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我想成为贝壳 私は貝になりたい(2008)

我想成为贝壳 私は貝になりたい(2008)

又名: I Want to Be a Shellfish / 想成为贝壳

导演: 福泽克雄

编剧: 桥本忍

主演: 中居正广 仲间由纪惠 柴本幸 西村雅彦

类型: 剧情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上映日期: 2008-11-22(日本)

片长: 139分钟 IMDb: tt1038684 豆瓣评分:7.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清水丰松(中居正广 饰)本和妻子房江(仲间由纪惠 饰)、儿子建一(加藤翼 饰)一同过着平淡但快乐生活。战争开始了,丰松被征入伍,战场上的你死我活为丰松的心灵蒙上了深深的阴影,对于上级下达的残酷命令,身为一介小小士兵的丰松只能无条件的执行。

演员:



影评:

  1.        一、关于这部电影本身

        在这样一部敏感的二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导演以不同寻常的视角给观众展现了一个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形象——清水丰松。试图以另一种方式诠释一个早已被图解的日本士兵的群体像。无论其成功与否,导演福泽克雄都给了我们关于这场战争的另一种声音。其实在大陆的主流话语之外,这种声音并不稀少,而珍贵的是它试图以一个日本人的视角来客观描述一场战争,导演没有刻意的丑化任何人,连美国大兵的狱警对死刑犯都充满了人性关怀。但至于有没有刻意美化甚至回避、遮掩什么,这个就要问作者桥本忍先生自己了。

        清水丰松的生活轨迹改变于那个原本其乐融融的夜晚,表面上看是一纸征兵书将清水从被抛弃的世界的一隅拉入到这个大时代的舞台当中,事实上在这个大时代中的每个人都无法逃脱时代的影响、躲过命运的车轮。在这里作者还想借此传达“战前的日本是天堂,战争摧毁了无数日本家庭的美好生活,日本同样是战争的受害者”的思想,而这对于拉拢西方观众是非常有力且不可忽视的。之所以每年西方媒体都在各种纪念日对奥斯维辛集中营大肆报道而中国的南京大屠杀却鲜见报端,就是因为西方人认为二战中轴心国将西方世界从天堂推向了地狱,而中国不过是从十七层地狱下到了十八层而已。面对清水的遭遇,西方人更能从中找到强烈共鸣,从而从开始便将自身代入角色中去体悟导演精心设计的情节,不得不说这是一处看似漫不经心却饱含深意的用心之笔。
        接下来漫长的两个小时的大多数时间里,导演将清水和家人分开到两种不同的环境中——间接反映战争的家庭环境与直接描写战争的军营、法庭和监狱。而“人性的美好”和“残酷的现实”这两个重要元素又相互交织在两处场景的各个片段,将电影连缀成一个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的情节链。而“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部电影中导演全程贯彻了这一思想,即将“人性的美好”碾碎在“残酷的现实”里,示例繁多,这里便不一一列举。
    除了占去整部作品大部分时间的“美好人性”与“残酷现实”的纠葛,这部电影还有很多侧面值得我们讨论。
        如电影中曾反复出现了一个意象——潮见角。这是清水和房江在绝望时决定开始打拼事业、立下豪言壮语的地方,是清水被压械战争犯的吉普车带走时发誓一定要回来的地方,是清水临终前叙说自己想来世成为一只贝时所遥想的地方……导演反复刻画这一意象,其实是想说明这里讲述的是一个“想要凭借个人奋斗改变命运而不得”的故事。这种命运的未知和不可控性一方面成功雕琢了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另一方面,从受众群体来讲,它强烈冲突着西方人的追求平等、自由、独立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个人英雄主义”等思想,打破了西方人的底线规则,并以此为突破口使战争控诉找到了新的着力点,使清水丰松这个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战争的原告席、道德的制高点。
        还有阿丰在当兵复员之后,理发店内关于日本战败的一段对话非常值得我们注意。以价值观来说,日本人与中国人和欧美人非常的不同。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道德都要求“君子慎独”,无论是教条繁多、界定清晰的精英价值体系(即君子),还是简单的以“良心观”为行事准绳的民间价值体系,都有着明确的是非善恶观,这也是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族长制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而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原罪说使人们普遍敬畏神灵,这使得相信上帝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关照着自己的西方人在“君子慎独”方面多数情况下做得比中国人还要好,《圣经》的权威性以及“十戒”这样的信条使得西方人的价值体系中也包含着明确的善恶观念。
        日本人行为准则的核心则是相对性,即从来不是从一个绝对的价值标准去判断一个人的好与坏、对与错。日本人没有彼岸世界,不相信因果报应这样的概念,无论一个人生前如何死后都会成佛,因此是非、对错、善恶对于日本人来说从来便不是一个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他们把这样的问题通常交给上级去想,交给天皇去考虑。只要上级说了什么是对的,那就是标准。只要强者说了什么是善的,那么什么就是善的。日本人不习惯去考虑这些抽象的问题,他们主要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力量与力量之间的对比判断对错,然后心安理得的依附权威。这从电影中表现的对天皇意志的绝对服从便可见一斑。而在中国,皇帝是权力的顶峰,但从来不是公信力的绝对代表,中国自古诤臣贤相无数,从来没有出现过对君主的近乎宗教信仰般的狂热崇拜。
        理发店内的那段对话便是作者借彼二人之口对日本传统价值观的一种反思,但可悲的是,无论是作品内还是作品外,很多人没有这种反思。或者没有思考到这一层面,或者想到却又对此话题刻意回避。作者在这里再现了生活的真实,也含蓄地揭露了日本国民性中隐藏的悲哀。

