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女收藏家 La collectionneuse(1967)

女收藏家 La collectionneuse(1967)

又名: 收集男人的女人 / 操纵男人的女人 / The Collector

导演: 埃里克·侯麦

编剧: 埃里克·侯麦

主演: 帕特里克·波查 哈蒂·波丽托弗 丹尼尔·波默勒尔 丹尼斯·贝里 内斯托尔·阿尔门德罗斯 安妮蒂博 杰姬·雷纳尔 László Benkö Alain Jouffroy Mijanou Bardot Annik Morice Seymour Hertzberg Patrice De Bailliencourt

类型: 剧情 喜剧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上映日期: 1967-03-02(法国)

片长: 89分钟 IMDb: tt0061495 豆瓣评分:7.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这里有朋友表示看不懂《女收藏家》,我自以为看懂了,所以来这里谈谈。
      
      女收藏家,收藏什么东西呢?收藏男人。即她不断地换一个一个男人,所以不是男人玩她,而是她玩男人。
      
      那么这部电影的女主角,是不是这样一位蓄意玩弄男性的女人呢?我认为不是。但似乎男人们对女性的要求是她们要有爱情,而爱情就是专一的、对一个男人的感情。而这个女主角是有点迷糊的,在感情上比较随性,可以不带情感的变换一个一个的男人,这直接挑战了男人的自尊。但在她自身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妥,与男人的相处正是她人生的一部分,她可能奇怪于男人对女人感情惟一性的要求。
      
      在一开始,两个知识分子男人,轻视这位随意献身的女郎,他们以为自己能拒绝成为她的收藏品。但同时,他们又不得不承认在这位女郎的轻慢中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就是那种无法收服的魅力。
      
      于是数学家先出手了,但没有征服这位女郎,得到了她的肉体,而无法得到她的心。作为挫败的结果,他痛骂女主角后就逃离了。
      
      而作为收藏家的男主角,以为女主角真正中意的是他,他觉得她在不断引诱他。但他并不猴急,他希望这个女郎主动。他不想成为她的又一个收藏品,他要成为她的惟一,在她的生活中打上重重的印记,为此他一直克制着自己,并对女主角表现得很不在乎。
      
      男主角通过拒绝成为女郎的收藏品的方式来强调他的自尊、强调他的精神追求,强调他不是一个凡俗的男人。女人似乎应该为这样一个男人动情。
      
      他借故把女主角留在那个商人家,既想表明自己的不在乎,似乎又隐隐希望这个女郎能公开表达对他的依恋拒绝单独留下。但女郎没有拒绝,使得男主角很失望,在他假装在外面办完事回到商人处时,他急于知道女郎与商人的关系,她是不是又献身了。
      
      当他从商人对他的攻击中,体会到商人没有得手,他自然有些得意,于是他似乎爱上了这个女郎,她并不是没有心的,而他似乎打动了她的心。
      
      在他们急急回家成就好事的路上,女主角遇到了她的男性朋友们,这时男主角意识到他根本无法把握这个女人,他最后选择了逃离,没有等女郎回到车上,就一人开车走了。
      
      电影的最后他打给女友电话,要到女友身边去。他体会到女友是他可以把握的、安全的,而这个女郎,他无法把握,令他迷恋又绝望。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男人即使是肉欲动物,也并不是一定会乐于脱衣上床的。对男人来说,当女人并不注重她们的肉体时,征服心灵要比占有肉体有意义得多。
      
      这部电影也告诉我们,当男人遇到他们无法把握的女人时,这些女人往往特别有魅力,征服她们也特别有乐趣,但男人们从内心又恐惧那些他们无法把握的女人。他们经常会选择逃离。
     
  2. 一流的言情小说典范我认为应该当是巴尔扎克的《朗热公爵夫人》,因为真正的悲剧有两种,一种是从未得到,一种是得到。男男女女把恋爱当成是押满了自我价值和各种道德观念的沉重的游戏,彼此撕咬、戏谑不已,看似得到却又在那之后瞬间一文不值,看似遥不可及却又那么充满诱惑,这才是真正的恋爱。

