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再见,我的王后 Les adieux à la reine(2012)

简介:

    故事发生在1789年的法国凡尔赛宫,革命的热潮席卷了整个国家,居住在宫中的王公贵族们成为了革命者们攻击的对象。为了保命,很多人决定逃跑,可是皇后玛丽(黛安·克鲁格 Diane Kruger 饰)却无法放下她高贵的尊严。长久以来,波利内公爵夫人(维吉妮·拉朵嫣 Virgi nie Ledoyen 饰)和玛丽皇后保持了暧昧而又亲密的关系,而这一次,保全波利内公爵夫人的性命则成为了玛丽皇后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

演员:



影评:

  1. 欲扬先抑下,本片从一个皇室女仆的角度看法国大革命前凡尔赛宫内翻云覆雨的变化,听上去很恢宏,但其实它还原历史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也许是因为该片牵扯到的人物太多历史背景又太复杂,而一部电影的时间不足以让其道来种种原委,以至于所以许多细节经不起推敲,许多情节无疾而终。Anyway,导演本来也没打算把它拍成历史正剧,仅其对女仆内心细致入微变化的刻画就足以让我奉上五颗星。

    先介绍下拉波德小姐的内心世界的基调,她的内心无疑是清高的,从其他姑娘们轻浮地找男人厮混而她仍坚守处子之身,到皇室大势已去下人们树倒猢狲散而她仍坚持那一份忠诚,无处不凸显她的与众不同。她内心也深深的渴望通过自己出淤泥不染的品质(包括心灵手巧、博闻强识以及难能可贵的忠诚)得到皇后特殊的礼遇,同样,若能得到法国最尊贵女人的特殊礼遇那么将是对她清高的最佳认可


    影片开始的清晨,拉波德小姐起床奔向皇后寝宫陪读时,她的内心是欣喜的(与其他仆人相比她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为此她还得到了一座专属的金钟)。在皇后面前,一开始她还像个小女孩略带羞涩规规矩矩的,直到皇后不顾身份悬殊开始为她挠痒,种种亲昵的行为在她的内心播下了情愫的种子,从她离开时迈开步子对皇后贴身女仆的絮叨置若罔闻以及喜不自禁的表情就可以看出。

    但是在威尼斯船上听着船夫提及皇后和公爵夫人的风流韵事时,她的内心就激起千层浪了,原来皇后心中早已有另一个非比寻常的她了,可她一直不愿正视这个事实,那一份不甘心和好奇开始滋生。所以后面每当旁人提及公爵夫人的特别身份时,她都会略带气恼的回避话题。

    此时的巴黎开始动乱,巴士底狱被攻陷,凡尔赛宫危在旦夕,国王夜不能寐,不论贵族还是仆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捉鸡,私奔的、顺手牵羊的、伪装潜逃的、大家各有各的打算,这时的拉波德小姐却为她的皇后坐立不安,她用食物贿赂知识渊博先生了解动乱原委,用金钟交换革命现场的一眼,用刺绣换取一线皇室消息...她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了解皇后的现在的处境和安危,连图书馆先生都看出了她的内心越陷越深的情感,即便她矢口否认,他委婉地称她的行为是年轻人常有的(爱)盲目。

    和船夫干柴烈火的时候被皇后一召唤立马将船夫抛之脑后(插播下,这段和船夫看似莫名其妙的激情戏是有由头的,这两人中间的纽带就是公爵夫人。虽说公爵夫人算的上时拉波德小姐的情敌,可是拉波德对她的情感是复杂的,羡慕比嫉妒要多那么一点点,而公爵夫人男女通吃也曾和船夫有过一夜情,拉波德也希望借着与船夫的一夜情证明自己的魅力)。

    抵达皇后寝宫后,看到自己日思夜想那个女人憔悴的面容时,她的内心也一起悲哀,自己爱莫能助恨不得替她受苦,而这样一个大难临头壮烈的基调下看到一个偷拿皇后物品准备背弃主人逃跑的大女仆时,她毫不掩藏自己的鄙夷的眼神。她内心恨自己的无力,在皇后最无助的时候自己无能为力。

    在皇后要求和她单独交谈时,她是受宠若惊且无比骄傲着,她想,自己在皇后心中还是有那么些不一样的。当皇后开始倾吐拉拉心声时,她心领神会的笑着体会着,她虽知皇后心里爱着别人,当听到那个人名字的时候她还是有点难过和不甘的,可看着心爱的皇后备受折磨,她便请命去请自己的情敌来和自己的爱人作伴(多么纠结的内心世界啊)。

