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祝福(1956)

祝福(1956)

又名: New Year Sacrifice

导演: 桑弧

编剧: 鲁迅 夏衍

主演: 白杨 邸力 管宗祥 李景波 史林 魏鹤龄 凌元 李健 丁惟敏 韩焱 李雨农 李孟尧 金风 梁新 袁思达 石美芬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1956

片长: 100 分钟 IMDb: tt0049979 豆瓣评分:8.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辛亥革命前后,居住在浙东山村里的祥林嫂(白杨 饰)命运凄惨,丈夫祥林早年去世,他死后的棺材帐越滚越大,一家人生活举步维艰。婆婆走投无路,为了还清债务,给二儿子阿根娶亲,在中人卫老二(管宗祥 饰)的怂恿下不惜偷偷将媳妇卖给贺老六(魏鹤龄 饰)。阿根将此事告于嫂子,心中无限凄苦的祥林嫂连夜逃跑,经人介绍在鲁镇鲁四老爷家打工。未过多久,婆婆登门领走祥林嫂。被逼过门的女人险些闹出人命,幸运的是贺老六为人善良忠厚,待她不薄,儿子阿毛的出生则令祥林嫂些许体会到生而为人的难得幸福。好景不长,丈夫和儿子接连死亡,彻底将祥林嫂的人生推向谷底……

演员:



影评:

  1.                   
         影片一开头就具有吸引力。这个吸引力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那深秋时节浙东傍晚美丽的山色,但更重要的还是由于这山色与人物相关联,相呼应。影片的主人公祥林嫂背着柴薪走下山岗时,她并没有被这美丽的山色所吸引。她低着头,拖着沉重的脚步,冷淡的走下山岗,走过小桥。这美丽的山峦似乎与她无关。其实正是在这“无关”之中。正好陪衬出主人公的心事重重,她的心灵已被某种东西所封闭,没有余裕来接纳周围的景色。
       在村口,卫老二上场了。由于他的上场,便初步介绍了主人公,揭示了她的心灵,她的不幸。
       这个过程很短,可是在影片中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卫老二刚一上场就扬起胳膊,大声喊道“祥林嫂——”祥林嫂慢慢的转过身来。我们在影片中第一次看清了她的面孔:一个和蔼的、庄重的面孔。从她的眼神中流露出她的善良和真挚。这个镜头无异向观众说:祥林嫂是这样一个劳动者,这样一个好人。
       通过祥林嫂和卫老二的接触,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她的性格。我们看到了她的内向的、腼腆的、说话很少的特征,也看到了她的忧郁。在他们打招呼的谈话里,她只说了无法再少的两个字。
       卫老二走近祥林嫂。
       卫:打柴呀?
       祥:呦
       卫:你婆婆在家吗?
       祥:在
       等卫老二劝说她不要给祥林带孝,要她“想开点”的时候,他痛苦地低下头,根本没有答腔。在这里,我们发现了她的不幸的遭遇:她的丈夫死了,从而也就找到了她心灵封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使我们感动的是,首先是这位劳动者的和善的、诚挚的心灵揭示。在世界上,有什么比美丽的心灵更能吸引人呢?而且这个心灵好像是我们观众自己发现的,我们有感到创作者们想要向我们进行什么介绍。因为演员只说了两个字,她用动作、表情很巧妙地,很自然地表达了祥林嫂的善良的灵魂。观众感到是自己发现的东西,那么一定会印象深刻。
       在这里,是通过卫老二和她的接触来揭示她的内心的。可是卫老二并不是一架机器,动了几下,说了几句,便算完事。卫老二是具有她的思想性格的,例如她的溢于言表的狡诈之类。影片通过她,也就是截然相反的性格,衬托、提出了主角的心灵。犹如绘画,用浓黑的阴影来衬托受光部分,则受光部分就更加鲜明了。我们看到这两个人的对比很强烈,一个是狡诈,一个是善良;一个是主动的问长问短,一个是被动的勉强的应付·····
       但,这毕竟有个宾主之分。卫老二上场时,我们只看到他阴暗的背影。是当主角转过身正面的面向观众“自我介绍”了之后,我们才看到了卫老二的面孔;而在谈话时,他是站在主角的后面。如果喧宾夺主,或平均的进行处理,都不会犹如上的良好效果。
       观众在这时对祥林嫂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卫老二这阴暗形象店额出现,以及他所说的一些话“人死了吗,算啦,想开点吧。”特别是他的狡诈的神色,则不免使观众为祥林嫂担心。他到底是来做什么的呢?
       镜头变换了,现在是祥林嫂家的内景。通过卫老二和祥林嫂婆婆的谈话,我们知道了卫老二出主意要卖祥林嫂,婆婆和他讲价钱,争执,最后同意了。
       这场戏是很精彩的。
       这里,似乎是一些普普通通的日常的对话,但意义远不止此。
       第一、通过对话,进一步暴露了卫老二的思想性格。他出主意卖祥林嫂,却装作是为了给阿根说亲,实质上是要婆婆还账;婆婆嫌钱少,他给算细账;婆婆不同意,他就装作甩手走开;婆婆怕祥林嫂不肯,他便马上提出:’不肯那就抢亲,老规矩,有我!看起来,他不但狡诈,而且老谋深算,预有计数的;同时对于欺压无告的农村妇女,他还是“勇于承担”“愿效犬马之劳”的。在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婆婆的思想性格。婆婆相当精明、料事周祥、唯恐有失。可是正犹豫她的精明,才陪衬出卫老二的更加狡诈、奸猾。婆婆的所有担心、疑难之处均经卫老二的逐一解决,无话可说。在这场戏里,卫老二以摆出照顾对方的姿态开始,中经几次反复争夺,终于说服对方,达到了自己的卑劣的要账的目的。
       由于写出了两个性格,由于把这两个性格放在一个勾心斗角、挣钱讲价的情节之中,因而更能引人入胜。
       第二、上述两个性格的刻画、纠葛的展开,又反转来强调表现了祥林嫂的不幸。在村口那场戏是靠祥林嫂和卫老二来表现祥林嫂的。而这里,是靠卫老二与婆婆的纠葛来描述祥林嫂,来表现她的不幸。祥林嫂的一切、祥林嫂的命运,他们可以随意摆布,好像对付一只羊,一只鸡一样,而且振振有词,行之无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祥林嫂的更加强烈的同情,随而对于那些封建思想的体现者,燃气憎恨的情绪。
