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全职乖孙(港) / 金孙爆富攻略(台) / 粥味奇缘 / 中国家庭 / The Chinese Family / How to Make Millions Before Grandma Dies
导演: 帕特·波尼蒂帕特
主演: 普提蓬·阿萨拉塔纳功 乌萨·萨梅坎姆 莎琳拉·托马斯 三亚·库纳康 邦沙敦·宗威拉克 彤达婉·奔提维此弓 当蓬·欧阿披叻 西玛瓦理·塔利吉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泰国
上映日期: 2024-08-23(中国大陆) 2024-04-04(泰国)
片长: 127分钟 IMDb: tt31392609 豆瓣评分:8.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01
姥姥虽然穷,但好歹还有一套房子,苍蝇再小也是肉。
大舅,小舅,包括自己的妈妈,都突然变得特别热心,频繁照顾姥姥。
外孙必须要在一众亲戚间,杀出重围,成为姥姥心里的No.1,才能拿到遗产。
这部电影,其实说起来故事不算新鲜,结局也都能猜到,无非就是冲着钱而去,最后收获了爱。
但是,电影拍的实在是详细,细腻,质量高的一塌糊涂,真实而有力。
不仅以一种非常冒犯的态度,揭开亲情,遗产,老人和死亡的面纱。
更难得可贵的是,还在此之间,保留了深厚的感情。
人家都说,清官也难断家务事,家庭利益和感情的纠葛,本就是一笔烂账。
但这部电影,不仅厘清头绪,还把所有美好的,和丑陋的,复杂的全方位的,统统摆上台面。
无论是质量,完成度,还是情感浓度,都推倒极致。
也难怪,他可以拿到9.0分的高分。IMDb,8.4分。 在泰国,也是凭借实力,轻轻松松票房冠军。
很有可能,这就是年度最佳电影。
细节详实,真实有力,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因为同样的母题,我很容易就联想到《CoCo》和《楢山节考》。
《CoCo》虽然有300万人评分9.1分,却是奇幻风格,并且是墨西哥文化,
对比《姥姥的外孙》东亚现实主义,带给我的代入感,和冲击力,更大。
02
这部电影看似是以外孙为主角,但其实隐藏线,是以外婆(姥姥)为主角。
因为外孙的所有动机,和转变,都是在明处。
而随着剧情推进,我们才走进外婆的内心世界,挖掘到外婆的角度。
也因此,后劲儿上来之后,感受到了外婆这个老人的视角,突然间,就热泪盈眶。
我看完之后,真的很心疼外婆。这老人,真的太不容易了。
到老到死之前,都还要摆摊卖粥。被重男轻女的所迫害,贫穷苦难,
一辈子求神拜佛,没享过福。
最大的心愿,不过是有个体面的坟墓,可以让儿孙多来看看她。
就那么一丁点遗产,还要被三个儿女一个外孙惦记,苍蝇再小也是肉。
得了癌症,七老八十,躺在床上喊爸爸妈妈——
即使这个爸爸妈妈,是重男轻女的,把房子全给了她哥哥。
自己的亲哥哥,那么绝情,一丁点都不给妹妹留,简直残忍。
实在是太让人难受了,后劲太大。 好在片尾也说,幸运有个这么好的外孙,能够照顾她,给她送终。
外孙一开始,也是奔着钱去的,但祖孙两个人,是真的发展出了真感情。
你可以说,外孙动机不纯,也可以说,这个故事太老套。
但人和人之间相互接触,都有一个初始的动机,或者契机。
真正决定这段关系的,其实是相处的过程,以及质量。
两个心灵的咬合,有时候就像是齿轮的转动,总是有一个相互作用力,去流转,去做功。
甚至有时候,恰恰是那种无序的扰动,反而让一潭死水的平静关系,多了变化的可能性。
打破平衡,让矛盾凸显,让浮尘落地,组织出新生。
而这个过程里,一定会有只属于两个人之间共享的秘密经历,
基于共同记忆所制造出来的暗语编码,可以让彼此具有独特的辨识度,也就形成了情感绑定。
