卡的影片中,有一部作品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引起关注的原因并不是影片的质量有多高,而是其场内外热闹的话题性。
     
    这部作品就是《一个国家的诞生》。

    《一个国家的诞生》
    《一个国家的诞生》


    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一百多年前,D·W·格里菲斯的同名电影,有趣的是,一百多年前的这部电影对黑人有着赤裸裸歧视,片中不但鼓吹白人至上,甚至赞美三K党,斗转星移,一百多年后,这部同名作品讲述的却是一个黑人反抗奴隶制的故事。
     
    黑人明星内特·派帕克花了七年时间,自编自导自演了这部电影。

    内特·派帕克
    内特·派帕克

     
    故事的题材和导演的黑人身份,都让这部作品被打上了政治正确性的标签,加上内特七年磨一剑的刻苦,让外界对影片充满了的好感,在烂番茄网上,本片的支持率一度达到96%。
     
    随后,影片在圣丹尼斯电影节,斩获两项大奖,其发行权甚至被疯抢,最终被福斯探照灯以175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至此,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出尽风头,人们几乎都相信,它会复制2014年《为奴十二年》的成功。
     
    就在场内一片欢腾之时,场外却爆出了导演的丑闻。


     
    据爆料,1999年,内特和室友将一名喝醉酒的白人女同学强奸。事发几周后,受害人报了警,可恶的是,由于内特和受害人曾有过双方自愿的性行为,因此被无罪释放。
     
    更可恶的是,内特和其室友在受害人报案期间对其进行了长期的骚扰。他们多次打骚扰电话对受害人进行恐吓、辱骂,致使她产生了严重的心理负担,最终患上抑郁症而自杀,年仅30岁。
     
    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黑人领袖的妻子被白人轮奸,正是他奋起反抗的导火线之一。

    黑人领袖妻子
    黑人领袖妻子

     
    这脸简直打的啪啪响!
     
    丑闻一出,外界的反响可想而知!用愤怒都不足以形容。影片在IMDb上的分数直接下降到5.9分,而在豆瓣上,有44.2%的观众,给出了一星。




    讲真,导演的形象,并不代表电影的品质。不如追本溯源的来看看这部作品本身。
     
    1831年8月,在弗吉尼亚州爆发了北美奴隶史上最严重的暴乱事件,共有60多名白人奴隶主及其家小被杀,暴乱历时48小时,被民兵镇压。
     
    暴乱的领袖是一名叫奈特·特纳的黑奴,他同时也是一名浸信会的传教士,认为自己是上帝选派的先知,来反对奴隶制,他利用宗教活动,团结了大批黑奴,进行了这场起义,起义失败后,他以“阴谋造反暴动”的罪名被绞死,其遗体被剥皮肢解。



    《一个国家的诞生》描述的就是特纳短暂的一生。
     
    导演内特七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整个剧情打磨的细腻、生动。从特纳儿时讲起,娓娓道来他天赋异禀,早慧识字,成为牧师后的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敏锐,感知自己目睹的有关奴隶制的一切,再到他亲历的一系列悲剧后,最终觉醒、反抗,到失败、牺牲。



    可以说,影片成功的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黑人英雄,我们能感受到他的爱,他的恨,他的痛,他的怒,在细致的铺陈中,与特纳一同走过他曲折的心路历程。
     
    与此同时,特纳起义所包含的个人意识觉醒、对奴隶制反抗等深远意义,以及他最终悲情英雄式的结局,又让影片笼罩了一抹传奇色彩,而令人神往。
     
    无可否认,这是一个能轻易打动人心的故事,并且完成度甚高。



    然而,这是一个历史故事,仅仅打动人心是不够。对照历史资料后,我们发现影片对特纳的一生改动甚多。
     
    其中一些,是可以接受的,比如特纳出生时,身上的神秘伤疤,这是杜撰的,但它增加了人物的传奇色彩和故事的戏剧性,再如暴动过程中,其实并不存在片中那段热血沸腾的广场对决,特纳的队伍早在这之前就被打散了,但它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观赏性。



