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少女与战车 剧场版 ガールズ&パンツァー 劇場版(2015)

简介:

    大洗女子学园在第 63 届全国战车道大赛中拿得冠军,但文部科学省违背承诺,仍决定要大洗学园废校。不过,官员们仍给大洗多一次机会,就是要大洗战车道部和大学生选拔队来一场对战。可是,大学生选拔队的实力比一般高中生战车道队强很多倍之外,她们所使用的战车比高中生们所用的更先进,此外,队长还是西住流旗鼓相当的战车道世家—岛田流出身……不过,美穗等人得到各个学园舰的战车道部出手支援,一起为守护大洗学园而并肩作战。

演员:



影评:

  1. 封面来源:《少女与战车》
    封面来源:《少女与战车》

    作者:谢枫华

    <图片2>
    在《少女与战车》剧场版BD/DVD发售之后,网络上出现了一种声音,认为BD/DVD中的日文字幕过于荒唐,连“炮击声「咚——咚」”“战车行进声「咔啦咔啦」”都要写出来,看着简直惹人发笑。

    <图片3>
    实际上,这种字幕被称作“无障碍字幕”,是为常年来被动画忽略的一个人群——听力残疾人而专门制作的。在动画的官方网站商品介绍页面,还有BD/DVD的外包装上,都标注了“对应听力残疾人”的字样。

    <图片4>
    在动画业界,为听力残疾人专门制作字幕,虽然不是开天辟地的创举,但也确实是非常少见的现象。NHK在去年年初播出的《不为人知的Comiket的世界》特别节目中,曾经采访到一位名叫友美的动画爱好者。友美自身罹患听力残疾,因此对听残人群观看动画时的不便深有体会。她用手语告诉记者,日本除了吉卜力作品之外,很少有动画会制作无障碍字幕。为了让这一现状得到改变,友美创建了名叫“字幕革命”的同人社团,向其他动画爱好者普及无障碍字幕的必要性。

    也许有人会觉得,制作个字幕还不简单,把脚本里的时间轴和台词提取出来另存为一下不就好了吗?实际上,有资格打上“对应听力残疾人”的标签的字幕,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如果各位读者试着关掉声音观看一集从未看过的影像作品,或许就会体会到,声音对于影像作品的重要性,远不止几行干巴巴的台词。

    这句台词是由谁说出口、又是对着谁说的?说话时的语气是什么样子的?音乐在传递什么样的情感?环境音在渲染什么样的氛围?……影像作品的声音中,蕴含着如此丰富的信息。如果离开了声音,不要说感染力要大打折扣,对作品内容,可能都会无法理解。

    在非虚构的电视节目的字幕里,就算是纯粹的台词,为了方便听残观众理解,也可能需要做出修改。例如补足省略、修正方言,甚至考虑到残疾人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还会修改部分表达。

    <图片5>
    无障碍字幕软件“おこ助”的网站上,从五个不同的角度,列出了对无障碍字幕的多条要求。

    正是因为无障碍字幕有这么复杂的要求,况且不同性质的节目对字幕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所以此类字幕,必须请拥有资质的外部公司专门制作。过往的动画作品没有无障碍字幕,也有节约成本的考虑。

    幸好,近年来,不少动画已经听到了听力残疾人的呼声。制作发行《少女与战车》剧场版BD/DVD的Bandai Visual,在近年的《剧场版 蜡笔小新 我的搬家故事 仙人掌大袭击》和《百日红》等动画电影中,都制作了无障碍字幕。


    一位听力残疾网友Haruko高度评价了《少女与战车》剧场版的对应听残字幕。如果用下雨的场景来举例,一般的字幕可能只会标注“(雨声)”。但《少女与战车》却使用了“唰唰的雨声”或者“淅淅沥沥的雨声”这样更加具体的描写。这种字幕显然要比简单的两个字更能传达他们因为生理缺陷无法从声音中接收到的信息。

    有些网友认为,反正听力残疾人听不见声音,就算写成“唰唰的雨声”“淅淅沥沥的雨声”之类,他们也理解不了其中的区别。Haruko认为这种说法非常失礼。她自己是先天残疾,所以自出生以来一辈子没有听到过雨声。然而,因为字幕将雨声形象地描述了出来,所以她可以知道当时雨下得是大是小,是急是疏,并且可以从中理解为什么作品要安排在这个场景下这样一场雨。

