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最后的城堡 The Last Castle(2001)

简介:

    一座由城堡改建而来的军事监狱中迎来了一位重量级犯人——陆军将军埃尔文(罗伯特·雷德福 Robert Redford 饰),监狱长温特(James Gandolfini 饰)笑脸迎接,但很快开始厌恶对方身上的军人傲骨。埃尔文在监狱中听闻诸多温特的劣迹,但抱着安心服刑的心态让他并未多事,很快,温特剥夺军人尊严的惩罚激怒了埃尔文,埃尔文开始用自己的方式令众犯人找回尊严,并顺理成章成为犯人的领袖,感到自己受到威胁的温特愈发不可理喻,下令射杀一名犯人导致双方矛盾升级。

演员:



影评:

  1. 终于找了个很轻松的时间认真的看完了这部电影,直到听完了最后的音乐。也许这只是一部电影,没有必要如此认真,但如果你也一直欣赏真正的军人的话,我想你也会感慨颇深。
    埃尔文这名显赫一时的三星将军并没有故意想和典狱长作对,但两种人对人性截然不同的态度,导致了最后的大冲突,将军最后用自己的性命换回了监狱囚犯们的自由和尊严,也换回了自己的作为一个将领最崇高的尊严。
    (电影开始不久)将军在参观典狱长军事收藏时对侍卫答了一句颇为韵味的话“任何有这样搜藏的人,都是从未上过战场的人,就拿这个沙罗来说,看见这个就会令人回忆起痛苦的战争”。此时的典狱长正在一旁找出一本封底有将军相片的书,想要他签名,但听到这句话,他马上变脸,从这里开始产生了对将军的敌意,也正是他的心胸狭窄和对军犯人性的漠视才一步一步导致了他最后的可怜的结局。
    将军每一次犯规时,本意都是为了帮助犯人找回军人的自信和尊严,但都被典狱长认为是对他权威的冒犯,当军犯都对这位气宇不凡的将军行军礼时,典狱长更是无法容忍。
    在一名为了捍卫自己尊严的军犯被枪击后,将军无法忍受如此残忍的典狱长,终于开始了一场聪明绝顶的反攻。当然反攻的目的不是其它人,正是想推翻这位典狱长。当然代价是惨痛的,但也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即使是这些军犯曾经犯过错误(很多军犯都是犯的小错误,也许五年的军对生涯在五秒钟就毁于一旦 ),但他们依然在心底深藏着一丝军人的尊严,最终在将军的鼓舞下发扬光大,我们是人,我们是军人,我们更应该有勇气维护自己的尊严,即使献出生命。最后将军并没有真正的倒挂国旗,那只是他推翻典狱长计划中的一个谎言而已。真正的军人是绝不会拿自己的尊严,军人的尊人,国家的尊严开任何玩笑。
    我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即使不在真正的战场,他们也依然流淌着绝不认输的热血,也许此刻他们不在是真正的军人,但活着就不能如此窝囊,让自己仅存的尊严肆意让人践踏。
       也许将军可以顺利的离开监狱,好好的和自己的孙子一起玩多米诺骨牌,但他没有,这不符合他的个性,他可以忍受平淡的度过后半生,但绝不能忍受尊严被践踏,他选择了捡回大家和自己的尊严。
    将军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都流露出一种经历过惊涛骇浪而镇定自若的气质,佩服将军的智慧和将军的为人,也许真的只有人生经历过或生或死的战场才能更深刻体会什么是人性和友谊。
       PS:好久没有这样看过一场鼓舞人心电影了,感觉有点像奥斯卡经典影片《勇敢的心》一样,为了自由而呐喊,这里是为了尊严而呐喊。
       同样将军也如《肖申克的救赎》和《基督山伯爵》的主人公一样,真正的男人都是经历过大风大浪,沉稳而智慧。
       两个小时的电影真的很短,相对起来我们100年的生命也不过片刻茫烟,真的很多事情我们无法去经历,但电影给了我们一次短暂的心灵体验,或许它虚无,但至少有种信念会留在心头。
    影不在多,贵在精,命不在长,而在浓!
  2. 只出现在海报中的倒挂国旗

    •一面被倒置的美国旗帜曾出现在影片原定的海报中,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海报中的旗帜被主演们的面孔替代。

    需要搞懂的问题一一

    ①本片名为《 THE LAST CASTLE 》,最后的城堡指的是哪座,又属于谁?

    ②在电影情节中,并未出现旗帜倒挂的场景,导演在原定海报显眼处设计倒挂旗帜所谓何意?

