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天狗(2006)

天狗(2006)

又名: The Forest Ranger

导演: 戚健

编剧: 郑宏志

主演: 富大龙 朱媛媛 刘子枫 周力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06-06-20(中国大陆)

片长: 101分钟 IMDb: tt0830838 豆瓣评分:8.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伤残军人李天狗(富大龙)复员后,听从组织安排携带妻子桃花(朱媛媛)和儿子来到偏远山区当起国有林场的护林员,他没想到的是,眼前淳朴善良的农民发家致富的招数竟是乱砍乱伐乱卖林区的树木,而被当地人称为“三条龙”的孔家三兄弟是始作俑者兼幕后推手。

演员:



影评:

  1. 从《凶犯》到《天狗》,拷问之外,还是拷问


    作者:川江耗子
    作者博客:


    我的生命里除了我的眼泪和热血,没有一滴水。
    ——题记

    温馨提示:
    1、12年前,泮源村还有一个历经战火考验的残疾军人用生命坚守住正义和国家财产,12年后呢?
    2、小说出现了县委副书记,影片中没有;影片中县长问村长:你们村支书呢?村长说:上个月到省城他男娃家去看病了,20年的老哮喘了。一问一答暗藏玄机。
    3、村长说:农林一家鱼水情嘛!问题是:水变成浑水,其他的鱼变成黄鳝、泥鳅你怎么办?
    4、小说中狗子枪杀孔家四兄弟在孔家,影片却改在了林子里;但最后都选择了以暴制暴来质疑人性和社会。
    5、小说和电影各有千秋,殊途同归地触痛了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最脆弱最致命的那根神经。


    一、写手们笔下的《天狗》

    我看电影写影评有两个习惯。一是要把影片反复看几遍,或者把不搞笑的看出幽默,或者把激情飞扬看成白开水;二是要看完网络上大部分相关的资料和影评,好的坏的一股脑地看一遍,以免自己拾人牙慧人云亦云。我自己也从来不喜欢搞“研究综述”的无聊事情,况且网络上的垃圾文章实在太多。《天狗》这部电影,在网络文章当中几乎是一个基调。我整理如下,立此存照。看官看了我的总结就不需要看其他的评论了(另推荐两篇评论文章)。

    1、影片的主题
    一个残疾退伍军人和整个村庄尤其是农村黑恶势力(村霸)围绕砍伐与保护国家林木的“战争”,最后李天狗以身护法,保卫国家财产,坚守住了正义。

    2、李天狗形象
    反击战场受伤致残的战斗英雄,身陷绝境孤独地守护国法和正义,坚守一个军人的信念和公民的良知,代表永不妥协的硬汉,新时代顶天立地的英雄和正义的化身。

    3、影片书写方式
    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传统的一次回归,代表着中国电影人良心的回归。
    具有平民意识、人道主义的关怀,和一种非常难得的理想主义的激情。

    4、影片的揭露和追问
    当下农村反盗砍盗伐的艰难;
    乡村人性和正义堕落,恶霸势力滋生;
    村民的无知、盲从、贪婪与麻木,为自己的利益或迫于村霸昧着良心为虎作伥;
    社会公德沦丧,英雄陷入末路;
    整个社会的人们为了小我利益、眼前利益放弃和漠视共同利益、长远利益;
    深入挖掘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和国民劣根性。

    以上这些我都赞同,但是当我读完张平的小说《凶犯》,用显微镜去审视编剧和导演的企图,我发现影片之中其实还藏着很多文章。


    二、考证影片故事的时间

    这看上去是一项非常无趣的工作。但如果要探寻电影作者的初衷,它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下一部分我将涉及到作者的布局精妙)。

    一般人都说这是反映改革开放之后的事件,但即便从1980年算起,也有25年的跨度,显然太笼统了。我从影片相关元素来分析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大约在1996年左右。

    理由1:影片交待李天狗在山林当兵6年,以他18岁参军计算,退伍6年,去泮源村时年龄大约30岁,曾参加过对越反击战(中国对越反击战起止时间1979—1989年)并在战场受伤致残。泮源村邮递员孔青河于1988年当兵,结婚已两年,大概在二十五六岁,因此可以推算李天狗入伍时间在1984年左右(按照小说说法,他参加过老山战役,蹲过猫耳洞——请参看下文笔者对对越自卫反击战介绍的内容),加上12年,就在1996年左右。