    领着皇后的神圣旨意,她迈开步子勇往直前,直到站到公爵夫人的床边,她的醋意蔓延好奇心滋生,她嫉妒这个女人同时又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征服了她的皇后,她怀着扭曲的心态掀开了熟睡中公爵夫人的被单,窥视这个女人的胴体。

    回去复命时,却发现皇后在乎却是逃亡的事情,并嘲讽她的办事能力。她对皇后专注的爱以及掩藏这份感情的苦闷,在这一瞬间伴着委屈的泪水淌下,相比其他人其他事,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卑微,现实如同梦魇般缠绕着她。

    凡尔赛宫朝不保夕,皇室成员列席政府会议,她在人群中地注目着皇后试图窥探出究竟。此时公爵夫人以一抹鲜亮的绿装穿过人群走向皇后,两人默契的相拥忘我的亲昵,全场鸦雀无声,拉波德小姐的内心却惊涛骇浪,在皇后的世界,她如同局外人一般,她也终于正视了皇后和公爵夫人相好的事实。

    在皇后的更衣室,她忍不住的停下脚步,满眼同情和悲伤的看着这个女人(很明显拉波德小姐对皇后的关心远胜过法国大革命对自己的震撼),竖着耳朵偷听皇后和公爵夫人的私密话。她为皇后多情换来的薄情不值。眼见国王被要挟出城谈判,贵族们各自打算无人在乎皇室存亡,皇后的脆弱无助让她越发坚定了守护皇后追随皇后的信念。

    她路过公爵夫人的房间时,对情敌的好奇心让她忍不住再次窥探,而公爵夫人乔装成女仆准备前往瑞士的行径使得她在拉波德小姐心中的形象坍塌,她想,贪生怕死的公爵夫人不配做皇后的情人。

    她再次被召唤进皇后的卧室,贴身女仆早已知道皇后的打算,她终究不忍心对皇后忠心耿耿的拉波德落得如此下场,善意的提醒换来的还是波拉德的坚毅,知她心思,便只好作罢。那朵大理花,在这个苍凉的年代显得尤为灿烂,深受皇后喜爱,对拉波德而已,这朵花却意味深长,好似她们的定情信物,皇后得来这朵花灵感的时候正是她陪伴在身旁,也正是她情愫萌发的时候,于是乎,刺绣在她饱含深情的一针一线中完成了,即便成品打着别人的名号,她内心却是满足的。
    皇后跟她提到致辞提到自己的顾虑和没人能懂时,拉波德小姐却是感同身受的,但皇后永远感受不到,这时的皇后只惦念着公爵夫人。

    于是乎高潮到了,皇后为了自己的情人开始摆布拉波德小姐的命运,以她为公爵夫人的替身,必要的时候替公爵夫人去死,短短几句话,对拉波德小姐的打击是致命的。试想一下,你爱的人命令你替你的情敌去死,换做是谁都会崩溃的。拉波德小姐在此崩溃的不仅仅是情感,还有她的人生观价值观,她的清高建立在皇后的礼遇上,她的精神也寄托在对皇后的追随上,皇后在她心中曾是如此的高贵如此的刚正不阿,公爵夫人的不堪嘴脸刚刚被她认清此刻她却要为这个自己都瞧不起的人去死。拉波德不甘,她语言的反抗却被皇后的暴脾气堵回去了(皇后的bitch脸开始彰显了,“让你去死是因为你够格”这也忒伤人了吧)。她不想再反抗了,以她清高的个性她完全可以拒绝这个伤自尊的要求,她不拒绝也不是因为皇后的淫威(皇室都不保了,皇后权威扫地,完全可以拍屁股走人),她默默的接受是因为她的三观毁了,她绝望了,她看不到继续坚持下去的希望。换衣那段尤为精彩,捂住私处的羞涩的少女在皇后目光投来的时候松开了双手,傲视着皇后,皇后眼神中确有被其青春洋溢的体态惊艳被其气势压倒的成分略过。这时的拉波德气场peak了,当一个人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她就什么都不怕了。皇后见着她胴体的时候也许心动了,临别意味深长的一吻来得太晚,再也激不起拉波德内心的一丝涟漪了。