    ———————正片开始————————

    在唱到“打发这无聊透顶的生活”时,出现摔跤场景。 一方压制另一方

    歌词由军犯唱出,看似反映的定是军犯的内心,实则身为典狱长的温特又何尝不需要打发无聊。

    随即便出现了以下场景:

    军犯正为一颗篮球争执叫嚣,温特在“看台”观赏。眼见赛事仅打嘴上功夫,其眼神随心理活动变化,为之后刻意制造“一颗篮球事件”埋下伏笔,更反映出他视军犯为玩物的扭曲心理。

    人物近景一面部表情

    •军犯靠篮球打发无聊,典狱长靠军犯打发。

    •“操纵人,多容易”

    以场景暗喻人性

    •这座监狱城堡的内外建设差异,正如拥有它的典狱长温特。

    •看似威严高尚、军装傍身,实则狭隘伪善、虚有其表。

    而对温特的人性弱点最值得思索的片段便是在三星军犯欧文到来时,温特暗里听到敬仰已久的将军对他的“收藏品”的看法时的表情变化与应对举止。

    嘴张、目钝、错愕 转身、摇头、甩书

    温特的收藏品里藏着的是他对功利的爱慕、是他的英雄魂,更是他试图以此自垒英雄的勋章。眼前说这番话的人,是令国人包括温特自己在内为之敬仰的将军。听到将军对此的解读,他哑然、无措、难以接受。

    如果说肩章代表着军人的荣誉,那这些收藏品便是温特赖以寄存的荣誉。所以温特之后的甩书举动,也恰是在证明他自觉自身荣誉受到了损害、内心宁静遭到了破坏,他在以不平和的方式维护和寻求自身的平和。

    《非暴力沟通》提到: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

    《非暴力沟通》提到: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

    “戴上面具后”的温特上来便与佩雷兹上尉对视,无声中质问着佩雷兹的自作主张。随后亲自整理收藏品,也是无声中在对欧文说“别再碰它们,你不懂这些于我的意义”。

    •这里是温特对将军开始“生疏”的转折节点,因温特的军人象征被欧文亵渎。

    后续温特对阿圭拉的敬礼惩罚便可看出其反抗之意。典型的杀鸡儆猴。同样犯错,温特并没有平等处罚欧文,他就是要在阿圭拉身上找回自己身为军官的尊严,他身为典狱长且仍为军人,他是监狱里唯一可以受他敬礼的人,而不是那个将军。

    -------------------------------

    二人在认知上的天差地别

    •不料欧文仅隔一天便再次戳中温特痛点。提醒他军队规章。

    没上过战场和重申军队规章都提醒着温特他在真正的军人眼里算不上军人甚至什么都不懂,这让以军官自居的温特深觉蒙羞,内心再度起伏。他下令惩罚欧文,在欧文以为惩罚结束时再加重惩罚玩弄他,且故意延迟晚号以张显自身权利。

    •温特对权利的滥用可见其对名利的攀慕过剩致使心胸愈发狭隘。

    看似建给温特,实则留给自己

    •由上图便可解决开头问题一一本片名为《 THE LAST CASTLE 》,最后的城堡指的是哪座,又属于谁?

    最后的城堡指的便是军犯们共同建造的这座“石墙”。它是贝克的最后城堡、是阿圭拉的最后城堡、亦是欧文的…,它是所有沦为犯人却仍有品格的战士用于保卫荣誉纯洁的城堡,是被撤去军衔后,还可以守卫的最后一个城堡。

    它不是温特的最后城堡。

    温特最终自食其果、等待裁决,如同从未拥有过旗帜般,他从未拥有过城堡。

    •在电影情节中,并未出现国旗倒挂的场景,导演为何在原定海报显眼处设计倒挂国旗?

    倒挂的国旗,代表求救信号、代表领地失守;代表宣告温特失败、欧文胜利;

    代表欧文即便死,也是以军人姿态战死;代表温特即便活,也再无“翻身”之日。

    欧文不倒挂,因为旗帜从未属于过身着军装却从不配为军的温特。

    温特自始至终,只是一颗毒瘤。

    ———————————————————

    •欧文的转折节点

    将黑人大胖打倒后再补一枪、刻意加重对阿圭拉的敬礼处罚、甚至当着欧文面自揭功绩黑幕下令击杀阿圭拉,用对军犯和权利的肆意操纵为自己披上不匹配的军官大衣。

    你是军犯们的长官但在这拥有最高权利的人是我;你是战功显赫的英雄但也得听从我的命令趴在我的脚下。温特一次次地通过暴力镇压,满足虚荣心、圆扭曲英雄梦,以换取心理平衡。而虚荣心却是一个无底的洞。

