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我就是我(2014)

我就是我(2014)

又名: No Zuo No Die

导演: 范立欣

主演: 华晨宇 欧豪 白举纲 宁桓宇 于湉 张阳阳 饶威 左立 贾盛强 于朦胧 范世錡 居来提·库提来

类型: 剧情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14-07-25(中国大陆)

片长: 96分钟 IMDb: tt3671922 豆瓣评分:6.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2005年,《超级女声》红遍中国,那是一个全民疯狂的年代。那一年,我们记住了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那一年,见证了我们最年轻最放肆的时光,那一年,竟已悄悄过了十年。2013年,12个年轻人怀揣梦想踏上这个舞台,他们曾和我们一样曾经历这十年,如今他们成为这个舞台的主角。

演员:



影评:

  1. 范立欣导演在知乎上亲自回答了【为什么去拍《我》】的问题:


    ——————————


    昨天受邀看了试映。

    在看片之前,我主要担心几个问题。一个是会不会过度煽情,第二个是会不会故意去往基和腐的方向拍,第三个是会不会拍成下一届快男的广告片,第四个是不是会拍成比赛记录集锦。
    看完之后放下心,担心的事情都没有发生。

    导演范立欣的名字有的人可能听都没听说过,可是只要是听说过的人,一定知道这三个字的重量。作为中国首位获得美国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和最佳长篇商业报道奖两项大奖的一位导演,他手下做出的一个个作品都是有质有量,口碑颇丰。
    2009年,范立欣的《归途列车》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他用春运做载体,将一个个春运中返乡归途中的人们,拍摄的既饱满又鲜活。作为一个有口皆碑的纪录片导演,范立欣的镜头运动十分自如,要讲什么故事,要呈现出什么样的画面,要给观众什么样的感觉,他胸有成竹。用我真心换你真心,观众觉得感同身受。

    看《我就是我》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是一个没看过比赛,对他们任何一个人都没什么了解的普通观众,我还会认为这是一部不可错过的电影吗。看完之后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因为影片并不是单纯的把比赛前情后续讲一遍就草草了事,也不是围绕着少年大书特书完全满足观众窥私欲就结束。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影片本身只是传达出了一种情绪和精神,当观者接收到时已经不由自主地深陷其中。那种强大的感染力,让我想起当时看漫画《食梦者》时的激动心情。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为了梦想而拼命努力,再苦再累也甘之如饴,最后获得成功。看着他们的故事,渐渐你会变成他们身边的人,他们的欢笑和泪水、成功和失败好像就在你眼前,这种真实感触手可及。

    影片以距离决赛倒数的天数为时间轴开始讲起,即使没有看过快男也没关系,每个人都会为你标出名字。比赛的画面也是寥寥,更多是在观察他们在镜头之外的生活。被24小时监视的苦闷和压迫,排练的辛苦和体力的透支,彩排效果不尽人意更要受到导演和老师们严厉的批评。
    非常好的一点就是,影片并没有粗暴的要把谁捧上神坛,或是要为谁赚一些人气。相反的,片中的他们每一个都近乎是狼狈的状态,几度濒临崩溃,尤其是邻近决赛时。十几岁的年纪却也是最真实的年纪,他们私下里的交流和沟通似乎也没什么顾忌,在一起吐槽赛制和规定时,个个都成熟的要命,讲起道理并不输给长辈,能感受到他们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飞速成长的差异感。
    我也是第一次能看到真正的比赛背后的故事,比如老师和选手之间的矛盾、乐队老师和选手之间的矛盾,影片没有遮掩全部把他们表露出来。山河与于湉那段矛盾冲突的情节,让人不知不觉地就紧张起来,镜头冷冷地在一旁观察他们的细微表现,那种临场感和真实感是扑面而来的,是浸透全身的。
    当探讨起个性与争议的问题时,曾轶可、王栎鑫的采访内容顺势而出,尝试以更多角度来传达不同的声音。何炅和汪涵,作为亲临现场的当事人,针对比赛中的一些状况也有很多见解。同时,几个空镜,远景,人物背景的特写,将情绪熟稔地联结、分割,节奏非常流畅自然。这也是它一点都不煽情的重要原因。
    对于男孩儿们的友情的表现,力道拿捏的也是刚刚好,能感受到他们的战友情、兄弟情,几乎感觉不到任何的基情的气息,这实在是太难得。于湉和华晨宇在比赛中形影不离的珍贵情感,在当时是热议的话题之一,然而在影片中并没有着太多笔墨来表现两个人关系是多么的熟络。而是插入了一段比赛录像,录像中的于湉,凭借着华晨宇粉丝的投票,赢得PK,可是于湉的表现简直奇差无比,这是一场完全靠人气赢得的结果。下一画面,就是老师和导演厉声地呵斥,男孩儿们低着头听着训话,于湉尤其狼狈,这让观众的情绪一下就变了方向,没有人再去想关于基情的什么。
    影片没有刻意地去描画哪个人,可是所有人的形象都饱满生动。其中有位选手被淘汰时,讲了一段现实至极的话:他直到淘汰时,通过名次获得的奖金,已经足够给妹妹交学费了。这是一段不掺杂任何价值判断的拍摄,由观众在心里给出定论。

