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减轻压力 / Serre moins fort / Hold Me Tight
导演: 马修·阿马立克
编剧: 马修·阿马立克
主演: 薇姬·克里普斯 阿里耶·沃索尔特 奥拉利亚·佩蒂特 Anne-Sophie Bowen-Chatet Sacha Ardilly Juliette Benveniste Aurèle Grzesik Erwan Ribard Cuca Bañeres Flos Samuel Mathieu Jean-Philippe Petit Jean-Marc Supinski Sylvain Micard Siméon Micard Victor Abadia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上映日期: 2021-07-14(戛纳电影节) 2021-09-08(法国)
片长: 97分钟 IMDb: tt13137576 豆瓣评分:7.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文艺思念情感片。思念是什么样子?是痛彻心扉的欲罢不能,还是绵绵不绝的情景代入,也许都不能代表其万分之一。离开吧,假装他们都在,只是我一个人离开,并不是一去不回,只是离开了,他们就可以在那里,不管是真是幻,我认为就好。一开始,愤愤不平地叨念,一次次将照片弄乱,一次次将照片背过去,然后在一张张翻来,“重新来,重来”,不停焦躁地摔着照片,打乱一切,真心以为是女主厌倦了繁复的家庭生活想要逃离,于是一天清晨,他悄悄起身,依依不舍地作别所有的家人,留下字条,驾车扬长而去。然后就是没有妈妈的一家人的各种不适。但是妈妈却离开的遥遥无期,还和友人们玩得很开心,看到了心仪已久的大海,充分享受着生活。但是在路途上,妈妈却听着女儿很拙劣很初步的钢琴弹奏,叨念着女儿怎么弹到现在还是这个样子,但是生活中女儿的钢琴通过每天的练习,越来越好,甚至被很知名的学院邀请去参加比赛,妈妈一路跟随,在现场,小女孩夺门而出,原来这个小女孩根本不是女主的女儿,她怅然若失地低头逃离。还有去看“儿子”的冰球赛,也是人家的孩子,她又一次错认了。一次次想和家人建立起勾连,可是一次次错认,没有办法接近,以为是女主精神出了问题,还是导演的故弄玄虚,结果都是因为思念惹的祸,思念成了疾,让人举止莫名其妙。慢慢的,家人好像已经习惯了没有妈妈的生活,女儿的钢琴越弹越好,儿子也越来越高,丈夫更是越来越能干,可以很好的照顾儿女,可以给他们带来幸福。于是开始粉刷去墙上妈妈比划他们身高的痕迹,并越来越多的可以和妈妈建立起勾连,甚至双方可以隔空对话,但是就是妈妈不能和家人见面。正当观影者都在百思不得其解时,影片开始慢慢揭秘,应该是一家人来到旅游胜地旅游,丈夫和儿女遭遇了雪崩,再也回不来了,而且现在还找不到,只能等开春,冰雪消融了,才可以找到他们的尸首,这让失去所有亲人的妈妈怎么面对。她只可以一遍又一遍地重新通过照片构建起一个幻想的世界,那里丈夫还有儿女都幸福地活着,只是她不在了。只能通过这样的幻想和对过往的回忆生活,因为只有这样麻痹自己,才好受一些。毕竟什么都没有了,只能依靠回忆和幻想继续生活。以为离开原来生活的房屋可以慢慢忘却,可是思念成海,所有的物品都舍不得丢弃,你们都活生生地在那里,只是我不能接近。所以我离开,以为可以抛下你们,重新开始,可是发现所有的生活里都有你们……最后的见到尸体,女主的演技爆裂,又爱又恨地绝望,演变成对丈夫的击打,谁又能体会她心中的苦楚。女儿变成了优雅的少妇,甚至长出了白发,变成了一个很有艺术气息的弹奏者,这应该也是妈妈的想象。那次弹奏会后看到演奏家母女,很有感触,应该是将自己代入了,所以才解开观看者的衣服,满是深情的摩挲。感人至深。
薇姬·克里普斯无疑是吸引我看这部法国电影的重要动力,这位由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一手发掘的女演员,在《魅影缝匠》中一鸣惊人后,便走上了坦荡的星途。从《老去》《厄运假期》到《伯格曼岛》,不论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饰演主角还是配角,她都能轻松驾驭,而其游刃有余的演技使我对她的好感日益加深。在这部入围去年戛纳首映单元的《抱紧我》中,她饰演一位痛失丈夫和孩子的女子,她在拒绝承认、沉溺幻想到接受现实的过程中将人物的心理状态演绎得入木三分。
如何面对痛失至亲的故事看得不少了,这部法国电影在叙事形式上相当新颖。法国影帝马修·阿马立克的演技毋庸置疑,而他执导影片的能力同样不俗。这个故事的亮点在于打乱线性叙事,一开始讲述女主角离家出走,弃丈夫与孩子于不顾,其后却发现疑点越来越多,让人有云里雾里的感觉。
