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N.已经掷了骰子 / N拿走骰子
导演: 阿兰·罗布-格里耶
编剧: 阿兰·罗布-格里耶
主演: 凯瑟琳·卓丹 Pierre Zimmer 西尔万·科尔泰 朱拉什·库库拉 卡特琳娜·罗伯-格里耶 Ludovít Króner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上映日期: 1971
片长: 79分钟 IMDb: tt0067469 豆瓣评分:7.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1. 各式电影、影像承载导演作者希望包含的细节,眼睛获取影像内容,观看者通过一种“逻辑”对影响内容加以分析并连接起来。格里耶通过对几段影像的剪辑,将同一场景拆分在不同段落,打碎时间顺序。其目的就是在质疑我们接受到视觉影像后,大脑对视觉影像的加工与其间逻辑的生成。在观影过程中,前大半段大多以N.为叙述者,尝试着将电影情节理解为“绑架”(影片前端强调说侦探影片、悬疑片,导演都能穿插进必要的细节、任务、场景...)、“随机掷出骰子点数的意义生成”(461,236...)、“寻宝游戏”(Bravo!最终得到的洗衣机)...最后当叙述者消失后,电影更是陷入一片混乱,突如其来的大学校园讲课、下课的场景,大学咖啡厅里的定格,最后女子的逃脱荧幕...格里耶本身是一位新小说派作家,而新小说作家在写作中力图打破线性情节、故事的时间顺序,但让我怀疑的是,这部电影是否有一个完整的“情节”“故事”。
2. 电影中“眼睛偷窃影像”的说法很有意思,我们之所以会偷窃影像,是因为我们作为“观看者”,站在被动的接收者的立场。在电影中,我们会很格外关注导演们提供的影像信息,来为我们构建“逻辑”即“情节”“故事”提供支撑。我们所用的“逻辑”,分析其各个片段的关联顺序是来源经验?康德,尼采?自然科学的逻辑,狂野诗性的逻辑?我们通过前后影像内容中,相同或类似人物,类似动作,类似场景来构建前后场景的关联。所构建的这种“逻辑”是经验的,那么问题来了,这种经验的逻辑在这里显然是不可靠的,格里耶正是通过杂乱无序的画面剪切一直想要打破我们的“经验”的逻辑认知。这里会有涉及到认识论上的问题。但格里耶有必要花1h+来传达这个道理吗?
3. Eva的人物形象是叙述者建构出来的还是本来就存在的?我认为她是被“自然”(指的是格里耶在创作时,自觉地将一些批判理论如对女性的物化等运用进去)建构出来的(白笼中一个被凝视的对象)。虽然说我们不能用批判理论来分析这部乱序剪切的影片中的人物情节,但当格里耶在创作时他是可以以一些批判理论来对其加工制作的,这些加工更像是格里耶自己抖机灵掉书袋,但与整部影片想表现的“打破故事结构,打破‘眼睛偷窃影像,大脑认为每一帧影像都是导演的刻意安排,并对其加工的经验逻辑’”无关。
4. 而影片中的突尼斯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放在电影中,这是我觉得最bullshit的一点,可能格里耶就是单纯觉得那些民俗片段“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就把他放在这里剪辑进去了。印象很深刻,完整的“拉骆驼上船并上货”的影像被拆成了3(+?)段,被放在3(+?)处,就给我很深刻的被格里耶嘲弄的感觉...
5. 声音倒也很有意思...
花了好长时间看了一部“无意义”的影片,多写一点无意义的话语,多少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