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分道不扬镳 Musíme si pomáhat(2000)

分道不扬镳 Musíme si pomáhat(2000)

又名: 普通人的战争 / Divided We Fall

导演: 扬·霍布雷克

编剧: 扬·霍布雷克 培特尔·亚尔乔夫斯基

主演: 波莱克·波利夫卡 安娜·西斯科娃 琼戈尔·考绍伊

类型: 剧情 喜剧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捷克

上映日期: 2000-03-16(捷克)

片长: 120分钟 IMDb: tt0234288 豆瓣评分:8.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故事发生在捷克的一个小镇里,约瑟夫(波莱克·波利夫卡 Bolek Polívka 饰)和玛丽(西蒙娜·史达索娃 Simona Stasová 饰)这对患难夫妻还在为了刚刚结束的战争而提心吊胆,邻居大卫(Csongor Kassai 饰)的突然来访则让他们再次陷入了恐慌。原来,大卫刚刚从集中营里逃跑出来,无处可去的他只得求助于夫妻二人,在自保和道义之间,约瑟夫和玛丽选择了后者。

演员:



影评:

  1. 非典笼罩的五月,一场不合时宜到来的感冒突然也具备了令人闻之色变的巨大杀伤力,我却求之不得,正好有理由躲在家里自我隔离,随便挑几张冷落了许久的盗版DVD来看。那些没看过的碟片,在墙角堆得越来越高,据说有些已经发黑变质,窗帘曼地的夜里,我似乎闻到了它们悄悄释放出光影错乱、年代混杂的微腐气息,而窗外是时停时下的暮春淫雨,一点星光也没有。

    既然这被称做一场战争,就看看战争的电影吧,于是找出了这张买于一年前的《战火情碎布拉格》。曾有碟友说,北方空气干燥,碟片不会自杀,可是有些图像分明已经变了形,病毒来了,谁也躲不掉。

    二战时期的布拉格,但战争似乎还远,捷克人的生活,更像是一场疫病阴影下的度日如年。犹太人空荡荡的房子成了一个个失心的空巢,来年春天再听不见候鸟北归时亲切嘹亮的呼哨,有些住进了新主人,古老的房子突然就奇怪地具有了一种异于此时此地特质,人们的眼睛纷纷躲避。街道上也像每一次疫病流行时那样,行人稀疏,出街的人默不作声,匆匆赶路,彼此保持让人些许安心的距离。在战前还嬉笑玩闹的邻人伙伴变得相互沉默了,有的还让人恐惧,或者是背转身之后鄙夷地吐在发黑的门板上的一口浓痰。

    大鼻子上架着副眼镜的高个子男人约瑟夫不知道,他也成了邻居嘴中吐出的那一口痰。其实这是个多么可爱的捷克人,有点被娇妻惯出来的大男人的懒,有点憨,有点狡黠,有点小小的自私和固执,有点你我都有的恐惧,但他还有幽默自嘲,有男人的大度,有布拉格人无论何时都不愿放弃享受人生的一点私心私趣。更重要的,他还有助人的心力,和妻子藏起了从波兰的集中营里逃回来的犹太朋友大卫,于是,他们的日子更加提心吊胆,为了自保和掩人耳目,还要亲近德国人,走在街上,成了一只人人侧目的过街老鼠。

    简言之,这个电影讲的是个关于帮助的故事,约瑟夫和妻子帮助大卫,战前的纳粹朋友霍斯特垂涎妻子的美貌有意无意地保护了他们,甚至有势力的亲纳粹分子给了约瑟夫一份工作,失势的时候又请求他的帮助,最富戏剧性的是为了能让拒绝纳粹入住的谎言自圆其说,无法生育的约瑟夫只好请求大卫帮助他们,让妻子怀孕。最后,苏联人来了,大卫从藏身处出来挽救即将被枪毙的约瑟夫,原先鄙视约瑟夫的邻居和大卫又一起帮约瑟夫证明霍斯特是个好人,是“我们的人”。