       第三、在他们讲价还价之际,在字里行间,在似乎不经意之中,然而却画龙点睛似得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实质;卫老二说的“老规矩”就正是这样。在这封建社会中,一方面要女人三从四德,守节终生,一方面又可以强迫她再嫁,限她于“不义”;一方面讲究仁义道德,一方面又可以买卖活人。两方面都是“老规矩”,虽然极端矛盾,却可并行不悖。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这些所谓规矩者,都是有利于男权的,有利于封建家庭的统治者的。这里应该特别注意卫老二的这句话“不肯,那就抢亲。老规矩,有我!”既简单明了,又含蓄深刻;既反映了卫老二的思想性格,又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既顺畅易读,又富有动作性。这是运思至在,千锤百炼的句子,的确耐人寻味,值得仔细学习。
       当卫老二和婆婆刚讲完的时候,祥林嫂便走进来了。这个无辜的、善良的农村妇女,牵引着观众的同情与担心的目光。安详的、默默地、对于上述的买卖毫无所知的提着水桶,缓缓走来。她刚进门的形象,令人感动非常的美好而难于忘怀。这时,落日的余晖映照在她的脸上、身上,在这阴暗的小屋里,给人以独放异彩的感觉。演员的姿势和动作,摄影师的疑难处理,给我们创造了如上的形象。但我们不能忘记,她这时已是一个刚刚被暗算的,一个凝聚了观众无限同情的人物形象了。在这时,观众已被这人物所俘获而不自知。
       祥林嫂这个虽有家庭,然而却孤苦无依的人,仙子阿走进后屋去洗碗了。阿根轻轻地走来,把这不幸的消息偷偷地告诉了她。祥林嫂在震惊之余,表示了感谢的神色。观众也怀着感激的心情望着那稚气的、朴实的阿根。正在这时,给阿根迎面打了一个灯光。这个夜晚中很自然地灯光,美化了阿根的形象,对他的善良,进行了适时地赞扬。这灯光体现了创作者的思想与艺术的意图,而且也代表了观众对阿根的爱。
       接着婆婆给阿根试衣服,一面也在向阿根讲话。他谈到了给阿根定亲,谈到了她现在只能靠阿根了,而且 说这衣服是祥林在结婚时穿的。···正在门口偷听的祥林嫂的眼泪簌簌的流了下来。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隔着板门,在前景后屋,形成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精神世界。在前屋,婆婆正在心花怒放,卖了祥林嫂,既能还债,又能为儿子定亲;在后屋,祥林嫂却黯然神伤,走牛做马,仍不免于被出卖。而前屋婆婆的愉快是建立在后屋祥林嫂的痛苦之上的。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为祥林嫂一洒同情之泪,尤其是祥林嫂用手堵住嘴,不敢哭出声的时候。
       影片选择了恰当的对话,利用了适当的细节,串起了如上两种感情,并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动力。
       祥林嫂该怎么办呢?
       寂静的秋夜。月光如水。祥林嫂闷坐在“别人的”房子里。她沉思了好久之后,才决心出走。由于她的出走,就揭示了她性格的另一面,即对于压力与反抗的一面。在出走前,她还看了看祥林的灵位,然后又踌躇环顾屋内,看了看朝夕相处的炉灶与柜箱。这些描写,充分的表现了心理的真实,因为像她这样的人,绝不会扬袖而去,一无挂碍的。
       当她走出前屋时,婆婆正在床上翻身,造成一个小小的波澜。以后,祥林嫂总算是离开了这个“家”,但迎接她的只是黝黑黑旷野中的狗吠。树丛像黑色的恶魔站在她的背后,似乎随时都能探过头来,张牙舞爪,把她吞了下去。她不知所措的在那瑟瑟的秋风里行走着,不时地回过头来。她将走到哪里去呢?有什么不幸在等着她呢?
       祥林嫂来到了鲁镇。阮大嫂把她介绍给鲁四老爷做活。
       这里一开头是一片静静地朝霞、静静地村落,静静地河流。令人惋惜的是,在这些画面中,祥林嫂均未出现。这和上一段的描写,形成了显著的对比。影片利用这种手法,为我们揭示了新的篇章。祥林嫂走过河埠,跪了下来,用手掬水喝。她看了看周围:这便是美丽的鲁镇。摄影师利用一个俯拍镜头,在介绍阮大嫂出场的同时,向我们介绍了鲁镇的风光。
       大自然给鲁镇披上了美丽的装束,劳动人民又给鲁镇修下了美丽的栉比的房屋,可是这里的人心又如何呢?祥林嫂来到了鲁家。影片利用了“大夫第”的匾额,深深地庭院,鲁四老爷教阿牛描红簿,鲁四太太在褶银锭·····看来毫不吃力的几笔素描,就已经把观众带到了一个与祥林家截然不同的所在了。在这里,我们认识到了许多新人,尤其是鲁四太太。这个“烧香吃素的”“镇上出了名的好人”,是在阮大嫂提出“工钱一点也不要紧”之后,表示要留祥林嫂的,是看她祥林嫂的“手脚挺粗壮,模样也还老实,就让她试试看”的。总之,是她看出了便宜,才“发慈悲留下了祥林嫂。