    中国选秀十年,路途漫漫却并不平坦。中国的选秀,更是完全不能和日本的造星能力相提并论。纵使你超男、超女十年走过来,也比不过AKB那邪教一般的影响力。所以,导演抓住了这之中最本质、最真诚的部分,就是在这最美好的年纪下,每个男孩儿的成长,它是一种感觉,源自每一个正在努力的男孩,这种感觉就是一种最原始的能量,激励着每一个观众的心。

    有很多人完全不看快男,或是鄙视快男,会毫不犹豫地给电影打出低分。而且从档期上来说,前有《小时代3》后有《后会无期》,腹背受敌。但如果你还知道范立欣其人,还正青春着,或是怀念青春,那不妨可以尝试观看。
  2. 谁要看一部快男主演的电影,或者公平点说,如果不是粉丝,谁要看一部由快男主演的电影?
    但当和公司的小伙伴在公司第一次看完电影后,一切都变了。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个夜晚,看完电影后片尾字幕还没有出完,坐在我旁边的同事,一个1米8的汉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嗷嗷嗷的哭个没完,我多想劝他注意点在片方面前的形象,但我做不到,因为我的泪也在吧嗒吧嗒的往下流。一开灯,有人发现我哭了,有一个眼上挂着泪的同事边哭边问我,“昊哥你也哭了”,我多不想承认,因为再那个时刻,我还觉得这是一件多丢人的事儿。
    不丢人,多美好,这才是青春。
    大学学了四年电影,毕业在电影行业里做了六年,发现在电影圈里工作,也好,也不好,好的事情是不要天天做公务员那样天天重复自己的事情,不好的是,再看电影时,再也没有影迷原始的冲动,取而代之的,则是看电影的过程中不停的思考,这个电影卖点是什么,能和哪些品牌做联合营销,脑袋里不再有情怀,有的都是技巧。但这部电影,却让我放下了所有的技巧,它就像一部时光机一样,把我带回了自己青春时光。
    我初中有一个好哥们,当时吃喝拉撒天天泡在一起,除了学习,无话不谈,他父母离婚了,所以每次开家长会,或者提到爸爸这个话题的时候,我都能感觉到,他和其他同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电影《我就是我》里,也有这么一幕,所有快男的选手的家长去探班,唯独华晨宇的家长没有去,探访结束送家长走,镜头就一直对着华晨宇,他一直在对其他选手的父母招手,笑着招手,我觉得他很难过,但是他还在笑。不知道为什么我一下子想起了我初中的哥们,每次我爸接我回家时,他和我招手,也是这个表情,我就突然忍不住想哭,因为觉得他们好可怜,也不知道该怎么帮。
    我上高中的时候,每天都在想怎么考大学,考上大学后,就想如何能在北京找到工作,很好,一切都特别顺,我爸爸妈妈也很少教育我,说,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我不用鼓励,因为我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但别人家的孩子什么都有,就是没有青春。说实话,看着片子里白举纲对着宁桓宇唱歌,华晨宇为了于湉使小伎俩,我挺吃醋的,挺嫉妒的,因为上学这么多年,我没有结交什么太多哥们,几个当年关系比较好的,也都随着年月失去了联系。当年那些玩儿的倍爽的同学,听闻都过的特别好,我觉得好亏,青春如果不挥霍,不浪费,不做点自己想做就做的事情,可能这一辈子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所以看到李宇春站在台上搂着周笔畅大吼,“我和我的小伙伴都在这里,我们的梦想还在,你们呢?”的时候,我又哭了,是啊,干嘛明天能做的事情,非要今天做,干嘛非要为了明天会更好,牺牲了当下。
    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2013年的总导演马昊对所有的快男说了一句话,“你们到这里来,就是要从一个男孩变成一个男人”,我飙泪了,你说的到轻松,男孩长成男人哪有那么容易啊!但电影看到最后,汪涵却说,“我其实一点都不希望他们变成男人,我希望他们一直都是男孩”,我又飙泪了,做男人多容易啊,我接下来要做几十年的男人,但能做男孩的时光,只有那么几年。
    哭会传染,笑会传染,青春,也会传染,我为什么要给一个负期待的电影打五星,因为我被传染了,因为青春就是传染病。
  3. 文/卢杰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梦想过——我就是我。
    但当我们走进社会才发现——那是谎言。
    我不是快乐男声的粉丝,但我是这部电影的粉丝。
    其实,在那年,我跟他们做着同样的事情。
    2013年的夏天,我毕业了,家里人希望我留在广州,找一份安安稳稳的工作。然后像大多数人一样,普普通通的活着,找一个普普通通的女生,结婚、生子,组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普普通通到老、到死。
    因为他们不愿意承认我的理想。
    或许,那些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会对像我这样的小辈说——平淡才是真。