    理由2:影片中偏僻的泮源村,老板筋家里有了电视机,孔金龙在市里办起了私人公司,农村出现承包现象,但孔氏三兄弟(小说中是四兄弟)还没有手机,影片中只有县长使用过手机,中国在80年末90年代初出现手机,真正普及到普通县城宽裕人家之手大概在1998年之后。

    理由3:影片最后,李天狗的儿子穿着军装来病房探望他,字幕打出“十二年后”。影片中的小秧子大概五六岁,凭我们的生活经验,小秧子读书小学6年、中学6年,12年刚好高中毕业考上军校。大秧子挂的是学员肩章(大学生刚入伍也挂学员肩章,但是12年让秧子读完小学、中学和三四年大学不太可能),穿的冬装有点像干部装,或者是2004年12月才开始配备的士兵、学员冬装。我们以2005年为底限推算,李天狗看护山林的时间至少在1993年之后。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大秧子身着戎装的镜头看着是影片作者的主观设想。

    也就是说,影片反映的是中国1990年代中期农村滥砍林木、村霸统治乡镇的残酷现实。结合小说《凶犯》交待的内容我们知道,到李天狗上护林点时,前几任的护林员都和当地村霸、村民相安无事,各取所需,一位升任乡护林站站长,另一位当了县林业局办公室副主任,国家财产却在他们的交易中源源不断流入黑洞。

    12年前,泮源村还有一个历经战火考验的残疾军人用生命坚守住正义和国家财产,12年后呢?12年前,李天狗以良知和信念对抗村霸孔氏三兄弟并将其消灭,12年后呢?今天,泮源村附近的森林是否保持了李天狗临走时的模样我们不得而知,泮源村的村民是否过上了太平祥和的小康生活我们同样没有信心。导演展示的是12年前的乡村,同样也可以看着当下的乡村。

    影片不像小说那么沉重而绝望,李天狗虽然成了植物人却象征精神不死,给我们希望的还有秧子子承父业参军入伍,还有刘慧慧那双纯洁的眼睛。但一切都只是导演按照审查制度和观众期待的设置,一切都仅仅是我们的愿望。

    在此我顺带谈一下李天狗的战斗英雄身份。

    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从1979年2月开始,主要战役历经17天中国便惩罚性地打败了越南。但战争并没有结束,1981年,中国收复法卡山、扣林山地区;1984年,中国收复老山、者阴山;此后五年时间是坚守老山地区作战,两军长期对峙到1991年两国关系正常化。

    这场几乎被人们遗忘的战争最初打得非常艰苦,多少将士浴血混战以身许国,但是战争从来就是和平政治的牺牲品,当《高山下的花环》、《自豪吧,母亲》一些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电影似乎永远被雪藏之后,当“血染的风采”的史诗和“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老山精神淹没在中越两国领袖握手言欢之中,《凶犯》和《天狗》旁敲侧击地触及到这一敏感话题,用一个特殊人物的困苦经历来述说末路英雄的遭遇,尤其是小说中狗子的母亲对儿子负伤麻木地保持坚强,让狗子感到莫名的悲哀,似乎可以看着今天我国政府对那场战争伤亡将士的态度的隐喻(那场战争部分伤残军人今天的生活无法得到可靠的保障)。

    相对于可耻地保持沉默的我国政府宣传机构(我说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我们单位曾组成学生参加全军大学生演讲比赛,我们送审的演讲稿涉及到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上边就说这是一个敏感话题,换科技强军吧),对人物身份进行大胆界定,尽管只打了一个擦边球,张平和电影作者同样值得我们敬佩。

    三、小说改编电影后精华的流失

    相对于小说而言,我国宣传机构对电影的控制力度要大得多,因为影片在民众中产生的效应比小说相对大得多。因此,与小说相比,我国公映电影的标准是:

    1、死的人不能太多。
    比如张艺谋的《活着》比余华的《活着》少死了很多人,《天狗》比《凶犯》少死了两人;但《三大战役》之类的革命战争片除外。

    2、骂的官员不能太大。
    据说赵本山曾言,中央电视台允许他的小品只能骂到乡长。估计电影也就这个标准。由张平小说《抉择》改编的电影《生死抉择》揭露的省委副书记也只是个人行为,有牺牲一人抬高一群的效果。在《凶犯》中,不管是乡长,还是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县林业局局长,都是村霸倒卖林木之后的利益所得者,他们在调查案件时故意阻扰当地派出所调查真相,安抚上门吵闹的狗子妻子,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最后狗子被“法律”判定为“凶杀犯”,在医院冤屈而悲凉地死去。留下一个同样是转业军人的乡派出所老所长,准备到省公安厅到北京为狗子鸣冤昭雪。《天狗》放弃小说的“纪实”原则,走了传统电影“清官”最后出现惩奸除恶的模式,县长变成了伸张正义的正派人物。

    3、不能太暴力太血腥。最好是朦胧一点,以免吓坏孩子和老人,余华的那些自残、循环杀人游戏的小说在中国永远不会改编成电影。

    4、不能太色情。不管小说里脱得多彻底,电影里女演员只能穿着衣服干,不能露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最有诱惑力最具美感,声音可以夸张点,凉水可以往身上多洒点,两人缠绕时最好挂着蚊帐,让小孩子以为是两个人在玩游戏。

    5、有贼、匪、犯的地方不能没有人民警察。而且一定是贼匪犯干尽坏事最后被警察抓获,围观群众鼓掌庆贺,比如《天下无贼》的结尾。

    6、正邪两立永远是邪不压正,大好人一定不能死,恶人一定遭到报应,天狗可以成植物人,但不能像小说中那样凄凉地死去。

    7、不能出现同性恋也不能出现双性恋,以免诱发观众的潜意识欲望,到时候同性恋成风李银河为同性恋婚姻立法的提案不就通过了?观众永远都只能买《东宫西宫》的盗版,《孔雀》中的老三玩姐弟恋可以,双性恋?剪了!

    8、正义反抗邪恶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最终会得到人民理解的,影片光明的结尾永远都是必需的。

    ……

    作家张平曾经说过:“这部电影(《天狗》)是对我的作品诠释得最真实的,也是最体现我作品原意的一部。”也许很多看过原著和影片的读者都会觉得电影的批判力度不及小说,尤其对地方官员的批判力度削弱了,结尾还毫无例外地给了一个光亮的尾巴。

    的确,影片改动之后完全消解了小说揭露地方官员与邪恶势力勾结的黑暗现实。在《天狗》中,孔氏三兄弟是乡县一带的巨富,村长说他们是当地“有名的能人”,老大是致富模范,在市里开办公司(将黑钱洗白),还和狗子同样得到省市领导接待。即是说,孔家三兄弟是当地政府向上级展示致富的典范,他们发财靠的是当地的国家林木,怎么可能不像小说写的那样,地方黑恶势力与地方政府权力盘根错节?这么大的林子,被砍成这样,县级政府和官员脱得了干系?一个小小乡长敢一手遮天?

    根据我们平时的说话和作文经验,越是在简单的现实逻辑上犯错,越是说话人和作者故意所为。我认为导演戚健在此犯了一个顺从审查制度的低级错误。


    四、水的缺失和村支书的缺席

    影片作者故意犯下一个“大错”,却以两个非常精妙的设置含蓄地传达了作者的拷问,使它的批判精神一点都不逊于小说。

    一个是村支书的缺席,另一个是以“水”为核心意向来展开故事情节。

    先说第一个重要的情节设置。当时在孔家调查案情,吴县长(吴县长,就是“无县长”,在我看来这是导演为了满足审查机关虚设的一个清官)问村长:你们村支书呢?村长说:上个月到省城他男娃家看病去了,20年的老哮喘了。

    看到这里,我才猛然醒悟到,村支书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而且,前来调查的,不像小说中还有县委副书记,影片中没有出现一个党代表(不是党员代表)。

