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我的白大褂(2020)

我的白大褂(2020)

导演: 陈磊 史榕 陈丽萍 陈叶 陈奕斌

编剧: 梁泷予 邱蒙

主演: 蔡婉娜 潘正龙 林平娜 周芷伊 郭燕华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20-03-27(中国大陆)

集数: 10 单集片长: 50分钟 豆瓣评分:7.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我的白大褂》是由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和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出品的,全国首档医生观察纪实节目。以深圳市人民医院为拍摄主场,通过非虚拟剧的全新形态,首次聚焦年轻的90后“规培医生”。真实呈现5名规培医生,在医院从入培、轮转学习到出培的成长过程。节目打破传统纪录片的沉闷,从职场真人 秀的年轻视角进行拍摄,生动呈现年轻医生的成长故事。节目致力于在全社会普及就诊和医疗知识,增进医患双方的信任与理解,希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医疗事业中。同时,借助“规培医生”、资深医生和病患家属之间的互动,展现作为全国首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之一的深圳,在改革当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演员:



影评:

  1. 本人医学研究生在读,看了第一集,场景和主角选的都挺好的。

    超声科轮转到急诊科的女医生,刚入科就碰到了抢救,一个小时前还活蹦乱跳的人就这样在医务人员和生的意识下离去了。看到她蹲在走廊上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起自己第一次做死亡心电图的场景。当时轮转到ICU,一位女患者上午上班的时候生命体征还没多大问题,下午开始抢救,傍晚心跳停止,为了拉出直线,还要把没来得及关掉的呼吸机停了。那一天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看看带教老师,疲惫中带着遗憾,还要去跟患者家属交流。一开始我不敢去给亡者做心电图,可是老师们一副习以为常的样子,我只能五味杂陈地来到亡者身边,磨磨唧唧地接上电极。这可能是我一生都不会忘的记忆吧。

    所以我挺能理解她的,如何面对病人的死亡,可能是每个医生的必修课。

    胸外科郭医生,简直不能太真实。作为研究生毕业的规培人员,他能使唤的可能只有实习同学了。表面上光鲜亮丽,实际又忙又累,要适应主任的节奏,上完手术补病历,下班后可能还要看论文。

    最真实的是主任,是不是每个医院的胸外科主任脾气都不咋好?还有上台后的暴脾气,绝对是小郭胸腔镜没扶好给气的。再来一句"肌松",就更真实了。

    口腔科轮转到儿牙。从最初的害怕到最后的接受,也是在成长啊。但是她可能有点过于急躁,刚入科室,应该先跟前辈学习经验,再作出自己的判断,重要的还是学习技能而不是怎么哄孩子。不过医生就是这样,即使不喜欢,也只能勇敢地向前冲。最羡慕的是她的带教老师,这是什么神仙老师,怎么这么温柔又体贴,我实习的时候咋没碰到?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般不会在老师面前哭,我们选择回到宿舍后默默流泪。她可能是真的着急了,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才哭的吧。

    急诊科的美女小姐姐。医生的无奈莫过于此吧,不是医术不行,而是条件限制。这就要反思一下国家医保政策了,跨省医保改如何改革?

    这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小姐姐,有处方权,技术也过硬,如果有新来的规培生,应该会让她帮忙教吧。没有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医学生很尴尬,不能独立值班,不能开检查单等一系列限制。

    总体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大家对规培政策有很多异议,但不得不承认,规培本身是个好政策,怎样将它落实才是最重要的

    科普的医学知识狠到位,剪辑和配音都不错,自己说这些话才能产生共鸣。

    说说不足:背景介绍不详细。规培政策出台以后,很多已经在临床上工作的医生也只能从头开始规培,他们的水平跟刚入临床的毕业生是不一样的。

    住宿待遇没有太多。可能是我还没看完吧,规培各省待遇不同,最基本饿不着,但是独立养家应该不行。规培生是否有五险一金?在职规培和本院规培有何不同?

