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人生一世 Ein ganzes Leben(2023)

简介:

    本片根据罗伯特·塞瑟勒的全球畅销小说改编。20世纪初,幼孤安德烈亚斯被送至偏远山谷中的农场,与冷酷无情的叔叔同住。在18岁那年,他鼓足勇气逃离,成为了一名樵夫。安德烈亚斯用积攒的钱租赁了一间山中小屋,并遇见了玛丽,他的生命之光。然而,安德烈亚斯无奈地被征召入伍,加入了德国国防军,在几乎没有胜算的情况下奔赴前苏联前线。当安德烈亚斯历经战火洗礼归来时,世界已面目全非。

演员:



影评:

  1. 一个男人的背影从孩童到少年,再从壮年到白发苍苍,他的背上出现过世间万物:普通的背包、沉重的稻草垛、枪杆和老者。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不长,还原度较高,值得一读。一个僧侣般的主角,结尾的石房子是他的修道院。故事中的爱情接近童话:一生只爱一人,一生只动心一回,自此封心锁爱,虔诚地等待死亡。

    奶妈告诉他:“你的腿会好的,就像生命中一切伤痛都会痊愈。”老者说,“死亡不是最可怕的事情,你以为死亡会带来新生,但是死亡什么也不会带来。”小镇的人重复着,“上帝自有旨意,我们无从揣测。”

    他一生真正意义上,只说过两句话。一次对养父说“你再敢打我,我就弄死你。”另一次是对玛丽说“嫁给我。”

    玛丽说远山像瓷器一样美丽,埃格就回应道:“那我们要小心,别踩出裂痕。”“就算踩碎了,也会碎成无数的风景碎片。”他把爱意写在山峰上,让所有人都看见。求婚场景用虚焦、特写来展现亲密无间的两人,视线落在哪里,爱意就蔓延到哪里。

    伤痕经年日久,新伤盖住旧伤,所有伤疤加起来组成了一个人。工友提出“忒修斯之船”的疑问,埃格则坚信不管发生什么,人永远是那个人。

    埃格没有宗教信仰,他不相信上帝、不惧怕死亡,曾有过一些希望和梦想,有些愿望成真,有些被命运无情夺走。人生在世总是孤独的,他的身边虽然无人陪伴,但他对一切感到知足。

    做战俘时,他在信里写:“身边很多人已经长眠不醒,而我还能看到星空,所以没什么可抱怨的,愿你也能看到星空。”

    在人生的“最后一站”,小镇经历变迁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他依然对世间万物感到无比惊奇:“我对这世界一无所知。”巴士上,他一生的喜怒哀乐像走马灯一样闪过,既漫长又短暂。他回到熟悉的山上,躺在花草之中,迎接thecoldlady的到来。顾晓刚试图用《草木人间》传达的讯息,我在《人生一世》里看到了。如果不是太疲惫,埃格一定会开怀大笑。另一个动人的镜头是在入棺的时候,爱被彻底具象化,密密麻麻的信件洒在他的棺木上,“拥抱”他疲惫不堪的躯体。

  2. 看完电影有一种很深的无力感。

    egger的人生聚集所有的苦难。小时候的痛苦来自无法选择的家庭,刚刚迎来爱情的甜蜜就遭遇了不可抗拒的自然,看起来生活恢复正轨马上有被卷携进时代和社会战争的漩涡。

    以至于当看到老年女教师出现的时候感觉很不真实,就像一个一定会会破灭的童。在想egger拒绝她的原因里不仅是对玛丽忠诚的爱,应该也有因为对再次突然降临的幸福的恐惧吧。

    其次,egger的性格非常理想化。对于接二连三的痛苦,他依然和小时候一样坚韧,没有抱怨。因为没看过原著,不知道导演想用这部作品传递的是“面对痛苦依然可以坚强生活下去”的积极,还是“面对无法选择及无力改变的宏大叙事,我们无能为力,只能接受”。但映后最后一个问题有人说到类似的,关于怎么平衡egger理想化性格的坚毅和作为个体的无力。