    邻居和大卫四目相对,迟疑着,为霍斯特作证时,困惑他们的不是霍斯特,而是他们自己的经历,那一刻,他们一定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影片开头的几个片段:六年前,当大卫一家被迫搬出他们的别墅时邻居给他的安慰;四年前,当他们被遣往集中营时,邻居默默地为他们提行李;两年前的那个夜里,死里逃生的大卫请求邻居帮助,那个小个子男人的脸被恐惧扭曲,不能自已,突然对着远处的德国巡逻队狂喊:犹太人,犹太人!镜头里,是老头瘦小、瑟缩的背,和从窗前伸过来占据了半个屏幕的纳粹党旗,然后打出了一句短短的捷克原文片名:我们分开。

    也是到了最后一刻,我才大约明白了导演用这样一个简单片名的深意。战争绝不仅仅让人们和纳粹分开,让捷克人和他们的犹太邻居分开,它还使我们的人生赖以为基础的情感和公义断裂,使我们的心灵与同情分开,使父子夫妻分开,使我们与自己分开。内心的恐惧具有腐蚀一切的力量,让我们像这张自杀的碟片一样,周围发黑,渐次败坏。导演没有停留在侵略——被侵略的简单对立上,痛苦难堪的背弃涵盖了不分国籍、种族、信仰的每一个人。片名被处理成一个冰冷的戳记,盖在阴暗的年代、虚弱的心灵上,于是整部片子,就在努力从我们心头消除这个印记,用阳光消解暗夜,用幽默消解苦涩,用帮助消解恐惧。

    我更愿意把这部电影归于捷克文学和捷克电影特有的荒诞传统。这个传统,从百年前的卡夫卡开始绵延至今,在哈谢克的好兵帅克身上可以看见,从昆德拉、克里玛的小说里可以看见,从黑白的《严密监视的列车》里也可以看见。在伟大的捷克文学里,荒诞有着异乎寻常的超越的力量,没有绝对的恶,也没有绝对的义,超越了战争、国家和民族,只是从人的角度施予所有人以微讽、同情和安慰。所以,这个有关战争苦难的电影,全部用了高光、暖色,阳光明媚,一次次侥幸掩饰、剧情转折都是惹人发笑的喜剧片段,不高高在上地指责和宣教,只是含笑的揶揄,带泪的同情。而战后的捷克人,也必会超越战争时期的种种身份、尴尬,走出如阴冷贮藏室的心灵牢笼,像那些废墟上空自由飞翔的鸽子欢快地亲近天空、土地、阳光、树木,彼此友善地生活。

    重新上班的时候,覆在城市上空许多天的云开了,终于见了太阳,而有些人仍在非典时期过着他们隔离的生活。病毒也像战争终会消散,有了这样的经历,我想很多人将学会不被恐惧左右,在人生四季,不论阳春丽日或是漫漫寒夜,不和爱分开,不和自己分开吧。
  2. 这麽好的片子,竟然只有几个人写,太可惜了,于是把以前写的放在这里向大家推荐。

    捷克影片,普通人的战争。

    晚上放的时候捱不住困,看了两眼就睡了。第二天中午又看到重播,还好,不然就错过了。

    这部影片好就好在,它的叙述角度与手法。

    我一直在想,如果换成张爱来写,一定将悲哀往极致里写去,写尽痛苦与无奈,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写到骨子里去。我这样讲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不过她给我的印象就是这样,在一件凉磁上细描每一个悲哀的细枝末节,清晰地使人颤栗,消磨每一处希望。大概是因为她不相信吧,或者她的生活中就没有这样相信的可能,选择。不说她了。

    其实就故事本身而言,已经被太多的人说过讲过拍过了。二战期间法西斯对犹太人的屠杀,对其他国家的侵略,普通人的生活所受的影响。很多故事与影片着重于讲的是那一个苦,惨,那段经历的可怕。是一种正面坚定的控诉,观众的反应是泪流满面。