    第二集

    这个抢救场景,似曾相识。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镇静,临危不乱,主任看似着急却有条不紊地指挥。各部分协调合作,以最快的速度做好应做的事情,就是为抢救多争取了一分时间。手术室好像一下子变小了,挤满了医生和护士,一个新手在此时很容易迷茫,不知道干啥,心跳加速而不知所措。一般这种情况下,我都会目光紧随上级,上级就是镇定剂。

    急救最考验基本功了,一个医生的水平在此时体现得淋漓尽致。多方努力换来了最后的成功,松下一口气,还要继续手术。

    查房标配,主治+规培+实习同学

    规培生的尴尬就是,好像已经是医生了,但最关键的时候并不能如我所愿,冲锋向前,因为我们水平不够。两位支援三院的姑娘,虽然业务不熟,也在尽力做好。这段特殊的经历,可能是从医生涯最难忘的。从面对面谈话,变成电话沟通,如何跟患者沟通成为了比治病更重要的事。医者,医其心也。

    得到肯定后

    复工与肺炎,这个老师说得太好了,只要用心做,哪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医生的成就感来源于患者出院之后不忘跟你说声谢谢,这句谢谢缓解了一切疲惫,也带来了继续前行的动力。年前的患者伤医案让很多医学生寒心,这次疫情,这么多温暖的故事,让医患关系看到了和谐的曙光。

    很多患者喜欢听精确的数字,但是所有的医生都不敢打保票。生命面前,哪有什么百分之百确定的事,更何况每个人对药物手术的敏感性都不同。救,还有一线希望,放弃就只有一条死路。这就是术前谈话的目的,医生尽力,患者理解,不要质疑,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科普有心了

    第三集

    麻醉小潘隆重登场。这走路的姿势,这手足无措的样子,这不安分的小手,这飘忽不定的眼神,不就是临床新手最熟悉的模样吗?还好小潘有个好师兄叫小郭。

    麻醉的的发展对外科来说是里程碑式的,从清醒到熟睡,从疼痛到无痛,从局限于手术间到围手术期,麻醉让“刮骨疗伤”成为真正的历史。

    节目组找麻醉科规培小萌新,就是对麻醉医生最大的尊重。未来的麻醉医生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像不像术前访视的你我他

    此胸外科主任仿佛在发光,能主动了解麻醉相关知识并尊重麻醉医生,而不是一味地叫肌松,要求膨肺吸痰催进度。果然和其他外科那些自以为是的老师不一样,再次留下激动的泪水。

    麻醉的发展历史造就了其尴尬的地位,把外科发展史比作中华文明史,那麻醉的历史就好比美国的独立史。很久之前,没有麻醉本科专业,现在年资高麻醉医生,大部分是临床各个专业转来的,我记得有个老师说,以前门槛低,连打扫卫生的大叔都能当麻醉医生。后来部分学校开展了麻醉本科专业,麻醉从二级学科成为一级学科,麻醉医生的培养也越来越规范化,目前基本和临床一样。老师说麻醉科现在的地位都是前辈们一步一个脚印,用实力争取来的,所以我们后辈也要尽力去维护。

    他在发光

    不怕老师找你聊天,就怕他突然提问,学霸和学渣的差别就在那最普通的一问一答中

    此刻只悔自己没看书

    小郭对麻醉的理解很到位,麻醉确实是外科中的内科,只有平稳,安静的麻醉,才有高效,顺利的手术,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

    这个麻醉,我实习的半年都没见识过!小潘真是赚到了!保留自主呼吸极大地提高了病人的安全性,神经阻滞也能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有助于术后肺功能的快速恢复

    主任还是主任
    底层人员送病人,是本人了
    小潘你是不是打结考试不及格

    其她几位医生都在慢慢积累经验,口腔科小姐姐真的是看得见的成长。

    这家医院的带教老师真是太好了,温柔耐心,不失风趣,又医德高尚。

    第四集

    医院恢复正常工作,忙碌的节奏回来了。

    提问的意义在于,记忆力会火箭般增长。还记得老师课上说,现在回头看看书,发现临床上学到的都是书本上早就讲过的,不论是细节还是术式,看教科书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答不上来或许会尴尬,但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再忘记,最终都会成长为“行走的蓝色生死恋”

    这家人真是乐观理智的典范,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该就医的时候绝不犹豫,在医院也能找到乐趣来排解苦闷,躺在手术台上还能想着数无影灯的个数。这样的生活态度令人敬佩,也给儿子做出了最好的榜样。