    即使从来没有听到过那些被文字化的声音,听力残疾人平时的阅读积累,也给予了他们可以从对文字的描述中获取情报的感性和想象力。《少女与战车》剧场版的无障碍字幕,不仅体现了对残疾人的身体缺陷的关怀,更尊重和满足了他们更高层次的娱乐和求知需求。
  2. 剧场版之前就重看过两次,这次第一次从 TV 开始全系列重看,写点小评,有些内容在 TV 版的短评写过了,这次算是整体稍微细说一下。

    观后还是惊讶能做到如此没有城府的直爽。在之前看《壮志凌云》的时候,我觉得《壮志凌云》如果没有死亡事件的话,就很接近《少女与战车》了。

    拍脑袋去思考《壮志凌云》的文化背景的话,就是后越战时代、仍在冷战背景下,没有大型战争的话要怎么赋予空战的理由,于是主创在 teen film 的类型找到了答案,就是拍成校园电影。故事无非就是关于半封闭的校园关系里半秘密发展的师生恋,飞行员训练其实就是社团活动,所以到毕业之前不会有涉及生命危险的战斗,因为开飞机就和一群美国男生打橄榄球差不多。“笨鹅”的死是必要的,他的死第一次强调了这项活动和真正的校园社团运动的区别,这个死亡事件的突然降临不只是摧毁了校园社团活动作为舒适关系圈的必然性,也再次提醒了战争的幽灵一直存在,即使年轻人生活在和平的世界里,但他们的父辈与真正的战争紧密相连,如此达到一种对现实战争的深沉反思。所以“笨鹅”死亡之后该作才第一次出现真正的战争,从校园电影的类型走了出来,不过即便如此,作为高潮戏码出现的敌人也是没有面孔的,电影不仅不明说是哪国敌人,也没有任何关于敌人个体的描写,男孩以世界为敌对象。续作更是在没有了后越战背景的情况下,狡猾又严谨地延续前作“没有面孔的敌人”的设计,进一步削除意识形态的露出,随着独行侠深入敌方基地,重新坐入 F-14 这一极富情怀彩蛋意味的仪式,敌人一举撕下世界的面具露出了“回忆”的真面目。

    《少战》“强硬”地把战车削掉了战争与掠夺生命的性质,并以校园社团活动来确保舒适的人际关系圈的必然性,在这样的前置条件下不只是战车道能“降级”为纯粹的竞技与策略。战车的战斗就像相扑一样,战车被击倒、翻车、爆破的结果只有比赛输了的意义,真正把兵器掠夺生命的意义给无效化、战争消解成校园活动的奇观贯彻到底,没有任何人会伤亡的美好世界。就连故意打造的刻板印象和过时价值观也让人忍俊不禁。所以,这种直爽来源于几乎不需要靠作为竞技的战车动作之外的奇技淫巧去营造,比如让主角陷入生命危险,勾起观众的动情(即使 TV 版和剧场版两次拿废校来制造紧迫,但废校这个设定本身就很可笑也不正经,就只是一个把少女们赶上赛场的程序罢了。),只需要靠竞技的奇巧以及奇巧带来的动作奇观来制造戏剧性——更可怕的是,这种纯靠动作不靠剧作起伏的戏剧性很容易让人陷入疲劳,但本作从头到尾都极力避免这样的审美疲劳,每看一部系列的新作都能感叹怎么还能继续拍下去,这也是本作作为高级娱乐片、动作片的生命力所在。

    少女所操控的战车在战场上的纯粹碰撞,约等于萌系动画即使充斥着隔绝于写实审美的符号,也能形成独立运转的规矩与高度内洽的系统,尤其是非动作戏的所谓文戏中,也蕴含着这种纯粹的碰撞——对话戏剧也如一来一往的动作戏堆叠地呈现此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一点在水岛努之后的《白箱》也能确认,文戏的创作足以看出他的对自己打造的系统的自信,不如说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文戏和动作戏之分,对话本身就蕴含着动势。所以就这点来说,《少战》大概具备了所有萌系动画作品能成立的条件(前面说的刻板印象和过时价值观的呈现也依赖于这样的系统和规矩),《少战》里的战场也是完美的萌系 anime 影像隐喻——不切实际的虚假即真实,她们也有她们的生活与存在。