       这里没有更多的介绍鲁四老爷,只是表现了他对祥林嫂的不满和蔑视,那是他发现祥林嫂为丈夫带孝的白头绳之后。在他看来,不幸死了丈夫而缠起的白绳,就好像是什么罪孽深重的标志,故必怒目而视之,深恶痛绝。所幸者,他还没来得及提出反对,鲁四奶奶已经把祥林嫂留下了。
       这时,虽然祥林嫂已经安下心,生活暂时有了着落,可是,她的生命船舶面前,显然是藏着许多暗礁,鲁四老爷的颜色便是其一。这道貌岸然的鲁四老爷对待穷人又是逼债,又是咒骂,果然是一大暗礁。不过祥林嫂倒没有注意这些。这可怜的祥林嫂又是煮福礼,又是擦锡器,又去烧火,又去帮阿香,忙个不可开交。《祝福》的时候,出现了一套按”老规矩“的繁文缛节,鸣鞭放炮,摆供上香。在这熙熙攘攘之中,祥林嫂轻快地走过来,端了一大盘鱼,嘴角上挂着微笑。她愉快的奔走在别人的家中,为别人祝福。演员形象的表现了一个没有奢求的朴素的劳动人民的本色。
       影片很好的创造了鲁家祝福的气氛。是在这一浓厚的氛围中,把各个人物的活动编织了起来;是在各个人物与祥林嫂的关系之中,展现了祥林嫂的思想。这样的描写,就不至于有支离破碎之感、穿插生硬之感。不但如此,由于祥林嫂成了许多人物行动的焦点,因而祥林嫂的思想就得到了较突出的表现。
       接着,银幕上出现了表现时序更迭的美丽的梅花,柔嫩的枝条和天空中那微微摆动的风筝。这时,我们又看到了没有什么奢求的祥林嫂愉快的面孔。可是正当我们从主角那分的一些快慰心情的时候,我们却看到了另外一种想法,那便是鲁四老爷的想法。鲁家用了祥林嫂,沾了便宜,鲁四老爷是知道的。但他不让声张,免得祥林嫂听见。他说:“这种人你一说她好,她就要加工前。”他的这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想法,实属龌蹉而又可笑之至。在另一方面,他解释祥林嫂之所以会胖起来,是什么“天生的劳碌命”,这又是多么具体而又生动的刻画了地主阶级的嘴脸。
       通过祝福前祥林嫂的不遗余力的劳动的具体表现和祝福后鲁四老爷对她的“评价”,使善恶判然。他们虽然都生活在鲁镇,在鲁家,可是他们之间的距离是多么的遥远啊。
       这里没有第三者对鲁四老爷进行干燥的理性分析与批判。影片对地主的揭露,只是通过地主对祥林嫂的看法,也就是说在他“评价”别人的时候,让他进行自我暴露。这样,地主的丑陋,在观众的心里,反而会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有一次,祥林嫂正在河边淘米,并愉快地望着鸭群的时候,突然晴天霹雳,在河对岸出现了探头探脑的卫老二。于是祥林嫂在惊愕之余,仓皇的奔向了鲁家,引起了鲁四老爷的猜疑和不满。
       看到这里,不能不在观众的心里重新搅起不安。
       在这段描写里,我们看到了祥林嫂仓皇奔逃是在她的一连串愉快镜头之后,这些镜头就不能不成为现在仓皇奔逃的有力反衬,不能不加强现在奔逃的“突然”之感。
       其次,在祥林嫂奔逃的时候,镜头放在那里,这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放在卫老二那边,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狞笑着的卫老二的近景,而祥林嫂一个矮小的人影在远处狼狈奔逃,这会产生什么效果呢?这不免有长卫老二的志气,灭祥林嫂的威风的味道。因而观众会感到别扭。反之,像影片这样,把镜头放在祥林嫂这边,也就是说,让观众站在祥林嫂这边,观众们看到了她的仓皇紧张的神色,而远处卫老二的矮小人影无论是在桥上探身向这里眺望,或是在弄底向这里窥视,都不进增加了祥林嫂的紧张,而且也增加了观众的担心。这样的处理,观众会感到很顺适。
       以后,卫老二把看到的情景告诉祥林嫂的婆婆,他们商议及早抢亲。接着,贺老六为了结婚,向七老爷借高利贷。不久,祥林嫂终于被抢走。
       在这几场戏里,需注意的是:
       1、在贺老六借债后,有一段小插曲,那便是当祥林嫂在河边洗衣,偶尔向对岸张望时,她发现了对岸一妇女上坟的一场戏。观众是清楚的:祥林嫂上次正是在这里望见了对岸探头探脑的卫老二的。现在她又在张望,而且是在卫老二准备抢亲之后,于是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这可恶的卫老二一定又来了。可是恰恰不然,我们所看到的不是卫老二,而是一个穿孝服的妇女带一个小孩去上坟。通过祥林嫂和阿香的对话,我们知道了祥林嫂死了丈夫已有一年,可是现在她连去上坟都已经不可能了。她不胜惆怅的跪在了地上,茫然的望着远方。这段插曲至少有两个意义:一是从另一角度表现了祥林嫂的不幸。而是由于这段插曲出乎观众的意料,观众的精神被吸引到不能上坟的问题上,因而当下一场戏终于出现时,观众便失却了或大大减弱了思想准备,随而强调了下场戏出现的突然性,强调了抢亲的野蛮性。