    时间酿造的感情

    妻子开玩笑似的撒娇,告诉丈夫自己的得意之作,却隐瞒下劳累的经过,丈夫什么都不说,却在心里感谢,这一眼就是爱情本来的模样啊

    第五集

    虽然眼中的泪水还没干,紧张的心情还没褪去,却依旧听爸爸的话,诚恳地说着谢谢,一句谢谢抵过千言万语

    女儿的认可是最大的动力

    这一集更多的讲医生的无奈,医生治病,最大的选择权还是在患者自己身上。尽力安慰,耐心分析,权衡利弊,却无法帮你做决定

    建议终究是建议,患者依旧掌握着最大的选择权

    张文宏医生说专家们开会都是吵着开的,看似剑拔弩张,实际都是以病人为中心,这种多学科会诊非常难得,书本上都是死知识,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一样,在讨论中细化,全面掌握患者的情况,尽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这次疫情期间不知道主任们开了多少会,才能将重症患者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仁医大德就是如此

    解决完重大难题,坐在一起歇歇因站立太久而僵硬的腿,回味一下手术的成功之处,再调侃一下金字塔最低端的小潘,也算是最大的放松了。和主任一起吃饭,这么和谐的氛围,真是想也不敢想的。中午吃手术餐的时候,只要见到主任,我绝对躲得远远的,就算离得近,也是大气也不敢出的。

    不得不说,这个主任的温柔超乎了我的想象,小潘镜子没扶好,没有应得的劈脸痛骂,而是耐心地教导!还记得某普外科主任,对着他的研究生:你扶镜子,手术时间至少延长半小时!然后就是,电一下,骂一句,不得不佩服他的研究生,这得有多强的心理抗压能力。

    一般情况下,是不能给家人看病的,但是这个小姐姐的技术,给了她足够的信心。

  2. 假大空:带教老师都是和蔼可亲,乐于教授技能的,规培生是有时间多跑病房而不用花大量时间整病例的,甚至对患者亲切到打的去批发市场买动漫贴纸。

    规培过程会出现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比如上级医生只让干活不教东西,甚至借辱骂学生来缓解工作压力,规培业务繁忙却待遇差,患者态度无理。影片选择性忽略这些问题,将理论上可以解决的现实矛盾“上升”至无需解决的道德制高点:医生都具有同理心,面对患者痛苦和死亡的无力而产生的共鸣让他们痛苦。这种做法太卑鄙了 。

    国产纪录片的通病:直接把镜头对准走廊上哭泣的人,甚至给一个特写镜头。情感过于直白就会变得虚伪和过于功利。真实的情感会披上一层纱,而观众也能轻易透过面纱看到真面目。

  3. 2020年3月27日,《我的白大褂》在深圳卫视开播,讲述一群刚从医学院毕业的规培医生的故事。可能很多医疗圈外的人并不懂什么是“规培医生”。在这部纪录片开篇,就先给大家科普了一下“规培医师”的概念。

    2014年起,国家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医学毕业生开始到国家认定的培训基地(也就是医院)进行3年的住院医师系统化、规范化培训,成为“规培医生”。

    去年冬天,我追过一个观察类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讲述律政“菜鸟”们的实习故事,当时就想有没有讲述我们医生“初哥”如何在“挨骂”中成长的观察类节目。看完《我的白大褂》前期宣传的文案,就决定无论有多忙都要追更这个节目。我追更两期后,不禁大呼,这个节目太有意义了,带你了解真实的青年医生成长之路,不是美剧《实习医生格蕾》,也不是你看过的诸如《心术》一类的国产医疗剧。

    《我的白大褂》宣传海报,摘自豆瓣图片库

    节目之外,我想很多人忽略了一个群体——青年中医医生。青年中医医生是如何成长的呢?

    我就是个青年中医医生,相比很多西医青年医生,可能外界对我们更加不了解。其实我们和西医青年医生的成长之路,有很多共性,在共性之外还有一些特别之处。我说一下我自己的“规培之路”。

    我与很多中医学生相比,选了一条有点不同的“规培之路”。大部分中医学生毕业后,会选择一家中医院规培轮转,而我选择了一家西医院。很多人都会问我,你一个中医为什么要去西医院轮转?