        二、观影之后的思考

        看过《我想成为贝壳》后,我常常会陷入一种思考:清水丰松有罪么?

        其实导演无疑是想塑造一个无罪、无辜却又被战争无情摧毁的悲剧形象。导演借清水丰松的内心挣扎和对家庭亲情的向往反复冲淡着主人公参与侵略战争的事实原罪,以“一切都是被迫”来消解战争犯的犯罪动机,以审判、量刑荒唐无度来解构战争审判的合法性;以逆境中的勤奋拼搏来树立主人公的高大人格,以效忠天皇报效国家凸显主人公的道德正确,以悲惨结局和不公遭遇博取观众的怜悯同情……最终,导演成功将一个日本高级军官写成了临死前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将一个普通的日本二等兵从被告席拉上了原告席,对你,对我,对所有二战受害国的人们高声控诉“还我安逸的生活,还我温馨的家庭!你们烧光了我们的家园,你们炮制了无数的不公,高举你们沾满罪恶的双手,我——无罪!”

        也许此时的你我凭借多年的思想熏陶和老一辈的言传身教尚且明白这不过是个如金丝鸟笼般精巧别致的谎言,但看过这部电影的美国人、欧洲人、俄国人以及一切对那场战争不甚明晰的人们,他们不会考虑清水丰松这个真实人物是个多么小概率的事件,对他们而言,清水丰松便是日本兵的代表,矢野中将即是日本军官的化身。
    曾记得《南方人物周刊》中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煽动家和思想家之间的区别,就是煽动家总是特别热衷于抢占道德制高点,而思想家总是热衷于指出道德制高点底下的陷阱。不想说电影中赞美的人性有多么虚伪,也不想争论电影中展现的是历史的真实还是历史的不真实,只能说,《我想成为贝壳》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国际公关。也许在我们还沉浸在“我想成为一只贝”的伤感情怀中时,桥本忍先生正在窗下细细吟咏着杜工部的那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        一个问题,如果我说的都是实话,那么是否我就无罪。
           显然,说实话不能等于无罪。 而这部电影的试图渲染的逻辑就是,反映真实,就是无罪。甚至于想控诉说:GHQ,你们判错啦!你们不懂日本军。你们摧毁了可怜的日本人的一个家庭。