    聪明的读者看我写到这里,也明白了我为什么要在前面啰里巴嗦考证影片故事的背景时间了吧。1996年的20年前(从今天往前推20年也没错),我们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20年了,我们党的权威在农村像患了哮喘,对乡村政权管理失控了。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发动农村致富,鼓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由于党的政策监管无力,以及部分地方政府官员急于出政绩,也不管村民依靠什么手段致富,有的人便趁机拿了国家的放进个人腰包,或者压榨其他农民肥了自己。暴发户们为了继续中饱私囊,巧取豪夺,骑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就和当地党政官员勾结,贿赂收买官员。有了靠山,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形成地方黑恶势力,甚至控制了当地政府权力。就像影片中的村长、乡长都成了摆设和傀儡,惹不起孔家三兄弟,小说中的孔金龙还打算竞选县长。地方官员给他们提供保护伞,胆小的村民也只能对他们言听计从,为虎作伥。凡有敢对抗者不仅会遭到黑恶势力打压,还得不到村民任何同情。所有的纯朴、善良等一切我们夸赞老百姓品格的术语统统失效了,正义、良知、道德、党纪国法也被驱逐出了乡村。李天狗被殴打的时候不都是那些苟且偷安的村民助纣为虐?小说中狗子生命垂危之际向村里最老实的三户人家讨水喝没有得到丝毫同情和怜悯,还是在羊圈里感受到羊眼的安详和慈爱。

    据很多媒体反映,目前中国一些偏远山区地方政府或者给黑恶势力控制,或者与黑恶势力狼狈为奸。有的黑恶势力甚至疯狂叫嚣自己要代替共/产/党的统治。也许我们还记得80年代末90年初的大邱庄,那个“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十大农民企业家”之一的禹作敏,自称去了“土”就是皇帝,让当地的幼儿园孩子唱“天上有个红太阳,地上有个大邱庄,禹爷爷真伟大,我们永远热爱他”,私置保镖,打人致死,甚至追着邓楠纠缠“你问问你爸爸,黑猫白猫的理论还算不算?”

    在我的老家,黑社会势力控制部分乡村已经十多年了,任职还是世袭制。我的一个当了十多年村支书的亲戚对我说,他见的乡县领导没有一个不贪的,没有一个是真心为党、为老百姓办事的。在影片中,导演不用影像交待我们都知道乡长给孔家三兄弟收买了,村委会办公点连水都喝不上,因为它已经名存实亡。小说还交待,县乡领导来视察工作,吃住完全在孔家,村长在孔家办公,连最后进行案情调查吃的也是孔家的包子。孔家四兄弟等人“成天挂在嘴上的口头禅”是——“共/产/党的官儿便宜得很!”

    再谈“水”的意象的反复运用。与小说不一样,在影片中,“水”已经超出了在故事之中的情节意义,对主题的升华至关重要。

    在狗子一家进入泮源村那天,村民安排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在村民的颂歌之中,村长给狗子一家敬了三碗水,老板筋说:进村三碗水,把你当着最尊贵的客人来对待。村长说:农林一家鱼水情。

    鱼水情深是我国多年来宣传文件几乎用烂的一个比喻。凡是说到群众路线,党群、军民、干群都是鱼水关系,党、政、军是鱼,人民群众是水,没有水鱼就活不了。这次村长说农林鱼水情,很有创意,其实,这里的林,在村民眼里就是国家财产,你守护国家财产,代表国家权力,我们这些水养着你哩。这是对这个比喻极大地反讽。

    因此,在接下来村民上门送礼之前,影片给了一个天狗家水缸水满外溢的镜头,这暗示着村民的过分热情一定有所企图。接下来狗子在巡山过程中,发现林木被大肆砍伐,半夜爬起来冲了半瓢凉水,对妻子桃花说,姐,这林子鬼大了!当水已经被污染成浑水,这鱼活在里面就难受了。

    狗子将礼物送还给村民,还贴出告示并苦口婆心劝告村民不要再砍树了,他没有得到任何人的理解,反而遭到唾骂和无情报复。当他在孔家三兄弟的“鸿门宴”上拒绝了他们的伐木要求之后,孔家就发动全村人来对抗狗子了。狗子家从“尊贵客人”的地位一下子被打入“人民公敌”的位置,人人同仇敌忾。最狠的一招就是切断狗子一家的水源——我是水,不给你鱼喝,看你怎么活?