    因为我本硕八年都待在中医的圈子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想到西医的圈子里去看,他们怎么看中医,我也想冷静地看中医的优势在哪里。在我看来,无论中医西医,不分中医西医,能治好人和病的,才是医之大者。

    我轮转的第一科是心内科。来这样一个我从未涉足、貌似中医也不占什么优势的科室,有点忐忑。作为学医的,我很惭愧,心脏体格检查不会,心电图也看不明白,水平可能还不如科室里的实习生。思维转变也是个问题,我看到患者首先想到的是,能开什么方子。

    第一次科室聚餐,有幸坐在了主任旁边,可以和主任深入交流,主任得知我是学中医的,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科室是做射频消融的,心律失常中的“室上速”射频消融的手术成功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九。你们中医应该统称这类疾病为心悸,我们的患者在中医院的诊断常是心脾两虚型,难道我们两三个手术过后,他们的心脾就不虚了?

    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应这个问题,到现在我也回应不出这个问题,这就是思维方式的碰撞吧。

    第一次周末24小时值班后,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一天一夜的努力,96岁老爷子终于生命体征平稳了。”那天晚上我学到的比几个月看书学的都多,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独立处理过危重情况。我的初中语文老师,至今都很关心我的学业。她问我,是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吗?我回答她,用的是纯西医的方法。她又接着问了我一个问题,现在很多中医三甲医院都在西医化的原因是网上说的中药不给力吗?

    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我这些年遇到的很多误解。很多人认为中医的三甲医院,就是吃中药,做针灸,做理疗,做推拿。但是我所看见的,很多中医院都已经西医化。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不做评论。就像我前文所说,为什么要将中医、西医标签化呢?还有朋友知道我是学中医的,会问我,你为啥还用听诊器呢?看见我在看西医类的书籍,会问一句,你不是学中医的吗?怎么还看这些书?朋友,我该怎么跟你解释这些问题呢?我最想说的是,医者应该不分中医西医,治病救人,悬壶济世才是我们最初的理想。没有那么多的标签,也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治人治病的本领最重要。

    我在西医院轮转了两年,学到了很多知识,看见了医院里的悲欢离合。

    2019年3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位学长,集结我们一群刚出医学院的青年医生想要写一本书,讲述医学生的成长之路。想要写这本书的初心是,通过这本书,为高中生及家长提供客观、系统、深入的医学教育通识,并通过客观展示医生的培养现状、工作现状,降低高中生选择医疗专业的迷茫,吸纳更合适,而不是分数更高的学生进入医疗行业。

    看到《我的白大褂》,我觉得这个节目的愿景应该更大,不仅带你了解本土医生真实的成长之路,也想增强医患之间的了解。每一个青年医生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期间,需要师长的谆谆教导,也需要患者的理解和信任。

    这个节目,我会继续追更下去,并且推荐给更多人,让大家了解青年医生的成长之路。我喜欢苏轼的一句诗,“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乐更无方”,心安即乐,再无他方。对我们青年医生而言,不负青春凌云梦,別时愿记来时路。

    2020年4月6日星期一

  4. 最近看了一部医学纪实片《我的白大褂》。讲的是一批年轻医生的临床成长纪实,片中都是真实的临床案例,而且豆瓣评分很高,今天想分享给大家。在平淡的生活中,或许好多人早已无感,身在福中不知福。总是抱怨生活不如意,不珍惜过着的每一天。那么更有必要看看这部纪实片,让你重新认识为什么说平安是福。

    片中,有的人愿意卖房救一家四口的命。

    有的人害怕钱财两空,纠结是否要欠债赌命。

    有的人关心治疗费用,胜过治疗方案……

    要钱还是要命?

    这道选择题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旁人看来,当然要先保命,但是当你真的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时,你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下面分享两个片中真实的故事,一天夜里,急诊室来了一位因吃了很多黄豆引发急剧胸痛的患者。

    当医生在排查病因时,发现患者两侧脚压不对称,立即诊断为凶险的主动脉夹层出血,随即下了病危通知。

    医生:“这个病要马上手术,死亡率63%,不一定能救得过来。”

    患者家属:“这个病需要花多少钱?”

    医生:“至少三十万。”

    死亡率63%,远大于生存率,还至少要花30万。

    救人吧,这钱铁定要花出去,但有63%的可能人财两空;不救吧,人很快就会没了……

    到底救还是不救?

    本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胸痛,竟要马上为老公的生死做决定,突然的变化让王女士猝不及防,陷入痛苦的纠结中。

    “那他要保命,大概有几成把握能活下来?”王女士对于成功率的追问,无非是想从医生那获取一丝丝花钱能把人救下来的底气。

    但这也是医生最难回答的问题,因为63%的死亡率是针对过往病例的统计,但具体到某个人是不能确定的。

    不救人肯定没了,救就还有一线希望。

    生和死这个大命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并不会去考虑,当需要马上做选择时,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像王女士一样被打懵了。

    救命谁都想,可前提是自己花不花得起这个钱?