    导演的解释是希望影片给观众提供逃离现实世界的避难所。Egger生活的世界在不断变化但却没有干扰到主人公的生活,即使有战争和其他变化,但男主依然是最原本的样子。

    电影里也有很多展示风景的镜头,对眼睛很友好。但是可能为了讲完egger的一生,导演对他的童年以及离开家之前的生活进行了粗糙的概括,情节转变的特别快。

    最后的闪回更无力了,更压抑了。这种个体的无力带来的痛苦是无法调和的。

    导演映后跑的太快了 没来得及问

  3. 【我不记得我从哪里来,也不记得我要去哪里。在这段时间里,我可以用奇怪而让人惊讶的方式回顾我的生活,如果我不是那么累的话,我可以因为纯粹的幸福而欣喜不已。】

    《人生一世》 窗外飞逝而过的,是阿尔卑斯山脉的风景,蓝天 、白云 、雪顶 、湖泊 、森林 、草甸 、溪涧 、野花。这大自然的宫殿把整个欧洲的历史与人文转来转去,磅礴的历史和厚重的自然在眼前无限交叠。 年近80的艾格,看着这片仿佛没有尽头的美景,心中回顾着自己的一生。 70年前,父母双双离世的艾格来到了山谷中的一座小镇,投靠亲叔叔的他并没有因为遗孤的身份而受到欢迎,叔叔家中四个孩子不断地排挤他,而叔叔甚至不愿让他上桌吃饭。 除此之外,在艾格没犯任何错的情况下,叔叔还会抄起棍棒痛打他一番,精神的排挤和肉体的虐待成为了家常便饭。最严重的一次,叔叔打断了艾格的右腿,让他留下了终生残疾。 整个家中唯有艾格的奶奶心疼这个可怜的孩子,她教他读书、认字、学习,这让艾格在那个人均胎教肄业的年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学识。

    就这样,数年过去,在叔叔家沦为奴仆的艾格也已经快要年满18,叔叔想要艾格继承他的农场,因为他的两个亲儿子染上白喉离世了,但艾格没有接受。 在奶奶去世后,艾格与叔叔彻底决裂,他背上了自己的行囊,在小镇的另一边过起了自己的生活,他犁田、伐木,在夜以继日的积攒和努力下,29岁的艾格成功在小镇不远处的山腰上租下了一间木屋,将其当成了家。 他在山上种植自己的蔬菜和瓜果,每日醒来都能一瞥阿尔卑斯山脉那连绵不绝的壮阔,他享受这种人生。

    有一天,他遇见了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即将倒毙于风雪中的他,高声地说着他对死亡的见解,他说: “死亡,带不来任何东西,它只会让你寒冷刺骨。” 说完,他逃进了被冰雪覆盖的森林之中消失不见,艾格没有去找,他回到了小镇,在小镇唯一的酒吧里遇见了一个叫做玛丽的姑娘。 金发、满脸雀斑、身体强壮,见到她的第一眼,就让艾格沉沦。他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主动向玛丽示好,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他成功追求到了玛丽。

    彼时的阿尔卑斯山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很快就有人来到此地进行投资,修建缆车,而当地大多数人都成为了修建缆车的工人,艾格便是其中之一,在无数人持之以恒的修建下,第一座缆车很快便竣工了,小镇上也拥有了真正的电力,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而35岁的艾格也在这期间与玛丽求婚,事情水到渠成,二人很快便喜结连理,过上了简单而又幸福的生活。 但幸福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在冬季的一天夜晚,艾格感受到了脚下土地的震动,他走出门,却看见由惨烈的白色组成是洪流正对着他急冲而下,他连忙想要转身提醒睡梦中的妻子,但为时已晚,雪崩摧古拉朽般的将一切崩垮。 当艾格醒来时,他不顾断裂双腿的伤势,疯狂的寻找着妻子的踪影,但什么都找不到。

    再次见到妻子,是在教堂的弥散上,瘫坐在地的艾格无力的看着周遭的一切,精神的疲劳和肉体的痛苦折磨着这个早已遍体鳞伤的青年。在酒馆老板的帮助下,艾格在床榻上缓慢地休养着,而此时,艾格开始给已故的妻子写信,每当写完一封,他就会将其投入妻子的墓地里。 而当他修养完毕后,战争爆发了。被希特勒煽动了的艾格加入了军队,但因为身体残疾而又恰巧会不少技术,艾格被派遣了俄罗斯,在一处山脉间组建了营地。 然后,他就被军队遗忘了,他孤零零的在山上待了许久,直到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艾格向俄罗斯投降,直到战争结束才被放回了阿尔卑斯山脉。

    而此时的他已然步入中年,双鬓也开始泛白,回到小镇的他在酒馆老板的帮助下,重新成为了农夫,而这一做,就是二十年。 二十年后,艾格已经成为了白发苍苍的老人,秃顶、啤酒肚、破衣烂衫,他就像普通的老人一样过着孤独的生活,唯有那一双柔软慈祥的双眼,无论多少年都未曾改变。 斯文、温柔,这样的特质也曾经被其他的老太太所看见,但当老太太递出温柔的手时,艾格拒绝了,因为他心中只爱着玛丽,那个他心中唯一的妻子,这么多年来,艾格从未停止写信,他对妻子的爱无人可以比拟。