    在剧场版中,水岛努再一次展现了迷影导演的风范,将这样的虚假即真实上升到了电影层面。不只是影片中的“幸福摩天轮”战术致敬了斯皮尔伯格的《1941》那么简单,我觉得电影里很重要的一个台词是,在地图转移至西部牛仔电影里的荒野小镇时,有人说了一句“这里(的建筑)全都是布景板”,意思是全都不堪一击完全可以用战车去冲破。但讽刺的是,采用布景板的视错觉来掩盖战车的战术还成功了两次,就像电影的手工特效(特摄)一样,这正是印证了电影虚假与真实的对立统一。

    作为电影高潮的主题游乐园舞台,主题游乐园本身就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主题地图,一个又一个毫无关系的虚假世界就像一个个被拼接在一起的国家,可能东边是未来世界,西边就是通往过去的西部电影世界了。游客沉浸在不同的世界中享受着构造世界的装置(游乐设施),可以极有效率地在一天之内在不同的 film 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这就是沉浸式主题游乐园的运作原理。将主题游乐园作为高潮舞台也象征着电影以虚假换来真实的招魂仪式来到了高潮。不得不说《回到未来》系列我最喜欢的第三部的隐喻也是如此,这一部穿越的过去是一百年前的西部世界,但这部电影诞生的二十世纪末是西部片消亡的年代,也是一个人们早已经熟悉视听语言成熟、甚至是公式化的西部类型片的时代,本片的“过去”不是建立在真实存在的历史过去,而是建立在电影的类型之上(游乐园的世界也是如此),是关于电影的电影——《少女与战车 剧场版》也是这样的电影。

    虽然写下了这些“冷静”的新感想,但短评还是继续保留 2016 年当时初看写下的疯话吧,很少有重看后不想覆盖掉以前过于羞耻的文字的情况,《少战》的短评确实更适合这样元体验一样的冲动。

  3. <图片1>
    作者:戴星客

    在精彩的画面表现和丰富的人物形象之外,《少女与战车》的音乐,同样值得称道。作为一部非音乐题材的作品,动画的周边音乐CD,都取得了超乎预期的商业成绩,甚至还举办了交响乐演奏会。这不仅要归功于作品自身的人气,动画对音乐的重视,同样不可忽视。

    <图片2>
    一般来说,动画的企划基本确定之后,才会考虑音乐的问题。然而早在《少女与战车》的构想之初,Lantis的制作人关根阳一就加入了动画的策划团队。当时动画的舞台所在地尚还没有确定,于是大洗出身的关根阳一,也参与到了与当地自治团体谈判的工作当中。这虽然超出了音乐制作人的职责,但关根却从中感受到了自己和作品命运般的联系,对动画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这也成为了动画高质量音乐的一重保障。


    而另一重保障,来自《少女与战车》的监督水岛努。水岛监督曾经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音乐老师。虽然没能考上音大的他不情不愿地进了动画行业,但在自己执导的动画作品中,他仍然表现出了对音乐深厚的理解。担当动画音乐的滨口史郎说,在作曲会议上,水岛监督有时会说出连身为专业音乐家的他都不知道的乐器和乐曲。

    一般来说,制作配乐需求表是音响监督的工作。然而水岛努却凭借自己的音乐知识,不仅包揽了这一部分的工作,甚至还自己操刀上阵,给剧场版写了一首插曲《おいらボコだぜ!》。在配乐的创作环节,水岛监督对每一曲每一曲都给出了具体详细的要求。在作曲会议时,他也能够使用专业的音乐术语,和滨口史郎进行精准高效的沟通。关根阳一甚至认为,水岛监督在画分镜的时候,脑袋里就已经想好了配乐。


    动画音乐水准的第三重保障,当然是来自创作音乐的滨口史郎自身。水岛监督对《少女与战车》的音乐概念,是“军乐队的进行曲”。更具体地说,不是“最近好莱坞战争电影式的音乐”,而是“富有娱乐性的60年代战争电影一样的音乐”。精于管乐编曲、并且和监督水岛努有过多次合作、能够完美体现他的意图的滨口史郎,成为了配乐的不二人选。