尤其是,如果这份情感,早在十几年前,就曾经埋下伏笔。 而这个电影,以及导演的手法,是真的出色。
剧本,拍摄,就是五脏俱全,把细节推到极致,挑不出任何毛病。
也因此,在情感逻辑上,完全通顺,动人心扉。所有的伏笔,都丝丝入扣。
细腻的感情,细思恐极但又极其现实的拆解,以及那一抹温情,简直就像是用小刀子在心里划。
哪怕是我,也在回到家后,代入外婆的孤苦生活,忍不住哭了。
03
这部电影一开始的名字,叫《中国家庭》
虽然是泰国故事,但一家人是潮汕移民,电影中有大量的潮汕文化和潮汕方言。
美术镜头,和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如出一脉,
叙事风格,又很像马来西亚近些年的那些家庭故事片。
可以说,是东亚电影集大成者。
既然充满了东亚文化和中国文化,自然离不开“重男轻女”这个命题。
外婆本身是重男轻女的受害者,最后的结局对遗产的分配(
其实就是那套房子),也没有分给女儿。
这不免引起一些观众嘀咕,说外婆同样重男轻女。
我觉得没有。或者说很轻微。
外婆对子女的爱,分不出孰轻孰重,分不出第一第二,这是电影最催泪的点之一。
首先,她肯定不是传统的重男轻女。她只是没有特别偏爱女儿罢了。
要说她有偏爱,那就是在金钱上,偏爱了小儿子,也就是小舅。
但也不是出于重男轻女,而是因为小舅不成器,没办法独立生活,恨铁不成钢。
电影也让外孙骂了小舅两次,第二次时说,外婆没了,以后没人帮你了。
这也是把细节都摊开来,让观众自己品味。
家庭情感和金钱纠纷本就是糊涂账,你可以说外婆在物质上偏心小舅了,但不能说她重男轻女。
因为大舅,她是一分钱都没给。
其实,对大舅,她为了祈福,几十年没吃牛肉。
对女儿,她又是帮忙带外孙,又是存了一辈子钱,
听说女儿连轴转,她直接说自己不化疗让女儿睡觉,还独自偷偷的哭——
很多人想必都不记得这个细节了吧。
怎么不爱女儿呢?
对小舅,这烂泥扶不上墙,她操心对方活不下去,给的钱最多。
但外婆的爱,不仅仅在物质上。
小舅拿到钱,还不是眼馋石榴?
石榴,谁能说不是爱呢?
可以说,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她把能给的,全给了三个子女,手心手背都是肉。
但是,她自己,又得到了什么呢?又有谁爱她?
如果不是外孙机缘巧合的给她送终,在最后一年带给她些许幸福,
恐怕,三子女都没有感谢过自己的母亲吧。
很多人都忘了,爱是相互的。
所以,且别说外婆和传统极端的重男轻女无关,哪怕有,也只是轻微的,可以理解的,是比上一代要进步巨大的。
电影要说有谁是恶人,那只有外婆的哥哥。
优秀的电影,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而是把道德困境诚实的刻画出来,让观众自己品味。
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
付出总比得到安心
类似的金句很多,毫不避讳
能品出多少,全看个人水平,就像一面镜子,看见什么,其实都是自己的投射。
只说如果看完这部电影,没有感受到爱的细节,
只单方面想着金钱上的不公,那也实在是有些局限了。
04最后,我的观后记短评,记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
(有剧透)
敬观音的茶,要用壶烧开。
给儿子祈福,不能吃牛肉。
下摆的扣子,松开秀性感。
全职的外孙,听不懂潮州话。
出生给你种下的石榴。
考试第一名给你存款。
存下的钱,给你买新房子。
大儿子送的鞋,挤脚也要穿。
但看出大儿子只为了遗产,于是想买一双新鞋了。
希望小儿子不要来,因为说明他过得好。
说不出最爱谁,但最想让女儿陪。
得了癌症的阿玉,也是化疗没完成就走了。
爸爸妈妈,你们来接我了。
爷爷奶奶,你们在哪?
