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看《解救吾先生》里的王千源吃饺子就特想吃饺子,看《春娇与志明》里杨幂给余文乐下面就想吃挂面,看《乡村爱情8》里刘能吃罐头就立马去超市买罐头,最近,甚至有人因为看《太子妃升职记》中毒太深而跑去买进口的榴莲和从淘宝杭州的桂花糕……我们热爱吃喝的中国人,最受不了的就是“别人吃着我看着,别人喝着我站着”,而且总觉得别人吃的样子看起来特别香! 这一点,其实在《舌尖上的中国》以纪录片形式在央视播出时,每每都要引发朋友圈里一片喊饿的盛况,就已被证明过了。但当它在电视上播出的时候,见美食就认怂的你至少还能于自家沙发与冰箱之间自我安慰的溜达几圈,带着“胖死拉倒”的愧疚心煮个方便面、下个速冻饺子啥的,聊以缓解馋虫的噬虐,而如今,《舌尖上的中国》正牌原班人马打造的《舌尖上的新年》将在更为幽闭、便于人集中精力的电影院放映,又会带来啥样的感受呢? 首先要说的一件事是,之所以要强调“正牌原班人马”是因为,对美食电影情有独钟(因此不可能减肥成功)的我,去年此时跑去看过另一部在电影院上映的美食纪录片《味道中国》,形式完全copy《舌尖》,但无论是情节的表现,情感的渲染,食物选择的新奇度,都远远不及《舌尖》,最关键的是,没有李立宏老师对食物充满激情的解说,整体水平真的low掉很多,但尽管如此,那部电影还是让我在电影院里就忍不住淘宝买了福建的奶片,陕西的酱油,湘西的腊鱼和忘了哪的豆腐皮。 而今年,我终于迎来了正牌《舌尖》团队打造的《舌尖上的新年》,那真是变本加厉的折磨馋馋的me,甚至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于淘宝购物,而是恨不得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美食旅行了。尤其台湾代表团入围的年夜饭“红蟳米糕”,蟹黄肥妹的红蟳蟹与糯米、芋头、蛋酥交合出盛大富足的繁荣感,从制作过程到成品亮相无不引发影院内一片吸口水的声音,而莱芜大糖瓜制作手法之神奇则激起所有人的惊呼声,香港的围村盆菜,一盆之中囊括鸡、鸭、鱼、蚝、猪、蘑菇,做法则要经历煎、炸、烧、煮、焖、卤等几乎所有中国做菜手法,过年时登上一个大家庭或一个武馆内上下数十人共享的年夜饭餐桌,既寄托了蒸蒸日上的愿望,又将中国的年味演绎到最大,让人不禁油然升起一种“做中国人真好”的幸福感。 (写到这里,我不禁站起来去拿了一盒鸭脖儿) 比起之前在电视上播放的《舌尖》日常版,《舌尖上的新年》在拍摄手法上也更为讲究,剪辑方式上依然是多种美食的穿插混合剪,情节设置上却非常节制,绝对不让煽情抢了美食的风头。影片中还运用了很多颇具张艺谋早起风格的镜头语言来传递人与食物之间亲密接触时产生的转换关系,比如江门大糍如何在巧妇的手中由一个3厘米的面团油滚成一个30厘米的麻团,发菜蚝鼓炖猪脚制作与咏春拳的形意之通,新鲜猪肉用如何巧妙的借助草绳和树枝悬挂于屋顶,在边吃橘子边烧橘皮的闲话家常中,赋予猪肉以水果的清香……观众随着食物的各种奇妙组合也用眼睛游历了大好河山,那些隐藏在大多数人一生都不可能去到的山野村庄中的平民美食家们,将自己的信仰与希望寄托于美食之间,又通过《舌尖上的新年》来到观众面前,让食物之美,风景之美,人性之美,尽收眼底。 在电影院里看好吃的,无疑是全年既走心又虐心的观影体验,诱人的色香味呈于大银幕上,即便吃再饱来看也会很快感觉到饿。影院里动不动就是哀嚎声、叹气声、“cao”声、拍大腿声一片,还有人忍不住大声说“幸亏不是尼玛3d的”,也是太恨这些美食看的到却吃不着。更有趣的行为是,演到一半发现我周围的人都开始猛翻书包,搜尽各个口袋,寻找有没有什么可吃的解解眼下的馋。而观影结束后的场面则更为微妙,一起看提前观影场的尽是些相识的影评人、媒体人,他们大都来自五湖四海,为梦想、为事业、为混口饭吃而暂居在北京,往常见到他们观影后大都会聚集在门口聊聊电影怎么样,这次却见他们忍不住刚一出影院就开始呼朋引伴要去吃饭(当时才下午4点),更有人文艺的抬头看着雾霾氤氲的天,轻轻的叹了口气,表示自己有点想家了。 是啊,春节将至,是该准备好年货回家过一个“舌尖上的新年”啦!(文/宋小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