    离宫的马车上,拉波德小姐神态轻松,那是一种由内到外的释放,她放下了,不再有虐恋情感的负荷。她不顾安危抛头露脸朝路人挥手致意,她已然将自己的性命弃之于不顾,即使招来叛党也不过是一死,说不定还能拉公爵夫人陪葬,也许这么一死反而能被皇后铭记让其忏悔,但怎样都不重要了。离开凡尔赛宫,离开皇后,她再也不是谁的谁了。最哀莫过于心死也不过如此吧。

    后记:阅片无数从未写过影评,一直觉得有些想法留在心里就是了。此片也不算特别出奇,为其撰赋只是觉得它不应该deserve这样一个低分,算是抱个不平吧,没想到一口气写了介么多,希望大家不要因为评分低就错过这样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电影。
    不过抱着看拉拉来看此片的人可以散去了,除了两个naked镜头,尺度很小。内心戏还是值得揣摩的,让我惊异的是,异性的暗恋、虐恋、三角恋放在同性恋的世界里套路是一样一样滴。
  2. 看了这片儿,简要写写玛丽王后的三个女性朋友。

    这部片子里出现的主要是康庞夫人和波里涅克夫人。

    康庞夫人最开始时,是路易十五那几个女儿身边的侍读女官。玛丽在王太子妃时代,因为喜爱她的温柔美丽,就把康庞夫人从老公主身边要了过来,专门陪伴自己。
    最开始,康庞夫人是仅次于诺伊艾莱夫人的第二侍从女官,后来独当一面。她对玛丽王后可以说是忠诚不二。王后身死,康庞夫人的余生都用来缅怀她,并且写下了至今广为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学者引用的《康庞夫人回忆录》。

    波里涅克夫人,看过池田理代子的《凡尔赛玫瑰》漫画的读者,肯定都觉得这个女人工于心计,利用王后的权势为家族牟取不当得利益。利益倒确实是不当得的,这点没冤枉她,不过说波里涅克夫人工于心计还真错了,她是个凡尔赛宫里少有的没心眼的女人。满足于舒适的享受和情人的爱慕,无知地被她丈夫的家族利用。
    但说起这位夫人对于玛丽王后的感情,我认为她的友情的确是真挚的。她离开凡尔赛,是受到家族的逼迫,她曾经弱弱地抗议说自己想留在王后身边,结果这份抗议也因为懦弱温柔的性格而没有取得成功。倒是王后力劝她必须离开,说是如果看到挚友受到伤害,自己无论如何无法心安。
    后来波里涅克夫人逃到奥地利,于1793年也就是王后被斩首那年病逝。据身边人回忆,她的余生都在为背叛王后而后悔自责。
    波里涅克夫人的墓志铭上写着这样一行字:“死于忧伤。”

    最后想说说朗巴尔亲王夫人。
    这位夫人,应该是玛丽王后身边几位闺蜜中我最喜欢的一位。
    她原本出身不高,但因为嫁的不错,成了亲王夫人。按照法国宫廷礼仪规定,可以为王后在小起身时传递衬衣的女性,必须是亲王夫人级别的,所以朗巴尔夫人也就这样到了王后身边,当时玛丽还是太子妃。她出现在凡尔赛宫廷,还曾经引起过贵族们的不满,因为她娘家身份不高。不管怎么说,朗巴尔夫人在当时的法国,的确是话题人物,以讲究穿戴出名,走在时尚前列。巴黎流行服饰的宣传小册子里,多拿她的画像做招徕,其名气可想而知。
    朗巴尔夫人也是走温柔路线的(这三位闺蜜都属于温柔型),虽然波里涅克夫人后来居上,但朗巴尔夫人始终是玛丽深深信任的人。
    如果说朗巴尔夫人身上有什么吸引我的地方,应该是她的笃定和勇敢。疾风识劲草,这一点在革命爆发时尤为突出。朗巴尔夫人是第一批逃离法国的贵族,她逃到了英国,可以说已经脱离了危险。但是她最终决定返回法国,家人都劝阻她,说法国已经乱到只要是贵族,都无法被保护人身安全的地步。朗巴尔夫人回答说,她不能丢下自己的朋友不管。于是她回去了,被bao民捉住。那些人逼她发誓,反对国王和王后,支持革命,否则就要杀了她。长矛亮在眼前,这位一贯温柔的女性声色严厉地怒斥道:“喝!你们这些无耻之徒!”bao民们于是杀死她,将她的头颅挑在矛尖上给玛丽王后看……按照茨威格传记的记载,王后应该是看到了。
    不管如何,朗巴尔夫人,玛丽王后最忠诚的女友,用生命证明了自己对她的友谊。