    可是,去他妈的平淡,去他妈的普通。我们这年纪的人,除了一腔热血,什么都没有。但那些什么都有的人,偏偏没有着一腔热血。
    为什么要平淡?
    人难道不应该是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吗?难道刹那的光辉,不比一直暗淡要好吗?
    在电影开头,其中一位男生问了这么一句:如果不唱歌,你还会做什么?
    唱歌、弹吉他、写歌。不知道,感觉没有了音乐就活不下去。(大意如此)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后半句话是青春的代言。
    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了音乐就活不下去。对于我来说,没有了写作就活不下去。
    所以,我坚决离开了广州,孤身一人跑到北京,成为了一名北漂。
    我羡慕电影中的他们。他们有一场可以参加的歌唱比赛,可以通过比赛让更多人认识他们,知道他们的名字,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印在纸板上,听到成千上万的人呼喊着自己名字。
    只可惜,写作没有,当然,也不应该有。写作需要冷静的思考和分析,这种导致肾上腺素激增的行为对写作是没有益处的。
    只是,谁不想要成名?
    享受鲜花与掌声的包围,大概没有一个年轻人不曾憧憬过这样的场景。
    他们是我们都曾想象过的未来,但电影里,也让我们看到了光鲜背后的泪水与汗水。
    我也同情他们。作为新闻系毕业的学生,深知媒体对公众人物的缠绕。几名未经世事的少年,一下子被推到镁光灯前面,被无数的摄像头笼罩,一言一行都被成千上万的眼睛盯着。稍有不慎,很可能就落入万劫不复之地。于是,就变得做任何事情都变得畏首畏脑,思前想后。
    这算什么青春?所以,这电影的名字才更加显得意味深长——如何在现代媒体的关注下,做到“我就是我”。
    电影中的一个场景,我记忆尤深。
    其中一个男生说,我们理解你们要拍东西,理解你们要让观众们看到更多。但是,能不能有一个下午,就那么一下午的时间休息一下,让我们玩一下?
    话音低沉,满脸无奈与落寞。
    实际上,这并不是他们仅有的经历。跟我们同龄的人们,都或多或少经历过。只是,他们是典型,是代表,是万众瞩目。
    我从广州来了北京,人生路不熟,饮食习惯大相径庭,连说粤语的人都没找到几个。在公司里,是新来的同事,任何事情都小心谨慎,生怕一不小心就容易做错事情。从学校到社会,不是一段距离,而是一道鸿沟。
    不单是我,也不是单那几个快男,我们每一个刚从学校踏入社会的人都是如此。小心翼翼地在一个新环境底下生活,不敢有半点差池,仿佛周围有无数只眼睛紧盯着自己的每一个举动。那不仅仅只是在工作上的状态,更是生活中的状态。离家漂泊的人,没有了家庭的庇护,做任何事都得小心翼翼,不许一点的行差踏错。
    作为一个北漂,其中的艰苦更与何人说?时刻怕受骗,小道不敢走;强迫自己改掉生硬带着口音的普通话,拙劣地模仿北京口音,以免遭到莫名的白眼。
    任何事情看起来都比做起来要容易得多得多……
    对于几位男生的晋级过程,电影只是草草描述,因为那不是描述的重点。但就在这草草描述的背后,是由无数我们没能看到的努力与汗水所组成的。
    电影中有两幕,是讲两位男生因为拍VCR受伤的事情。一位是从弹簧床上摔下来,一位是油漆洒到眼睛里面。都是非常危险的意外,很可能一个不小心就变得半身不遂,或者是失明。但是,他们不敢跟家里人说实话,偷偷地瞒了下来。家里人打电话来问,他就告诉家里人,那油漆是假的,根本不会有事。但实际上究竟是如何,大家都能看到。
    我也是。来北京没多久,因为一次意外脚受伤了,一个多月不能走路。但我一句话也不敢跟家人提。不,不只是我,我猜,在北京成千上万的北漂们,全国各地百万千万为了理想而离家远游的青年们。大家都一样。
    这是一个过程,一个成熟的过程,从男孩变成男人的过程。
    在电影中,比赛的导演说了一句话,让他们几个从男孩变成男人。它不仅仅是一句鼓励的话语,也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如何从男孩变成男人,就是这部电影所想要展现的。
    从男孩变成男人,就是要学会经受寂寞、就是要学会藏起自己脆弱的一面……
    相比起另外几个综艺节目拍出来的《爸爸去哪儿》电影版、《中国好声音》电影版。《我就是我》这部电影是真正准备充分的,有诚意的,在质量上也好太多了。
    在电影里,我看到的不是偶像歌手们的成功路,而是一群男孩变成男人的艰辛历程。它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必须走过的路。如果想要追求自己的梦想,必须要付出代价。
    如果,想要坚持做一个真正的自己,想要达成“我就是我”,想要追逐梦想,做一个热血的青年……我们需要付出太多太多。
    但是,青春不后悔。
  4. 电影一上映,我就忍不住去豆瓣翻了评分。
        其实看到4.4的时候,心里是很失望的。而且这种失望,并不是作为一个粉丝,对电影评分如此低的失望。
        而是,作为一个曾经信赖豆瓣电影的人,对于部分评分人无故傲慢和囿于偏见的失望。
        
