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为国而歌(2019)

简介:

    电影《为国而歌》以人民音乐家聂耳成长并创作《义勇军进行曲》为主线,讲述了一群心系祖国命运的文化英雄,用热血谱写出中华民族最强音《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

演员:



影评:

  1. 果然被看了点映的朋友说对了,电影的视觉质感有问题。这一点膈应从片头字幕打完以后就一直萦绕在我视网膜上,无时不刻地提醒我,这是戏!是戏!不是真的!是演的!是后来演的!是2019年演的……

    这种观感何来?前20分钟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不是特效,特效就开场那两块五的,不重要,当做没看见。

    服化道吧,服化道不可谓不精致,我看预算没少砸,问题是光把演员们一个二个打扮得跟要拍《男人装》封面似的有个卵用,郭敬明就爱这么捯饬,所以在谈论中国电影的时候用他的名字做类比特别伤人。与服装相对应的是场和景全糊弄,这就和郭导划清界限了,景基本上只有一层,高低图个示意,以至于某些瞬间简直以为自己在看小品。

    最关键的是光效和滤镜,对了就是它。不土不洋,色调特别饱和明媚,仿佛历史和现实被二向箔打在了一起。怎么说呢,有种过糕点用油皮纸专门包起来又端端地放在家堂上的感觉。这些表现风格的偏好已经出离了导演个人审美的层面,而至于已经能造成观众的出戏。

    以上这些诡异的调教,共同构成了我近年来在电影院里见到过最最廉价的电影画面,仿佛在一锅糖水里面加上了耗油和味极鲜。

    演员很吸睛,男主女主都算得上是俊男靓女级别,尤其女主,一个面部特写镜头就值回票价,但那又怎么样呢?虽然票钱是回本了,别忘了还垫进去一个半小时呢。

    依我说,这种扯顶级脸蛋站台主旋律电影的行为属于导演瞎操心,观众要是那么馋人脸蛋,缩被窝里面开浏览器就行了,不必要费这么大气力跑电影院来。而拍电影不能和路边摆小吃摊的一个思路——米线没味,靠加帽来进行找补,标配焖肉怕不保险,起步再搭一个肘子,买一送二,白得一个,这诚意快赶上央广的假酒广告了。市井智慧是有了,但看不到任何专业素养存在的迹象。我都不说男女主那条强行扯起来的感情线了,把突兀、尴尬、莫名其妙这些词挨个诠释了一遍。

    女主多美一人啊,演完缝纫机乐队落下后遗症了?逮到会玩乐器的男人上来就给嘴亲,我TM就想问问你们这些导演了……

    我现在学小提琴还来得及吗。

    叙事。

    我们定义的烂片,大多是烂在这里。

    女主第一次出场,导演把特写和慢镜头一口气全用上,这种梭哈式的用力过猛就让我开始担心,这是要把成败系于一张脸的操作,整个电影的格调,从一出舞台剧瞬间变成了一段MV。在没有必要的角色上浪费过多笔墨,这就是一种没有能力用镜头讲好故事的先兆。

    当我耐着性子看下去,这种判断得到了应验。

    导演大概是把男主的生平从史料上搬到了脚本里,至于怎么呈现呢?想想也难,干脆按着时间线挨个演绎一遍算完事了。所以你看,切起场景来走马灯似的,又要交代家世背景,又要展现人物才华,史上那些事迹节点不能漏掉,还要雨露均沾把为革命献身的英烈们一一提到。这可能比较考验导演功底,好在导演够虎,直接交了白卷。

    所以全程的观感是:字幕交代时间地点——布景、凑几个人,说了一件事——场景切走,同样的结构再来一次。男主包揽了本片所有主题曲和插曲,而旁白和独白则包揽了所有情节的推进。

    每个桥段精神上都在为逼近中心目标日拱一卒,但事实上,拆掉任何一个或其中数个,对于叙事完全没有任何影响。

    这就像是用同一套演员班底把《我和我的祖国》的7个故事都演了,按着时间捋个顺序以后一口气在你眼前放了10遍,多么醉人。看主线,失之零碎,看局部呢,又过于做作。

    说说主旋律。

    电影中,男主没有成长,没有挣扎和心路,有的只是在每一个布景里面赶场。在导演的预设逻辑里,他生来就注定要成为那首曲子的作曲人,他作的那首曲子注定就要被赋予至高的意义。他不需要变化,没有经历什么波折,从一出场就天赋异禀,扛起提琴就是个”才子“,一进圈子就带着标签,他只需要在那些有旁人衬托的场景下高吼几声,以展示自己的三观从一而终地正确且坚定,然后原地静候时间推移,到了某个节点,时代就把他置于潮头,获得史诗成就和光辉事迹。就像你开车通过ETC收费口,闸机会自动升起来一样理所当然。

    这不真实。

    当我们作为旁观者回望那些先列和楷模,他们的成就早就摆在那里,如果他是一本书,相当于已经写在了腰封上。我们之所以去翻开他,不是为了把这份成就再看个仔细,而是去探究”为什么“”怎么样“。

    男主的形象和事迹,我们早就耳熟能详,观众的要从这样一部这样的电影里获得的,不应该是在大荧幕上再听一次生平简介,再看一次事迹报告会。哪怕不受限于主观能力的制约,我们所有人都没有可能再完成一次他的成就,所以号召大家来瞻仰这个成就,这样的说教是无效的。

    生而为人,我们获得了【共情】这种特殊能力,它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去探照事实,而是去感受另一个灵魂在一系列选择中迸发出的精神能量。