春节剩下的饭菜,一个人要怎么吃的完。
一周一次的聚会,也没能一家人坐下打牌。
什么时候,外孙给外婆唱摇篮曲。
什么时候,再路过你生前的粥铺。
我没有东西留给你,你不用再照顾我了。
阴阳相隔的彩虹,呼啸而过的火车。
低眉的世尊,沉默的菩萨。
故意撒一团的花。
专注,虔诚,理性,本然。
我知道你看得到我,我也看见你了——
扫码关注
四月公映以来,豆瓣评分最高的泰国电影始终是《姥姥的外孙》,哪怕目前这8.8分,比开分的9.1略低。
对最高分的认定自然需要刨除演唱会电影和短片,有意思的是,那些作品大多拥有同一个主演,即身兼演员、歌手多职的人气明星普提蓬·阿萨拉塔纳功。
与此同时,这部电影在票房上的表现同样惊人,头四周全都位列泰国票房第一,轻松超过同制作公司GDH的大热作品《天生一对2》。在印尼,《姥姥的外孙》只用九天时间就赶超《灵媒》,成为当地票房最高的泰国电影。
目前,这部环内地上映的电影佳绩频出,相信但凡这边能够如约引进,击败泰国电影票房榜冠军《天才枪手》曾经爆过的2.71亿,不是没有可能,再不济,赢亚军《友情以上》的5222.5万,总该不难。
之所以有这个判断,在于品质,包括简明有力的剧情排布、不过分聒噪的喜剧色彩、突破地域限制的普世反思,也在于这个故事与中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要知道,电影的原名就是《中国家庭》。
摆在明面上的,是姥姥潮州人的身份。她会讲潮州话,会保留清明举家扫墓的习俗,会在电视收看当地大戏,而电影还安排了潮州童谣的出现,对于内地观众而言,尽管未必能够听懂「唪呀唪,唪金公,金公做老爹,阿文阿武来担靴」,却不妨碍亲切感的营造。
相应地,外孙M有表示自己是华裔泰国人。饰演他的阿萨拉塔纳功,担纲主演过高人气剧集《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里面更是充斥中国文化元素,而跟剧中角色一样,故事从普吉岛转到曼谷,仿佛是《姥姥的外孙》的某个平行时空。
整体而言,这个家庭非常中式,或者说东亚式,也不无不可。毕竟这就是再寻常不过的中国家庭,老人生养的几个子女,成家的要照顾自己家庭,没成家的游离在家庭核心之外,经济条件差的没有退休概念,经济条件好的会与其他成员谨慎保持距离,所有人会因为习俗与节庆(不得不)相聚,但也仅此而已。
亲情是有的,特别是明面上「孝」字当头,做也要做给外人看,所以形式感成为掺杂自欺欺人成分的表现乃至表演,一旦出现相对极端的事件,我们就会看到这种家庭模式要经受堪称严峻的考验。
比如姥姥突然被检查出癌症晚期,子子孙孙的表现自然与往时不同,这当然是这部电影观察乃至批判的一部分内容。与此同时,即便没有看到海报上亲近的祖孙二人,也不难推测电影会有令人动容的段落,或者走向,这是它传播得更远的重要基石。
也就是说,无论是想看现实丑陋一面,或是亲情感人一面,这部电影都会悉数奉送。
而在这种拿捏中,它最有意思的是切入点。内地译名完全没有表现出驱动力的源起,但在港,它是《全职乖孙》,在台,则是更直白的《金孙爆富攻略》,毕竟英文片名直译过来,就是「如何在姥姥死前,搞到一百万」。
生死与亲情被调侃得凉薄异常,很好笑,也很可悲。对于我们这些中国家庭成员来说,那实在是大逆不道,但是啊,很多人会在道德审视上充满口头挑剔,内里则是另外一套,还美曰其名生活所迫、老有所用,那么为何不真实地把一切摆在台面呢?