        我并不觉得没有看过电影就来打分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可就是类似这样抖机灵的语气和粗鄙的论调,居然得到上百个赞,这让我感到失望。
        
        智商上的优越感会显得愚蠢。道德上的优越感会显得卑鄙。
        而这样价值观上的优越感,则会显得庸俗不堪。
        我隔着屏幕都仿佛听到了评论者在高呼:“快来给我点赞!我对快男嗤之以鼻,这样的我是不是很高大上!”
        
        人们常犯的错误就是,总以为表达了对别人的看不起,自己就变得高大上起来了。
        可是,就好像别人作恶不等于我们行善。别人低级,也并不等于我们高级。更何况,我们有资格去说别人低级么?谁有资格?你?我?还是他?
        我今天刚好看到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人不能不带炫耀地去评论一本坏书。
        所以高级的影评,难道不应该是告诉读者,你从这部电影里得到了什么吗?
        得到的多,思考的多,那么这对你来说就是一部好的电影。得到的少,思考的少,那么这对你来说就是一部不好的电影。
        而不是连它的体裁都没搞清楚就一通批评,也不是带着偏见,从心底先给电影贴上“圈钱”的标签,给快男贴上“低级趣味”的标签,然后才去评价它。
        很多人因为这些原因,给这部我很喜爱的电影打一星,我难以接受。
        
        傲慢啊,愿你早日远离偏见。
        
        
        我说说我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吧。
        范导在知乎上详细的阐述了他为什么拍这部电影,以及希望表达什么。
        但是作品既然出来,就给了观众再创作的机会,所以我斗胆谈谈。
        
        第一,致青春?并没有。
        我已经过了听到“青春”二字就热血无比的年龄。
        所以我本能的在寻找其他东西。
        我看到他们强硬的对抗,也看到他们有时努力的在用温和一点的态度挣扎,看到他们板着脸坚持,也看到他们无力的顺从,看到他们梗着脖子说不,也看到他们用开玩笑的口气表达不满。
        这些都不是青春特有,这些是我们在每个人生阶段都要经历的东西。
        向前走一点,然后回头,否定之前的自己。
        每个人都是这样。
        除非我对明天已经没有期待,否则我时刻都在准备遇到一个全新的自己。
        我会矛盾,会犹豫,会对抗,然后也许会顺从。
        就像他们一样。
        从尖牙利齿企图咬碎一切,到终于学会温柔的和这个世界谈谈。
        