    水是万物之源,人命与之休戚相关。孔家三兄弟以承包的名义给水井修了房上了锁,还请了老板筋来看门。家里水缸空了,狗子只好去买可乐,用来煮饭,解渴,洗脸。孔家还截断了他家电源,甚至污辱她的妻子,恐吓他儿子的安全,污染了他新掘出的水井,想借此让狗子服软。他的妻子忍受不了他的“窝囊”拉着孩子走了,但狗子依然倔强地抗拒着干渴的困境和村霸的胁迫,在这一场“战争”中,狗子孤军奋战,毫无救援,但他那“令人窒息的孤独,欲哭无泪的痛苦,绝不退缩的勇气,超乎想象的毅力,以及他视死如归、真正英雄的品格气魄”(张平语),动天地,泣鬼神。

    也只有狗子,还坚信“鱼水情深”,坚信浑水可以变清;也只有他,还守护着我们党和国家权威在穷山恶水最后的尊严。老大孔金龙,这个我党宣传的致富模范,曾对狗子说:你瞅瞅眼下这个世界,还有没有你这样的人!

    李天狗,成了泮源村方圆百里唯一的一条“鱼”,其他的鱼已经蜕变成泥鳅、黄鳝,不管这趟水有多浑有多深,他们都能够活得逍遥自在。

    20年了,因为患上“哮喘”,我们的党群关系恶化,县乡权力瘫痪到触目惊心的地步了。泮源村的村委会还挂着毛/主席的头像,但村委会早不在这里办公了,村支书长期缺席了。影片通过镜头反复对“水”的闪现,警示我们貌似清澈的世界已经变得异常混浊,我们再不警醒就将窒息而亡。


    五、以暴制暴的理由?

    对比小说和电影,我们都会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枪杀孔家三兄弟由原来的孔家变成了林子里?

    从这个问题来推断小说和电影,其实我们可以轻易得出一个结论,影片并不像张平所说的那样忠实于原著。

    小说当中的一条线索是狗子如何从被村民打成重伤后爬回山林取枪、爬去寻找水源、一直爬到孔家将四兄弟尽数消灭,其中的过程极尽惨烈和悲壮。在爬行过程中,狗子在头脑中不断为自己枪杀四兄弟寻找理由。这可以看着是作者在为狗子枪杀四兄弟、为自己的情节设置寻找理由。在狗子看来,杀掉四兄弟,主要是为民除害,解救村民于水火之中,希望他们不要再做奴才;也许村民麻木依旧,但至少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哪怕是只能换来一次对社会的警告,一次对罪恶的揭露,一次警钟的敲响”,也“足够了”;面对日趋恶化的现实,他也质问自己“除掉四只虎,天下就会太平了?会不会又生出四只虎来?你这样做值么……”但是,自己已濒临死亡,不能留下“死了也是白死……”那样“永远也无法洗刷的耻辱和悲哀”,他毅然向四兄弟举起了步枪。

    不管怎样说,以暴制暴是违背法律的。但小说给了善良的人们寻找了一个理由——他在绝境之中无从选择的选择。

    而电影给狗子枪杀三兄弟的理由是如此的顺理成章。三兄弟在砍伐国家林木,盗窃国家财产,狗子击毙他们就像警察看见强盗在抢劫银行时果断击毙他一样合情合理。当然,这是留给普通观众的理由。对于导演来说,暴力的选择是为了将戏推向高潮。因为,以暴力和死亡来拷问人性和质疑社会,是小说与电影作者最拿手的戏法。

    不管在小说还是电影中,狗子最后都选择了暴力。其实,这个选择已经暗含了对人性善根、对社会的怀疑。因为,他已经不相信还有什么人可以制服邪恶势力(组织又在哪里?)。唯有以暴制暴,牺牲自己,才能引起人们的警醒,社会的阵痛。牺牲自己成全社会,成了志士最后唯一的选择,这岂不是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民族莫大的悲哀?清末民初的谭嗣同、秋瑾(夏瑜),“文革”的张志新,今天的李天狗。我以我血荐轩辕,期盼日月换新天!