    这部影片好就好在它的角度。它着重的是战争本身的荒谬性,莫名其妙,弱化了平民所受的苦。就故事情节本身来说,就算平平白白的讲出来,其实都是苦的,弱化是通过音乐。看了之后会反应过来,原来音乐有那莫大的作用。它的音乐不是起强化的作用,语言不够,画面不够,让音乐作补充,将观众的情绪彻底的引出来,不是,它的音乐象是独立的第三方,像一个旁观者,发表着自己的观点,故事在说苦啊苦,音乐在说这样的事,荒谬啊荒谬,怎莫会发生这样的事呢,音乐更像是导演的声音。其实很多小小的细节,只要音乐稍微煽煽情,我肯定泪如雨下, 如果配上一段辛德勒的名单上的小提琴,我肯定哭得稀里哗啦,但是,没有,乐曲有欢快,有沉默,有激昂,negative 的故事配上positive的音乐,一切的悲伤都显得滑稽,一切的悲伤都纯粹不起来。它要述说的是,战争之不好,不是因为战争带来的伤疤的轻重来断定不好的程度,而是战争本身的荒谬莫名。

    参与这场述说的还有情节的设置。玛林迫不得已被那个亲德分子约出去,他对玛林觊觎已久,多莫好的天气啊,多莫好的绿茵大树啊,比之前所设置的战时的灰调子的场景,这一场就是世外桃源,然而在这里即将发生的是强奸。影片最后玛林临产找不到大夫,约瑟夫跑到大街上,到处都是我们的人了,是胜利了,到处都是需要帮助的人,看着穿白衣的大夫被士兵带走去解救伤员,约瑟夫去革命政府需求帮助,最后讲,我知道监狱里有个医生,于是亲德分子被带出来帮玛林生产,唉,当初的强奸未遂,现在简陋的设施,命令老头子革命军去烧热水,说,要是你觉得恶心,就先出去。玛林发现丈夫给她找来的这个大夫真是大骇,他不是已经关到监狱里了吗,怎末他出来了?一切都还是眼神,一面痛苦的叫着,约瑟夫接住眼神忙说到,这是我们的医生,他来帮你接生。

    还有约瑟夫最后找不着大卫,因者大卫以为外面的人是残余势力抓犹太人来了,忙逃走了。约瑟夫需要大卫证明他是为着他才和德国人往来,是为了更好地掩护他,不是叛国,然而这个证明,这个精心藏了两年的大卫,这个最需要他现在出来的大卫,不见了。约瑟夫被革命军的枪口顶着,绝望的喊着, 大卫,你在哪里,看到这里,不得不担心,这莫多的磨难都过了,难道最后死在这道关口,死在自己人手上,不管导演安不安排大卫最后跳出来,你会感到,真实中,约瑟夫真的可能死在这道口,如果运气不佳,死在战争结束后自己人手里,被误解,被冤屈,而他的妻子现在正在生孩子。还好,导演没有那末残忍,事实上这个导演从头到尾都不残人,他阻止了很多悲剧的发生,因为他要讲的不是战争的残忍,所以把可能性都往好的哪一方面去推。于是大卫掀开井盖露出半张脸,约瑟夫此时已被枪顶着趴在地上,看到那从地面冒出来的头,欣喜万分,大卫,啊,我亲爱的大卫……

    但是,谁又能证明他是犹太人呢,他没有身份证明,大卫伸出手臂,上面有集中营的号码,革命军用唾沫涂了涂,抹不掉,看来是真的了。

    还有那个亲德分子,大卫说,他好像一直知道我在这里,不过他一直送来药和食物,那,他也是自己人啰……

    是的,他最后还在跟约瑟夫商量,你们房子里有些人我想呆在这里太危险,可以交给我,没人回去我那里搜查,约瑟夫讽刺道,大概需要躲藏的是你,战争马上就要胜利了,到时候你想去哪里呢,他据实回答,我可以躲到南方亲戚家里……两人还在角力,还在试探,还在犹豫,德国人的最后一次大搜查开始,亲德分子立马跑下楼,用他标志性的忠诚的脸和语气说道,报告,这里居住的是一个德国人,没有可疑分子,这是我的证件,说着掏出自己的证件,看到这里,会想起他最开始教约瑟夫要学会表情,对希特勒无比忠诚的表情,要有这样一张脸,这样谁也不会怀疑你,约瑟夫模仿了两下,还是学不会,我想约瑟夫在那时对他是极其鄙视的,这种术,只有这种没有原则的人才会。但是,看到最后,所有人都会感谢他的这种术,一脸的毋庸置疑的忠诚,救了所有人的命。