    会不会最后人财两空,自己还要负债累累?

    王女士一家是幸运的,最后手术成功了,前期手术费用25万多。可以说,这是一场赌命的抉择,他们赌对了,花钱买下了家人的命,即便负债累累,人活着还能够陪伴,我想她已知足。看到这个结局,很欣慰。

    网上还看到一个故事,一位单亲妈妈和一个女儿相依为命。本已经够苦命,谁知天道不公,女儿还患上了重病。为了拯救患重病的女儿,她花光了所有积蓄,最后人还是没留住,当她走出院门那一刻人早已恍惚,直奔一辆飞驰而过的大货车而去。对于她来说,活着的信念没有了,就这么的走了。此时多么希望存在有另一个世界,让这一家人可以团圆无病无灾。哪怕生活再苦,健康陪伴就是莫大的福。

    还有一则故事,一位穷困潦倒的父亲背着锅碗和厚重的被子行李走在大街上,每日徘徊在医院周围靠捡破烂为生。饿了就啃几口馒头和喝点白开水,始终在医院附近活动。手里攒着女童玩的布娃娃和头花,头发。一位路人到医院看病看到这一幕于心不忍,猜到了他的苦楚,偷偷的给他点了份外卖还加了份儿鸡腿。这位老父亲收到外卖很是诧异,问是不是送错了,自己没点外卖。外卖小哥说没错就是送给你的,并把订单交给了他。等他打开外卖后,看到订单上备注的是:“辛苦了爸爸!注意身体!照顾好自己。---您亲爱的女儿”。这位老父亲当即泪如泉涌,先是四下张望下,后揉了揉鼻子和抹了抹眼睛,看了看手上紧攒着的女儿的头发,此时他愿意相信,这是来自天堂的女儿送给他的祝福和安慰,当下的心酸仿佛被理解而得到了释然。

    我们很难避免一辈子不遇到这些事情,也无法避免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冲击。但是有两样东西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第一,是面对苦难的态度。

    第二,是未雨绸缪的准备,开源节流严控开支,一定要有存款。

    第三,一定要坚持锻炼身体,健康很重要,没有人不懂。然而能够坚持锻炼的人太少了。从此刻起克服懒惰,严格自律,坚持锻炼身体,一周至少三次吧,六十岁以后你会感谢现在的自己!

    类似题材的还有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也很不错,推荐观看。讲的是两个抗癌家庭,两组生活轨迹。影片讲述了一个温情的现实故事,思考和直面了每一个普通人都会面临的终极问题——想象死亡随时可能到来,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爱和珍惜,跨过难关,积极拥抱生活。将癌症、死亡这样中国人谈之色变的字眼引向温暖和力量,探讨患者的心理疗愈、每个人与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纽带。相对于《我是药神》想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大爱,而这部电影,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抗癌家庭下的生活百态,回归“家庭”,能让观众感受不一样的温情,引发对家庭关系有不一样的思考.

    健康平安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不要不知足的报怨和忧虑太多,调整好心态开心过好每一天。平时多陪伴家人和照顾好自己,一定要注意饮食和坚持锻炼身体。

    写在最后不由想起李宗盛的那首歌:“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既然不是仙 ,难免有杂念。人生何其短 何必苦苦恋”。你我皆是凡人,有相聚有别离。你我皆在凡尘,都放下谁办得到,陷入了循环的道。来世间走一遭,秋叶飞柳絮飘,逃不过生老和病死的命,天地不仁要以万物为刍狗。

    “人生在世,想得开是天堂,想不开就是地狱。你在意什么,什么就折磨你,你计较什么,什么叫困扰你。人这辈子,天大的事,只要顺其自然,也不过如此。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你太较真了,你之所以迷茫,是因为你太计较得失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尽人事听天命。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期望过高是所有痛苦的根源。有些人选择放下,不是为了原谅别人,而是为了放过自己。”---稻盛和夫 原文链接:

    我是特立独行的猫A,个人博客:blog.csdn.net/18864

    兴趣广泛,爱思考,爱学习。欢迎关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