    此电影讲述的也是这样的一个男人女人间的故事,不同的是女人毫无心机,一切只是随性而为,而男人则是各种矛盾挣扎,美丽外表下丑陋心灵令人无法忍受。

    说到底,男人想要的只有那个女孩的肉体,只是作为度假时打发时间的一种手段,和阅读卢梭并没有区别。然而又觉得这种行为是一种悖德,是落入了女孩诱使其堕落的圈套当中:这种心理真的是相当的卢梭,一种充满罪恶感的生活,一种通过伪善,用自己的道德来粉饰人生。女孩子则过着很唐吉诃德的生活,始终在寻找一位真爱,因此反而显得纯真,反而能够占据上风,控制局面。所以男人最后终于屈服在了女孩的脚下,然而最后由于偶然,又恢复了那个伪善的自我。他终于无法忍受这种威胁,快快地离开了那位女性,像一只丧家之犬逃得远远的。

    充满了隐喻,每个情节都妙趣横生,看得人颇为意会。

    另没想到60年代的里维埃拉和现如今都没什么变化,看得很亲切。一定要说的话,现在的海水更干净了。不过当年我在海边看书的时候,是和泉式部的日记,充满了各种忧虑,然而却没有道德拘束的世界。这也许就是这个时代带来的,里维埃拉唯一新鲜的地方了。
  3. 影片的镜头很碎,开头的几个非常短的镜头,包括叙事性很强的主观特写镜头,几乎就像在放幻灯片,无声无息就把故事的线索表达清楚,非常高明。影片使用了旁白,但是旁白的作用是制造声画分离的想象空间,就像把故事讲在字里行间一样。 阿德里安的旁白在这影片中非常重要,普通电影中的旁白一般可以认为是镜头画面的增补,它是在补充影像中没有能表现出来的那些东西,因此它说的一定都是真话,是非常确定的东西。但是本片中的阿德里安的旁白却不是这样的,阿德里安是剧中的主角,他不能在这个故事中置身度外,因此他的旁白有些并非真话,观众如果用心听,就可以听到他话外之意,这也是本片中的一个奥妙之处。 本片中的主角们(两男一女)住在一处乡下的别墅中。 影片以三个序来开头,这三个序分别刻划三个人物,他们分别是:哈梅,一个收藏男人的女孩,她寄住在这所别墅里。丹尼尔,别墅的半个主人,一个比较愤世嫉俗的青年即愤青,阿德里安的朋友。阿德里安,本片中真正的主角,一个自认是有道德的青年人,他没有工作,正准备与一个收藏家筹办一个艺廊,他有一个月的时间来休息,因为艺廊的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他为此拒绝与他的女友罗道尔夫一道去伦敦的建议,而去了这所别墅,别墅的另一半主人就是他的女友罗道尔夫,哈梅是罗道尔夫的朋友,她在罗道尔夫家的床上与阿德里安见过面,那时她正与一个男子在一起。这个情节对影片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后面阿德里安的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的铺垫。 丹尼尔: 丹尼尔愤世嫉俗的犬儒主义年轻人。活得比较潇洒,他的道德就是自由、独立。 阿德里安: 阿德里安谦虚随合,因为他长得很帅,所以有一种自以为是的优越感。阿德里安看起来比较谦逊,但是这种谦逊,实质还是一种被遮蔽了的傲慢,一种占领了道德的高地的傲慢。 丹尼尔和阿德里安是一对好朋友,他们性格相异,但能相处融洽。因为他们可以做到互不干扰,但是因为有了哈梅,他们的心态都失去了某种平衡,与其说他们被这个女孩的魅力吸引,不如说对她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想法,特别是阿德里安。 哈梅: 哈梅,这个女孩的性格,非常神秘。神秘之处在于没有人知道她想要的是什么,她似乎拒绝谈情说爱,但也不是逢场作戏,而且很难说她喜欢这样,她总是在换男友。她很温顺,而且善解人意,也不能说不懂拒绝。她就是走马灯一样换男友。 阿德里安说:如果她没计划和人上床,那她就是一个低贱的人,让人厌恶的人,如果她一直这么做下去,每天加入自己的想法,策划某些事情,就会改变这一切。即永远魅力无比,因为人总是对他们得不到的东西最感兴趣,哈梅只要能保持不被别人得到,她就对人有无穷的吸引力,而一旦别人得到了她,那她就会被当作一个卑贱之人而被抛弃。 故事: 每天晚上,哈梅总是带一些不知到从哪儿来的在丹尼尔和阿德里安看来是非常庸俗、幼稚和愚蠢的男孩来这里过夜。这让丹尼尔和阿德里安很厌烦。 一开始,阿德里安就发誓说绝不给哈梅任何机会,丹尼尔没发誓,但是他也明白地向阿德里安说自己对哈梅和她做的一切事都让他非常讨厌。但是这都是他们自己的一厢情愿,哈梅对他俩的想法毫不在乎。 因为这两个自感优越的男人是不能容忍被一个对男人的要求不高的女孩的目光视而不见。他们嘴里说是想要拯救她的灵魂(阿德里安向她灌输道德感,丹尼尔则向她推荐“光的理论和收藏家理论”) 故事的主角是哈梅,但是推动故事运转的是阿德里安。阿德里安先是耸恿哈梅追求丹尼尔,然后又叫丹尼尔把哈梅弄上床,他的目的有趣,就是想用丹尼尔犬儒主义者的棍子来抽打哈梅,然后他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阿德里安是个伪善的假道学罢了。阿德里安要扮演一个诱惑者。 道德家喜欢玩弄权谋,因为他们无法直接满足自己。 但是丹尼尔和哈梅都不是笨蛋,不仅对他的心理非常了解而且还装作看不见。丹尼尔直接拒绝了他,哈梅则对此不置可否,这让他无计可施,只好卖弄斯文继续引诱。就在他觉得快要成功了的时候,事情却突然发生了反转。在他去城里的一个夜晚,哈梅上了丹尼尔的床。 一切虽然没有在它该开始的时候开始,但是却在它会发展的方向发展,丹尼尔最后还是给了哈梅一顿棍子,走掉了,去了塞舌尔。但是哈梅并不心伤,哈梅拒绝了哈德里安一起睡的建议。