       2、祥林嫂被抢走的一场戏是描写生动的。卫老二所乘的那只船,深洞洞的像一只张着嘴的大怪物,向祥林嫂这边游来;一个大汉,张牙舞爪的跳上岸,绕道祥林嫂的背后。接着卫老二从船舱探出头来向祥林嫂张望。这几个镜头形成了一个无声的惊险的场面;祥林嫂已经处于腹背受敌,无法逃脱的境地。这时,她要逃跑,便被大汉和卫老二扭住,她坚决反抗,以至于声嘶力竭,但终于被人抢走。这一场面以短短三十六米的胶片形象的表现了那山明水秀、古塔巍然,房屋栉比的鲁镇中,勤劳善良的祥林嫂的孤苦无告的悲惨处境,抨击了抢婚的陋习。
       3、这里进一步揭示了鲁四太太和鲁四老爷的为人。鲁四太太这个“镇上出了名的好人”现在公然克扣了祥林嫂二十三天的工钱。她克扣工钱时,面不改色心不跳,依旧是“温柔典雅”、“端庄淑娴”。鲁四老爷呢,对于鲁四太太克扣的工钱一举,自然是没有异议。而且为她找出根据,“这是规矩,他临走的时候,我们得另外找人”。当然,这是地主阶级的规矩,是戕害人民的绳索。由于影片形象的揭露,使我们再一次清楚地嗅到了当时所谓的“规矩”后面的血腥的气息。
       4、当鲁四老爷叫阿香去找祥林嫂的时候,那短短的、似乎没有联系的镜头处理的很有趣味。这三个镜头所组成的蒙太奇句子,如果译成文字,大致是:阿香跑到河岸,那里只有竹篮、衣服、木棒而已,载着祥林嫂的小船已经远离鲁镇。这几个镜头很自然而富有情感的把鲁家中的一场戏接到祥林嫂坐花轿上山的一场戏上去。
       以后是花轿抬进了山林。贺家忙办喜事。可是,这与其是“喜事”,还不如说是“悲事”。结婚用的钱是借的高利贷,人是像俘虏似的抢来的。贺客们满脸悲戚,尤其看到祥林嫂撞案角以及她被卫老二按着脑袋磕头的时候,在这悲事中,我们却发现了贺老刘的品质。贺老刘在七老爷家借钱的时候,还看不出性格特征,可是在结婚的时候,却逐步展示了他的心灵深处。他看到卫老二用“对付猛兽的姿势”来对付祥林嫂的时候,他显然不满,并于心不忍。当祥林嫂撞案角后,他更是莫名的恐惧,饮食不安。新婚之夜,祥林嫂一再催他走开,他却不知所措的走开了,一个人睡在了稻草上。祥林嫂这个被轻蔑的人居然具有如此的力量,这恰好说明了贺老六对祥林嫂作为人的尊重和同情。演员恰到好处的创造了这种纯朴忠厚的农民形象。第二天早晨的一场戏是观众最喜欢的了。这里,情节的发展使人感到意外,但又合乎人情:祥林嫂急于离开,而贺老六竟然答应了她:贺老六答应之后,祥林嫂却反而留下。这种意外的发展,突出了两个不幸的人的善良而淳厚的心灵。
       祥林嫂新的生活开始了。
       我们看到了他们夫妇二人互相体贴、互相照顾的幸福生活,不久,我们又看到了他们的孩子。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强调这愉快的、互相体贴的新生活,这场戏是以繁花如锦的画面开始的。充满了画面的美丽的花朵,把观众立刻引向恬静的、欢愉的、甜蜜的气氛中,而这也正是此时主角心情的写照。当然,这一画面的出现也是为了要标志出主角生活中一个新的篇章的开端。
       他们的互相热爱、并没有采取某种老套的、庸俗的表现方法。影片用争抢来表现爱慕,(用责备来体现体贴,抢着做活,让对方休息;贺老六责备祥林嫂不该在未满月的时候外出)。这比一对青年男女良久的、尴尬的、不知所措的偎依在一起等表现方法要好得多。所有好得多、并不单纯是因为这种表现方法“与众不同”,而主要是因为用这一对夫妇的矛盾与争执暗示内心的强烈的统一,这会予人以深刻的印象。
       3、在这愉快的日子里,地主的黑影也侵入了情节。尽管观众希望这一对善良的夫妇能把这愉快的日子过得更加畅快些,可是这黑影毕竟闯了进来。这有什么办法呢?就是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吗?他们夫妇二人的愉快的日子怎么可能孤立的存在呢?但应注意,在这里,仍旧是以愉快的互相体贴的生活为主来描写的。地主的黑影是次要的,只是在他们谈话之中提到的,地主阶级人物并没有在画面上出现。从整个影片说,这是一出悲剧,但在这一场面却主要表现了主角的欢愉。这正如冷调子的绘画中也有某一部分用暖色,而暖色中又夹杂着冷色是一样的。这样错综复杂的使用着颜色,就相得益彰,使各种色彩更加鲜明。正是因为这样,影片中愉快场面里搅进来的地主阶级的黑影,就会更加突出,会无形中有力的燃起观众的憎恨。
       贺老六为了还清地主的债款,除了打狼之外,在七老爷工作受伤后,又答应给赵老爷拉纤。他在紧张拉纤时,终于体力不支倒地,接着就一病不起。之后,杨七老爷和王师爷又逼迫贺老大向贺老六要债。老六在重病中收到了身体和精神的眼中摧残,饮恨死去。阿毛这时也被恶狼吃掉。面对这双重惨剧,祥林嫂丧魂失魄,犹如白痴。
       这里,碎玉贺老六进行了较细致的刻画。他在七老爷家工作受了伤,生怕祥林嫂知道难过,于是设法瞒着她:他不让小伙子扶他回家,免得祥林嫂被发现;他到家时,阿毛要他抱,他试了试,腰部疼了起来,于是他改为“坐轿子”。这些细节,有力的烘托了老六的心情,他对祥林嫂的真挚的爱。