    从《凶犯》到《天狗》,小说和电影都是精彩的,各有千秋,但最后殊途同归,都触痛了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最脆弱最致命的那根神经。

    耗子推荐文章:
    《天狗》:酱缸文化的例外,作者:云飞扬,
    《天狗》:最后的守候,作者:尹鸿,
  2. 改编自小说《凶犯》。作品原型是发生在吕梁山的真实事件,中国1990年代中期农村滥砍林木、村霸统治乡镇的残酷现实。一个残废的军人转业后做起了护林员,在一天夜里打死几个恶霸,最终被判定为“凶犯”,在医院冤屈而悲凉地死去……(现实中更悲惨,这名护林员被判处死刑)
  3. 《天狗》是一部颇为难得的主旋律佳作,电影以一个伤残军人李天狗担任护林员与当地黑恶势力的斗争为展开。

    退伍伤残军人李天狗被派到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当一名护林员,却频频遭受黑恶势力的攻击和污蔑,人心的险恶让人心寒。也被李天狗守护国家林业奉献一生而感动,即使孤立无援,即使不断被谣言中伤,即使生命一次次受到威胁,他不曾妥协。记得一幕,天狗家被强行断电断水,只能拿微薄的工资花高于市场价好多的价格买可乐做饭洗脸,还被恶人造谣奢侈,真的委屈。

    在导演戚健娴熟的叙事架构下,其不仅有着对环保命题出色的着点,正义与公道的光芒亦变得尤为真实而质朴。 结局还挺主旋律。


  4. 很多时候希望发生战争,激发起中国人就快被遗忘的英雄主义,如果人类只能共患难,那就不要有富贵好了。但毕竟只能是天真的幻想,在梦中都很少出现的。在电影《卧虎》里,吴镇宇跟曾志伟说到他们以前打劫都是劫富,现在这帮年轻人,就会欺负弱小。见义勇为者,七八十年代表彰,90年代呼唤,到了21世纪,被称为傻瓜。如果有英雄,也只能孤独至死。如果有良知若我者,也只在心里鄙视一下那些冷漠围观一个女子被众歹徒拳打脚踢到半死。这虽是一句自嘲的话,可事实不是这样吗?如果我们自己就是围观者中的一员,我们会挺身而出吗?说实话,我不敢保证。

    说了这么多,有些愤世嫉俗、痛心疾首了,这种激动的情绪可不适合影评啊、书评啊之类理性的东西,然而我又实在控制不住自己,因为刚刚看了电影《天狗》。

    军人李天狗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瘸了一条腿,出于对他伤残的考虑,退伍后他被派到泮源村做护林员。这是他们战斗过的地方,这片树林也是他们曾用生命换回来的。刚到村子,全村上下热烈欢迎他们,给他全家——妻子桃花还有儿子——上了三碗水,这是泮源村对客人最高的尊敬,随后还给他们送了各种礼物。然而当李天狗巡逻看到树木被人砍伐后,又把这些礼物都还了回去。村上还有孔氏三兄弟,他们靠着林木成了一方富豪,老大甚至要竞选县长。李天狗在他们设立的鸿门宴上拒绝了合作的要求。不是朋友,就是敌人。从此,全村人民在孔氏兄弟的带头下,一致孤立李天狗,甚至不让他们在全村唯一的井里打水。没有水喝,他只能把积存的几百块钱积蓄拿出来买可乐解渴、做饭、洗脸,而这可乐,也是以高于其他人购买的价格才拿到的。就连曾得到他帮助的一户村民,也不曾给他们一口水喝。

    妻子带着儿子走了。我感到松了一口气,至少他们安全了。孔家兄弟带着一帮人蓄意挑起争端,要置狗子于死地,镜头重新回到了影片开始的画面。狗子被村民团团围住,被打得浑身是血,趴在山坡上,脑中闪过的是当时村民欢迎他们的情景。

    欢迎与棒打都是那么自然,都是为了那片林子。最具戏剧性的,是村长听到孔老三不治而亡立刻变了口气的嘴脸,乡长和村民听到这个消息连尿都舒畅了。地方恶霸上管政府下欺百姓,谁都不敢吭声反抗,不但不反抗,还作了帮凶。英雄李天狗只能一个人战斗,令人窒息的孤独,欲哭无泪的痛苦。最后以暴制暴,用那杆汉阳造射杀了孔家兄弟,村民们愚昧地醒来了。

    这是个令人绝望的年代,没有了英雄,便只剩下一具具空壳,还有让空壳更加可憎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