    萨姆是阿德里安的艺廊的赞助人。在丹尼尔走的那天来到了这所别墅,他买下了阿德里安为他找到的一件宋代瓷器,阿德里安从他那里得到一张支票。 阿德里安向萨姆出卖哈梅,就是用钱来羞辱哈梅,但是他的打算被哈梅和萨姆所识破,哈梅对些仍然不置可否。 哈梅是女收藏家,萨姆是男收藏家,哈梅收藏男人,萨姆收藏古董,哈梅和萨姆都非常精明。他们不仅一眼看透了阿德里安的心理,还看得透他的弱点。阿德里安的弱点也是他自认为自己所具有的优点,即他的道德和优越感造成的自尊和自信。萨姆将负责摧毁他的自尊,哈梅则负责摧毁他的自信。 哈梅上了萨姆的车,阿德里安则开着自己的车在后跟随,他们来到了萨姆的家,当晚,哈梅留了下来,而了阿德里安独自离开,他答应两天以后去接哈梅。 在阿德里安独处的这两天里,他终于发现自己是个荒唐可笑的傻蛋。他的道德使他被他想要的美妙的应该能得到的快乐拒之门外。而且他即使得不到哈梅,他也没有必要这样来捉弄自己。当他驱车去接哈梅的时候,他已被他的醋意弄得难以忍受迫不及待了。但哈梅和萨姆却故意刺激他而在迎接他的时候摆出让他难受的姿态。但这还没有完。在萨姆的客厅里,萨姆用他的享受生活的理论把他的自尊弄得非常窘迫,使他被迫承认自己是个没有工作的乞丐,虽然他辨解说自己是一个象印第安塔拉胡马拉人那样的乞丐是高傲的乞丐,但是虽有资格高傲,但是此时却非常泄气。并且因为这时候哈梅一直在场,所以他的骄傲更是倍受打击。 萨姆把他修理了一番,非常得意。哈梅走到萨姆身边给他倒了一杯酒,并且引诱萨姆来追她。萨姆在他的胜利之后也许缺的正是这个,那可以给于阿德里安更大的轻蔑并显摆自己的胜利。但是结果却出乎所有人意料。哈梅把阿德里安卖给萨姆的那个贵重的古董摇翻在地,摔了个稀八烂,把萨姆疼得恼羞成怒,从而暴露出他的看似潇洒实际贪财如命人生观的虚伪之处。 她是故意的,她帮了阿德里安。阿德里安终于决定向她降服,接受他本不想接受的事。他们决定回家。 侯麦在这部影片里总是让阿德里安在想要的时候得不到,不想要了的时候又来到,觉得难得到的时候想要舍弃,但这时候却又突然得到,然后接着就是突然失去。整个影片就是由几个反转推动的。 在他们驱车快要走到自己住处的一条窄路上,迎面驶来了开着豪华跑车的两位哈梅以前认识的朋友。他们看到了哈梅,示意要与她交谈,哈梅则示意阿德里安停车,阿德里安非常不乐意。但还是停了下来,哈梅走过去与他们交谈,他们却要哈梅现在就和他们一起去他们去了地方,哈梅拒绝了,但是她却不坚决,这让阿德里安非常生气。心理升腾些暗火,正好这时他的后面又来了一辆车鸣笛摧他开道。于是他的耐性终于失控,他独自驱车离去,把哈梅扔给了那些庸俗又讨厌的人。 阿德里安失去了哈梅,孤独和懊悔中促使他去做一串事,即打电话,订机票,去伦敦与罗道尔夫会面。接受他以前不愿接受的那个建议。这也是一个反转。总之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电影。