这种观感与导演上一部作品《芭芭拉》如出一辙,《芭芭拉》讲的是一位女演员得到角色,在扮演法国传奇女歌手的过程中令人无法分辨现实与虚构的边界。而这部新片同样借由女主角视点,构想出一种逃离婚姻和家庭的情节错觉,而现实则是她的丈夫和孩子在雪崩意外里丧命。主人公用离家出走的想象来缓解丧亲之痛,同时又在回忆、想象与现实的片段叠合里产生出一种梦幻般的悬疑色彩。
阿马力克想必对音乐情有独钟,《芭芭拉》是法国传奇女歌手的另类传记,而这部新片里同样有一个热衷弹钢琴的女儿。此起彼伏的古典钢琴配乐自然不奇怪,而且音乐还发挥了关键的角色,连通了女主角的回忆、想象和现实这几个不同维度的时空;再透过天衣无缝的剪辑技术,将不同时空里人物的对白和动作衔接上,展现出女主角与丈夫及孩子心灵相通的有趣情景。而在后半部分更有意模糊掉想象与现实的界限,比如女主角跟踪“女儿”参加钢琴比赛的一幕。
在这些真假莫辨的意识流画面中娓娓道出女主角对丈夫与孩子难以割舍的思念,以及悔恨、心碎、失落的人生低潮时刻。这种拍摄手法无疑使故事显得更有法国知识分子的味道,或者说更高级一些。不过,故事的现实落脚点却残留着好莱坞类似题材的味道,相比之前意识流的情感碎片,这个结局无疑显得自我受限,甚至有公式化的嫌疑,失去了之前那种信马由缰的情感氛围与叙事冲劲,稍微有点可惜。
在Lincoln Center看了首映,最后导演和主演Vicky的谈话真的太有意思了!I was haunted by all the little details, the orange notebook, the repainted orange wall, the ski in the garage, mountain on the TV in the bar, the white dress in the Paris photo and the dress the adolecent girl was wearing at the Paris piano conservatory, the little toy in the back seat… 最残酷的是幻想中夹杂着现实,走不出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导演说电影最迷人的是剪辑,chaos,inversion。电影结束后,脑海里不停地在重新播放电影的片段,原来之前所有细节都是clues,我们不停地在deny—这一定不是真的,直到最后真相爆发,我们和女主一样,经历了grief的denial,最后不得不重新开始。一切都makes sense了,痛苦没有减少,反而更加心痛,脑海里重复播放的一幕幕都让人心碎。
影片开始,观众以为是绝望主妇逃离琐碎窒息的生活,渴望看到大海,渴望自由。但一路上妈妈和女儿的钢琴互动,儿子为妈妈的出走编造理由,显示出她并非狠心离开,依然关注着家人。人在旅途,心却留下,故事悬念由此产生,渐渐加深。
妈妈在异地找了份工作,和丈夫开始分开生活。但不知为何影片时而穿插雪山的空镜头。不久悬念揭晓,原来父亲,儿子和女儿3人在散步时遭遇雪崩而失踪。妈妈离家,家里其实空无一人。
离开的不是妈妈,而是其余的家人。痛失家人的女子,一直在记忆和想象中扮演一个妻子和母亲,这样会让她获得继续生存的意义。她离开家独自一人旅行,想象着家人在等候自己,在幸福从容的生活。看到与女儿相似的女孩弹琴,想象着如果女儿还活着,应该也有这般大了也有如此熟练的技巧。
一路上,女子在心中一直跟逝去的家人对话。也许是心灵感应,也许是幻想成真。思念与悲伤汇成河流,一直伴随着钢琴声缓慢而执着的流淌着。听着女儿的钢琴弹奏,看着儿子渐渐长高,驾驶着丈夫的车,用丈夫的打火机点烟,女子一直沉浸在想象中的天伦之乐中。她独自回忆着家人的点点滴滴,音容笑貌,蛛丝马迹。回忆是错乱的,朦胧的,杂陈的,所以影片的脉络也是支离破碎,欲说还休,回环反复的。
随着思念的加深,女子的幻觉继续演化,她看见了女儿打扮成著名钢琴家的样子,丈夫带着儿女幸福但不无烦恼的生活着。她的目光,她的声音始终事无巨细的伴随着家人,营造出,离开的是我,而不是你们的那种美好的错觉。那是回忆和想象共同发酵彼此拼凑的结果。她与丈夫阴阳两隔的对话,想象孩子们长大了,儿子有自己的树屋,女儿拥有独立的房间,一架大钢琴,和心目中的名校。想象她和丈夫相濡以沫,儿子女儿互相淘气。这一切本该发生,我们本该幸福的在一起,但这一切永远不会发生了。
女子在人群中寻觅,寻觅和亲人相似的面孔。她终于发现,她眼中的儿子和女儿,都是别人家的小孩,只是她失去亲人的替代品。对着空无一人的餐桌拍照,得到的,却是往昔幸福一家人的美好留影。
雪化了,遇难亲人的尸体找到并运回来了。可女子还是开了那间温馨的大房间,点好一家人热气腾腾的早餐等着亲人回来。
全片都是回忆和想象,表达出深深的思念和浓浓的爱意。影片的精妙之处在于:通过光影变幻,将你们离开我的现实,转换为我离开你们的想象。通过妈妈离家这种相对平和与孤独的暂别,隐藏了亲人罹难的残酷而悲怆的永别。那份思念,爱与亲情,通过美好的回忆与想象,超越了生死,穿越了时空,进入了永恒。
此片获第47届法国凯撒奖最佳女主角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