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骄傲 Fiertés(2018)

简介:

    De la veille de l’arrivée de François Mitterrand au pouvoir le 10 mai 1981 à l’adoption de la loi Taubira sur le mariage promulguée le 18 mai 2013 et votée le 23 avril, Fiertés s'intéresse à une histoire d’amour, et plus largement, la vie d’une famille et des combats menés par les homosexuels autour du Pacs, du mariage et de l’adoption.

演员:



影评:

  1. 这是一部反映法国LGBT群体权利变化的历史剧集,这是一部讲述一位同志从青年到中年身边所发生之事的剧情剧集,这是一部提醒所有LGBT群体歧视依旧存在、斗争不会停止的现实剧集,这就是《骄傲》,一个值得感动亦值得思考的故事。

    1981年:改变开始发生

    1981年,左派领导人弗朗索瓦·密特朗当选法国总统,距离同性恋关系同意年龄降至15岁和异性恋关系同意年龄相同还有1年。(1942年,法国维希政府在《刑法》中引入了一项歧视性法律,将同性恋关系的同意年龄调至21岁,异性恋关系的同意年龄调至15岁。1974年,同性恋关系的同意年龄降至18岁,但仍高于异性恋关系的同意年龄。这项法律一直生效到1982年8月4日,弗朗索瓦·密特朗总统废除了该法律,将同性恋关系的同意年龄调至15岁。)

    这一年,维克多即将18岁。这个正值青春的少年发现了自己对同性产生的吸引之情,也开始尝试与和自己相同的人体验性的滋味。这原本是一个自我探索与认同的过程,却因为维克多父亲的发现而被迫中止。本和父母和睦相处的维克多,为了暂时维持家庭关系,不得不在父母面前隐藏真实的自己,直到他遇见了塞尔日,一位在LGBT组织工作的人。

    “-你不想让社会认可真正的你吗?-我不在意。”这是维克多第二次和塞尔日相见时两人的对话。维克多不想在自己的生活中表露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哪怕仅仅是和男生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一起走在大街上,因为他认为他们身处的社会远没有如此包容。不过塞尔日对他说了一句很真实的话:总有一天,你不得不袒露真实的自我。

    纸终究包不住火,在第一次发现维克多和男生接吻之后,维克多的父亲就开始留心维克多的行动。在一次又一次发现维克多是同性恋的迹象时,维克多的父亲和维克多的关系因为彼此的不同观念而渐渐产生隔阂,维克多也终于向父母袒露了自己的真实心声,他在塞尔日和自己的家庭间做出了第一次选择,留在家里。但留在家里一切并没有变化也没有好转,维克多在这些日子里并不快乐,于是在他18岁成年之际,他不顾一切,在塞尔日和自己的家庭间做出了第二次选择,只为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

    1999年:看似平等的权利依旧是一种奢侈

    1999年,法国政府颁布了《法国民事互助契约》(PACS),在法律上承认同性伴侣的民事结合关系,但拥有民事结合关系的同性伴侣并不能完全享受结婚伴侣的保障和权利。

    这一年,维克多35岁。在和塞尔日一起生活的第17个年头,他们第一次迎来了可以在法律层面上一定程度承认彼此关系的机会。但他们在平日和他人的相处中也依旧发现,自己想争取的和其他人一样的平等权利仍然没有实现,甚至在有的人眼中依旧是天方夜谭。

    “-你们是在争取一种权利,来让你们与众不同。-我们虽然与众不同,但不能就此否认我们本应享有的平等权利。”这是维克多在和父亲谈论收养问题时彼此的对话。对于维克多的父亲而言,他不理解为什么同性伴侣可以抚养孩子,哪怕他并没有深究过他们是否有能力抚养好孩子,他以社会广泛存在的偏见和歧视为缘由指责他们会给抚养的孩子带来伤害,哪怕他们已经承受了一辈子的偏见和歧视,哪怕错的明明是他人狭隘的偏见和歧视,他仅仅因为他们是同性伴侣为由而下出定论——他们不该抚养孩子。

    维克多父亲的观点其实是当时整个社会主流思想的缩影,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无知且错误观点,隐性歧视才依旧在社会蔓延,在收养孩子、遗产继承、医疗保障等方面显现出来。原本看似平等的权利对于LGBT群体而言依旧是一种奢侈,哪怕他们只是想要和其他人一样,拥有别人已经拥有的东西。

    2013年:这是一场永无休止的斗争

    2013年5月17日,在已经经过法国参议两院的投票通过后,同性婚姻法案通过了法律层面的最后一步裁定审核。同日,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签署了该法案,同性婚姻在法国正式生效。