    <图片5>
    在TV动画的音乐获得观众好评之后,《少女与战车》剧场版的配乐,又结合剧场上映的环境差异,调整了方向。不仅配合剧情创作了大量全新的配乐,即使是沿用自TV动画的乐曲,在剧场版中也做出了全新的编曲,或者改变了混音的方向。

    TV动画的音乐忠实于动画中的野战场景,设定为军乐队在野外演奏的风格,没有加入太多回声,追求笔直向前的声音。而剧场版为了能在5.1声道的音响条件和宽广的影院下呈现最佳效果,加入了更加丰富的弦乐器。在乐器方面,剧场版没有使用现实中军乐队常用的短号,而是采用了管弦乐队更常用的、音色更加雄壮嘹亮的小号,使得配乐整体显得愈发辉煌热烈。

    <图片6>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全片的主题音乐《劇場版·戦車道行進曲!パンツァーフォー!》。滨口史郎认为,很多电影的主题曲,在续作中虽然被继续使用,却经过了重新编曲,变得面目全非,反而伤害了观众的回忆。为此,他刻意保留了TV版原曲的编曲构成,只将演奏者的人数翻了整整一倍,气势更加磅礴。


    而剧场版中大洗女子学园联合队的进军场景里,还使用了《戦車道行進曲》的一个全新版本《まるで西部戦線みたいだと優花里さんが言ってます!》。和原曲相比,这一首前奏的动机更加凝重,全曲也就更加充满紧张感。


    至于剧场版的新曲,最引人注目的大概就是新登场的知波单学园、继续高中、大学选拔队等新出场队伍的主题音乐。这其中,知波单学园的主题音乐《雪の進軍》实际上是滨口史郎加入《少女与战车》制作之后着手编曲的第一首乐曲,TV动画中被用在了恶搞电影《八甲田山》中的雪中进军场景。而到了剧场版中,这首乐曲又被重新编曲,呈现出与原曲焕然不同的风采,表现了知波单学园的突击精神。另一首原创曲《知波単学園、戦車前進!》也沿袭了日本军歌的风格,传达着勇猛果敢的知波单之魂。

    <图片9>
    《When Johnny Comes Marching Home》则是大学选拔队的主题音乐。和其他高中生队伍的音乐相比,这首乐曲显得更加成熟、雄壮,展现出天才少女爱里寿远远超出同龄人的实力。而在这首宏大的乐曲之外,爱里寿还有一首自己的主题音乐《孤高の戦車乗りです!》,风格却180度转弯,静静述说着这名天才少女背后不为人知的孤独柔弱。随着剧情进展响起的《好敵手です!》和《無双です!》两首乐曲,旋律虽然和《孤高の戦車乗りです!》相同,先前的稚嫩感却被一扫而空,只听得到爱里寿的觉悟和战斗的悲壮。

    <图片10>
    不过要说最能体现剧场版对音乐的重视的,可能还要数异域风情十足的一首芬兰民谣《Säkkijärven Polkka》。在水岛监督的要求下,这首乐曲加入了北欧特有的民族乐器康特勒琴,以体现剧场版中登场的继续高中的芬兰特色。为了实现监督的这一要求,Actas的社长丸山俊平出面找来了康特勒琴演奏家あらひろこ,为滨口史郎演示康特勒琴的演奏方法和可能演奏的音阶、音域。

    实际上,《Säkkijärven Polkka》本不是为康特勒琴而作,康特勒也原本并不适合这首乐曲。对于每逢升降记号都必须重新调音的康特勒琴来说,乐曲的旋律显得过于复杂。况且康特勒以纤细的音色和余韵见长,用来演奏快速的乐曲却会捉襟见肘。于是关根阳一和滨口史郎与あらひろこ反复沟通,划分出可以不经调音演奏出来的乐句,再将这些乐句重新组合起来,加上あらひろこ高超的演奏技巧,这才诞生了能够用康特勒琴演奏的《Säkkijärven Polkka》。光这一首乐曲,足可以证明剧场版对音乐的执着和付出的努力。