       由于故事的展开,我们又看到了他的心灵的另一面,即他对地主阶级的恨。而他心灵的这一面,代表了千百万朴实农民的自然而又可贵的心情。在封建的、不合理的社会中,正是这种心情,这种倔强的、反抗的性格,不断地冲击那腐朽的旧制度,才使社会逐步前进的。在影片中,在表现老六的反抗方面,也是做得较细致的。王师爷凶狠的走进屋来讨债时,祥林嫂前去迎接,如此。老六还是放下碗筷,笑脸迎接。只有当贺老大叫他押房子时,他才生气了:“这是存心不让人活了是不是?”于是当王师爷问他“到底给不给”,他爽快的、气愤的答道“不给!”但这时,他还没有拿起枪来。最后,当王师爷凶狠的抓住他的胸口,把他从病床上猛力拖下来,而且蛮横的推开祥林嫂的时候,他才感到了过分的凌辱,他实在忍无可忍,于是拿起了猎枪。由笑脸相迎到拿起猎枪,这是一个“质变”,影片表现了由旧制到新制的“量变”的过程,因而生动可信,当然,这样的表现不止是为了“可信”,这里,主要是通过贺老六这样忠厚善良的农民的心情的“突变”来强调表现观其社会原因——地主阶级及其爪牙的凶残。
       在影片的这一部分,我们也看清了贺老大的性格。贺老大是个庸俗、胆小、没有主意和骨气的人。可是为了保护自己,在压力之下,便给恶势力做了工具,做了帮凶。这个卑小的、鼠目寸光的人物形象之所以能予人以生动的印象,除了演员的表演能力之外,还是因为在剧作中,业已把这个人物放在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中。在这种情况下,他究应如何处理,是站在弟弟老六这一面,即正义的一面,还是站在七老爷、王师爷的一面,即非正义的一面?他为难之后,终于站在了非正义的一面,而他的性格思想也就暴露清晰,不言而喻了。
       在影片的这一部分,我们也看到了两个人的死亡。阿毛的死亡,事前已有了“伏笔”;一是贺老六村口曾打死一只狼,说明浪是近在咫尺的。而是阿德嫂和祥林嫂谈拉纤的一场戏中,我们看到了阿毛曾经哄鸡出画面,祥林嫂说“这孩子真皮,一晃就不见了。”这说明阿毛好一个人走开,有危险。但,能不能说,阿毛之死纯粹是由于他的“皮”,或是由于此地狼多?不能。在影片中,阿毛之所以能够离开屋,能够看到一只鸟而追赶,是由于屋里来了封建势力的爪牙——王师爷。王师爷走进屋时,他的凶残的颜色,凶狠的语调,使得阿毛很害怕。阿毛急忙的走到祥林嫂膝前。看到这种场景,祥林嫂才把他领到外面剥豆。因此阿毛之死首先是而且正是由于王师爷代表的封建势力——一种披着人皮的狼——闯进了贺老六的屋子。贺老六死亡的描写,也交细致。贺老六这个很结实的农民在七老爷家干活受了伤,伤势未好又为了还七老爷的债,给赵老爷拉纤。在拉纤时赵老爷催他快拉,他因用力过猛,跌倒在地。以后又因王师爷的残酷逼债,终于死去。可见,他从患病以至死亡都与封建势力的压榨分不开。
       关于阿毛的鞋子,影片是费了不少笔墨的。
       1、祥林嫂第一次坐鞋,是在阿毛哄鸡后“一晃就不见”的时候。
       2、贺老六卧床不起时,阿毛扇扇子熬药,祥林嫂为阿毛做好了第一只鞋。夫妇二人还谈了鞋子的问题。
       3、王师爷来逼债时,祥林嫂领阿毛外出剥豆,祥林嫂给阿毛扎鞋带,并且告诉他:“别走开,地上湿,当心鞋子!”
       4、祥林嫂听说有狼,急忙的奔出寻找阿毛,她从草丛中发现了一只鞋。
       5、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和四太太谈话时,不自觉得从衣袋中摸出那只鞋子。
       6、最后,祥林嫂拿小鞋子给不相识的孩子比一比。那孩子的母亲发现后,连呼倒霉不止。
       影片为什么把鞋子这细节描写了六次之多?由于有了前三次的描写,所以当祥林嫂从草丛中找到这只鞋子时,这鞋就使人一下子想到了阿毛,如果没哟前三次的具体描写,祥林嫂发现鞋子后的痛哭就减弱了感染的力量。同样的道理,当祥林嫂在四太太面前呜咽着摸出这鞋子时,这鞋子又生动的代表了那可爱的阿毛,使人又联想起祥林嫂山坳里的种种不幸:那药罐、那王师爷凶狠的眼光、那恶狼···。可以说,小鞋子的每一次出现,就增加了观众的感触,当这感触逐渐累积起来,贯通起来,就深化了人们的认识。起初,它只不过是一只普通的小鞋,后来,它就象征了阿毛,代表了祥林嫂的不幸,并使人联想起那残酷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这个细节有助于揭示主题思想,因而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细节。
       关于砍门槛的说法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砍门槛是符合祥林嫂发扎规律的,因为她有反抗的一面。
       第二,这是一种很自然地对命运的反抗。但,她砍门槛这时的心情,应是相当复杂的,这里应包含着它对自己的悔恨,对宗教,对自己不公正的遭遇的不满,对受柳嫂、庙祝欺骗的一种反击。
       第三,鲁迅原作的思想意图是想用祥林嫂这一人物的不幸遭遇着重暴露当时社会的残酷无情。
       影片最后对风雪的描绘,有力的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的寒冷”。有如以前的各个场面,这里使我们再一次感到了创作者们对祥林嫂的无限同情。