     
    有一些,则值得商榷,比如将特纳被捕,改成他为了避免更多黑人被屠杀而自首,明显过于浪漫、过于美化,但作为一个以正面形象出现在荧幕上的人物,这也不是不可以。
     
    但有一些,就很不应该,因为它们改变了整个事件的性质。特纳承认他造反时所属的奴隶主对他很好,而在片中奴隶主为了特纳为白人洗礼的事情,鞭笞他到几近死亡;没有任何证据显示特纳的奴隶主利用他四处布道,才能赚钱维持农场生计;历史上,特纳的妻子并没有遭遇白人轮奸这样悲惨的事情。



    最可怕的一点是,片中特纳砍死主人后,大大的呕吐了一番,显示他不是一个喜好暴力的人,起义过程中也只砍杀奴隶主,但事实是,被特纳等人杀死的60多名白人中,只有10位成年男性,其余的包括14名成年女性,和31个婴幼儿童......
     
    这一系列改动,已经是在捏造历史了,而且捏造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塑造黑人的绝对无辜,和白人的绝对卑劣,以此形成强烈对比,来合理化特纳的起义。
     
    奴隶制是错误的,这一点是板上钉钉的史实,它并不需要人为塑造完美无缺的黑人和卑劣无耻的白人,去合理化对它的反抗。



    这种做法,反倒让影片失去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于观众,则无法全面认知这段历史,而只是得到一个人物脸谱化,政治正确性的样板戏,至于以史为鉴,更是不可能了。
     
    与之相对应的,《为奴十二年》里,善良却无法摆脱奴隶制原罪的庄园主,《被解放的姜戈》里,身为被压迫的群体,却处处维护白人利益的黑人管家,这种具有矛盾特质的角色,才更符合历史,也更能引人深思。

    《为奴十二年》中善良的庄园主
    《为奴十二年》中善良的庄园主


    回顾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而不是去寻找仇恨,《一个国家的诞生》对奴隶制的历史,并没有挖掘出值得思索的深层内容,而只是非常低劣的撩拨了种族的历史仇恨。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中国的抗日神剧,千篇一律的卑鄙鬼子和不怕死的英雄,打打杀杀间,除了意淫,就是煽动仇恨,对我们客观、理性的看待这段历史一点没帮助,尤其是缺乏自省式的思索,比如人家强在哪里,我们又弱在哪里?

    抗日神剧
    抗日神剧


    作为一个黑人导演,内特要是能拍一部,反映为什么黑奴始终没有发动一次成功的起义,靠自己的力量翻身,也许对黑人族群更有意义,毕竟总是抱着受害者的弱者心态,不会进步,只有不断自省,才会真正实现民族自强。


    首发于 电影通缉令 微信平台
  2. 内特派克的所作所为在这里不做讨论,电影就是电影,我们不是上帝,也不是法官,无法为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定罪,在这里只说电影。

    有人将《勇敢的心》和《为奴十二载》与这部《一个国家的诞生》相比,说实话,差的还远。
    镜头让人觉得单纯为了制造血腥而拍摄,最后争夺武器库的场景硬伤也很多,十七,十八世纪的枪械精度是差,排队形增加火力密度还可以理解。但是南北战争时期已经是十九世纪,步枪的有效射程已经达到400米,南北战争列密集队形已经完全无法应对当时的步枪火力了。白人完全用不着和黑人在院子里上演排队枪毙然后互殴,占领制高点就完全可以把黑人虐出翔来,而在白人死光后出现埋伏在制高点的民兵更是莫名其妙,有这火力,早干什么去了?

    剧情方面,前面铺垫太长,却感觉抓不住重点,在电影的前半部分以宗教的方式暗示主角将会成为一个领袖,但是在人物成长经历方面,却又没有拍出什么可以合理解释主角之后转变的重要契机,仅仅是可以识字,会读圣经,而主角从顺从的奴隶转变为反抗军的领袖这一段又太过仓促,看不出主角是因为知识而顿悟到奴隶制度对黑人的压迫,还是听到了上帝的声音而选择反抗。而促成主角转变的事件竟然是他为一个白人洗礼,然后被主人打了。之前看到了那么多人受到压迫,自己的妻子被强奸,都温顺的像小绵羊,自己被打了一顿就就突然忍不了了。有人肯定会说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捆草,可是我在电影里也并没有看到主角内心的挣扎和冲突,突然一下,就大彻大悟决定置生死不顾一定要造反了。而在决定造反的时候,他的妻子,母亲,在面对这样生死攸关的事情竟然没有丝毫犹豫,也不担心自己和亲人的安危,只是说干的漂亮,简直匪夷所思。