    他是好人吗,他是坏人吗?他喜欢着玛林,所以接近玛林和约瑟夫一家,所以找借口上他们家,所以会带食物和药一些急缺的东西,还会帮约瑟夫找工作…….他约玛林出去,玛林知道他意图不轨,玛林想办法保护自己,玛林和他谈爱情,玛林说我现在有丈夫,你知道他不会同意,暗示他她是喜欢他的,只不过等等等等外力。他还会心存侥幸,玛林真的喜欢我吗,最后觉出玛林是逢场作戏,恼怒,他需要爱情?我才知道。他最后要约瑟夫交出大卫是出于真心帮助他还是要去领赏,没有人知道,或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或许,转念之间,好人成了坏人,坏人成了好人,他最后冲出去做最后一场表演,说这里已经搜查过了,没有可疑分子,是瞬间的善良还是良心的底线,还是做了一次好人,于是也走上好人的道路了,唉,可能连他自己都不懂自己。本来呢,可以日就见人心,比如,约瑟夫犹豫之后将大卫交给他,就可以进一步看出这个人了,但是导演马上安排搜查,他也马上作出反应,救所有人命的反应。可好可坏的人都成了好人,多莫好的故事,充满了希望,对人性更多持一种犹疑的保留,而不是一色的否定。

    后来出于报复安排一个德国人住在玛林家,被玛林拒绝,说,因为我怀孕了。于是,最荒唐的一个情节被引出来。约瑟夫不能让玛林怀孕,那末,这个谎,这又大卫来圆了。简直是荒谬之极,玛林一出场就对圣母玛丽亚祈祷请让我有自己的孩子吧,约瑟夫讽刺她每次都是一脸的神圣庄严,眼里还有泪水,简直就象是演戏才能表达真诚。玛林的祈祷被圣母听到了,终于,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却是在这种情况下。

    还有约瑟夫找不到大卫,急得指着玛林说,我们没有孩子,我们不能有孩子,孩子是大卫和玛林的……我一直在想孩子出世之后怎莫向街坊邻居解释,怎莫向孩子自己解释,这个荒谬的诞生,现在好了,孩子还在出世就必须用他做证明,必须把事实讲出来,不然就被枪决了。这个故事被街坊邻居眼见的传奇,倒也不需约瑟夫后来的口舌解释了,我想他这个人也是不喜欢解释的,现在大家作证,都看见了,省力啊。将来孩子长大了,他的出生也不是什莫秘密,大家都知道,都理解,小孩也不用懊恼自己怎莫是这样来到这个世界的啊,自会有人骂战争,骂社会,孩子是属于大多数的,多莫好,人人善良。
  3. 这是这学期在美国上电影课所赏析的第一部电影。教授分析了电影中的一些宗教隐喻,我觉得很有意思所以来分享给大家。

    剧中角色所对应的圣经人物

    电影里的几个主要角色的名字采用了圣经中的几个重要人物的名字。 约瑟夫Josef对应的是耶稣的没有血缘的父亲,也就是 Joseph。玛丽Marie对应的是耶稣的生母,也就是圣母Mary。犹太人大卫David对应是旧约中出现的犹太人的贤王,大卫王。

    很明显,这里所用的就是耶稣诞生的故事。电影中约瑟夫无法让玛丽怀孕,而后面为了掩饰玛丽的谎言,只能拜托大卫来让玛丽怀孕。这对应了圣经中耶稣和圣母玛丽的丈夫是没有血缘关系的这一事实。

    而电影中玛丽所怀的是她和大卫的孩子,这对应的是旧约中的预言。基督徒认为耶稣就是犹太教圣经旧约中所预言的救世主弥赛亚,而旧约中说,弥赛亚会是大卫王的子孙。事实上新约中也有多处地方显示了耶稣和大卫王的关系。所以电影里里安排大卫来作为玛丽孩子的生父。