所以我很难不对电影毫不遮掩的姿态感到佩服。它很冒犯地用半现实、半戏剧的手法,摆出重重比对。
一是拜山仪式上,姥姥、母亲这些女性成员更为上心,忙着打游戏的M甚至不愿意帮姥姥把花瓣撒匀,导致对方因为亲力亲为而摔下山坡,被送医院,即便如此,他也没有什么愧疚,照料工作依然甩给日夜操劳的母亲。
二是M的堂妹悉心照顾瘫在床上的爷爷多时,最终得到遗产,一座大房子。M受到启迪,所剩日子不多的姥姥迅速被擢升为摇钱树,因此有了罕见前去探望甚至长住照顾她的念头,而他会发现,两个舅父都有打这套房子的主意,一如同期在港上映的《从今以后》,争遗产成了各个家族热衷的日程。
电影开头这些简洁明了的对照,引动人物火速走位,也带着荒谬讽喻开启了对亲情的勘探。
我们总说人性不可深究,毕竟不止人无完人,说到底,内心阴暗面是太多人不敢捅破的一层纸。《姥姥的外孙》在亲情这座「圣殿」里「亵渎」式地展演,就很有胆识,毕竟对准的是主角,是家庭里的年轻一代,是国人爱说的所谓「养老保险」。
也就是说,它在颠覆养儿防老的观念,并通过延续到再下一辈,用一则生意经来给亲情做出送葬的动作。作为观看者,这种担惊受怕的受虐感其实很刺激,一边惊惶,一边振奋,还会不由自主地猜测,就是这么一个世情,到底要怎么圆到亲厚浓情上。
《姥姥的外孙》的叛逆期其实不长,很快它就会拐到日久见人心,并且日久生情的温暖阶段。
人与人的隔阂,无非是把陌生的彼此代入到称谓指涉的身份里。姥姥意味着金库,外孙意味着陪护,我们当然要看到双方的算盘,然后明白,即便是一道算数公式,也不意味着不容掺杂一点真挚,这也是这部足够惊险的电影所能拐弯的关键。
尤其是作为经历过风风雨雨的老人,看得出所有把戏。她知道鲜少登门的两个儿子会在她出院后来看望,表示自己一定身有重疾。她知道外孙居然也尾随而来,表示别有所图。
但既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外孙愿意留下,她可以借此知晓自己的病情,验证亲情的份量,也可以在重温旧时共处光景时,衡量人性变迁。或者说,这是观众可以从她的松口与眷顾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毫无疑问地,M一定会在日常交互中感受姥姥的爱,甚至想要好好照顾她,而姥姥也会在长大的外孙身上,看到曾经天真的部分。到最后,也一定有谅解甚或亲和的部分。
尤其是,我们会看到,被外孙误会并不在乎自己的姥姥,这么多年一直信守那些事主都早已遗忘的诺言,譬如给他养好石榴树,果子谁都不给,给他攒钱,让他长大后有一笔温饱的费用。这些秘密被发现的场景,说不催泪是不可能的。
可以想象,这部电影之所以很可能在内地取得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理由,那就是对很多观众而言,它的好与歹,并不是依靠精密对应电影理论,而是依靠情感驱动。
很多人会想起家中时日无多甚或撒手人寰的老人家,想到曾经美好的童年时光,想到无忧无虑的人生过往。如果成长意味着疲惫与市侩,这样的电影就是在用时间的皮鞭抽打现下的自我。
《姥姥的外孙》在重家庭观念、重人情下往往难以两全的东亚家庭图景里,先行探讨了抚养、赡养这些「生意经」本身难以忽视的凉薄,即这类家庭模式背后过紧的道德束缚,有在结构里维系国人看重的体面,也在物极必反地用高压离间人际。
它还在试图向前一步。黄种人不擅长的沟通、尊重与放手,被勾到支离破碎的现状前头。婆媳关系不好,原因有婆婆说媳妇「箩底橙」的讽刺,也有媳妇故意的疏离,当中自然有传统因袭的挑剔与失落,但也难免掺杂重男轻女的思维,毕竟儿子总该比媳妇值得疼惜。
对重男轻女的鞭笞,还在于残酷对比里。姥姥其实就是这种思维的受害者,父母死后遗产全给了哥哥,而她作为定亲制度的牺牲品,无法用外嫁女身份获得更多庇护,而当她患癌后寻求哥哥金钱帮助,也只得到冷冰冰的拒绝,和睦场景瞬间瓦解。