    这一年,维克多49岁。在他和塞尔日一起生活的第31个年头,他们第一次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结婚机会,两人共同抚养的孩子也转眼间成为了小伙子。伴随着新一代人的成长,旧时代社会遗留下来的偏见和歧视依旧没有消除,他们的孩子迭戈在学校里仍然时不时会受到一些同学的嘲笑和谩骂,即使学校的老师强调学校不允许同学发表歧视性言论,但这依然于事无补。迭戈也在自己和两位父亲的经历中逐渐明白,依旧要靠自己争取平等权利和反歧视。

    相比于迭戈在学校的遭遇,维克多在前往同志游行时的遭遇更应得到关注和警醒。虽然同性婚姻已经在法国得到认可,但社会的歧视和偏见反而愈来愈演化得更为偏激。近年来,针对LGBT群体的暴力攻击呈现出逐年上升态势,仅仅是在街上牵手,或者走过同志酒吧,都有可能成为恐同分子暴力攻击的目标,一些受害者甚至因此丧生。但这些恐同分子的暴力行径不会阻挡每个人自由去爱,自由去生活的步伐,维克多和迭戈在这场袭击之后也依旧会前往LGBT组织参加活动,维克多依旧会向其他人表达自己的爱意,因为他们都曾经在黑暗中生活过,所以他们不会再惧怕这些歧视和威胁,他们会继续以真实的自己骄傲地生活着。

    写在最后

    《骄傲》这部剧集用短短三集的篇幅展现了法国32年间的社会变化,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走在真正做自己的道路上时的艰辛与不易。从藏于黑暗到被看见,从不法之徒到结婚伴侣,改变正在发生,但偏见和歧视一刻都没有从社会中消失。没有凭空得来的权利,没有触手可得的自由,这是一场不会停止的斗争,我们追求平等,我们不惧偏见,我们胸怀骄傲。

  2. 其实同性平权的故事看了很多了,但每一次还是会被感动。我觉得这就应该是LGBTQA真正的生活:对自我的探究、与家人的相处、对未来的选择,再到与自己的和解。其实不管时代如何,不管法律对我们有多宽容,至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群体都不会被世界所接受;这也意味着作为一名queer,苦难是绝对难以避免的。这条路有太多人走过,有太多人为之流泪为之愤怒,也有太多人高举燃烧的心脏只为了给后人指明方向。

    至少我总会有可以为之奋斗的事业,对吧?

    其实距离那个对“鸡奸者”人人叫打、并当作女巫一样烧死的日子已经很远很远了。后来,人们虽然不再群起诛之,但与此有关的话题都被禁止,同性之爱也变成了缄口不言的事实。再后来,问题终于得到了正视,从前不被认可的行为终于被放在台面上讨论;但不尽人意的是,我们还是被漠视,只因为我们永远是那个少数群体,永远无法左右多数群体的利益。再再后来,那些无法被听见的声音开始反抗;我们拿起武器,走上街道,用最尖锐的声音指责社会的虚伪面具,并要求被赋予一切应得的权力。这五十年,我们改变了很多很多,也得到了很多很多。从1969年Stonewall Inn的勇敢反抗开始,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群体,也逐渐明确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并应以什么样的方式取得。对于获得的成功,我不吝一切地拥抱。

    但这不是胜利,远不是胜利。只要世界上还有一个角落,同性之间因相爱而遭到迫害,那就不是胜利;只要有任何一个孩子因为性取向和性认同被逐出家门,那就不是胜利;只要任何一个同性恋者、变性者被军队、政府、机构因任何非能力的理由拒绝,那就绝不是胜利;只要任何一个左派还在以“多元化”的标准利用我们,那就远不是胜利;只要我们一天不被当做正常人一样平等对待,那就永远不是胜利。

    纽约公立图书馆的pride exhibition

    这些话都是被讲烂、被听烂的了,但我还是会很开心。

    永远也不会忘了自己第一次走进旧金山Castro Street 的感觉:满街的彩虹旗,满街的快乐,满街的爱情。希望有一天,我们的comfort zone能走出一个个狭小的空间,走向整个世界。

    Castro, San Francisco

    时代的压力永远都只是莫之能御的洪流,我们只能随之沉浮,求全生存。《骄傲》的意义绝对远远大于它的形式。一个男同志的大半生也在告诉我们:你可以做一个旁观者,也可以做一个绝对的参与者——你的选择。

    最后,男主真的好好看 :)

  3. 《骄傲》这部冷静、并毫不拖泥带水的剧情讲述,从1981年到2013年,横跨了30多年。一直到2013年,法国批准同性恋婚姻作为结束,可见这部剧集是关于同性恋权益的。共3集的剧集中,每一集都选择了对于男主人公维克多来说一个特殊的年份,并将主人公生活化的每一个节点,都带上纪录片一样准确的时间标注,像几月几日。

