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Fog in August
导演: 凯伊·威索
编剧: 霍尔格·卡斯滕·施密特 罗伯特·多姆斯
主演: 艾沃·皮茨克 塞巴斯蒂安·科赫 托马斯·舒伯特 弗丽茨·哈勃兰特 亨丽埃特·肯夫里乌斯 布兰科·萨马罗夫斯基 大卫·本奈特 尤丽·赫曼 尼克拉斯·波斯特 卡尔·马克维斯 帕特里克·海恩 朱尔斯·泽格 弗兰齐斯卡·辛格 阿恩·威彻特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上映日期: 2016-04-16(吉冯尼电影节) 2016-09-29(德国) 2017-02-14(柏林电影节)
片长: 126分钟 IMDb: tt4250566 豆瓣评分:7.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转自微信公众号 壹早电影】
这是一部既能让我们看到电影的多种可能性的,又能引发我们或多或少深思的剧情类影片。
此片豆瓣评分虽然只有7.5
但却被网友们评价说, ——时代背景之下的悲剧,结局更是令人动容……@阳光散落在脸上
如同网友的评论一般,这部片儿讲述了二战期间德国施行的以“关爱”为名的纳粹安乐死计划。这个计划虽然披着“关爱”的壳子,但实际上,它却在实施着耸人听闻的谋杀。而它谋杀的,则是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或有着病痛,或有着残疾的孩子们。
据史料记载,在这个全民为恶的计划当中,被以安乐死之名谋杀的孩子们超过5000人,而在这种被当权者用“优胜劣汰”的进化论来解释的关爱计划中,受到“关爱”的孩子们也逐步的从三岁以下的儿童,逐步扩大到八岁、十二岁、十六岁等的孩子。也就是说,纳粹政府想要借由此计划,有效的摆脱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累赘——残疾人。
这种光明正大的谋杀,简直丧心病狂。 电影《八月的雾》就是基于这种社会环境下的德国,一个13岁的男孩埃勒斯因为没人照顾,而不得不进入了一家医院工作。工作后的埃勒斯,无意间发现了医院里正在发生着震撼人心的事情——许多孩子被医院以“关爱”的名义,被施行安乐死。
为了阻止此种事情的发生,埃勒斯和朋友们一起,企图破坏这场阴谋。
在此片中,导演用了一种既隐忍又克制的手法,向观众们客观无比的展示了当年“纳粹安乐死”计划的真实和可怕。 ——很沉重的话题,导演用克制隐忍的镜头还原“安乐死”的真相,虽然是孩童视角,但依旧看得人心疼,染血的手术刀,苍白的尸体……披着宗教外衣的杀戮,Ernst只不过是众多受难的孩子们的其中一个……@kiki204629
虽然也有网友们表示,这种克制和隐忍的拍摄手法,令整部影片缺少高潮,缺少煽动性,缺少震撼画面,可壹姐却认为,只用写实的手法来还原事件的本身,有时候比煽情、比刻意夸张来得更加震撼人心。
而此片中,两个孩子之间的感情,也算是在波涛汹涌的黑暗社会里,给我们带来了点滴光明的希望。
或许,即便生活在今天这种光明普照的世界里,我们也不愿意去揭开过去某段社会时期中,这个社会对孩子们做过的恶行、犯过的罪责。但电影《八月的雾》却愿意倾尽一己之力,带着我们去直面那些社会中的假恶丑,它用一种冷峻严肃的平铺直叙,来还原历史的真实性,而这种真实,则能够直击我们的内心。 即使我们不愿直面过去,但愿《八月的雾》能够带给我们多一些的心灵拷问。 如果你想多知道一些这个社会的恶,那么你有时间就看一看《八月的雾》这部电影吧。
一直认为,好的影片并不是有多曲折的剧情或者多煽情的表演,而是你看完了会去思考一些东西。如果要我定义,我个人认为,这部影片应该算是一部披着剧情片外衣的恐怖片,为什么说它是恐怖片,是由于本片是站在一个孩子懵懂的视角去看一段全民皆为恶的历史。
我家学德语的妹子曾经说过,不要轻易去看德国电影,因为他们拍出来的影片属于绝对虐心的级别。果不其然,《浪潮》《八月的雾》这两部影片都让我感到了毛骨悚然。这也算对我的一个提醒吧,看来以后真的要远离德国电影了。