    <图片11>
    不仅新登场的队伍都有了自己专属的主题音乐,为那些TV版出场的配角们,滨口同样创作了符合她们个性和剧情氛围的新曲。例如在激战中,为了让喀秋莎撤退保存实力,克拉拉和诺娜两名战友选择自我牺牲。这一感人场景使用的配乐《決断します!》就令人印象十分深刻。为了无缝结合剧情,滨口史郎没有将音乐写得过于催泪,以保留战斗的紧张感。但当音乐响起时,观众还是不由感到鼻酸。另外,响应水岛监督的要求,这首音乐还加入了俄罗斯古典音乐的风味。

    <图片12>
    还有一首乐曲不得不提。在对大学选拔队一战之前,TV动画登场的竞争对手队伍们赶赴大洗女子学园队身边,与她们并肩作战。此时响起的,是由各队伍的主题音乐构成的组曲《学園十色です!》。这首组曲,是在分镜完成之前,根据水岛监督脑内的影像制作的。虽然水岛监督规定了各队伍的出场顺序和所占时长大致长短,但滨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空间,得以将众多乐曲以最自然的形式结合到一起。在他提交了这首组曲的小样之后,水岛监督才根据组曲中各首乐曲所占的精确时长绘制了分镜、安排了作画。

    由于动画的“战车道”主题,其中使用的音乐大多采用了进行曲风格。再加上剧场版连续上映时间较长,要怎样避免统一的进行曲风格给观众造成疲劳,也是滨口史郎特别注意的问题。同样是进行曲,也不见得要一味向前,原地踏步或者暂时立定也非常重要。通过巧妙地安排轻重缓急,正片的音乐在整体风格统一的前提下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情绪,不仅在剧场版中完美地履行了烘托情绪的使命,原声带自身也成为了一部值得反复聆听的作品。

    <图片13>
    剧场版的主题歌《piece of youth》继续由演唱TV版片头曲《DreamRiser》的ChouCho演唱。有别于TV版中欢快跃动的两首歌曲,水岛努对剧场版给出的要求,是“旋律性强但不过于热情,可以淡淡地聆听”。于是歌曲用带着些许感伤的钢琴前奏宣告了故事的终结,平稳的歌声随着动画中的一个个场景静静流淌着,ChouCho洋溢着透明感的声音恍若滚过记忆的一颗玻璃珠,在不经意间便搅乱了一池心水。旋律随着无法抑制的感动逐渐高扬,却始终保持着克制的情绪,最终在饱满的希望中落下句号,留给听者无尽的余韵。

    这首主题歌是由ChouCho本人作词。在TV动画以来的三年间蒙受《少女与战车》恩惠良多的她,在歌词中注入的,是对自己学生时代的追忆。ChouCho上学时加入弓道部,作品中并肩作战的少女们的身姿,与她自己和社团里的朋友们一同精进的过去相重叠。歌词不仅充满了对易逝青春的点点滴滴留恋,也满怀着对当下的珍视、对未来的期许。这种情感,和影院中的观众在为故事告一段落感到不舍的同时、又对剧中的少女们的未来充满期待的心境,也完美吻合。

    <图片14>
    回顾《少女与战车》整部作品,关根阳一认为,动画的音乐之所以得到好评,或许是因为他们不仅仅认真地做出了高水准的音乐,同时更在其中贯彻了游戏心态。比如说在2015年,动画和东京爱乐乐团合作举办了《少女与战车》管弦乐演奏会“Herbst Musikfest 2015”,让这支代表日本的交响乐团在肃穆的音乐厅里演奏了剧中荒腔走板的《鮟鱇音头》,就是其中一例。这种对待音乐真挚而又大胆的态度,与整部作品在其他方面的匠心和巧思相一致,共同铸就了动画的成功。
  4. 封面来源:少女与战车剧场版
    封面来源:少女与战车剧场版

    作者:大吉岭的红茶

    《少女与战车 剧场版》自上映以来可谓是好评如潮,且凭借着其独特的战车主题,甚至还开发出了极上爆音、4DX等多种上映形式。紧张刺激的坦克交战及震耳欲聋的炮火音效,让每一个从剧院走出来的观众都忍不住赞叹一声值回了票价。

    而在对剧中战斗场景和音响效果的一片盛赞之下,故事的剧情反而成为了配角,鲜有人提及。固然,剧场版的主线剧情简单直白,相比令人眼花缭乱的坦克战也确实缺少议论性,但在片子的诸多细节中,也蕴含着以吉田玲子为首的创作团队所希望表达的作品的主题与思想。