    电影中这样安排是有用意的。玛丽和约瑟夫有着对犹太人的同情,所以由她们对应耶稣的父母说明她们和圣经传说中的两人有一样高洁的品性。而在之后大卫躲在玛丽床上来避开突然到访的霍斯特的那一幕,玛丽拥抱着大卫,看向镜头,形成了经典的圣母圣子的形象。大卫占据的是画中耶稣的位置,这里暗示了犹太人和基督徒之间本就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此反对历史上纳粹对犹太人的仇视。

    耶稣诞生

    当纳粹败退,这个捷克小镇被盟军解放后,玛丽突然早产。约瑟夫去部队求援,英国将军带着红军士兵,以及他们的邻居Simacek一起来到了玛丽家。当玛丽最终生下了孩子,这几个人物都出现在了镜头中,为玛丽庆祝。英国将军象征着英美盟军,红军士兵代表着苏联,Simacek代表着当地的捷克人民,不同的群体都在为这个婴儿的诞生而庆祝。这里象征的是,弥赛亚(也就是玛丽的孩子)不光光是犹太人的救世主,也是全人类的救世主。

    片尾出现的逝者

    影片的最后一幕是约瑟夫带着刚出生的孩子在街上走,废墟中出现了已经死去的大卫一家,因为当逃兵而被枪杀的德国少年和Simacek被杀死的小狗。这里采用的是旧约中的预言,当弥赛亚出现时,所有死去的人都会复活。

    而约瑟夫在看到他们后,抱起孩子跟他们打招呼,这里暗合了另一种宗教绘画。这里不同于之前出现的圣母圣子像,这次是圣约瑟夫而不是圣母玛丽来抱着耶稣基督。

    Saint Joseph and Child Jesus

  4. 我一直感情丰富——甚至过于丰富,在“电影资料馆”貌似刚开过会的放映厅里,即便在黑暗中,我脸上的泪光仍然引得邻座的陌生女士投来诧异的一瞥。

    自然地,不少人会将这部《分道不扬镳》与类似题材的《美丽人生》作比较,可能还会给它们贴上同一枚标签:带泪的笑。不过就后者而言,除非你把自己想象成那个有着伟大父亲的男孩,你好像很难笑得出来,最后爸爸被德军押走时故意夸张的滑稽动作,只能将你已经痛不欲生的脸撕扯得更加不堪。然而,当我看到约瑟夫在苏联人的枪口下狂喜地抱住从他面前井盖里探出的大卫的脑袋,经由泪水荡涤的笑容里是那么饱满而纯粹的欢欣。

    从前在《瓦尔登湖》里摘抄过一句话:合作的最高意义与最低意义,乃是让我们一起生活。当时让我抽象地服膺的东西,若干年后终于在这里获得了生动的注脚。大卫出现后,如果不直接告发他(他们朴素的道德感阻止他们这么做),约瑟夫和玛利亚,以及整条街的居民的命运从此就与大卫紧紧地绑在一起了。尽管绝大多数时间躲藏在暗室里,大卫却实实在在地成为这个家庭的第三个成员,为了是否在晚餐桌上为他安排一个座位,玛利亚甚至差点和约瑟夫吵起来。他不能出来,她就进去,教他法语——按“规定”学了德语才能学的外语,她对他说,她没有什么人可以说话,只有跟他聊聊天才能可以忍受这非人的生活,而他报以同样的回应,她亲人般地抚慰他受惊的灵魂。同时,约瑟夫不得不与霍斯特和科普克周旋,并且忍受邻居的冷眼;甚至那个霍斯特,他什么时候猜到约瑟夫家里藏有他人,以及他在危急关头为什么出人意料地保护了约瑟夫一家,片中并无明确交代,甚至他的动机也并非不可能是出于眼见纳粹大势已去后的见风使舵,然而即便如此,客观上他仍然不得不遵循影片的,也是人世间的一贯逻辑(我所理解的)——最终他跟约瑟夫都是靠着对方捡回性命。

    Devided we fall, 分开是一种堕落。战争的魔兽在吞噬生命的同时,也总是充当着扩音器,造物主借由它对软弱的、渺小的,永远带着无法克服的缺点的人类,更加响亮地重申自己的意志和受造物的终极命途:生活吧,让我们一起!

    P.S. 多半是我孤陋寡闻,大卫惊慌失措地沿墙根疾走的那组镜头很是叫我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