    只是写些事情吧。
    这部电影的拍摄角度是好的:一个平凡侍女,见证了自己偶像的坍塌。
    但为了突出这个坍塌,把玛丽王后、波里涅克夫人,都塑造得很刻板,很失真,这不能不说是点小遗憾。

    玛丽王后的朋友其实真心不少,除了以上的三个,还有阿克塞尔·冯·费森——他是王后的情人,并且冒着生命危险策划王后的逃亡,后来王后被囚禁,他也躲过重重守卫到牢里去看她。
    我相信,同气相求:一个人的挚友是什么样子,他就是什么样的人,否则不可能吸引来这些朋友。王后煊赫时,身边固然有一大群趋炎附势之徒,但当她失势后,仍旧留在她身边的朋友,无一不在用行动表达着自己对朋友的忠诚。

    这一切,同愚忠无关。
  3. 文/喻鸣 风貌—— 物欲横流的凡尔赛,与索菲亚•科波拉导筒下酥风醉骨、纤云环绕的法国宫廷相比,这一版的美工艺设显得有些寒酸落魄,皇宫上至王亲大臣,下至卫兵宫女,无不是胆战心惊走仓皇,有通行证有门路的贵族携家潜逃,消息闭塞又无枝可依的奴仆藏私揩油,大厦将倾,这才是大革命爆发前腐朽皇廷的真实写照,而不是《绝代艳后》那样照常纸醉金迷偷情斗气。当然,人们多少会因为索菲亚的大神老爹而菲薄她的才华,《在别处》自不必说,《绝代艳后》的故事切面也算另辟蹊径,但似乎并没有什么留有余味之处,人物与故事反倒没有那些绮丽到极致的古装华服来的印象深刻。 而本片可以抛开花红柳绿的布景和服装,心无旁骛地刻画着几个宫廷女人,内心戏处理得很饱满。但看完感觉很怪异,一种后劲不足的感觉,经人提醒才知是因为主角被置于旁观者的位置,无法推动情节发展,纵然权势如皇后,也是一副“无人谁会凭栏意”的凌弱形象,被动的她反而比不上那位带着觊觎已久的金钟和瑞士士兵私奔的女仆。基于这样的人物设置,观众的投入感自然大打折扣。这样一部描写法国大革命和玛丽皇后私生活的宫廷女人大戏竟然拍出了文艺片的气质,真是可怜了宫廷、丑闻、暴乱和虐恋等一帮商业元素,不得不感叹编导太举重若轻了。 人物—— 玛丽皇后不是女主角,笔墨不多,却是电影的灵魂人物,她的形象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片子的成败,戴安•克鲁格的表演很具突破性,尤其是皇室成员惯性的头部颤动,表现很到位,这个经常演好莱坞电影的德国超模法语讲得也很溜。有一个有关皇后的细节不错:说书人奇痒难忍(话说我看她强迫症一样乱抓,止不住想递给她一瓶隆力奇蚊不叮),若她遇上一位性格乖张、不容冒犯的主子,不死也得治一个大不敬的罪。但希朵妮不仅享受了花梨木精油,伤口还得到了玛丽皇后的亲手揉搓。卿本心善,奈何入错豪门,但也是这样的细节让人相信这样的皇后真的可以在上刑场时对被踩的刽子手说一声抱歉。 女主面瘫,好像历来如此,不管是《碟中谍4》开场的冷面女杀手,还是《午夜巴黎》的卖画姑娘……但希朵妮是一个内心火热但表面孤傲的人,对待皇后这样一个个高高在上的爱慕对象,面瘫是演员最能表现“爱在心口难开”的方式了吧。蕾雅•赛杜表情不足,但身材姣好,镜头总是有意无意地扫过她傲人的胸部,尤其是最后强制脱衣服的段落,胴体毕现。 皇室政权朝不保夕,希朵妮完全可以和同伴一样,卷两件值钱的玩意儿逃到宫外,却满心“我要陪着皇后”。最后的见面,认识到被抛弃的那一刻,希朵妮终于在言语上开始反抗,“你要我当诱饵?”皇后虚伪的嘴脸开始显露:“这种丑陋字眼不该从你漂亮的嘴里说出。”“让你去做是因为你够格。”习惯高高在上的皇族,大难临头依旧改不了操控他人命运的个性。看到那一段突然想起《九州•华胥引》里十三月被容垣“抛弃”时那句绝望的话语:你们这样的贵族,哪里能懂得人心的可贵? 爱一个人真的可以卑微到尘埃里啊,所以心甘情愿被心心念念的女神祭出当活靶子,只为保护那个被暴民深恶痛绝却被皇后宠爱的妖妇。希朵妮就像她挑灯夜绣的大丽花,光华照人,不能长于泥土,却被囿于锦锻,“充满情感”,其由来却终不为对方所知。 “要是没有皇后,我就变得一文不名” “我是皇后的说书人,听从皇后的命令,很快的,我将离开凡尔赛,很快的,我将一文不名。” Farewell, My Queen。