    接下来,让我们不妨结合本片脚本担当的吉田玲子在访谈中的一些回答,同时通过以下几个关键字来看看剧场版的故事。


    关键词一:理由

    既然是剧场版,那么必然要有一场不输于TV版的大场面比赛,那么和谁为了什么进行比赛,便是脚本最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吉田玲子在谈到比赛理由的时候曾说,大洗女子学园的少女们进行比赛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胜负,如果只是为了比赛而比赛,那便会失去故事性。

    因此,围绕比赛理由,主创团队在脚本会议上提出过许多非常有意思的想法,比如设计一个新的大赛出来,又或是展开一场红白合战式的比赛,再或是转校后的西住美穗成为了敌方的队长和大洗女子学园的成员比赛。不过讨论到了最后,众人还是觉得团结一心才是美穗队伍的魅力所在,观众估计也不会想看她们“反目成仇”的戏码。所以,讨论的结果最终还是设定为了和TV时一样,为了拯救学校而战这样一个简单直白但又恰当合理的理由。


    关键词二:日常

    废校后,少女们虽然不情不愿,但也被迫开始了不同于学园舰上日常生活。关于这段日常生活的描写,吉田玲子在访谈提到说,既要在剧本中展现出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又不能显得过分阴郁沉闷,重点还是要体现出少女们即使身处逆境,只要大家还在一起就能悠然自得的氛围。

    同时,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塑造角色个性这一点,水岛监督也提出过许多自己的建议。比如食蚁兽小队(网游组)的成员,她们虽然离开了学园舰,无家可归,但也还是心系战车道,为此而努力地进行身体锻炼。这段描写正是水岛监督的创意,而这个细节也在之后的战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图片4>
    关键词三:对手

    有了比赛的理由,还要考虑比赛的对手。而在剧场版中,高中联盟共同的对手当然是大学生联盟,而对于西住姐妹而言,还有另一个对手便是“岛田流战车道”。

    那么什么是“岛田流战车道”?在剧场版中没有对此进行过多的叙述,而吉田玲子在描述“岛田流”的时候用了一个词,叫“摩登”。与刚健稳重的“西住流战车道”不同,为了能够宣传普及战车道,“岛田流”更舍得一掷千金,她们不仅注重精神方面的培养,也关注外形——直白地说,对于战车的华丽性也更为重视。

    最先提出设想,希望在剧场版中加入类似“岛田流”这样一个流派的正是水岛监督,因为从故事性的角度考虑,作为比赛的对手,能够与西住美穗产生一定的联系会让剧情更加吸引人。而在这种想法下诞生的,便是与“西住流战车道”和西住美穗相抗衡的“岛田流战车道”的直系传人——岛田爱里寿。同时,追加喜欢“破烂熊”的设定,也是为了增加两人的共性。

    吉田玲子还曾表示,在设计这个角色时候,如何体现作为敌方主将的强大,着实令她下了一番功夫。而她最终还是选择了“以一敌百”式的表现手法,这才有了最后爱里寿一边哼着歌,一边完成10连杀的剧情。

    同时,通过这一段剧情,观众也能很明显地体会到爱里寿与美穗不同的带队风格。在吉田玲子的笔下,美穗是会时而焦躁时而失落,属于在独自烦恼的同时,也能积极吸收外界建议,然后借众人之力打开困局的类型;而爱里寿虽然比美穗要来得更为年幼,但是却更为冷静沉着,是属于那种单枪匹马冲锋陷阵,用自身的战斗鼓舞队友士气的类型。

    不过,爱里寿毕竟也还年幼,为了能够领导大学生队伍,在她稚嫩外表下也有着难以与外人诉说的,不得不保持冷静的难处。这种身处队长之位而产生的孤独感,或许也是爱里寿和美穗的共同之处。


    当然,上文也提到过,爱里寿与美穗的对抗赛并不仅仅是代表她们个人,也代表了她们各自的流派。在故事的后半,剧本特地安排两人的母亲并排而坐观看比赛,也是在暗示比赛双方各自的身份。一边是作为“岛田流”看板的岛田爱里寿,一边是虽然获得母亲认可但却偏于正统“西住流”的西住美穗,这种不同流派间直系对旁系的对决,无疑又为故事增加了不少的看点。

