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又发现了一个好的节目!
首先表示开心~
表示最近突然想看这档节目,其实我早就知道有这么一档节目了,只是没有看。之所以看是因为一个老头子,我很喜欢——老方!方锦龙。我知道这档节目里有他,专为看他而看的。然后顺道就发现了这是一档很不错的音乐节目。这个节目的宗旨、出发点很好:就是为了继承发扬国乐,使得国民喜欢上国乐。
这类节目是由五个寻乐人:琵琶演奏家老方(方锦龙)、二胡演奏家军军(陈军)、歌声如天籁、长相甜美的年轻藏族歌手阿兰、竹笛乔乔(唐俊乔)、笙吴彤各自找的五个具有民族音乐特色的乐团通过激烈的竞争投票赛制来向国人们展现我国国乐魅力的一档节目。
在说这部节目前,我想说一说老方,老方他很棒。首先他是一个很有才的老头子,弹得了琵琶、吹的了尺八、还玩得了古琴。当然,他会的乐器可不仅仅是这些,也会很多很多别的民族乐器。他不仅会演奏各种乐器,他的眼界、也非常宽广。他一个琵琶,到他的手中,就能来个世界游。也很有音乐格局,大到国家和地区、小到一个地方的方言。因为很少会有人把各地的音乐风格和当地人的方言、文化、生活习惯联系在一起。他讲得很有意思。只能说什么,他对这个看得东西比较透,有着自己的见解。听他讲,你的音乐思想就会充实很多。
我非常赞同他对民乐的看法:民乐民乐(yue),与民同乐(le)。民乐,就是要与民同乐,要和人民群众在一起,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要接地气。只有这样,它才能够被各个时代的人们所接受、所欣赏;发展民乐方面:一方面要继承,另一方面要发展创新、与时俱进。两方面一起抓。因为要是只继承不发展,总有一天会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被时代所淘汰;要是只发展不继承,那就没有了根基,那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不忘初心。我喜欢他主要是因为他很亲切,不然我也不会叫他老头子、老方。他讲的东西很有意思,我很想听,可能是他讲得比较好,语言诙谐幽默。讲的东西都是干货,听他讲,你会学到很多东西。
所以我就很喜欢他。继而找到了这档很好的音乐节目。
其实这节目整体来说挺接地气的,大众很乐意接受。节目形式很喜欢。然后乐团就不用说了,都很有特色。选得很棒。节目适应的群体很广,没学过音乐的人可以看,音乐专业的人也可以看。没学过音乐的人看了这些后会激起对我国民乐的兴趣,感受到民乐的魅力、会更想去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国乐;而音乐专业的人呢,也可以看,看了会增长我们的知识、增长我们的见识、再一个,也会改变我们对自己专业的观念。我是个大三学生,学的是民乐。我向来觉得:啊,民乐,那就是高雅的东西,只有我们学民乐、学音乐的懂,学民乐的人相对来说看得可能会更透彻些。那别的没学过音乐的人,那就不懂,有的人他只能看,他听不懂;那好一点的,他也能听,他也能听你弹得好不好,而判断的基础是什么,无非就是看你弹得卡不卡、顺不顺,弹得顺了那就弹得好,卡了就不好;你弹个热烈的、激烈一点的曲子,他也就觉得好听。他就听个旋律。具体是什么,他就不知道。你要是不跟他说这首曲子它讲的是什么他就不知道;旋律好听了他就觉得这曲子好听,旋律不好听了他就觉得这曲子……好难听呀!你要是弹个整体来说比较平静的曲子:《渔舟唱晚》、《高山流水》什么的,他就欣赏不来,不知道你弹的是什么,太平了,听着没啥劲。这还是好一点的。反正在我看这档节目之前我就觉得民乐,大体上就是学音乐的懂,不学音乐的人,就不大懂。它很高雅,不是那种接地气的东西。就觉得离人们特别远,要不是自己学这个,我自己也未必会懂。我要是学个声乐或者西洋乐,我自己也未必会懂这些。但是看了这档节目你就会发现:哎?原来民乐,也是可以接地气的一个东西。然后你也会因此而喜欢上它。
除了这些以外,对于音乐专业的人来讲,可以提高他们的音乐思想。音乐思想是个很重要的东西,它直接作用于音乐表演,直接影响着音乐表演者的状态、音乐表演的效果。所以我就特别注重我音乐思想的积累和发展。
我所说的音乐思想,是比较广义的。不仅仅局限于那种曲子表达的感情、对曲子有着自己的理解。是,我们确实是需要对自己所弹的曲子要有着自己的理解。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大同小异。大方向肯定是一致的,但是一些细小上的东西肯定是有所区别。还有呼吸、气息啊什么的。这些只是狭义上的。我所说的广义,是适应所有学音乐的人。在音乐领域里专业不限。不管你是学器乐的,还是声乐,甚至是舞蹈,关于广义的音乐思想,每个学音乐的人都要有。那么具体的音乐思想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学音乐的,应该对音乐有着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我们应该怎样去发展它。还有就是各个音乐专业的共通之处。虽说每个人的专业不一样,但是,领域肯定是一样的,都是音乐。有些地方就应该相互沟通。