    电影定名为《一个国家的诞生》,显然是为了叫板格里菲斯1915年的同名电影,而在电影里我却看不出来一个国家是怎么诞生的,电影通篇都在暗示主角就是黑版耶稣,为了终结奴隶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内特派克自己说这是一部一个人反抗一种体制的电影,说实话我看不出来这哪里反抗体制了,电影以肤色为标将人分成两种,黑人=好人,白人=坏人,人性中扭曲复杂的部分被电影通通抛弃,比如白人庄园主的母亲,除了给几个苍白的特写连局台词也没有,而在主角复仇杀了庄园主的部分,则直接将这个重要的配角遗忘了,至于黑人管家,除了说几句我们都要死了,然后就走了,叛徒小孩为什么要背叛反抗军?对不起没交代,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曾一度以为自己看的是删减版。整部电影让人感到只有黑人对白人的仇杀,对奴隶制这个制度的解读倒是一笔带过。

    说起美国南北战争,无法回避的就是北方军和南方军,抱歉,双方的部队都是以白人为主,而导演好像没怎么读过历史,影片最后的北方军全部是黑人,如果说1915年的那部《一个国家的诞生》是宣扬白人至上主义的话,内特派克的这部《一个国家的诞生》就是一部黑人至上的宣言。讽刺的是,这部电影和他想要叫板的电影一样,内核都是种族主义的垃圾。

    唯一值得说的是电影对奴隶制时代黑人生活面貌的刻画了,不过即便是这一亮点,也完全比不上《为奴十二载》的全面和深刻。

    艺术不应该与人品挂钩,但同样不应该与政治挂钩,这部电影的私货太多,我认为作为一个导演,去拍摄一部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电影,应该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而不是一味的向观众倾倒私货。我们不应该以一个导演的私德去评价他的作品,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他的作品,来看到他的私德,而通过这部电影我觉得,这导演真不是什么好人,希望不要成为另一个让·雅克·阿诺。
  3. 我有一个好作品推荐给大家,这个电影没讲完的部分,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史:

    (Steam)

    (豆瓣)


    写于2022年

    关于《一个国家的诞生》的真相——从历史到现在_哔哩哔哩_bilibili

    我专注于美利坚大革命背景的作品,在豆瓣坚持写了很多年的书评影评,因为不久前六月五号我莫名其妙被封了,我看到这个电影的影评区如此群魔乱舞,却不能些自己的评论,于是就决定在B站发一期视频。这大约是自从上次评论给奴隶制势力司令唱赞歌的书以来,第二期以视频方式发布的书评或影评,顺便一提,我那一期书评在豆瓣上被删了,你们还能看到B站的视频版。出版商给了豆瓣多少好处,去删除一个真正讲依据说实话的书评?

    言归正传,我看到这个人说本片粗鄙而肤浅,剧本和导演都很有问题,这个评论的作者强调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他认为这个片子极具煽动性、动机不纯,因此想让这个片子滚。

    他们对奴隶主唱赞歌的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的态度呢,我们却没有看到他们咬牙切齿对格里菲斯的电影说滚!难道格里菲斯的电影就不具有煽动性,难道格里菲斯的电影就就很纯洁?他们非但不说滚,反而是一片褒奖,因为那个电影煽动的是反对自由和平等,这才是他们要的。相反,他们痛恨的是追求自由、平等的灵魂,尤其是这个灵魂属于黑人的时候。

    另一个影评同样咬牙切齿的说:

    这个电影的一些列改动已经是在捏造历史了,而且捏造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塑造黑人的绝对无辜,和白人的绝对卑劣,以此形成强烈对比,来合理化特纳的起义。 影评还看似理性客观中立的进一步说道,回顾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而不是去寻找仇恨,《一个国家的诞生》对奴隶制的历史,并没有挖掘出值得思索的深层内容,而只是非常低劣的撩拨了种族的历史仇恨。 这种做法,反倒让影片失去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于观众,则无法全面认知这段历史,而只是得到一个人物脸谱化,政治正确性的样板戏,至于以史为鉴,更是不可能了。 与之相对应的,《为奴十二年》里,善良却无法摆脱奴隶制原罪的庄园主,《被解放的姜戈》里,身为被压迫的群体,却处处维护白人利益的黑人管家,这种具有矛盾特质的角色,才更符合历史,也更能引人深思。