    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艾格孤独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日夜,他看见阿尔卑斯山脉的缆车每日载着大量的游客往返,他听到登月的宇航员踏上异地时的感慨,他嗅吸着漫山遍野无穷的芬芳,他老了,身体已经渐渐颓靡。 又是一个冬季,艾格看见了一辆载着尸体的车,那具已然变成干尸的尸体让艾格欣喜不已,因为那是四十年前,曾经跟他讲过:“死亡,带不来任何东西,它只会让你寒冷刺骨”的老人,他是笑着的。 四十年过去,艾格已经变成了那个老人去世时的年纪。

    见过老人的尸体后,艾格在小镇上坐上了游客巴士,窗外飞逝而过的,是阿尔卑斯山脉的风景,蓝天 、白云 、雪顶 、湖泊 、森林 、草甸 、溪涧 、野花。这大自然的宫殿把整个欧洲的历史与人文转来转去,磅礴的历史和厚重的自然在眼前无限交叠。 年近80的艾格,看着这片仿佛没有尽头的美景,心中回顾着自己的一生。 直到下车,他才意识到自己老了,年轻时的他就算只穿着一件单薄的羊毛绒站在雪地里都不觉得冷,如今,就算是一阵在阿尔卑斯山脉间翱翔的风都能让他止不住地寒颤。 他站在观景台上,环视着洁白的山和绿茵初现的草地,曾经的回忆不断闪现。

    回到家后,艾格再次拿出纸笔,想要给妻子写信,但他的大限已至,年近80的艾格终于年月而解脱了自己的人生,他死前看着的,依然是巍峨的阿尔卑斯山脉。 在他死后,酒馆老板将其安葬在了玛丽的身边,厚重的棺材不甚压坏了玛丽棺材的一角,四十年来寄给玛丽的思念犹如蝴蝶般落在了艾格的棺椁上,仿佛离世的妻子拥抱着这位艰难前进的老人。 【END】

    接下来是我的看法 艾格,一个从事登山缆车索道建设的小人物,不知来处,没有归路,其79岁的人生,苦难占据了其生命中的大部分,但他的毅力是非凡的,在虐待中成长、亲历妻子死亡、在俄罗斯境内苟延残喘,艾格深刻感受到了那个老人所讲的所谓死亡的寒冷。 在所有寒冷的漫长夜晚,在喧嚣的无尽白昼。死亡带来的不仅是生命的凋谢、亲人的悲伤,还有吞噬人的灵魂的寒冷。 雪在电影中的含义是深刻且复杂的,它是一种具象化的时光流逝和艾格的成长过程,而从更广意义的角度来看,它更是时代的缩影,酝酿于艾格一生以及他的经历所串起的每一场“大雪”,都从属于整个时代的大气候,在它之下,个人抗争的闪光最终难掩取决于它的悲情。 艾格不是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他未能有历遍穷通后的完满结局,也少有将巨石推向山巅的成果,对失去和挫折的不断品味是他对生活的抗争,在多数时候,他总是逆来顺受的度过,但他有在努力抗争着自己的命运。 他用足够漫长而艰辛的一生,来佐证死亡的全方位的覆盖和消融,在死亡到来之时,此前的一切都像大雪一样融化,唯有其他的生活衔接上来,死亡才不至于成为世间唯一的存在。 艾格像水一般流过的人生却被自己用水一般的方式所佐证,划过历史与哲学的议题,艾格经历了许多荒诞与不公,却仍能够满含爱意地欣赏群山的雄伟与壮丽,他活出自己的意义,默默传达着对于生命的不屈,这已经是一种超然的存在主义。

  4. 阿尔卑斯山的雪景绿意在观众看来是美好治愈的,而当埃格望向山脉,他感受中更多的却是负重和危机,他在这里生活,拥有并失去,一切尽在不言中。

    即使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苦难,我依然不想用“悲惨”去概括这一切,可能在如今的我看来,活下去已经足够动人,埃格始终具有生命力,直至死亡的一刻。他所珍爱的,被完好地保存在心底,写给玛丽的信中说:“我是孤独的,身边没有人,但我拥有我需要的一切”。他虽渺小,无力抵抗天灾人祸,却也有小小一隅是他能够坚守的,他的坚韧与纯粹从未改变。

    结尾的闪回如同哗哗流水触击石头,激起一片水花,幼年时婶婶的宽慰与包容,成年后玛丽的倾心与陪伴,修建缆车,参与战争……他的世界从自己又回到自己,恍然几十年逝去,如白驹过隙。当他被下葬时,棺材磕碰到埋在土里给玛丽寄信的信箱,无数叠成小方块的信纸撒落,我想,他至少不会感到寒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