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过去买的DVD时,
翻出来一部没听过名字的电影
在网上搜的资源都不太理想
要么没字幕,要么有字幕画质渣
看来真的是比较冷门
只好时隔多年再次用起了DVD光驱
感觉可能是最后一次用了吧
影片唯一的优点是表演
母女的性格塑造十分鲜明
女儿顽劣,急性子,对写作天赋异禀
然而一物降一物
母亲更加强势,不管是对工作还是女儿生活
想要掌控一切
从母女俩最初相互刀子嘴豆腐心的状态
到让人动容的生死离别
剧情和情绪大部分是靠生动地表演诠释出感染力
但除去韩国电影所擅长的苦情煽情
这对母女的内在情感逻辑实在拧巴
作为一部2009年的电影
可以想象,如果当时看,会不经察觉地为片中的亲情所感动
而以现在,2020年的主流思潮来看则感到不适
我们先来看看片中
母亲分别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儿子和女儿的
在学生时代,母亲把唯一出国留学机会给了儿子
归国后母亲卖地为儿子开公司
公司经营不善,母亲放弃自己救命的手术钱,想为儿子还债
而母亲得病后,儿子表示无暇照顾母亲
有个镜头把母子间的地位呈现的十分准确
母亲生病在医院
怀孕的儿媳妇和儿子一起来看母亲
随后女儿进屋探望时,镜头给到的是
儿媳妇躺在病床上,儿子坐在旁边的沙发上,
母应该是坐在小凳子上
而对于女儿
母亲几乎没有任何物质上的给予
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女儿
要么找个正经的工作,不要梦想当作家
要么找个好男人嫁了
母亲为女儿付出的最大行动是
亲自为女儿挑选相亲对象
探查女儿男朋友是否可靠
为了和女儿增加交流,
母亲买了个笔记本电脑学打字
母亲生病后,最后是由没有稳定工作的女儿来照顾
如上所述
女儿和母亲最大的矛盾核心是儿女待遇不公平问题
这一点女儿在影片中几次三番提及
这个矛盾点的解决
竟然是靠在母亲一次次的病危下
女儿出于对失去母亲的恐惧感来自身消化
好像女儿只要知道妈妈心理是关心她的
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
在此还要提到一个隐情
影片通过插叙,讲述母亲曾经驾车载着一家四口不幸发生交通事故
导致父亲去世,儿子残疾(跛足)
由此情节可推断母亲觉得亏欠儿子一个未来
所以才会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儿子
往深一些理解
母亲应该是最爱女儿的
但却是那种“视如己出”般的爱
所以要搭上女儿的未来一起赎罪
可剧情里没有在这一点上达到母女和解
总而言之,影片所呈现出来的情感逻辑是
母亲对儿女态度没有改变的前提下
女儿因为逐渐感受到母亲病情加重和心理上对自己的关心
化解了所有母女矛盾
最让我受不了的是结尾
母亲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对那起事故释怀了
女儿充分的感受到了母爱后放手了
母亲离世不久
女儿因为自己侄子的出生
和弟弟一家变得逐渐融洽
儿子得到了家里的物质
女儿得到了母亲的爱
真是相当的圆满
另外还有两条支线
个人觉得如果处理的更细致会让影片显得更饱满
女儿的职业是作家,有一条支线是其事业的发展
如果能在这条线中,尤其是女儿写的书中
多加一些女儿的心路历程,
或者和现实剧情相呼应的章节
会让女儿这个人物更细腻
母亲的人物背景是被僧人收养长大的孩子
时不时会去寺庙看望收养自己的尼姑
如果这条线可以加入一些母亲受到佛家的影响
也许会让大家更理解角色
其实换一种角度来想
不从母女情的角度考虑
这是一部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电影
母亲为了儿子决定去死
却被女儿感动的想活下去
女儿外在如此强势
最后还是要和弟弟和睦相处
仿佛继承了妈妈的意志
典型的东方家庭里那种无法逃离的亲情
可惜在讽刺这一点上
影片展现的不明晰
前半部夸张,纯喜剧感强,
后半部母女情明显是要主打感动牌
没有在家庭伦理上表现出更多的思考和展示意图
无法成为一部超越当时意识形态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