                          
  2. 2021深圳珍藏影展@华夏星光影城

    看完这部情绪激动了很久,短评写了一些,还是觉得不够,于是就想要把更多的感想写下来。

    这些感想一部分和电影有关,一部分和电影无关,而是和我们所处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这也是我看的过程中全程最被触动的地方。刚刚看了一圈评论区,大概因为是老片,所以大家都在聊时代背景、聊人物塑造,可是我从中看到了太多太多熟悉到触目惊心的东西啊,真实到让我全程攥紧拳头和连连叹气,痛苦到几次几乎无法坚持看下去。能让我这么共情也是很意外的。

    祥林嫂的境遇当然是悲惨的,以及正如一些影评说的,电影改编比原著丰富了的部分在于祥林嫂的悲剧不仅是冷漠旁观者的“平庸的恶”的结局,更增加了现实的经济压力作为强烈的外因。这一点让作品本身具有跨越时空的批判意义,因为穷人永远存在。

    在电影里,那些虚伪的上层阶级(地主)或者说剥削者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但这仅仅是地主阶级吗?最近充斥在社会新闻里的996、过劳死、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被刷屏的资本家之恶难道不是鲜活的现实吗?为了更好的生活的向往卖命工作,更从地主那里借钱生活又被利滚利的高利贷逼得卖命,这并不是旧时代的事,而是每分每秒发生在周围的日常啊。祥林嫂和贺老六们卖命给四老爷、七老爷,那些猝死在互联网行业的年轻人卖命给新一代的资本家(甚至还有人为了这种拿命换钱的现实争辩其合理性),还有更多被现金贷逼得出卖裸照甚至逼得跳楼的所谓“愚昧底层”像水滴滴入大海一样毫无声息。在贺老六忍着腰痛去河边拉纤又倒下的那一刻,在祥林嫂倒在雪地里的那一刻,想起那个倒在新年夜的PDD女孩,我再也不能假装自己在看一个忆苦思甜的故事了。原著在100年前写就,是纯粹的控诉;电影是60多年前拍摄,那时它可能真的是一个告诉人们旧时代很差、新时代来临了的革命主义教育片,那是可能真的以为我们可以站在新时代去批判那个旧时代;可是一切发展到今天,我们站在制高点上批判的一切又以一种残忍的滑稽回来了。