    主旋律文艺作品的使命是唤起群体某种共通的情感,我们常常说”用故事感染人“,但真正感染人的不是事,而是故事里主人翁在一系列选择里的”为什么“和”怎么样“。

    这次没人绑我,我是抛妻弃子主动去电影院的,心态有一半猎奇,有一半期待,想看看这到底是不是胡闹。

    我感觉导演尽力了,鉴于曾经的一面之缘,尖刻的话我就不说了。

    很遗憾,这个一直在我们口耳中被喻为精神遗产和物质财富的形象,无论是过去还是当前,无论在故事里还是现实里,迄今为止,还是空洞的。

  2. 工会组织看了《为国而歌》。 有三点不爽: 第一,凭空弄出个张润武,还莫名其妙地上了松山。 我不晓得聂耳的朋友里有此人,我只知道他有个朋友叫张天虚。张天虚虽然没有聂耳有名,但当年在文艺界做的贡献一点不少,绝对不会像张润武那样是个傻大兵头。聂耳的骨灰也是他从日本接回来的,最后为国操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他和聂耳生前曾戏言,死后唯愿在西山容身。他们的这个愿望最后都实现了。

    而且,忽略一群张天虚而制造一个张润武,以突出聂耳,是一种肤浅,是对唯物史观的背叛。(假如历史上真有张润武,这点当我没说) 第二,请了很多国内外的戏骨,连矢野浩二这个鬼子专业户都请来了。他们在剧中的作用,是为了展现旧中国的各种屈辱以及当时仁人志士的坚贞,从而促使聂耳觉醒并创作国歌。但好多情节的编排都很刻意,且缺乏考证,从而不可避免地尴尬。尤其是矢野浩二的那段,鬼子在淞沪巷战里不急着实现战术目标,却很投入地去屠杀平民,也是醉了(对此。我觉得矢野浩二本人应该已经习惯了)。我相信国歌背后的苦难是沉重且真实的,不会像如剧里表现的这样牵强。 第三,聂耳的几部作品剧里都有表现,除了国歌,大部分都没有原音重现,而是像王菲唱的《我和我的祖国》那样,被有意无意地流行化了,形式化了。我几乎没有办法从歌曲里感受到历史的代入感。 当然,电影还是有亮点的,居然还原了松山子高地爆破和芒市日军后期对松山的一次空投(而爆破之后就是胡扯了,士兵们的细节也不对——编剧最近可能刚囫囵看过余戈),但这些情节其实和聂耳的关系都不大,也许是影片在双十一期间为了宣传云南而送的。 崔永元爆了一次料后,文艺界突然就变红了,真是不容易。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日子过多了,我觉得当下很多编导,对历史的沉重及历史上那些英雄人物的家国情怀,缺乏认真且深刻的认知,有关部门也缺乏拍一部严肃史诗的魄力和决心,纯粹把这些题材的创作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结果电影情节是假的,票房是假的,工作成绩自然也是假的,作为一名党员,我对当下这些宣传上体现出的形式主义及官僚主义真是忧心忡忡。 不提《大兵瑞恩》,《美国往事》等西方的鸿篇巨制,其制作之认真严谨,雕琢之精细,所谓的意识形态随着人性的自然爆发潜移默化地就被观众接受了。即使只说国内,《小城春色》,《一江春水向东流》,《赵一曼》,《大决战》,《城南旧事》等国内之前的严肃作品,那也是珠玉在前。相比下来当下这些粗制滥造,带着好莱坞商业片味道的红色电影,真是红皮白心,辱没先人。

  3. 不久前,我观看了爱国主义题材电影《为国而歌》,从开播到最后一个画面结束,我整个身心始终沉浸在电影剧情里,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为国而歌》展示了聂耳从一位热血青年和音乐天才成为人民音乐家的成长轨迹,展现了《义勇军进行曲》史诗般的创作历程。在逼真的声光影画面中,我仿佛看到了革命先烈们为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场景。面对不愿为前方战事捐款、自私自利的上海小市民,聂耳不屑一顾,愤慨中把身上所有钱捐出,虽然他经济也不宽裕。面对国难当头还依然歌舞升平的剧院老板,他发出振聋发聩的质问:“国家都没有了,你还挣什么钱?吃什么饭”?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将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现在,全世界都可以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时代最强音被歌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今的中国已经昂首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金光大道上,我们不能忘记曾经浴血奋战的他们,在和平年代,仅代表自己,对牺牲的革命前辈致以最伟大的敬意。

  4. 激昂雄壮的国歌是一个国家信仰和意志的凝聚,《为国而歌》作为一部记录国歌诞生的电影,也是一部对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成长和创作经历进行介绍的传记电影。从一个热爱音乐的药铺小伙,到选择为劳苦大众进行创作的艺术专业人士,聂耳参加抗日义演音乐会,从上海明月歌剧社辞职,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加入中国共产党,关心民众疾苦,与音乐相伴,为人民而歌的细节在影片中均有详尽的体现。不管是脍炙人口的《卖报歌》,还是鲜活生动的《码头工人歌》,以及《饥寒交迫之歌》等,影片不仅展现了这些经典音乐作品的创作缘起和创作过程,也体现了一个青年的时代责任。银幕之上,鲜活的历史被还原。热血青年想改变这个社会,先改变了自己。在影片传递的人文关怀之中,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大义与担当凸显了出来。音乐能够带来鼓舞人心的力量,希望影片能影响更多的当代青年,激发他们创作出更加有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