《八月的雾》剧情很简单,但剧情背后的故事却异样沉重,看过本片后,我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德国纳粹于1934年实行了T-4行动,表面上,该行动是为了那些因心智缺陷子女困扰的父母,利用国家将这群孩子收养治疗,以便父母能够再度生育健康的婴儿并将其抚养成人,而收治的病患,国家在判断其有无法治愈的可能后,有权采取“安乐死”的方式。听起来是不是还有些人道?带着这种疑惑,我又多点开了几十个网页,但随着浏览资料的增加,却发现这是一段赤裸裸的历史上的全民为恶的行动。和二战期间臭名昭著的犹太人毒气室不一样,这次行动中被披露的资料并不是那么多,很多资料说的还有些晦涩,只能是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去解读。二战德国,“优生学”“遗传学”大行其道,而某些智障弱智精神病等残疾人士,被视为“累赘”,在1935-1945期间,在德国政府主导下,有近20万德国人死于这场以安乐死为名义的国家谋杀。有一个根据相关医学研究得到了一个数字比为1000:10:5:1,其意义是1000人中有10人需要精神病治疗,其中5人住院,这5人中有1人要被列入“安乐死”计划, 根据当时德国人口数据计算约为6.5-7.5万人,但实际上死亡人数远超于计划人数,多余的人数是某些有身体残疾人士,年老体衰不能工作的人士,”难以教化”的青少年,甚至于战争中受到战争创伤和心理创伤的战士等。很显然,到最后,纳粹帝国已经将这些人视为“累赘”,作为无法在对外战争中提供支持,反而需要消耗国家资源的“工具”,予以“毁灭”,自然,这种大规模的“毁灭”并非某人所为,而是全民默许下的行动。
本片是我看过的最恐怖的恐怖片,在人道的外衣包装下,全民皆恶,谁都是罪人。
| 本文为电影天堂原创,电影天堂公众号:dianyingnews
在二战的屠杀中,以“安乐死”进行的屠杀也许是痛苦最小的,但也是最残忍的。
1939年,屠杀被视为“精神上有问题”儿童的“安乐死”计划启动。
后来这个计划从儿童扩大到成人。
被划入死亡名单的人们要么被注射致命药物,要么被送去毒气室“淋浴”。
1941年8月,因为抗议声高涨,希特勒下令终止这场“不健康人种清洗”。
但在某些地方,安乐死方式的屠杀还在秘密进行。
当战争远去,艺术却可以用各种方式来铭记。
用电影再现,最有名的莫过于《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了。
在影片最后,两个男孩紧握对方的手,迎接最残酷的黑暗。
堂叔这种轻易不落泪的直男竟也看得动容。
当儿童的纯真情谊和战争的残酷屠杀相对比,由不得看的人不震惊。
今天堂叔要安利的《八月的雾》也是这样一部探讨“安乐死式屠杀”的电影。
13岁的洛沙因母亲去世、父亲在集中营而被安置在了一家病院做杂工。
他一直相信父亲会来接他一起去美国。
他勇敢,不畏强暴。
当大点的男孩让他擦鞋时,他说: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他机智,并且为朋友两肋插刀。
当同伴把马铃薯扔到护士身上时,为了帮同伴免除责罚,他大声说“希特勒万岁”来转移话题。
他被安排给解剖师做助理,清洗解剖台和解剖用具。
他遇到一个有癫痫的女孩,两人生出朦胧又真挚的情谊。
他和这里的每个小孩都玩得很好,但快乐何其短暂,
战争的残忍正向他们袭来。
在病院,经常会有一批人被送上一辆黑色巴士,
去了的人再也没有回来过。
巴士还是引起了市民的注意,
安乐死计划被市民和神职人士抗议,
终于希特勒下令停止此计划。
但柏林方面支持病院自己处理,院长以“去除不健康人种,净化德国民众”为由开始了在病院实行安乐死的秘密计划。
他找来一名护士,让护士给虚弱的病人注射药物,
护士则建议把药物放入树莓汁让病人喝下,这样可以做到神不知鬼不觉。
死去的人的死因会被确认为肺炎,
他们的大脑会被送到研究院做实验。
一个又一个前一天还好好的,
后一天就莫名死去的人让洛沙和修女开始疑惑。
修女坚定地认为,人的生命是上帝给的,院长没有权利决定其他人的生死。
但单凭她自己又怎么能阻止呢?
