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一、老刘是岁岁最自己的社会化投射
二、李玫被父权驯化的一生
三、不堪一击的父权
四、如何在道德冲突中利益最大化
一、老刘是岁岁对自己的社会化投射
岁岁无疑是惨的,被亲生父母抛弃,被养父偷窥洗澡,但有幸遇上到了老刘,他说老刘是对她最好的人
但是,老刘真的存在吗?真的会有人没有原因就能对另一个人这么好吗
老刘,更像是岁岁的社会化投射
十四岁离家出走,无依无靠,零汀孤影。社会险恶,孤女如何自立
但她心里会住着一个老刘,胡子拉碴的中年男子,落魄且悲惨,但又是可靠的,唯一靠得住的。心里的那位落魄男子支撑着她,被受欺负了可以一起打回去,哽咽着说“我不怕”但会有人心疼她,骑着破摩托车会记得给她一个粉色头盔,被亲情勒索绑架欺骗,能有人拉她一把……
老刘,岁岁的另一面,另一个人格,落魄而刚强
岁岁没有父亲母亲,都“死”了
但她是自己的父亲母亲
这世上没人能救的了自己,唯独自己
或许也存在着老刘,同频的人,才能看见那个悲凉的自己
二、关于李玫—父权制下的被驯化一生
李玫和岁岁多像啊,刚生完孩子被公公嫌弃是个女孩,直接用脚踹车门表达自己的愤怒。在学校里评比落选,毫不顾忌地找领导质问。
直到领导搬出了她的公公,直到除夕的时候看到她公公用鞭炮伤了自己的女儿,直到母亲为了弟弟逼迫她不准离婚还要把岁岁送走
这个可怕的父权制社会
李玫,第一代反叛女性,被时代驯化了
直到她为了儿子去山城找女儿
这一部分导演拍的也很精彩,循序渐进到母女俩的离经叛道。把李玫和岁岁之间的牵绊和共性显现的特别好,前半部分“劝/骗”女儿的部分,甚至能感觉到李玫回到了过去那个没被驯化的时候,不管她的行为是出于母爱,还是她内心也是和岁岁一样的敢爱敢恨
直到,平安的时间不多了。
全剧最震撼的镜头之一出现了
江滩边的石雕“长江母亲的歌谣”。
潮水褪去,忽远忽近的鱼灯初现,刺眼的灯光下巨物的出现。长达数十米母亲的雕像,紧紧拥抱着自己九个孩子
错误已经酿下
但是平安危在旦夕
一边是亏欠,一边是养了好几年的血浓于水,是顶着亏欠的压力才有的男孩。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看到这里我觉得挺可笑的
接下来有了更加荒诞的几幕,我觉得这几个镜头就非常的真实,把人性荒诞虚伪的一面展现了出来(但没有淋漓尽致)
李玫贴大字报道德绑架,拿着鞭炮说她来还亏欠。我觉得这一幕李玫彻底被驯化了。她真的是为了亏欠才拿鞭炮的吗️不过是心理博弈
全片最牛逼的镜头出现了,岁岁直接翻身跳楼
带着一丝癫狂
身体发肤,父母授之
谁要那什么虚无的亏欠,拿着道德不惜毁了女儿名声的亏欠
有毒的亏欠啊
谁稀罕那样,命也不稀罕
壮烈而决绝
这大概是不懂法律的岁岁,最好的报复
三、不堪一击的父权制
最后吐槽一下岁岁她父亲和爷爷。两位堪称父权代表,爷爷一心想要个耀祖,结果耀祖身体差得很,不如野生的岁岁;父亲半辈子唯唯诺诺,前半辈子没一点主见,啥也护不住,一大男人还能被自己七老八十的爹抢了女儿,怕是自己也不想养,后半辈子找个女儿还得靠老婆。说的现实一点,奋斗了半辈子依旧是那个疑似祖传的照相馆,李玫至少是个带编制的老师。太典型的靠不住形象
呵呵这不堪一击的父权
懦弱的男人才会想着把矛盾转移到女人之间
大局全指望着老婆,坏人也全指望着老婆当
几年前就拿到的地址一直到平安生命垂危才拿出来,怕是觉得能少养一个还能减轻点压力吧。再怎么送出去了就不用管,也能问个好啊,绝了这当爹的
我是老刘也不愿意岁岁去捐骨髓,今天捐骨髓明天还不知道要干嘛,卖个鱼好歹人身自由
四、如何在道德冲突中利益最大化
职业相关所以写一下