因此很多人会去批判她明知故犯,明明女儿对自己照顾最为周全,却没有给她什么,反倒是给游手好闲的小儿子房子,不计较他偷自己钱去还赌债,或者在知晓外孙已经把房子挂出去卖了,也还是默默践行给他攒钱的「任务」。
哀其不争吗?不是不可以,但在这种场景,把传统问题单纯归咎于一个老人,多少有些不得要领。
我们很习惯道德批判。人物道德必须是完美无瑕的,不然不能为之感动或伤心, 又或者,人物必须有成长,不然不配被认可或被欣赏。
但是这一点都不现实,一点都到不了所谓的唯物主义高度。很多电影,它更大的使命,或者降低点,兴趣,只是在记录,在呈现,在推导,它天然就会有价值,而不需要上价值。
《姥姥的外孙》通过这个家庭展现种种人世观照时,还会带出空巢问题、临终关怀、医疗资源紧缺、退休年限难保等等重要议题,而在理还乱的局面里,母亲轻巧说出一句「施比受更有福」,越过祖孙构建的主舞台,凸显电影更想表达的观点。
当然不是号召一定要去遵守,去效仿,不然那就成了一种粉饰与训诫。只是突然觉得这种清透,在燥热的当下,挺难得的。
(原载于)
这部电影确实非常走心,特别是对我这个潮汕人来说,能看到一部涉及潮汕养老与送葬文化的电影,令我非常欣慰。在内地,相关的影视作品几乎是空白,而这部电影部分实现了我一直以来的期望。虽然并非完全一致,但在核心表达上已经很接近。电影的英文片名为《The Chinese Family》,但我觉得改为《The Teochew Family》可能更合适。接下来,我想谈谈电影中与现实潮汕文化相呼应的部分。
1. 潮汕话与肢体语言的传承
最直接的联系就是外嬷(外婆)使用的潮汕话及一些典型的肢体语言。外嬷的潮汕话非常标准,表妹次之。当外嬷在床上因身体疼痛而喊着爸妈接她时,我真的忍不住泪流满面。这几句潮汕话一下子把我从电影拉回了现实。许多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总是想象他们的父母会来接他们。另外,电影中奶奶几次出现弯手指的细节,其实在潮汕文化中也象征着死亡。
2. 清明扫墓的仪式感
电影开篇的扫墓场景中,奶奶让阿安将花瓣均匀地洒在坟墓上,这与我们每年清明扫墓时的做法如出一辙。在现实中,我们通常会将纸花(一种用于扫墓的长条纸)撒在坟墓上。我还记得爷爷在世时,总是嘱咐我们要把纸花均匀地撒好,虽然那时我们还不懂其中的含义。另外,一些长辈会自己存钱为自己买一个坟位,这在潮汕话中称为“生基”,其实与电影中奶奶想为自己买一座别墅的愿望很相似。
3. 葬礼的仪式与传统
电影中的葬礼场景将阿公和外嬷的部分结合起来,展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葬礼过程。阿公的部分展示了在大堂悼念、烧纸和分遗产的环节,这与潮汕人的习俗几乎一致。老人去世后,通常会选好出殡的日子,在此期间,子孙们要守夜、烧纸祭拜(烧房子、车子、手机等)。电影中外嬷的出殡过程也填补了爷爷葬礼上的一个空缺,那就是绕着生前的地方走一遭。在潮汕,出殡时也是如此,伴随着哀乐,在亲朋好友的陪伴下走完最后的路。而在电影中,只有家人伴随着车子完成了这段旅程。
4. 养老模式的多样性
目前潮汕的养老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虽然不全面,但涵盖了大部分情况。第一种,老人家比较好强,不愿意搬去子女家住,子女会给些伙食费,而老人家则靠自己做手工或小买卖过活,只有逢年过节才会聚在一起。电影中的外嬷就是这种情况。第二种,老人家选择“食火头”,即轮流在每个子女家住一段时间,通常每个孩子一个月或半个月。第三种,老人家在其中一个子女家居住,其他子女负责生活费。通常情况下,老人家会住在经济条件较一般的孩子家,而其他兄弟姐妹会给予经济上的补助。电影中的外嬷在受伤后,从第一种模式转变为第三种。
5. 隔代亲的体现