        第二,很公平?并不是。
        我们都希望得到公平的对待。
        小时候要求父母公平的对待自己和其他兄弟姐妹。上学了要求老师公平的对待自己和其他同学。毕业后要求机会公平的对待自己和其他求职者。
        每当我们处于弱势时,我们就会要求公平,我们希望游戏规则本身可以给我们安全感,我们害怕努力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我们担心原本属于自己的,被别人得到。
        可是当我们有能力有机会钻规则空子的时候,当我们自己身为可能的规则破坏者时。我们还会不会坚持公平?为别人的公平坚持原则对我们有什么意义?这是一个永恒的道德拷问。
        微博上有无数正义的网友,但要说每个人处在同样位置时都可以做到守护住公平,我是不信的。
        当你的行为可能伤害到别人,可你自己绝对安全甚至可以得利的情况下,如何选择?你还能想起自己曾经坚持的公平么?
        君子不欺暗室。
        这是我要用一辈子去实践的事情。
        
        第三,在励志?没发现。
        它真的一点也不像励志电影。
        范导给我们看了他们的努力,刚好和每个在自己路上的人的努力一样多。给我们看了他们的坚持,也刚好跟我们自己对梦想或者责任的坚持一样多。还有他们拥有的天分,他们受到的阻碍,都没有比每一个大荧幕前的我们更多或者更少。
        虽然正在经历的事情不同,身处的环境也不同,但我还是感同身受,如同看到了自己。
        我被电影里的每一个细节感动,因为它们真实的就像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
        狗血的虚假的励志书,和无数劣质的心灵鸡汤,都在告诉我们努力就会逆袭,知识决定命运。
        《我就是我》更真实,它展示给我成功必然性的一面,也让我看到它偶然性的一面。好几次都有人提到宿命感,也有人说,努力了不一定有结果。这些,才是我们正在经历的。
        可是看完电影我却被励志了,只是因为他们站在舞台上的样子太美了,他们全力以赴做事情的样子太美了,他们做自己喜欢事情的样子太美了。
        因为真实,所以美好。
        我想,我坚持自己,努力让自己更好的样子,应该也会很美吧。
        
        第四,有对立?没关系。
        其实仔细想想,几个大男孩的价值观是有对立的。
        欧豪说,你受不了可以走,是你牛逼。但是你选择了,你留下了,就要接受。
        白举纲说,拍的这个东西,在放大一些事情,我不太能接受。
        于湉说,抓人眼球可以,但不要丧失人性。
        华晨宇说,我心里是不认同,不接受的,但是如果必须要做,我会让自己很快乐的去做这件事。
        他们有矛盾有对立,可他们没有因为这些去攻击别人,他们反而成为朋友。
        不只是因为几个月的同甘共苦,更是因为他们能够接受别人和自己的不同,并且能够尊重这些不同。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你觉得小时代的热映是堕落你可以不去看,但是你凭什么指责看了的人就是价值观扭曲?
        你觉得后会无期的热映是跟风你可以不去看,但是你凭什么认为看了的人就是装文艺?
        有原则是好事情,但是谁有资格去质疑别人的价值观呢?
        这不是圣母白莲花,为一切辩护,这只是宽容。是房龙的宽容,伏尔泰的宽容,每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的宽容。是对小时代的宽容,对后会无期的宽容,对每个合理存在的宽容。
        
        这就是这部电影带给我的,它的引发了我这样的思考,我已经看足了三遍。并且如果有机会还会再去影院看它。
        最后。如果你是粉丝,请收起花痴,如果你是路人,请抛开偏见。因为这是一部值得用客观的态度去尊重的电影。
        我郑重的推荐。
       
        以上。
        
        
        另:“目的”是很主观的词,除了当事人,别人都不能下断言。根据电影的简介,根据电影的上档时机就妄下结论,说这是一部圈钱的电影,是一件有点没礼貌的事情。起码,看了电影再进行这样的猜测,会比较合适。
        并且,我不觉得“以圈钱为目的”和“一定是烂片”有任何因果关系。没错,以圈钱为目的的电影有很多烂片,但这是统计学上的事情,可能也有一些深层次的逻辑关系,但是如果说一部电影以圈钱为目的,所以就一定是烂片。这是没有道理的,我不能认同。因为我能列举出很多好书,作者的写作目的都是赚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