    •阿圭拉的死、温特的伪,让一开始只想乖乖服刑然后回家的欧文决意推翻温特。

    温特是一颗毒瘤。他使军装蒙羞。他不应该保有指挥权。

    欧文将标识牌紧贴肉体,回温着那个曾经身为军人的自己

    •而说到乖乖服刑便不得不提到一个问题,便是欧文明明可以立即释放,为何不走?甚至还说监狱是自己唯一待对的地方。 因为“他不愿抛下弟兄” 。

    而战争,却冰冷得从不讲对错。

    耶茨道出事实,其父山姆•耶茨与欧文同在河内战俘营待过

    欧文公然违抗总统要求撤离的指令、军事法庭急着传送欧文,都透露着反常的事态可能与真相相悖。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更何况是君要臣死,臣怎可不死。欧文在军中的威望很可能已然威胁到了总统的权威,甚至到了告老还乡还仍具影响力的地步。所以大概率是总统授意军事法庭潦草审判,尽快压低欧文在军人心中的地位,以巩固自身的绝对地位。而让欧文情愿领罪且不愿离开的原因有且只有一个,便是弟兄。这名久经沙场的军人,他不把错归咎于任何人,他拥有着面对失败承担一切的勇气与品格。

    •欧文为何执意挂旗,不挂就不会死,明明做好了和孙子一起玩多米诺的打算,为何还要找死?

    是弟兄给了欧文“第二次生命”

    在温特大肆搜查旗帜时,欧文拿下孙子照片只因那是个无辜的孩子、是自己的后代。同样场景,换作多数人都会把照片带在自己身上。拿照片便是决心赴死是一种解读,拿照片为了增添力量也是一种解读,具体是哪种,后面会给出我的答案。

    欧文实际从未见过孙子,他和家人的羁绊来源于他对家庭缺席过多的后知后觉,家人实际早已习惯了没有他的生活。反而是战友们离不开他,而他的活,亦离不开战友。

    •执意挂旗,只因他想要建成这一座给战友的城堡。

    这座城堡占据高地、防御稳固、有着忠诚且随时可以杀敌的士兵,只差一面旗帜。这是属于阿圭拉的城堡、是属于所有被贬下品格和荣誉、沦为犯人或俘虏的军人,用于保卫自身尊严的城堡。

    所以旗帜,必须升。

    ?致敬A•J•贝克二等兵
    ?致敬美国海军陆战队 拉蒙•阿圭拉下士
    ??致敬美国海军陆战队•监狱城堡全体战士
    ?致敬美国陆军三星将军 尤金•R•欧文

    •以一场纪念仪式,唤醒沉睡已久的军魂。

    ———————————————————

    欧文正面宣告对立

    事件一:制造骗局,摸清温特手里的棋

    制造混乱,摸清底细

    我曾怀疑过手写信是否真出自欧文之笔。但通过上图惠顿将军会见欧文时,欧文看时间的几个眼神和肢体语言,可笃定,这场局,欧文心知肚明。

    温特的第一招:拥有两队士兵,每队二十人,只有一队带有警棍
    温特的第二招:高压水龙
    温特的第三招:直升机

    耶茨始终拿着他的账本,趴下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同欧文一样,正观察着温特的棋。