    祥林嫂作为女性的境遇也在电影里被刻画得无比残酷。被一次次地卖掉,甚至撞晕了之后还要被冷漠的人们按住拜堂,电影将这段以一种非常高级的方式呈现出来了:行云流水的吹拉弹唱的镜头和快速切换的婚宴节奏里全都是对于“人”这个个体的漠视。这段看得我拳头都要捏碎了。而那种“愚昧”现在依然存在于我们看不见的角落。看看那些令人不寒而栗的关于拐卖、关于杀妻、甚至关于阴婚的新闻吧。甚至不说这么极端的例子,将女性作为工具来看待的事离我们比想象的更近,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片子的最后,旁边以一种宣教的口气说“祥林嫂死去了,但是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在我看来简直是种最绝妙的讽刺(虽然它的本意并不在此)。这不就像是我们常常看到的为了过审而加上的那些制度优越性的画外音吗。这个结尾再次成为了当下的一面镜子。

    最后还要补充一下,除去这些批判意味之外,这部片子独有一种古典的美。穿插在整个片中的小桥流水、鸡犬相闻的水乡景色,清淡怡人,想起了城南旧事、小城之春里的韵味,那个年代真的存在一种高级的审美啊。这种扎实典雅的美感贯穿到后来最为人熟知的作品里,大概就是87版红楼梦了。我很为这种独特的中国气质的美所感动。

  3. 影片是1956年由蔡弧导演指导,夏衍编剧的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

    本片特色就在于与原作有若干不同部分,也成为文学专业和影视专业不得不讨论的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电影。

    夏衍老师1920年赴日本福冈明治专门学校留学,1927年参加日本左翼文艺运动被强制遣送回国。就在夏衍到日本的前18年的1902年到1909年间,鲁迅在仙台东京辗转留学,想毕当时一个高速崛起的帝国首都给鲁迅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都是不小的吧。所以夏衍也许也感受到了同样身在异国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夏衍来编剧也算是一个受国外近代进步思想和精神的传承。

    1924年2月16日,鲁迅写下《祝福》,后收录在小说集《彷徨》中。对传统的中国礼教的批判是鲁迅在一如既往的主题。但是不可忽略的是1930年代的上海口诛笔伐大战。周扬鲁迅唇枪舌战,一个热烈响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倡国防文学,一个拒绝政党合作,从阶级观点发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但是关于国防文学的论战最终以鲁迅的哮喘病发作去世而告终,那是是1936年10月19日。

    夏衍在电影祝福中最被世人夸耀的一笔就是“祥林嫂砍门槛”的戏码,据说这也成为了名著改编的一个历史成功典范。不过也就是因为电影的改变让我意识到,所有改变的影视剧,都无形中添加了当代的意识和新世纪思想。

    建国以后,从1949年到1961年,当时的思想界和教育界都开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所以在分析和表现作品方面都试着用地主阶级斗争的观点和方法,所以我们在电影中会看到,弥留之际即将撒手人寰的农民阶级贺老六突然从病床上奋起,拿起猎枪直指地主阶级的代表王师爷,于是乎在这个1里卡多的屋子里上演了一场阶级对立和底层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斗争好戏。

    当然最精彩的不过于祥林嫂拿着切年糕的刀冲到寺庙里看门槛的戏,什么菩萨??乃惊人之语。一语道破封建礼教迷信神权的害人天机。不知道鲁迅如果尚能再活20年,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改编时的脸色。相信即使改编作品存在着历史的创新和突破,鲁爷爷也不愿他的原著在被改变之后为政权和时代所利用吧。
  4.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名著,经过夏衍先生的电影化再创造,形象的再现了主人翁--祥林嫂,这个被封建势力活活扼杀的悲剧典型。
           夏衍先生采用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一幅幅具有古典的诗情画意般的意境。如早春时节祥林嫂在小河边洗菜的画面,就饶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韵味,以此来烘托她短暂的松弛的心境;在影片结尾处,孤苦伶仃的祥林嫂在富户人家一片祝福声、爆竹声中逝去,也与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着类似的对比效果
           那些只顾着自己为自己求得祝福,却不曾真心祝福着他人的人们,在可靠的墙壁,坚实的墙壁里度过余生,墙壁不留余地地将祥林嫂和社会分隔了,分隔了“幸福的人”和“不幸的人”
    一个人吃人的社会,哪里会有一个善良朴实的人的立锥之地呢?
          祥林嫂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