    《骄傲》围绕着维克多的个人情感史和以他为中心的家庭关系与社会伦理变迁为中心,并将两者交织在一起。维克多从爱上一个男孩,到认识自己是同性恋,到过上同性恋的生活,并积极争取和异性恋一样的伦理和家庭,最终和自己的爱人结婚,故事讲述清晰而有条不紊。剧集并没有试图将同性恋作为一个隐秘的少数群体,宣称在某种程度上置于整个社会之上,而是在伦理和政治中,作为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积极争取权益,可见它是相信集体主义的,而不是威权主义的。它的斗争目标,最终就是少数群体的各种去标签化,但是却不是被整个主流社群吞没,反过来,再去压制其他的少群社群,所以它的政治目标是社会主义的,而不是资本主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伦理和政治之间,双重促进。

    第一集讲述了青春期的维克多和一个阿拉伯裔的男孩之间的爱情,他们的性关系被发现,被迫出柜,被拆散,于是对于同性恋的身份认同,很快便迫切地呈现出来。维克多结识了一个比他大很多的同性恋者,并受到这名同性恋者的影响,渐渐对自己的同性恋性倾向产生了认同。他们相爱了。于是,维克多等到18岁成年之后,便离开了不支持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爱人同居。剧集并没有过多强调二人之间的情感戏,而是将二人关系所带出来的社会象征意义,呈现得丝毫不拖泥带水。这其中的社会关系象征是:年轻的同性恋者在上一辈同性恋者前赴后继的影响之下,带入圈子,并产生认同,有着不可阻挡之势。维克多绝不留恋那些退回到主流社会的深柜同性恋人士的爱情,这时候的法国,左派开始掌权。

    第二集已经到了2003年。维克多和爱人塞尔日正在千方百计谋划领养一个孩子。反歧视的议题呼之欲出。因为作为同性恋者领养孩子的路几乎不可能,维克多需要证明自己是一名单身异性恋者。但是,当他需要自己的父亲向相关部门证明自己有着不可否认的异性恋性倾向的时候,他的父亲犹豫了。剧集单刀直入地将同性恋关系的触角,延展至异性恋权利领域,并遭受到原生家庭的间接的敌意。这时候的塞尔日,我们得知,已经是HIV的携带者,正在努力进行治疗和参加同性恋平权运动。HIV作为一种跟其他疾病没有任何区别的疾病,往往在法国的同性恋电影中,弱化其政治角色。他们一个主动社会平权,一个注重家庭伦理的建构。而这两样,对于2003年的他们来说,都很不容易。剧集始终都将讲述重点放在社会化事件上面,个人情感和社会伦理,相互映射。两个男主人公之间的结合更像是政治性和生活化的结合。

    第三集已经进入2013年。法国通过同性恋婚姻的前夜。维克多领养的墨西哥裔男孩迪亚哥已经长大,同样这个异性恋男孩在学校也在为争取自己的反歧视而不断抗争。这个生长在同性恋家庭的墨西哥裔男孩的生长环境,一点都不比他的父亲年轻时候好多少。同性恋者积极争取的反歧视运动已经开始拓展到异性恋领域,剧集将同性恋平权运动的理念触角又开始向异性恋群体领域延伸。它说明同性恋平权不可能和异性恋划清界限。首先,同性恋有异性恋的父母和亲属,也有异性恋的子女和朋友,这些关系,不管是血缘上的,还是非血缘上的,都深深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社会伦理就是这样一个复杂关系网。HIV的男友塞尔日终于不再接受治疗而死去。同性恋婚姻的最后通过,就是在他的墓前宣布。这是由塞尔日精神上的异性恋儿子宣讲出来的。这一条象征意义重大的情节,表明了他的,及其他那一代人的努力没有白费,也积极影响着年轻一代的少数群体在继续争取平权。

    1、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变迁史

    《骄傲》中第一集和第三集互相映衬,展示了父子关系的紧张。第一集中的父子关系是原生家庭中的父子,关于异性恋掌控家庭中父亲与同性恋儿子在争取权益中的矛盾。第三集完全转变了方向,是一个非原生家庭中,同性恋父亲掌控的家庭,在与异性恋儿子平权行为中产生的矛盾。作为儿子的角色,不管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都很激进;作为父亲的角色,不管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都会趋向保守。孙子和爷爷之间非原生家庭的隔代牵系,反映出了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的演变。爷爷从孙子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父亲从爷爷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这种爷爷,父亲和孙子之间的三代人的伦理循环,说尽了生命继承的意义,有着伦理演变的所有美妙。而这三代人,却并不是单纯地反映出家庭伦理的变迁,因为他们并不是一个原生家庭,而是中间隔了一个同性恋,以社会伦理的方式,将家庭伦理传承下去。