不仅如此,院长还实验了新的办法,更隐蔽的杀人的方法:
把蔬菜煮到没有任何营养,然后让病人一天三顿只喝蔬菜汤,
这样他们会因为营养不良而死。
当身边的小伙伴一个个死去,洛沙和女孩决定逃走。
当飞机炸弹袭来的时候,他们想从防空洞逃走,但女孩不幸地被炸伤了腿。
重情义的他说,没有女孩,他不会自己走的。
修女为了保护另一个女孩而死,在修女的葬礼上,院长却说着冠冕堂皇的话,
人性的伪善在这里暴露无遗。
洛沙拆穿了他的虚伪,说他是凶手。
小孩子总是太耿直,却不知人心险恶。
院长决定给这个“惹麻烦”的男孩实行安乐死。
当人性的恶与人性的善对峙,在战争年代里,掌握权力的恶可以一手遮天,视人命如草芥。
从来没哭过的解剖师在看到洛沙的尸体时,忍不住落了泪。
堂叔看过电影已有两天,但一想起洛沙的死,心还会生生的疼。
这个善良、勇敢、机智、重情义的男孩,
这个想要长大后当市长的男孩,
这个等着父亲来接他去美国的男孩,
就这样被残忍地杀害了。
堂叔不敢想,等洛沙的父亲来接的他的时候,他的父亲的神情该是怎样悲哀。
在洛沙来病院不久,父亲来接他了一次,却因为没有居住证明而无法接走他。
从父亲想要带洛沙走的迫切甚至哀求,可以看出父亲对洛沙的爱,
而战争却让洛沙无法在父亲的爱中长大。
父亲当时告诉洛沙,他只要再等两三周就可以了,
但是洛沙再也等不到了。
骨肉亲情被战争阻隔,作为父亲的无奈,作为儿子的无辜承受,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战争这个非常时期里,人性的恶像是被恶魔召唤,善恶分明,善不敌恶,让人心疼。
《八月的雾》用儿童的视角看待战争的残酷,
用儿童的纯真无畏对比人性的恶毒伪善。
不像《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侧重对两个男孩情谊的表现而显得有些煽情,
《八月的雾》画面冷峻,尽可能避免煽情,让剧情更接近战争的残酷。
这种冷峻不带评判的电影,也只有德国人拍的出来。
由德国来反思这场战争,似乎更有深意。
但用儿童视角讲述战争的电影实在太多了,《美丽人生》、《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白丝带》都关于儿童(青少年)和战争,
或者以儿童的纯真加深战争的残酷,或者以儿童的恶毒注解战争的根源。
水涨船高导致《八月的雾》算不得上乘,但被一部电影所触动流泪,因一部电影而铭记一段历史,
变得越来越难得,所以也越来越珍贵。
德国的电影一向克制,但这种冷静下的残酷更让人震撼。而全片最让人震动的是最后的字幕。
原来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
当德国投降后,在法庭上,院长被判三年,
而护士——安乐死的直接执行者,被判四年,之后继续从事儿童护理工作。
数以万计的人死于他们手中,而他们却只受刑三四年,堂叔表示哔了狗了。
那些逝去的生命不会再回来,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铭记。
除了再现一段残酷历史,电影还把人性的伪善表现得淋漓尽致。
院长一面道貌岸然说要帮助弱者,一面又使用手中的权力“清洗人种”,大肆谋杀病院里的人。
可是就像修女所言:你没有权利决定人们的生死。
当院长的险恶面目被洛沙揭穿,恶会滋生更大的恶,
医生出身的院长不是反思自己,而是害死揭穿他面目的人。
在任何时候,伪善都比直接显露出的恶更可怕,更具杀伤力。
战争给了伪善膨胀的土壤,伪善则使得战争更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