           如果后面没有如此铺陈的渲染主人公的悲情,我倒是愿意将此片当作一个欧•亨利式的故事来看:一个想战争尽快结束的人成了战犯之类。
          看来不是,它想讲的是GHQ的"暴政"和不能令人接受的审判结果。
    突出主人公闰土式的悲情,胆小,窝囊,就想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看到前面命令链上的人的刑法减轻开始为自己窃喜。
           但是以为国家投降就可以万事大吉,我作为士兵的身份马上消失立即回家当老百姓就好。这种心理本来就是一个笑话。
            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
       
            第一个命题:
            杀俘对否? 不对。
            第一个推导:
            我是被迫杀的。不杀他我就会死。人求生是本能。我除了牺牲自己之外只有杀他,所以我应该杀。所以此情况下杀俘情有可缘。
            那么在"没有其他选择时"杀俘是否对?这个时候就可以理所当然无罪杀虏吗?就可以正当化吗?显然是不行的。

           影片试图突出日本性:“你们不知道啊”,“日本军队里面的二等兵就跟畜生一样啊” (不要奢谈什么拒绝命令,向军事法庭申告啊)“上级的命令,就是天皇的命令,必须绝对服从,没有好坏之分”

           甚至于影片还淡化了一下,说只划伤了肩膀,他未造成致命伤, 但是这个情节有在法庭上说吗? 没有啊! 这是主人公肚子里的委屈嘛?那么让观众采信,而不提交法庭,这是不是有点蓄意?而其他证人都未对此发言。并且说,可能挂在那里就死了的! 哦! 原来战俘是自己死掉的!但是这些情节都不在法庭上陈述。故意造成庭审和观众认知的巨大反差。
     
           影片想说的就是,你看,我们多么老实巴交的孩子,因为你们根据美国豪华的价值观和良心不服从的信念,要他承担这么大的良心责任,最后还搞了个死刑,太过分了!而且其实不是他弄死的!那更是冤案了。

           然后在下半部分里,矢野又出来关怀下属,说罪应在其一人。(法庭上为什么不如此陈述呢)又把二等兵是猪狗的话捞回去了。

           但是日本电影,总不好意思直接说,清算GHQ给我国人民造成的灾难,最后轻描淡写一下,说我反的是战争。

           这是一个笑话,日本人自慰用的真话。
                     
        * 我对庭审有一点怀疑,就是居然没有被告的辩护律师。当然既然影片设定如此就没什么好吐槽了。
  3. 房江,建一,直子:
    再见。
    我再过两个小时就要走了。
    我要离开你们,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
    真想能再见你们一面。
    再和你们一起,过日子。
    如果可能的话,哪怕缺条胳膊少条腿,我也想和你们在一起生活。
    不过,这已经不可能了。
    假如,假如还能转世投胎的话。
    假如,假如我还能再生到这个世上的话。
    不,我就算还有来生,也不想再做人了。
    我不喜欢做人。
    做头牛,或者是做匹马还更好。
    不,当牛做马,到头来还要受到人的欺负。
    索性,最好还是谁也不认识。
    在好深好深,好深好深的大海里。
    对了。
    做一只贝吧。
    对深海里的一只贝来说,再也不会有打仗,再也不会被抓丁到军队里去。
    活在深深的大海底下,既没有战争,也没有军队。
    房江,建一,还有直子,也都不用我替你们操心了。
    如果,一定要转世再生的话。
    我想,做一只,贝。

     


    这是《我想成为贝壳》在结束之前,清水丰松所写的遗书。从中居那沙哑的口中,用充满着绝望的语气,一字一句,缓缓的述说出来的这封遗书,正是以最根本,最直接的方式,体现了这部作品最浅显,最有力的意图——反战。

    这是一部力道十足的反战题材的影片,在我看来,并不像有些网友评论的那样过分的美化了战犯。是的,因为首先,清水也根本称不上是什么无恶不作的战犯。这并不是一种亲日的行径,因为我也对那场战争深恶痛绝。但不可否认的,清水也是在那场战争中受到了深深的伤害,并最终背负着大恶的罪名被牺牲的人之一。而本片也恰恰是以最最直白的残酷,揭露了战争的丑陋。