  4. 侯麦的《六个道德故事》出了新的D9版本,碟套的封面做是很清雅。让我想念起丢失的那套《四季》——色彩也很好看。虽然有一个D5盒装,又买了张《收藏男人的女人》,以前的译名是《女收藏家》。
      
      演女收藏家海蒂的这个女演员我真是喜欢极了。男孩子样短发,脸型严肃,眼睛又明亮又丰富,嘴唇性感,身材没得说。——片子一开头侯麦对她来了几个局部特写,直接得让我想到那种末流MV,不管什么歌都是几个泳装美女走来走去的:))。回头去查了一下,发现这个女演员就叫海蒂,还是电影的编剧之一。她是这个电影的灵魂(忽又觉此词不切,还不如“她就是这个电影的道成肉身”?)。
      
      电影的情节无足可谈,正如电影中的男人无足可谈一样。不过公正地说,亚丁和丹尼尔都还挺可爱的,虽然一个脾气太躁,一个实在罗索,但都是艺术家呀,都会打扮自己,穿旧旧的结毛球的蓝毛衣,还有大红花浴袍,还开一架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只有骨头架子的敞篷车,总而言之,他们不讨厌,还挺好玩。小海蒂身边的男人来来往往,开车接去的是一个,开车送回来的是另一个,让同是借住在乡间别墅里的两个男人又愤慨又失落,又要保持道德的高标,又要体现品味的高雅,在到底要不要“沦”为海蒂的收藏品中痛苦挣扎。
      
      侯麦的好处是不至于一说到道德就剑拔弩张,在这个电影里,也不只是情欲与道德的二元对立。好阳光,好海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想富贵不能淫也有点难。因此这里头的道德问题,还是一点价值观的对立,有一本书叫《在纵欲与虚无之上》,纵欲与虚无之间,也会窝里斗一个。侯麦带一点嘲讽来描绘虚无,这个东西他太拿手,闲闲点几笔就神韵全出,纵欲只是侧笔,青春得很,健康得很,其实没真正拍出像费里尼《甜蜜的生活》里那样刻骨的纵欲来。侯麦其实要家常一点,小资一点,不那么上流社会,也不那么底层,他的腔调归根到底是海蒂那个盈然一笑,就是漂亮。
      
      所以我老是很享乐主义地看侯麦,看镜头里的书(这个片子里有两本书有特写,可惜我都认不出来,打不定里头还有什么微言大义呢,555),的雕塑,的家俱,的房子,的衣服,的水果,的海,的树丛,的野花,的蓝格子野餐布……颜色多么怡然,光影多么醺然,叽里咕噜唠唠叨叨的法语多么丝帛然。
      
      但侯麦也有他的毛病:他能拍丝帛,但不能拍裂帛之声。海蒂砸花瓶那段,各人的动作也不对,神情也不对,多么别扭——强烈的戏剧冲突他不擅长,他擅长的是内心的微妙起伏与丰富侧面,接下来的一个洗水间的镜头,并排的两个镜子里两个海蒂,长睫翕合,虽然只是拍得巧,可也还是很美的。亚丁最后还是做了逃兵,虚无到最后,就是不负责任,就是把一个小姑娘扔在半道上,作为一个艺术家以及知识分子的虚无,就是还能找理由?自我辩解?利比多升华成艺术?这个地方,又搞笑,又有点可气,但终究也没啥可气的,面对虚无的最好办法是,铲除自身的怨怼,虚荣,让他去无为而无以为,自管自无为而无不为(这两天在看李零写的《老子天下第一》,现学现卖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