不要以为专业不一样,就没有办法沟通、没话可说,就没有共同点,那是不可能的。每个专业都有值得学习、值得借鉴的地方。就比如呼吸,声乐、器乐、舞蹈专业的人都要用到,就像音乐理论课一样。它具体是什么,明确它的定义、怎样去理解它、我们应该怎么用、如何呼吸、呼吸的具体方式是什么,这些东西你可以去请教哪个专业?最好是请教管乐专业的人,因为他们天天训练气,所以对于气,他们是最接近的、最了解的、也是最有发言权的。这就体现了专业的共通之处。除此之外肯定也会有其它的啊,对于这些要是有了自己的理解,你自己看透了,那对于你的专业,是非常有用的。明白了这些,你的专业就会提高很多。再一个,还有一些专业不一样但却相通的地方:民乐里的韵,韵是一种感觉,一种放松的感觉、一种舒服的感觉。可以根据你内心舒服与否的感觉来适当改变拍子或节奏。然而如何去体会这个韵。怎么办?听戏,尤其是南方的戏。为什么,因为南方戏的特点是字少腔多。它腔多,韵就多。它体现在曲折的旋律里。民族器乐里有韵,戏里面也体现了韵。然而两个的专业却不一样:一个是器乐;一个是声乐(它用嗓子唱嘛)。但两者共通的,就是韵。还有就是,每个专业,所擅长的领域也不一样。古筝擅长摇指;琵琶擅长音准和轮指;打击乐擅长节奏;钢琴擅长转调和理论方面的东西;竹笛擅长气息的运用;古琴擅长状态的放松……所以我们学音乐的就应该擅长在各个专业里面找到他们所擅长的东西,善于观察。然后从他们擅长的东西里找出自己需要从中学习的东西,虚心请教,然后自己进行实践和思考。明白了这些,对于你专业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人也一样。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东西。
我看这档节目,除了长知识外,我学的,当然还是他们的思想。我最喜欢看的就是五位寻乐人“吵架”了。我觉得他们的氛围挺好的,一个寻乐人带着的的乐团演奏完了,其余四个寻乐人点评,说出他们的看法。但是有的时候有些人的看法不一样,就当场指出来我不同意你的看法,然后说我为什么会不赞同你的看法。然后这个时候就会引发“争吵”,这个时候就会摩擦出火花。这个时候看起来争得有些厉害,但是争论的是思想,不是人。这个时候就感觉不是单纯的一个音乐作品表演完了然后一群评论人评论他们的演出作品,只是评论就完了。除此以外他们还说出他们各自的音乐思想。一位评论人说出他的想法,但要是三个人中其中有一个对他的想法有冲突的就可以当众提出来,甚至是被评论的寻乐人,他要是不同意他的看法或者有什么还要解释的,也就当场解释。评论人和被评论人的地位是相等的。整个氛围就感觉像是一场音乐思想的讨论会。没有谁得罪谁这一说。这些在他们当中是思想的碰撞、交流。我们是观众,我们作为一个观众,就可以看出谁的思想好,比较合理,谁的思想有失偏驳。然后对他们合理的、好的思想进行一个整合,从而得出一个更加完善的想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对被评论人的场下采访,他们也会说出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想法中也有我们值得采纳的地方。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充实你的音乐思想,使得它更加地丰满完善。
然后除了五位寻乐人之外,节目里还有鉴赏嘉宾。我觉得这也是很不错的。通过他们,我们肯定还会学到一些音乐思想、也会增长一些见识。(说句悄悄话:小廖廖(廖昌永)还挺好看的。之前也听说过的,看的也是从远处看,看不清楚,只是看个大致。大致看他长得丑。他唱歌时候的,嘴长得老大,在加上他发型比较正式,脸又油。反正就不好看。就觉得他唱歌有水平,但长得丑。但是到这个节目里一靠近他,发现:哎?也没有我想象得那么丑嘛!还可以~)
另外还有大众投票评审团。他们是很普通的,他们就是观众。肯定会代表一些大众的想法。看他们的反应就能看到发扬民乐是否真的做到了接地气。这也是一面镜子。
一方面,它通过大众喜欢的节目形式、以接地气的方式发扬了国乐,向国民们展示了民乐的魅力,使得更多的人喜欢上民乐、爱上民乐、使更多人想了解民乐,增强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对于音乐专业的人来说,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充实我们的音乐思想,从而让我们的专业更上一层楼。
希望此类节目能够坚持下去吧~~~
除此之外,我还希望能有一档节目可以接地气地普及戏剧,毕竟我也不喜欢戏剧呀~