  4. 革命总是那么出人意料地迅捷而至,往往在人们想不到之时,在歌舞升平之时,它就异常暴烈地出现了。

    当法国王室还在凡尔赛宫内花天酒地之时,革命就已在巴黎的巴士底狱发生了,而且很快就将熊熊大火燃烧到了宫墙之外。法国电影《再见,我的皇后》就从一个崭新的视角,给我们展现着革命发生前后几天,凡尔赛宫廷内的历史场景。让人惊奇的是,宫廷里歌舞升平的场景与革命临门时乱哄哄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种极端的状况,只在一夜之间转换。

    法王路易十六和剧中的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他们在革命发生之前感觉到他们正坐在火山口上了吗?似乎没有。路易十六白天打猎,晚上吃肉庆功,在当天的日记上记录“今日无事”,而电影中皇后还在悠闲地让女侍拉伯德念书,还沉溺于与波利内公爵夫人似有还无的恋情之中,大群的贵族仍呆在凡尔赛的宫殿里勾心斗角。要是没有攻占巴士底狱的枪声,没有那些起义市民的逼近,他们决不会相信七月十四日这一天是个重要的日子,是个足以改变法国及世界面貌的日子。

    当然,无论他们如何的迟钝,仍会感觉到法国社会充满着不安的气息,仇恨的情绪也已经在民间弥漫。但他们总是不愿意承认,革命会在这个时候发生,自己的人头会成为革命的祭旗物。但就如电影中所说:“马吉斯老爵长年关在宫里,只以为宫中的生活最安稳。光是每周看见国王通过走廊两次,他就以为国泰民安。”不光是马吉斯老爵,凡尔赛宫廷里的所有有权势者,均是这样的想法。他们屏蔽掉自己不想看到的一切信息,相信着自己的仁慈,也相信着自己的强大。其实,宫中的侍者侍女们,他们对于现实认识得更清楚些。“革命已经成形,帝制强权将要瓦解,这种情势已经挡不住了。”

    路易十六在电影中并非主角,他只出场几个镜头,是这部三个女人戏里的跑龙套者,但却是电影中最无法忽视的人。这是亡国之君,那句被喻为最荒淫无耻的话,就被安在了他的名下:“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也与我无关。”(但也有很多人认为,此话并非他所说)。他疏理国政,外号“锁匠”,醉心于修锁(与中国的明熹宗醉心于木匠一样),同时又纵容皇后及贵族们挥霍无度。当革命发生之时,他竟然在打猎。这一切,当然可将其称为坏国王了。其实,从历史来看,路易十六并非最差的君主,法国社会的痼疾,早已是积重难返。客观而言,路易十六当政时期,绝非法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王朝已经迈出了艰难的改革步伐,民众已经拥有初步的权利。

    电影中我们也可看到,当知道革命发生之时,路易十六还是一个相当有承担的统治者。他说他讨厌暴力,希望一切能够和平落幕。他拒绝化装逃走,独自去巴黎,面对妻子他会被革命分子杀害的警告,他却说这是他的职责。但历史没有给他更多的机会,他仍成为法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走上断头台的国王。托克维尔在总结法国大革命时,曾说,革命往往不是发生于控制最严酷、人民生活最悲惨之时,反而是发生在统治已经松动,改革正在试图进行之时。历史的欠账总得有人承担,总得以人头去抚平革命者的愤怒。如果路易十六觉得自己很冤,他也只能去痛恨此前的太阳王及路易十五,正是他们对于民间改革呼声的忽视,才导致了今日的局面。本来只是权利的让渡与交换,最后演变成人头滚落与血流成河,这是谁也不愿见到的情况,却是真实地出现在十八世纪末的法国。