    另一个影评说得更直白,他说本片垃圾,因为:

    本片以肤色为标将人分成两种,黑人=好人,白人=坏人,人性中扭曲复杂的部分被电影通通抛弃。

    我不知道这些影评的作者究竟是观影的时候选择性失明了,还是写这些正义凛然的长篇大论的时候记忆选择性丧失了。

    事实上,特纳的电影里一上来就展现了“善良的奴隶主”,也正因有那么一个“善良的奴隶主”允许年幼的特纳读书识字,年幼的特纳被开了一个自由的口子,让他掌握了自由的知识,这就是特纳后来能成为带领人们起义的领袖的基础。

    而在电影中,特纳从一开始想要团结的,正是一个跟他一样看起来颇有教养的黑人管家,而那个黑人管家一再拒绝加入特纳的起义。

    电影里明明有他们所谓的“善良的奴隶主”,堕落的黑人(而且不止一个),他们却被影评说成没有,并以此为理由大力鞭挞本片,给本片一颗星极差的评价。这不禁让我们思考,这些欺负那些没看过电影的人的赤裸裸说谎的影评,究竟居心何在。

    这个影评还得到了大量点赞,甚至有不少打赏。我写了那么多年影评,从来没有得到过一次打赏,我说这些不是为了我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是想提醒一下善良的人们,如果一个国家中正确的意见得不到任何物质上的支持,而错误的意见却有资本的鼎力支持,那么发表正确意见的人就难以为继下去,缺乏正确意见的国家久而久之则会遭遇智力上的全面退化。

    国内舆论这种普遍的对真相,对自由的咬牙切齿的痛恨和鞭挞,这种自我陶醉的无耻谎言,在历史上造成的恶劣影响的几个例子,恰恰是美国南方奴隶制势力,以及纳粹德国,军国日本,无一例外都是以可耻的毁灭收场。

    我看到一个罕见的反对这些影评的声音,他说那些影评责难的所谓问题,从《斯巴达克斯》到《勇敢的心》无不存在,但到了黑人影片,就大为人所诟病。这难道不正是内心偏见的体现?如果截止到此,我以为我遇见了一个朋友,但是他最后总结道,我也不喜欢黑人,但也不愿因此认同种族主义的思维。

    一个不喜欢黑人的人强调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究竟是想骗谁呢?

    还记得那些影评作者在强调什么吗?他们也强调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因此,这实际上是一个种族主义者对另一个种族主义者的回复,尽管他们在其他事情的观点上看起来并不相同,这件事让我感到很有趣,因为文章作者和回复他的人都是种族主义分子,却都不敢承认自己是种族主义分子,还要冠冕堂皇强调自己不是种族主义分子。

    这正是废奴主义者给你们的宝贵遗产,尽管你们可能永远也不会察觉到这一点。

    在特纳和加里森发起废奴革命并取得胜利之前,奴隶制势力会根本不会扭扭捏捏,强调什么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相反,他们会自豪地大声宣称,黑人就是劣等,奴役黑人就是天经地义。正是废奴主义者通过不懈奋斗和牺牲,在第二次革命战争胜利后,把人们的道德层次整体提高了。

    在那之前,当时全世界都可以毫无顾忌把他们认为的劣等种族称为野人、狒狒、猴子,对象不只是黑人,还有黄种人,犹太人,天主教徒,吉普赛人,俄国人,爱尔兰人,当然,废奴主义者无私的奉献,为这些人的自由和平等而战,而这些人是怎么做的呢,当时爱尔兰人作为反革命势力强烈反对废奴主义者,甚至疯狂屠杀废奴主义者和黑人,将废奴主义者称作“爱黑鬼的畜生”,因为爱尔兰人认为他们自己是优越种族,黑人才是劣等的。

    二十一世纪在美国生活的华裔,提到老约翰·布朗的时候极尽侮辱之能事,这就是我在那个有五十万活跃用户的游戏开发网站被封的原因,因为我不能看到有人发表这种言论而无动于衷,我宁愿放弃自己在网站的流量效益,也要站出来反驳这种无耻言论,这给了那些本来就不喜欢我开发的游戏题材的网站管理员借口,说我破坏网络和谐,拿这个作为封杀我的借口。