首先对于天台道德绑架,李玫这个行为无疑侵犯了岁岁的名誉权。虽然说破局的方式最直接的就是以命还命,干脆利落,但是活得久了就会知道生命确实可贵。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1、立马报警,找女警察说明事情前因后果,一定要讲清楚自己是愿意捐骨髓的,是被李玫欺骗才内心挣扎,但是李玫的行为让你遭受了校园霸凌。这样就可以提前站在道德高地,女警察心思细腻,至少可以帮助调解矛盾,也能一定程度缓解被贴大字报带来的不良影响
2、在面临捐献骨髓可能是唯一选择的时候,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医药费营养费一定要保证到位,因为也不想和这样的人家有什么瓜葛,所以一定要养好身体再离开。心狠一点建议签好协议,列名价格及明细,这是自己应得的权利,不用客气
3、最后,亲生家庭道德绑架这么厉害,心不一定好,有一定的可能当时把孩子送人涉及“买卖关系”。所以提前搜集证据,比如收养手续是否完善,不完善基本涉及金钱交易,相关遗弃罪或者拐卖儿童罪。父母既然道德绑架,那必然付出代价,抚养是法定义务,再怎么念及亲情,也得让他们把缺失的抚养费付了。不建议抚养费要很多,但建议让对方一次性支付,减少麻烦。拿到的钱不要让任何人知道,存到银行里,不然遭人惦记
电影《岁岁平安》影评,涉及一点剧透。
今天非常有幸能够参加电影《岁岁平安》的首映,收获到了非常多的感动和思考。
首先大家请放心,虽然隐形眼镜都哭掉出来了,但是这并不是一部很沉重的电影。我的眼泪大多哭在了女儿岁岁和养父相处的情节中。很感谢导演没有把这个题材处理得苦大仇深,里面甚至有些有趣的情节让人噗呲一笑,不会被这种命题压得喘不过气来,让人有余地去思考。
这是一个讲述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主题“重男轻女”的故事,为了生儿子抛弃亲生女儿,儿子得了白血病又反过来去求女儿配型救儿子。片中一个很有趣的设定是,最重男轻女的是爷爷和外婆,其次是爸爸妈妈。妈妈因为是女人在职场遭到不公正的对待,因为是女儿需要供养弟弟,因为生了女儿而必须再拼一个儿子。她妥妥是重男轻女最大的受害者,也最终成为了加害者。这些设定都告诉我们,重男轻女是一个社会议题,而不是把它局限到单个家庭单对母女的个人矛盾上。
非常庆幸的是故事里的女儿岁岁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人,养父老刘。电影里没有刻画老刘的背景,他是怎么遇到岁岁怎么收养岁岁的,平日又是怎么对岁岁好,这些都不需要重点去说。仅从岁岁对老刘的维护,两个人对话的轻松自然,就很容易感受到两个人深厚的感情。尽管她们没有血缘,才相处三年,养父老刘却给了刘岁岁一个简陋却温暖的家,让她不再漂泊,岁岁和老刘的相处也是全片我哭得最多的地方。这种设定也为岁岁最后做的选择做出了背书。
故事完整性是可以的,我倒不觉得电影需要面面俱到,什么都交代清楚,留给观众去想象也很好。比如说里面有个细思很恐的细节是,爷爷去世后给爸爸留了岁岁的地址。那爸爸有没有自己去看过岁岁呢我想是没有的,因为一个父亲如果发现自己的女儿从收养的家庭跑掉了会多着急一定会去找的吧。爸爸为什么哪怕偷偷看一眼自己的女儿都不呢,是无法面对懦弱的自己还是觉得没必要了呢?其实在前面李枚生产回家两个人在车上的尴尬情节,以及下车后爸爸不照顾产妇自顾自下车,让产妇自己蹬车门这里就能看出来爸爸这个角色看似无奈,骨子里也是很重男轻女的。所以他不去看女儿就很正常起来了,只不过是爷爷的重男轻女的程度帮爸爸掩盖了他真实的内心罢了。