    电影中的主角是玛丽皇后。这位来自奥地利的公主,美丽、高傲又极富教养,最后成了第一位被砍下头颅的皇后。当她走上断头台之时,踩了刽子手的脚,她连声道歉: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同时,安托瓦内特又是一个极尽奢华花费无度的女人,宠幸着众多的贵妇,带动起整个宫廷的奢靡之风。她的行为,以及她的外国身份,让法国的普通民众视其为祸水。在起义市民提交的必须上断头台的286名贵族名单中,她名列第一。安托瓦内特对于皇后的职位并不喜欢,她生于宫廷之中,却无法选择她的职业,她只能成为皇后,并站在她并不愿意站的地方,承担着历史的责任。她如此评价奥地利女王,女王说过,她作为女王一生中只有一天是快乐的。其实,她本人亦是如此。她说:“因为我是法国皇后....这个头衔让我惊恐万分,无时不提醒着我,我就像囚犯一样。”安托瓦内特如同她丈夫一样,并非历史上最坏之皇后,至少她知道自己的职责,也有着自己的承担。她并非坏得革命一定要砍她的头,只是她作为皇后,革命需要借她的人头一用。好在她上断头台时如此地镇静,最后给她的人生描上了精彩的一笔。

    当革命逼近之时,在凡尔赛宫廷之中,仍然保持着镇静牢记着自己责任的,似乎只有皇帝与皇后。那些不可一世的贵族,那些作威作福的老爷们,平时穷奢极欲飞扬跋扈,此时早已慌成一团。有的在王宫中上吊自杀;有的当听说断头台上的名单上有自己时,吓得当场晕倒;更多的则是忘了自己的职责,也忘了时时挂在嘴边的祖国,在死亡面前还是视财如命,拚命地收拾着金银细软,化妆成他们所看不起的下等人逃跑。路易十六与玛丽皇后在暴力之前的冷静,也让我们想起现代的很多独裁者,从萨达姆到卡扎菲,平时骄横无比,然而一旦革命来临,却全然忘记了自己承担,化妆逃跑的,跪地求饶的,丑态百出,连死都少了份尊严。相比路易十六夫妇,差距何止千万里。有人说过,皇帝与后来的独裁者不一样,他们是将整个家族与自己身家性命,与这个国家的命运捆绑在一起,他们无法带着钱财逃命,他们只能随着他们的王朝一起灭亡。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但却得选择这样的结果。

    革命,对于革命双方来说,均不是一个最优选择。只有在革命发生之后,只有在血淋淋的暴力之后,大家才会觉得原来双方都可以相互妥协,各自朝后退一步,也不会落下这么多的人头,牺牲这么多的生命,引起社会这么大的动荡,给整个民族留下这么大的阴影。但处于当时的情境之中,似乎谁都不会主动后撤一点。暴动的底层群众,想着的是只有彻底铲除这样的制度,只有向那些曾经作威作福人追讨,革命才算是成功。而当权一方似乎总是自信满满,且对于已经临近的革命后知后觉,殊不知浇满燃油的木柴已经铺就,就在等待一粒火星。他们总是贪婪而不知满足,漠视着人民的痛苦与呼声。即使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仍然不愿意放弃星点权力。这样互不的结果,最后只能导致革命的发生。在电影中,路易十六说:“人民不只要面包,还要求权力。竟然要求要权力,对我来说,这无异是一种诅咒。”这确实是当权者的心理。他们以为,只要让人民吃饱喝足,就已是莫大的功劳。至于权力?那是禁脔,岂容你们染指?

    在法国,革命终究是发生了,而且以那么暴烈的方式。当时法国对立的双方,从路易十六及众多贵族们,到所有的底层民众,其实均是输家,几十近百年的血雨腥风与社会动荡,让几代人饱受苦难。唯一的赢家就是法国国家及人民的未来,大革命摧枯拉朽般地革新除旧,导致了民主法国的诞生。当代法国人会感激他们前辈的付出,不幸生于那个时代的人,则只有承受这种历史的宿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