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与我一样对上世纪70-90年代的小众复古类作品有着狂热的审美倾向,而你又刚刚好还在关注酷儿类电影艺术发展,那么我想你很难不被各类硬调作品所吸引。在彼时保守而封闭的公共视野之外,有这么一批对影院有着别样嗜好的摄影爱好者们在“边缘试探”。受困于题材与制片成本,这类作品绝大多数都是粗制滥造的垃圾,下一天但看一眼就删掉的频率属于常态。
比起数不尽匆忙亮相便销声匿迹的诸多流星来说,学会优先关注制片人与导演是入门基础。
- 为什么有人看片还谈剧情? - 因为真的有人在写剧情啊!
尽管铁杆市场在经历完录像带市场与互联网接通后,已基本退化成功能类的视频区。但我们不能否认,曾经有一段时间里:它们,是真的电影。即使这类作品在新法上线后无缘大荧幕的很长时间里,也有不少仍采用胶卷完成制作。
在转行从事电影导演之前,已是优秀摄影师的卡迪诺曾出版过17本相册,总销量超过17万张。有着与Matt Sterling、Kristen Bjorn、William Higgins等同色大师齐名的漂亮男孩挖掘机之称,卡迪诺同样也有着不输于Jerry Douglas、Arthur J. Bressan, Jr.等同类电影人对影像叙述的追求。从整个80年代到90年代后期,他用16毫米胶片制作了数十部此类电影。与电视音乐人François Orenn的珠联璧合更使其作品集有着大量动听且与故事相称的原创配乐。这一时期,是卡迪诺作品艺术性与商业化高度结合的巅峰期。
本片以旧时期威尼斯狂欢节为叙事背景,由欧洲同色大师让-丹尼尔·卡迪诺于1986年连同旗下的法国艺术工作室制作出品。这是一部即使是如今看也相当前卫而精致的佳作,它神秘而绚烂的摄影色调几乎由红色与金色组成,荒唐而甜蜜的幻想伴随着狂欢节期间的声色犬马从威尼斯的街道游场蔓延至禁默的旧城地牢。风光旖旎的异国场景搭配情调万千的原创配乐,长达400句对白的原创对白修饰零表演基础的选角班底,正是在卡迪诺团队的重重巧思下,与同期同类作品相比,《威尼斯之旅》看起来更像是一部精美而昂贵的文艺电影。
正值狂欢节近,天真懵懂的朱利安逃离了喋喋不休的专横母亲与沉默寡言的年迈父亲。只见他兴奋地穿梭于街道上,观望着穿着奇装异服的陌生人们。在此处,即兴表演领头人的发言为我们拉开故事的序幕:
尽管事后化身“钢铁直男”的罗密欧“威胁”对方保持沉默。但当下受辱后落泪的朱利安已然坠入爱河,即使入夜入梦也痴迷着能再次见到罗密欧。
在跨过地下牢笼的老城黑奴仪式后,朱利安终于受邀出席一个罗密欧也会参加的狂荒派对。然而因为他的一再缺席,大发雷霆的母亲将其反锁回房间里,不准他外出。
当朱利安终于获准外出过夜时,被数度灌醉的他,俨然成为各路宾客在满是缎面窗帘和油画的血红宫殿里的无助玩偶。换成多数片商,会将这两处场景设置得更为炽热喷火;然而此处带给我们的冲击却更多的是出人意料的沮丧与悲伤,甚至是惶恐与不安。 而当姗姗来迟的罗密欧最终到达时,他被眼前的一切所震惊。怒不可遏的他,正中西尔维奥的下怀。但他仍要出手去保护这个年轻人,并把所有的客人赶出了城堡。在照顾朱利安的过程中,罗密欧意识到自己对朱利安的强烈情愫……第二天早上,朱利安正要和家人们一同离开威尼斯时,突然惊现的罗密欧却要将他带走。
他的母亲再一次碎碎念起来,但沉默已久的父亲却反手将朱利安的行李递给他,终于开口道:“去吧,我的儿子。”这样一个浪漫而乐观的大欢喜结局显然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作为酷儿电影艺术的领路人,摄影师兼电影制作人让-丹尼尔·卡迪诺值得所有人追忆。相信每一个看过他作品的影迷,都会明白“卡迪诺就是最好的”这一句简评背后的悠长意味。 最后,让我们致以崇高的敬意,阅读让-丹尼尔·卡迪诺先生去世后,其个人网站上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
2008年4月23日 星期三 亲爱的朋友、评论家和其他人: 在你读这些话的时候,我想我已放下相机,关好灯后拉上窗帘,完成最后鞠躬了。愿我一生的所有努力和工作,能满足另一类人那魔咒般难以形容的渴望幻想,愿彼此在崇高的交流中寻求纯粹真理的时刻,激励那些能传承我心灵的人。 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只记得真善美,所以我要留给你一个自由的头脑,一个充满无数年轻人的头脑,它有时坚强而生机勃勃,有时敏感而脆弱不堪。他们所有人都给过我这些难忘的时刻,与他们最亲密的时刻,只有少数人真正知道,但我把这些时刻都融进图像之中,让你能一遍又一遍地去欣赏它们。 成功或财富从不是我的信条。你若向我表示感谢,我也将为此感谢你,因为我什么都不想要。卡迪诺向你致敬。请记住这样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极端的观察者,总是在愤怒和自相矛盾,但他乐于倾听他人,并且满怀热爱。
“直立的阳物是生命的象征,十字架才是死亡的象征。”
电影人让-丹尼尔·卡迪诺于2008年4月23日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享年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