    <图片6>
    关键词四:姐妹情

    剧场版的日常部分中,也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西住姐妹之间的感情。昨日的敌人变为今日的队友,姐妹联手对抗大学联盟,吉田玲子在访谈中就曾说过,这是令她最为印象深刻的部分。一边是作为流派正统继承者的姐姐,一边是因为无法适应流派而受到挫折的妹妹,对于她们之间的关系,吉田玲子曾做过以下的解说。

    作为妹妹的美穗非常尊敬姐姐,对美穗来说,姐姐是她原本应该成为的、理想中的自己,然而,这份憧憬同时亦是一种对美穗的压抑。只有从这份压抑中解脱出来,美穗才能够发现属于自己的“道路”。换句话说,对于美穗来说,姐姐是她能够自立所必须的镇石般的存在。

    而从西住真穗的角度看妹妹美穗,心情也是十分复杂的。对于本应和自己走上相同道路的妹妹,真穗是希望她能够陪伴着自己,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后继之人的。但是,尽管真穗曾抱有如此想法,却并没有强硬地对妹妹提出过什么要求,反而是一个人独自思考着,怎么做,才是最适合妹妹的。从这一点上来说,虽然各自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姐妹两人在根本上是十分相似的,都极少表达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五:新角色与新场景

    剧场版在原有TV动画的基础上追加了大量的出场新战车,这是在企划当初便已定下的大方向,而战车的追加同时也意味着出场角色的追加,如何理顺她们之间的关系,既要让观众看得不迷糊,又要保证足够的信息量,吉田玲子表示这着实苦恼了她很久。毕竟新角色的出场并不只是露个脸就结束了,还要在三言两语中便凸显出她们的个性,让观众能够对她们产生印象。

    除了新角色,剧场版中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战斗场景。因为水岛监督曾表示,希望能做出在电影院的大屏幕上显得魄力十足的画面,所以剧本中也按照需求设计了从开始的大洗町,到中间的山地草原,到最后的游乐场等多个战斗场景,然后再通过脚本会议上众人的商议,决定每个场景中展开怎样生动有趣的坦克战。

    吉田在访谈中提到说,最初的时候,剧场版的预想长度是90分钟,但在撰写剧本的途中发现因为信息量过大,写了很长还是没写到最终决战的部分,而且也几乎挑不出可以删减的片段,于是最终还是选择了延长片长的方法来保证故事的质量。


    关键词六:战车道

    《少女与战车》到底是怎样一部作品?吉田玲子给出的回答是正统的“体育根性作品”(スポ根)。简单地说就是主人公在体育竞技中通过不懈努力,跨越种种难关,不断成长最终战胜对手的故事。

    那么对于少女们来说的胜利又是什么呢?是战胜对手拯救学校么?这当然是一个答案,但吉田也给出了其他的回答。这部作品的主题,在根本上并不是要去纠结比赛的胜负,而是要去寻找在比赛背后的“道”。什么样的“道”?自然是战车道。那么战车道又是什么呢?吉田对此作出的解读是,战车道的“道”,就是开拓“道路”的“道”,不被诸多选择所困惑,开拓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在这层意义上来说,这或许就是少女们人生的体现。

    吉田玲子说,在最初接到这部作品企划案时,自己觉得企划中最有趣的部分,正是“战车+道”这样的组合,而故事本身也是围绕着少女们如何去寻找自己的“战车道”这个主题而展开的。

    在TV版中,我们看到了西住美穗和她愉快的小伙伴们在一场场的比赛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而在剧场版的剧本中,新出场的知波单学园和继续高校,也被分别赋予了以行动实践和以寓言阐述“何为战车道”这一话题的任务。知波单学园从最初的无脑冲锋,到最后懂得灵活机动,这便是一种对战车道的践行和理解。

    而台词虽少却字字玑珠的继续高校,则是在用诗一般的语句向观众阐述着战车道的内涵,“人生总会迎来数次关键的时刻,然而现在时机未到”、“战车道中包含着人生中所有重要的东西,但却很少有人能注意到”——少女们既是在践行战车道,同时也是开拓自己的人生道。


    就像吉田玲子在访谈中不断重复的那样,胜负从来就不是这部作品的主题,剧场版所讲述的,依旧是一群少女们正视自我,了解自我,寻找属于自己奋斗方式的一部成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