从《国乐大典》第一季认识吴彤老师,到第二季吴彤老师去当寻乐人,从这么多期的点评和表演来看,更加喜欢吴彤老师了! 首先,吴彤老师的点评都非常专业。不愧是得过格莱美奖的国家级人物!这里引用一段吴彤老师的点评,第八期点评古月乐团。 “我觉得这是一个动情的演出,我就直接说我要的话吧。 刚一开始的时候,包括整首曲子,尤其是前面两位,霍老师师徒和另外的两位二胡老师有一些交流,但其实比较生硬,之后笛子进来之后有几出音不准。其实在不同的环境下,钢琴的律、笛的律应该是不一样。 对改编作品可以多一些想象力,我们可以怎么做。比如陈军老师曾经演奏过《长城谣》,那个《长城谣》一下就催人泪下,霍老师的二胡其实也可以这样做,只不过我们的编曲设计有点仓促。” 可以看出来吴彤老师非常真性情,跟唐老师一样,当然唐老师的点评会更加犀利一点,所以相对来说吴彤老师还是顾及一些情面的。但是这一次的点评可以看出吴彤老师非常不喜欢这个作品。他的点评也不是说整体的不好,而是会从细节告诉你,哪里是不好的,哪里音是不准的,甚至举出陈军老师的例子来说明。可以看出吴彤老师的议论文写得很不错了。 第二是觉得吴彤老师对节目非常上心,态度也非常认真。我们看VCR可以看出,但凡是吴彤老师的乐团准备,吴彤老师必在现场,甚至出现在了别的乐团的VCR里,给别的乐团出谋划策提建议,所以可以看出吴彤老师不仅是对节目尊重,对乐团认真,可能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他本身是个非常认真的人,当然也是对音乐认真的人。 第三是我本人觉得吴彤老师很可爱,从先导片的吴彤老师片段可以看出,吴彤老师很平易近人,总是笑嘻嘻的,当然到了后面的比赛中,吴彤老师更多是严肃认真的表情。但是从别的小短片中可以看出来吴彤老师真的很可爱!!!顺便提一下,吴彤老师在轮回乐队的时候很帅啊!!!《烽火扬州路》大家快去听!!!!为我的吴彤哥哥打call!!! 好了,收,总结,有吴彤老师的《国乐大典》很好看!!!
诗礼乐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优秀的乐曲,就如优秀的诗一般,乐中有画,马头琴的声音一起,眼中便有广阔的草原,如父亲的轻抚,尽显蒙古人的铁骨柔情。国乐发展走这条路行得通,就像九宝:电音,电吉他,马头琴,口弦琴,蒙语,内蒙古呼麦一样燥的老外停不下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喀秋莎和赛马那曲,在我看来这曲演绎简直完美,一如当年周杰伦双截棍里加钢琴。从第一季就开始看,非常喜欢,相比西洋乐器,传统乐器更有亲切感和归属感,国乐大典正是推广我国传统乐器的第一片,希望在多渠道上线,彻底打响普及国乐的第一号,感受我们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孕育而生的乐器,在今天与时代展开碰撞,这是宣扬,也是激荡。可能国乐的精髓就在于那种乐器间的配合能让人身临其境的经历这首曲子所讲诉的故事,跟着故事的走向或喜或悲,或焦或躁,或静或宁…真的很享受,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归属感吧!
看完《国乐大典》的第九期节目,我不得不对这个节目采用的这种打分模式以及比赛的安排提出质疑。作为一个观众来说,今晚出场的四只乐团表现都是顶级的,尤其是看到吴彤老师的新月缪斯乐团和复州鼓乐团被淘汰心中更是有一种惋惜和不舍,吴彤老师真的是不愧为中国格莱美奖的第一人,他和他的团队为这两只乐团的悉心指导让他们的演奏增添了不少的光彩,这两只乐团在这两场复赛中的表现配得上一个决赛的名额。所以我不得不说,就算是为了节目效果也好还是为了播出收视也好,节目的打分模式和赛制安排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 首先,节目中乐团的打分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大众听审的投票和媒体听审的投票,这种投票计分的方式充满着太多的随意性和模糊性了。每场投票的观众都不一样,很难保证每场来投票的观众的审美水平和审美偏好在同一水平上,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就像俗话说的那样:“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现场观众们投票的依据可能针对的并不是这个音乐作品好不好,甚至有些观众可能只是去凑个热闹,投不投票根本无所谓。再说到媒体听审的问题,看节目中给出的媒体名单,应该都是在音乐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体以及音乐制作人之类的,而且投票人员相对比较固定,这部分的投票相对来说更具有专业性,可是我们却忽略了节目组是否能影响媒体投票的可能性,每个媒体听审手中的五票都足以改变最终的结果,左右着谁能晋级的命运。 关于比赛安排,我也十分想吐槽一下,复赛的分组乍一看就像穿越了一样,第一期的四只队伍被分到了一组去进行比赛,本来已经对决过的四只队伍再放到一起去比赛是否会让人有一种审美疲劳?特别是我从第一期看到现在,本场复赛中出场的五只队伍的整体水平感觉是要比下一场复赛中出场的五只乐团要高出不少,虽然不同音乐风格的乐团很难从横向去进行比较,但是我个人感觉从舞台的表现力和作品的成熟度来看,本场的乐团都比即将要出场的五只乐团更具有观赏性和话题性,这种强弱分明的分组虽让本场比赛火花十足,但是却让接下来的这场复赛甚至接下来的决赛都显得没有那么的亮眼了,这可能也对这两只实力强劲却运气不佳的乐团也不太公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