    2、从同性恋权益到少数群体的权益

    第一集集中展示了维克多作为一名同性恋,如何从爱情走向了政治。他爱上了一个阿拉伯男孩,这个男孩因为恐惧,而收敛了自己的同性恋行为。于是,他爱上了一个真正的同性恋,这个同性恋者不仅仅可以给他想要的欲望和爱情的满足,而且还积极地为这个群体而战斗。维克多逐渐变得理性起来,他成长了,等到自己成年之后,立刻逃离了家庭,过起了和爱人同居的日子。而到了第三集,维克多的儿子已经成年。这时候同性恋权益和少数群体的权益日益结合在了一起。并不是说同性恋权益已经完全争取到了,不再需要奋斗了。而是,同性恋作为少数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的力量更加强大了。迪亚哥作为一名异性恋男孩,他不单受到作为少数族裔群体的歧视,而且他还要面临自己有一个同性恋家庭的歧视。他所要抗争的,其实不仅仅是为了同性恋作抗争,还要为其他的少数标签做抗争。同性恋标签便顺理成章地成了少数群体标签的一部分。

    3、同性恋与异性恋的交织

    这部剧很清晰地表明了,同性恋的平权运动从来都没有和异性恋群体彻底分开。这里面没有拉拉,没有女权,但是同性恋却在血缘和非血缘上牵扯了异性恋,这就是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的线索。因为伦理的原因,同性恋不可能和异性恋完全划分出界限。很可能,同性恋就是异性恋家庭所生养,而同性恋极有可能培养出异性恋的孩子。从家庭扩展到社会,整个社会的健康有序的继承与发展,极有可能是需要同性恋作为中间人的。剧集并没有将同性恋和异性恋在品味上划出界限:同性恋在精神上传统,而异性恋在肉体上传承。它很清晰地表明,社会和家庭都是由伦理界定的。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是伦理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看《骄傲》,很容易叫人联想起美国同性恋平权史的巨制《当我们崛起》。后者以超长的篇幅,细致刻画了美国历史上的每一次运动,从上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大概整体的时间跨度相同。《当我们崛起》充满了艰难而具有冲突性的细节,在精神上有很强的煽动性。如果这些跌宕起伏的历史集中出现在几个主人公的生命中,那么唯一能够承受起如此风起云涌的生活的,也必定是伟大的战士,而不是一名常人。《骄傲》塑造的却是变迁背景下的常人生活。他们过着常人的人生,重大的历史事件从整个剧情中隐去,甚至都没有剧烈的政治性争论。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所有的矛盾都限于伦理,而不是政治。在他们的生活中,伦理和政治同等重要,只是《骄傲》在小心翼翼地将界限限制在并不狂热的范围内。他们也就没有《当我们崛起》中那么爱憎分明的深切的爱,也就没有爱憎分明的深切的恨。当爱与恨牵扯到生存意义,就成了宗教,于是爱有多么强烈,恨就有多么强烈。《当我们崛起》中,斗争性有多么强烈,救赎意识也就有多么浓厚。《骄傲》中的一切都很中庸,就像最后维克多劝塞尔日跟他结婚时一样:“我知道我们之间已经不再那么爱对方了,但是你仍旧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们之间甚至是公开性关系,没有彼此所谓的性忠诚。法国片将丑陋的人性约束在了极为理性的范围内。所以,《骄傲》中的人在不断地求取谅解,或者达成谅解。直到最后,他们失去了,也获得了,人生总要前行。于是,电影在塞尔日死去后,维克多立刻谈了一个男朋友作为结束,理性到叫人感觉略有一些不近人性。可是,既然理性宣判了人性的丑陋,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让任何障碍,阻挡了理性生活的脚步。

  4. 跳着看的。之前在B站上看到过剪辑,今天看了,感觉就是很现实主义的那种讲普通生活的啊,这种我其实看过好多了,感觉都有点雷同,就是这种生活的错乱和细碎,让人抓不着力,又有点尴尬、遗憾和直接。感觉主角本人就是很真实的一个类型,但其实离现实的我距离又很大。真实世界里面多愁善感的都是serge这样的吧,最后pio不要太真实。哎,总是以一种狭隘的目光看待这种类型的影视,因为真的很难不这样。要是人生都围绕着这种赤裸裸的东西,该多么无趣,可是有时候比无趣可怕的多的东西到处都是,就像《寻》带来的廉价香水的海洋一般的加利福尼亚的橘子味,现在还是平平淡淡的。也许以后会理解更多吧。会觉得主角身边的人有多可怜,一群这样的人拿到尴尬的剧本,演出来的就是自己,甚至不会编一个干净的感动。难以突破的界,哪像现实中哪些人前无比精致人后积攒情绪或者以一种哲学状态活着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