    •但欧文是为作战,而耶茨却是畏惧。

    ———————————————————

    •耶茨,从不以军为荣,他这个人物所代表的立场其实是军人家属的立场,看似表达的不理解是对亲生父亲的,实质亦是欧文女儿罗莎莉对父亲欧文的。

    这也是为什么耶茨自爆夺旗,随即欧文便收到了女儿的信件。这时正是耶茨人物光辉的重大时刻,也正是耶茨属于军人阵营的标志。

    导演故意不给信镜头,采用蒙太奇手法,借耶茨透露欧文父女关系。

    ———————————————————

    而经此一役的温特没有继续坐以待毙,他开始投入应对。

    他将欧文的罪状宣之于众,试图以此动摇军心。但从话里反射出的,确是狭隘的自己。

    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

    正如温特在看到欧文教阿圭拉敬礼时,讽刺这名将军沦落到教一只“结巴的猴子”上军事学校;看到军犯们建造城堡时,解读欧文这是在建立自己的军队。

    •他的视野,狭小到只限于这副眼镜框。

    •他的格局,狭小到只装得下他自己。

    •他的失败也在于此。

    他将英雄如小人般解读,将小人如蝼蚁般操纵。他自以为抓住了耶茨的弱点方可加以利用,却不曾想小人竟会在权衡利弊后仍想当英雄。

    温特对自我的了解和对他人的误解,先后两次让耶茨得逞,是造成自己处于被动的根本原因。

    事件二:制造斗殴赶走守卫,集结军犯推翻温特

    一场鼓舞人心的演讲

    事件三:战略部署

    欧文提出倒挂军旗,最后没有倒挂。

    因为温特必然失败,他意在建起战士的城堡。

    欧文给于耶茨信任与自尊。给接下来的谈话,种下秧苗。

    •此番在于,欧文极有可能知道耶茨曾是直升机飞行员。而此番对话也确实见效,耶茨终于站队。

    事件四:串通一气,耶茨夺旗。

    夺旗过程

    1.看似在送情报,实则在等待门外信号

    2.时机成熟,夺取国旗

    3.得手脱身

    五点之约
    耶茨自爆,再次钻空得逞
    被关,却露出了放松的笑容

    因为胜利,已近在眼前。

    他相信欧文将军。相信他带领的军队。更相信身为其中之一的自己。

    他身为军人,是英雄的后代。

    从这一刻起,他将永远以自己是军人,为荣。

    ———————————————————

    我们是战士。这是我们的旗帜。没人能夺去我们的旗帜。

    ———————————————————

    影评的最后我想说,欧文的死,是光荣战死,并非赴死。

    他死于温特的误解,死于温特对地位的偏执。

    杀死他的子弹也正如他的观点。是给某个可怜家伙带来无穷苦难的金属。

    而这种无穷苦难,包括着刚刚接受父亲的女儿,也恰巧包括着今天的你我在观影后对一代将领以这种方式陨落,自发的叹息。

    感谢导演、感谢好电影,向军人致敬!
  3. 以前看过,但那时还没习惯看完电影就写个影评写点短评什么的,看过就看过,然后忘掉了。前两天重新看了一遍,心想,这么好的影片,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若是有感怎么没写点什么?

    电影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介绍背景酝酿情绪,后半部分则是实施战术攻占监狱。

    关于监狱的电影,一般讲的都是越狱。挖地道,做钥匙,翻墙跳海,假扮警卫,制造混乱调虎离山等等。这部电影不一样。其一,这是座专门关押犯罪军人的监狱;其二,囚犯们占领监狱的目的不是为了越狱。

    哪怕是扯下了军服,剥夺了头衔,军人身份也被取消了,但是有以往的军事训练,作战素养,经验经历等等,犯人们依然还保持着作为一名军人所具备的精神和礼仪。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服从监狱的管理?军人不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么?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典狱长专横跋扈,阴险伪善,还指使放任虐待犯人,这些却反而成了他在管理监狱方面优秀的履历表:没有出现过一例越狱,没有出现过袭击狱警,没有出现过暴动。

    压抑的怨恨总有一天会爆发,积累起来的愤怒总有一天会找到一个释放点。囚犯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虐待一天天累积,终于在厄温将军服刑期间被激怒了。电影主要描述了一件事:下士阿奎拉行军礼被惩罚,后来又因阻挡铲车被橡皮子弹射中头部身亡。

    整座监狱,不论是囚犯还是狱警,连典狱长也都是军人出身,所以哪怕不能以军队中的上下级关系来维持,但仍然应当尊重对方的军人精神,其中一点便是行军礼。可典狱长为了维护自身和警卫的威望,不允许囚犯行军礼,还额外加重惩罚了行军礼的阿奎拉。这非常打压军人自尊心,让厄温和其它士兵非常受挫恼怒。不过在厄温来之前,囚犯们一直默默忍受着。厄温来到后,并非一开始要反抗,他想着老老实实服完刑然后回家养老,不准备在监狱里搞什么暴动。他的想法我认为从来没变过,他只想让自己和囚犯们在监狱里有尊严,保持军人的自尊。行军礼便是保持自尊之一。后来,典狱长又惩罚厄温,罚他不停地搬运石块。不过完了,厄温也没想着要做些什么来反抗。在与厄温交流过程中,阿奎拉不仅懂得作为军人必须要有自尊,还让他获得了囚犯同僚的尊重。因为他父亲是石匠,监狱里砌墙时阿奎拉凭借这方面的知识,让他迅速收获了信心。此后逻辑就十分通顺了,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阿奎拉会连自己的命都不要,也要站在砌好的围墙前阻挡铲车,甚至瞭望塔上向他举枪射击的警卫都不能叫他移动半步。这个时刻不仅时阿奎拉自己的转折点,也是所有囚犯们情绪的转折点。电影里厄温将军让囚犯们用投石机朝典狱长办公室扔了块石头,说:“这就是那一块了!”典狱长看了看这块烧着火的石头,上面刻着两行字:“阿奎拉/美国海军陆战队”。从此刻开始,典狱长温特就一改之前冷静沉稳的心态,放水坦克,出直升机,最后情绪失控亲自拔枪射杀了厄温。