关于最后的选择,现场有影评人说是和解。不知道为什么我却品出了其中不和解的味道。你赐于我身体我还你身体,像哪吒割肉还父剔骨还母那样,从此我是一个新的我。我不再欠你,我不是选择了原谅,我只是本性善良而已,而岁岁这个角色本性中的善良义气也在前面有过体现。情感层面上,我们错过就是错过了,不必强求彼此再接纳,这点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吧。
在映后采访中饰演岁岁的演员段奥娟解释岁岁做出选择的原因说了一句话,她说岁岁已经找到自己的家了(就是老刘),我觉得她的理解很到位。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一个被糙汉子养大的女儿,当她的生命中出现一个类似妈妈这样的角色,温柔细腻包容的,她一定会好奇会贪婪会想要拥有,这是人之常情。但是真正去触碰去深入这份母爱的时候带来的更多的却是伤害,是对身份的不认同感。于是她的另一重选择就是继续和老刘生活在一起,不去融入那个“家”。我想这是这部电影的另一个主题,什么组成了一个家,血缘还是情感?导演的偏向不言而喻。
最后是演员表现上,段奥娟真的让人非常惊喜。无论是凑到老刘耳边说我会回来的,还是大巴车上揭露真相的瞬间委屈,还是天台上把肉身还给父母的恨和决绝,还是最后出租车上离开的哭戏,都让人记忆深刻。就像导演说的,演员和角色天人合一,真正进入了角色,一切演法都合理起来。其次妈妈和老刘演员都非常出彩,但是我会觉得从人物设定上不给妈妈安排那么多“无可奈何”这个人物会更复杂更出彩,她就是一个思想上重男轻女的无知的人,但是也会有不自觉的母爱,这种设定会更真实,不过这点可能有审查的考量吧。妈妈对于情感纠葛的处理也让人印象深刻,老刘不用多说了,演技太自然了!
整体是一部优秀感人的作品,但是个人觉得也会有点小瑕疵。比如说爷爷炸孙女手之后的旁白,爸爸在医院说医院的墙承载了比寺庙更多的祷告,这两句台词有点多余,观众能看懂的不需要演员刻意点出来。然后是我会觉得不放少年开枪的故事比较好一些,一来不太像老刘会说的话,二来把思考留给观众自己会更有余韵。
2024上影节见面会场,提问机会留给段奥娟的粉丝了。在这里希望导演可以看一看黄建新导演的《背靠背脸对脸》是怎么刻画一个重男轻女想通过残害孙女让儿媳妇生二胎的爷爷的。相似的情节本片处理的简直惨不忍睹,爷爷对着镜头自言自语“只有这样你们才能生二胎”的时候我真的无语了。 角色错误的观念也要符合逻辑以及角色自认为的“情理”啊。作为本片的重要背景,“重男轻女”不是标语似的贴在角色头上就算完成任务了。开头5分钟交代故事的起因非常的简单粗暴浅白,包括爷爷对镜头念台词在内。都是通过角色的嘴来推动剧情,台词也不够生活化。感觉就差直接用字幕+旁白来交代剧情了。这是导演太敷衍还是觉得观众都太傻生怕观众看不懂?镜头语言呢?演员的表演呢?导演的专业技术呢?
导演说本片是以真实事件为蓝本加上自己实际遇到的重男轻女现象的感触拍成的,很遗憾导演浪费了这样的题材和感触。
段奥娟的表演是本片唯一超出我期待的部分,从头到尾这个角色没有任何让我出戏的地方。更难得的是包括哭戏在内的几场重头戏里,她情绪传达的准确而有节制。没有给人以生涩或过火的感觉,非常的自然。以她非科班出身且尚浅的表演经验来说,未来是可以稍稍期待一下的。
首映那天,我专程去上海看了这部电影。返程的路上,我发了这样一个朋友圈: “来上影节看了电影《岁岁平安》的首映,颇有感触。其一,故事中的重庆方言给人一种区域电影的错觉,但内容是普世的。并不复杂的故事结构映射着一个特殊的故事背景。矛盾似乎是寻常的,但又切实扎心。其二,不炫技,不标新,无噱头,老戏骨+新实力演员,情感演技双在线,真诚是必杀技。其三,笑中带泪。悲情背后是温情。我一个泪点偏高的人都给我整的红了眼眶,偏偏刚红了眼眶又给了我笑点。想到一个词:嬉笑怒骂。在这部电影里,这些情绪,皆为影像。推荐大家观影,支持新锐导演,支持真情实感的国产电影。最后,祝老臧票房大卖!”