    人们需要知道,这就是废奴主义者的精神,无论人们有多么不理解,有多么恩将仇报,也不会影响废奴主义者坚定在正义事业的道路上走下去。

    废奴主义者就是这样永远改变了世界,因此,现在的人只要还有一丝廉耻和体面,都不会公然再用过去那种侮辱性词汇来称呼他们所谓的劣等种族,而是会虚情假意声称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这种虚情假意其实也并非没有一点用处,这总归比公然宣传种族主义要好一些。随着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下一代终将不会再抱有前人的种族偏见。

    这就是他们废奴主义爸爸给他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当然,真正的废奴主义者也是反对父权制的,所以像日本人那样崇拜强者的人,要克制住喊废奴主义者爸爸的冲动,你们可以称呼为废奴主义者兄弟,或姐妹。

    说回到那个影评,这个电影让他不由想起抗日神剧,除了意淫,就是煽动仇恨,对我们客观、理性的看待这段历史一点没帮助,尤其是缺乏自省式的思索,比如人家强在哪里,我们又弱在哪里?

    对此,我想问,你最后的结论是什么?是落后就要挨打?还是更进一步,等我们变强了,就要打人?换句话说,强者打人有理,黑人就活该当奴隶,这些种族主义者反思到最后,就只是社会达尔文主义那一套。

    我发现,有些人的心胸太过宽广、善良,以至于只能看出奴隶主的好,别人稍微说点真相,就指责人家是动机不纯,撩拨仇恨。人们总是乐此不疲说谎,连真相都不提,提也是在断章取义,以便增加谎言的可信度,还扯什么反思历史,就在反思奴隶主怎么善良了,是吗?

    我想到我正在开发的历史游戏,里面揭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比如某些人大力称颂的仁慈、绅士以及有骑士精神的奴隶主及其走狗在堪萨斯烧杀抢掠奸污白人妇女儿童——我之所以强调是白人妇女儿童,是因为在某些人看来,奴隶主及其走狗强奸黑人妇女儿童根本不算事,连提及的必要都没有,为了让他们看清他们崇拜的奴隶主及其走狗的下线有多低,我有必要特此强调。

    如果他们认为作者展现和揭露不为人知的真相不是一种道德上的义务,而是在撩拨仇恨,那么我的回答是,很好,我就是在撩拨仇恨——撩拨对奴役和压迫的仇恨,因为人们对奴役和压迫已经如此麻木不仁。

  4. 导演和编剧是强奸犯疑犯所以被IMDB和豆瓣齐刷一星的片。

    撇开创作者私德不说,片子本身很多也不够好。

    本来立题是真的很别致:对生而为人几个要素的顺位排列,是一个人对自我和世界认知的开始。宗教一直被统治阶层当作奴化人民的重要工具,无论是天国、极乐还是转世,虚无缥缈的偿慰究其根本是消解愤怒和反抗。

    前半部分牧师奈特是作为一个工具的工具,被使用的。这个过程中他所遭遇的最为骇人,而他内心的波动仅是饱含热泪,如何来说“爱得深沉”?

    善恶的相对性本来也值得玩味。相信黑人男孩“被神赐福”却依然只让他看《圣经》,并坦言“你对农场更有用”。还有一直以来相对于其他奴隶主的“善待”,甚至为其家人提供庇护。

    结果最后,你不砍恶人,却从软柿子捏起。你说他们killing people because they're black的时候自己做的不也是不加判断,because they're white么?

    这种复杂性没处理好,只让人觉得一股四处泄愤、不带脑子的气。更奇怪的是一些没头没尾没转折没接续的“神显”镜头。

    说信仰,却让人感觉“mean to be正义”的一方无甚信仰,拥有的仅仅是演讲技能而已。

    这种技能用于煽动简直太可怕。他压制住了“正义一方”其他人的心志,既不判断可行性,也不判断尺度和边际。文艺创作,情绪无法共感的,发现理智也无法认同。可不反作用了么。

    倒回来说。配乐很强大,几处画面冲击性很强。锤子敲牙真的会成为我心理阴影的。

    放在《勇敢的心》之后看,只觉得前者或许是个坎,自那之后,“自由”被诠释得太随便了些。马上还要去看同样背景的《乱世佳人》,奴隶主立场对比起来就更迷了。(没同时上《为奴十二载》算它运气好吧。)

    作为处女作有他被圣丹斯褒奖的道理吧。但远远不够。远远不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