    从始至终,清水都不是一个主战派的人物。从电影的一开始,当他还没有接到那张终将代表着死亡的红单子之前,他,以及他身边的大多数人,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对那场战争的厌恶。因为战争,他们与家人分离,有些人流离失所,有些人终日不得饱腹,有些人,或者说是所有人惶惶不可终日,生怕看到那不吉利的红色单子。然而,在大环境的感染之下,即使厌恶,即使痛恨,但当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还是不得不做出一些让人感到雀跃的事情。就如同在接到那张入伍的征召令的时候,清水那悲伤的脸,和在临行前,大家聚在一起践行时的欢乐一般,处处充满着矛盾,隐忍,和对那即来的命运的无助。

    电影是从那表面祥和,却隐含危机的村庄开始的。

    当清水终于离开那里的时候,也正是他的人生走到尽头的开始。

    入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那并不只是来自敌人的死亡的威胁,更是来自于人性的毁灭。在那为期不长的当兵的日子里,训练时受到的侮辱,谩骂和殴打,远甚于敌人的威胁数倍。或者,从清水的角度来说,这个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日子里才被征召入伍的人,还来不急体味什么叫做厮杀。他终日所面对的“敌人”,只是那些来自长官的不可抗拒的非人虐待。就像在接受审讯时他所说的那样,在日本,不是美国,不是其它任何一个国家,二等兵,根本不能称之为人,他们只是一群被长官肆意打骂的畜生,他们是只能服从命令的傀儡,反抗的唯一意义就是被毁灭。不是被敌人所毁灭,而是被那所谓可以代表天皇的上级所毁灭。因为,上级的命令就是天皇的命令,而违抗天皇,等待着他们的就只有死亡。

    对于清水来说,对于很多被处以绞刑的B级C级战犯来说,他们只是代替了他们的天皇,承受了罪孽,因为天皇是终将不可被违背的存在。

    我说这是一部反战题材的电影,电影进行中的时时刻刻,都在告诉我们,真正的罪恶源自于引发战争的那些人们。倘若没有他们的贪婪,没有他们的恣意妄为,没有他们那将妄想转化为行动的权利,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和平的多。

    当清水被关押在死刑犯监狱的时候,他的善,他的忍,他的爱,在与牢友,昔日长官,和看守美军之间的互动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甚至在临刑之前,那位看守颤抖的唇,闪烁的泪,都无不在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战争,终将抹杀一切。

    影片的基调始终是灰暗的,伴着久石让那悲伤的音乐,当看着房江奔波在暴雪中,只为了帮丈夫凑足那毫无用处的二百个请愿名额的时候,我想,每一个人,都不得不为之动容吧。

    在那艰苦的搜集签名的行动中,影片再一次的,直接并且深刻的反映出了战后的人们,对那场战争的痛恨。那种种虽然是针对房江的,但实际上是针对每一个人所发出的责问,都说明了战争之于人类,都只可能得到一种结果。

    《贝壳》是一部让人感到沉重的电影。但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却绝对能坚定人们的反战决心。因为清水,足以让人们认识到战争所带来的恶果,更足以唤起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假如,假如还有来生。
    清水,请再做一次人类。
    再一次成为人类,只为享受那属于所有生灵的和平和宁静。
    或者,即使是在很深很深的大海深处。
    也请偶尔抬起你的贝壳,仔细聆听现世的安定,仔细审视你带给世人的震撼和哀叹。
  4. 印象里同类的日本影片,还有一部《萤火虫之墓》。都是以被害者的角度去看日本发起的侵略战争,通篇存在刻意回避甚至美化侵略的问题。
    看这样的电影,我总是需要忍住内心的波涛汹涌——如果战争的无辜受害人在日本存在一个,那被侵略的国家,应该有千万个吧?何况,全力支持过日本军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所谓人民,也不能说是无辜的。
    耶和华说,我们都是有罪的。可你罪孽更深,以至我在被你凌辱的伤口还没有愈合前,无法跨越你的谎言,给你一个同情。因此,豆瓣影评给一星,不为艺术,只为表达我对被侵略国家及死难人民——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最深切的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