去看首映,是因为导演是我的博士同学,本着捧场的态度,怎么的也得去一趟。看完后顾不上与同学寒暄,我就赶紧返程工作了。一路上,关于电影传递给我的内容,自己做了很多思考。
站在客观的角度,就当不认识导演。评价一下。
一、电影整体质量满足院线水准。甚至质量高于24年90%以上的国产电影。但仍有噪点。
先说噪点。
噪点1,故事跨越了两个时代,时间的跨度让叙事变的复杂。为了铺陈背景、介绍人物,导演在电影的前端使用了较多的时长。这样就让故事节奏变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感。
噪点2,女性、女性角色是影片的中心。但对于女性角色的着力塑造,略显用力过猛。虽然女性形象丰满了,但对比之下少之又少的男性角色(岁岁爸爸、爷爷等角色)却更弱化了男性的形象。起码我作为一个男性,一个父亲,我并不容易找到影片里属于我的角色定位。这样的男女性别呈现,在“重男轻女”悲剧题材上,未涉及矛盾源头。
二、故事内核是偏现实主义的,但现实的不够狠。导演或编剧加入了对故事、对主人公的浪漫主义幻想,弱化了电影的现实性。这样虽然做出了迎合观众的喜好的卑微态度,但却不免降低了影片的批判性和独立性。
成年的女主岁岁,一出场,欧美电影中女性角色的既视感。美、飒、叛逆、独立、担当。段奥娟的演技让我有些惊讶,神似周冬雨出道时的样子。但这种角色的设定,是浪漫的。浪漫现实主义当然是可以的,但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我更希望看到“悲剧”和“批判”。浪漫过多,过于美丽,都弱化了影片的批判性。
老刘、混混。混杂着莫名情绪的几个男性配角演技也都到位。但缺乏对人物的介绍。整体故事进行中配角虽不那么重要,但也必不可少。缺乏人物介绍会让观众缺乏情节理解的支点。比如我,看到最后才明白老刘对岁岁是父亲对女儿的情感。我一度以为两人之间的关系是致敬“这个杀手不太冷”。 三、关于时代和性别,甚至让我想到了现在的”女权“。”重男轻女“这四个字贯穿中华文化几千年,有着厚重的时代和文化背景。近几十年来,伟人提出”男女平等“后,这四个字的出现频率才逐渐变少。但不可否认的是,重男轻女这种思想仍大范围的存在。
我们身边没有,不代表这种情况不存在。我们身边没有,也只是我们这一代。往上数数呢? 这种题材,并不受资本青睐,没有IP,没有流量、没有热门小生。
而在投入巨大的院线电影中,表现这一主题,或者说选择这一题材。还是需要一定勇气的。
就像张艺谋陈凯歌姜文等著名导演出道时一样,笃定的认为,电影只能是艺术性的。资本?什么是资本?艺术才是我的理想。 大导演的那个年代可没有这么丰富的影片竞争,观众也没有那么多的视觉选择。丝毫不担心。但现在不一样。短视频的兴起,让受众在欣赏艺术上,已经没有了耐心。更多的是前意识的快乐驱使。 说回电影。 我更觉得这部电影是在道别。一个新时代,对旧时代的道别。一个新的性别文化,对“重男轻女”的道别。
优点: 很少了。这种电影很少了。在开心麻花式的电影充斥在国产电影荧屏上的时代,在短视频大行其道碎片化摄取影视快乐的时代。这种电影难能可贵!它会让我们沉浸、反思,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待历史和现在。导演、编剧是浪漫的。 镜头。看过了好莱坞式的零度镜头调度和剪辑。终于我又看到了国产导演的中国式镜头排列组合。像中国文人,内敛、洒脱、饱含深意。镜头的光影、构图、色彩、调度,很用心,也很美,对于观看者是一种享受。也是我反复多次跟学生说的,多看这种电影,才能提升审美。 演技。首先,夸爆刘威葳老师。这么说吧,暂不提情感。你能从刘老师的表演中,看到所有演员应该具备的演技!每个表演都是教科书级别。教科书级别! 段奥娟让我眼前一亮。天赋型选手。人物刻画更像是做自己。不露痕迹。如果以后走影视道路,不可限量。
优点不说太多,否则有刻意之嫌。
最后,这种纯国产的偏艺术片的,不谄媚国外的,不卖惨高噱头的电影,很少出现了。还是希望大家能多给艺术电影一些土壤,多关注,多支持。通俗点说吧:如果你去看这部电影,你会觉得完全能值回票价。也支持了用心做电影的年轻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