电影中,表妹照顾爷爷,阿安也效仿想要照顾外婆,尽管动机不纯。然而在潮汕文化中,确实存在隔代亲的现象。当年外婆中风住院时,我和表哥也曾在寒假期间照顾过她,为她按摩、陪她聊天。这段经历让我在观看电影时,不禁想起了与外婆相处的点滴。电影中外嬷为外孙阿安存钱的情节,也让我想起小时候去看望外婆和奶奶时,她们总是偷偷塞钱给我们的情景。
这部电影真的很好,虽然还有很多细节可以挖掘,比如女儿的形象其实和潮汕出嫁女儿们的处境很相似等等,但电影想表达的核心是,女人从成为母亲的那一刻起,直到她离世,心里最放不下的始终是她的子孙。这是一部用心的电影,我也真心希望能有本土导演拍出不用炫技、却能讲好这片土地故事的作品。
亮灯的时候,所有人都没有动,有的人等以为有的彩蛋,有的人还在抹眼泪。一直到字幕结束,还有四个人坐着,我率先走出影院,摁了电梯,电梯门关了一下又开,走进来坐在我前面那对情侣。男的说,这电影后劲还是很大的。
我想,后劲很大,可是刚刚在抹眼泪的是你女朋友,你看起来也没啥。
男人看完这部电影,会感到被冒犯吗?还是会更加确认,只要我是男的,总还是有继承的优越性,总可以把孝顺父母的重担甩给姐妹。不过现在大多独生子女了,事情变得不那么复杂。
看这部电影时我第一次明白,外婆的葬礼上,妈妈和姨妈为什么在争外婆生前对谁最好。二十岁的我边哭边觉得她们可笑,我只知道外婆是对我最好的人。而现在我陡然领悟,那是因为我对外婆根本没有什么付出,我只领受她对我的爱,她送我上幼儿园,她带我去新华书店买书,过年她塞给我越来越多的压岁钱。在她患癌症的大半年光景里,我也只在寒假看过她两回。不像我妈妈,她在医院里照顾外婆,虽然被外婆抱怨动作慢总不能准点吃饭。她会计较外公外婆留了多少东西给舅舅,也会在外婆被火化时哭得喉咙沙哑:“我没有妈妈了。”
这是中国人的亲情,混杂了利益与真情。多子女的家庭里,孩子会衡量父母给了自己多少,又给了兄弟姐妹多少。姐妹不能觊觎父母的遗产,只能凭着一些点滴给自己安慰:父母是爱我的。所以我很理解男主阿安在得知姥姥把房子留给了不成器的小儿子时的质问:“我在你心里为什么不是第一位?”那不仅仅是关乎钱,还有爱与认可,是男主一家长期的付出需要被姥姥肯定。
但妈妈一定是被外婆爱着的,妈妈被爸爸家暴的时候,外婆亲自去爸爸家讨过说法。妈妈与爸爸分居,外婆来帮着妈妈带我,在冬天用冰冷的自来水洗尿布。生完我后妈妈被辞退了,等我大到不用整日看着时,她打算摆摊做点小生意,从外婆家拿了8000块本钱,回家路上就被人抢走了。长大一些以后,外婆和我说起妈妈以前很苦,她说:“现在好了,苦日子过去了。”我在她看不到的地方偷偷掉眼泪。是的,很苦,连带着我童年的回忆也都是苦涩的,只有住在外婆家不到半年的日子,泛着金色的光泽。
与电影里姥姥的石榴树类似,外婆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樱桃树,是南方一种果实不大的樱桃,但水份充足,比大樱桃更甜。它是在我有记忆以后种下的,前两年它结的果实不能吃,等到第三年以后,就能吃到美味的樱桃了。因为樱桃的保鲜期极为短暂,所以每到五一,我最想着的一件事就是去外婆家摘樱桃吃。那棵树也从小树苗越长越大,成了棵大树,自家吃不完,外公还要拿到街上卖。到了高中,我学业压力增大,很少去外婆家了,但到五一时,外公总会送来大包新鲜的樱桃。后来,樱桃树不知为何砍掉了,外公外婆也不在了,现在,外公外婆家也被拆迁了。拆迁时,舅舅作为外公外婆的唯一儿子合理的分到了宅基地,妈妈的户口一直没有迁出,在她的一闹二闹下,终于也分到了。
而我再也无处去寻觅那棵樱桃树。
2024.9.9更新:评论区的一些男性认为电影不冒犯他们但我打女拳,首先我是背后蛐蛐了同场男观众,背后蛐蛐人还要你同意,你是我爹吗?这么爱当爹活该看到女的发言就觉得挨打。其次如果电影没有讽刺男的想着不劳而获继承家产的意思,我哪里有机会借题发挥,电影就是讽刺了重男轻女的华人传统,说重男轻女已经过去的请睁眼去闽南潮汕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