    监狱长温特是一个笑里藏刀十分暴戾的人。他的房间有许多战争时期的收藏品,厄温第一次看到后便说:只有没上过战场的人才会收集这些东西。无意的嘲讽瞬间让温特觉得热脸贴了冷屁股,前一秒还毕恭毕敬,后一秒就随手扔了想要找厄温签名的书,胡诌了句没找到。温特心胸狭窄可见一斑。然而,温特还是个品味高端的艺术品欣赏家。电影开头,得知厄温将军即将被送往监狱前,典狱长温特听着萨列里的音乐(唱片盒上写着萨列里)。前一阵子刚看了《莫扎特传》,初初了解了一些萨列里。萨列里本是位宫廷乐师,成就非凡,与之交往的都是达官显贵,而他的学生有贝多芬舒伯特等等。《莫扎特传》里的萨列里是个乐理一流但创作平庸心胸狭窄的人,电影里莫扎特就是间接被萨列里的妒嫉害死的。不过这只是电影剧情创作,并不是历史真相。可能《最后的城堡》导演想表达的也是说,监狱长温特假清高真小人,还小小预示了最后厄温将军最后的命运,如同《莫传》里的莫扎特。

    看到电影最后,我在想,有没有可能设计另外一个结局,让厄温不死呢?不知道为什么,我心里总觉得不把他拍死,对整部电影的评价并不会有太多影响。厄温想要表达的东西都告诉了观众,最后这一死是有什么其它解读呢?让典狱长温特更显得小人一些?让厄温的形象更加高大?也许是悲剧的本质问题,我还需要时间启发。

    另外,关于“主旋律”一词。我就呵呵了。如果真有什么主旋律,中国的主旋律就是不能让军人警察抹黑,监狱长可以做错决定,但绝不能拍成一个坏人。而且,哪些人嘴边常常挂着“主旋律”一词?对我来说,什么旋律都可以,不在乎主不主旋律,而在于旋律好不好听,结合作曲者有没有什么深刻含义,想表达什么。

  4. 今天刷短视频偶然刷到了这个电影,于是立即下载来看。果然,是美国电影常见的一种内容:

    质疑政府,质疑权力。

    剧中,把一个将军,没有过多渲染就投进监狱;把这个专门羁押军人犯人的监狱,描述成经常受到非人对待,至人死亡;把一个成绩优良的典狱长刻画成叶公好龙的军事领导,狭隘、自大;将这个典狱长的功绩,来自于诸多违归操作,最终引发将军带领狱友哗变,反抗暴政的电影——美国的电影一向质疑权力,揶揄政府、嘲弄政府——他们天生就觉得权力不受监控就会滥用,政府不受限制就会滋生强霸和腐败。

    《圣经》里曾说过:这世界没有义人,一个都没有!

    所以西方人的认知里,这世界没有好人,是人,天生就会做坏事。然而个人做坏事,不过是偷窃、损毁、侵犯个人等小事件,而政府班子、公职人员做坏事,就会有很大恶果——政府天生就应该被质疑、监督和限制。至于社会的失败,责任都是政府中伪君子、恶棍、草包造成的 。

    这跟中国人的认知大相径庭,在中国,无论人文环境还是影片情节,君王、政府、权力机关、公职人员……天生就是一副伟光正的形象,天生就该受尊崇。因为中国认为“人性本善”,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则认为“人性本恶”。

    所以他们的很多影片里,也都是把政府(或某权力人物)当成人民的假想敌,总是设想他们会做坏事、在做坏事,然后大家群起反抗,或者把他们当成社会混乱的始作俑者、草包当道,来进行质疑、嘲弄、揶揄和批判。为的就是防止这类事情发生,不时的提醒人们,不要被权力侵害自己应有的尊严,不要被政府剥夺自己天生的主权;不要丧失自己“最后的城堡”!

    诚如哈耶克所说,有些人总是愿意放弃自由来换取一些保障,结果他们最终既失去了自由,也失去了保障。

    类似的电影太多了,比如也是有监狱情节的《最长的一码》,亚当桑德勒主演,有点喜剧味道。还有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勇闯夺命岛》,还有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90年代一个跟病毒有关的《极度恐慌》……都是类似主题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