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简爱 Jane Eyre(2006)

简爱 Jane Eyre(2006)

又名: 简爱BBC版 / 简·爱

导演: 苏珊娜·怀特

编剧: 桑迪·维尔奇 夏洛蒂·勃朗特

主演: 露丝·威尔森 托比·斯蒂芬斯 弗兰西丝卡·安妮丝 Lorraine Ashbourne 帕姆·费里斯 Ned Irish Cosima Littlewood

类型: 剧情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上映日期: 2006-09-24(英国)

集数: 4 单集片长: 50分钟 IMDb: tt0780362 豆瓣评分:8.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在所有的颜色之中,可能没有一种颜色象红色这样难以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与其它所有的颜色相比,红色所代表的内容很难一言以概之,如白色之纯洁,黑色之神秘,黄色之拒绝,这些颜色的定义都是简单而明确的。只有红色所代表的内容不但复杂,而且伸向截然相反的两极:一方面它是血腥、暴力、放荡、诱惑与堕落的代表;另一方面它又象征着勇敢、坚强、革命、爱情和忠诚。同时红色又是所有颜色之中最能给人带来视觉冲击与感官刺激的颜色。06版《Jane Eyre》用红色将原著小说中三位重要人物联系起来,用他们的个性完整诠释了红之定义,并用红色点出了本片Passion的主题。
        其实影片的片头就已经旗帜鲜明地向观众给出了Passion 的主题。这个看似简单无比的片头用一块飘动的红色帷幕强烈地刺激了观众的感官,轻易地把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并带入到剧情之中。不得不承认,红色具有着极强的鼓动作用,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片头就已经受到了强烈的震动,心潮激荡不已。
        而影片用Bertha窗前飘动的红纱,Jane脖子上红色的方巾,Rochester的红色骑装将三人用红色联系起来,阐释了在Passion这个红色母题之下,截然相反的红之定义。
      
        Bertha——淫荡与燥动之红
        Bertha窗前飘动的红纱具有很强的符号意义。它在Jane踏入Thorfield的第一个早晨,就代表着Bertha介入到剧情之中来。当Jane第一次带着困惑的表情望向它时,就已经牵出了整个剧情最大的悬念,这是Bertha之红的第一层意义——神秘。而Bertha之红的确切谜底直到第三集中才由Rochester对与Bertha婚姻的回忆而揭示出来,那就是淫荡、堕落和不贞,这是Bertha之红的又一层意义。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前面飘动的红纱,那风中舞动的红显示了Bertha即使在幽闭之中也依然燥动的心灵,它是Bertha对过往那段放荡生活的留恋和回忆。我们在第三集最后穿插的Rochester的回忆中已经从Bertha与Rochester第一次相遇时Bertha充满挑逗地绕在Rochester脖子上的红纱认出了它的本来面目,而这一绕也彻底地将Rochester束缚在这事先安排好的不幸婚姻之中。那不断飘动在Bertha窗口的红纱即使在主人疯狂的时候也显示出它妖异的诱惑力。可以看到,红纱在Rochester出现的时候是几乎不同时出现的,这似乎说明在Bertha不太清醒的头脑里也有着分辨的能力,也越发揭示出了Bertha本性中的淫荡和不贞。同时红纱还起着和霍桑小说《红字》中女主人公因为通奸而被迫在胸前佩戴的红字相同的作用,这红纱也是导演有意在向世人宣告着Bertha的罪孽,这是Bertha之红的又一层符号意义。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Bertha之红对Jane是怀有敌意的,是对Jane的一种威胁。Bertha之红差不多只出现在Jane的视野里,不但在Jane的心中制造了神秘感,也在Jane的心中制造了一定的压迫感,它是对Jane的一种挑衅甚至挑战。当Jane逃离Thornfield回头一瞥时,Bertha窗前飘动的红纱分明在向Jane昭示着它的胜利,此时在阴沉天空下飘动的红纱也终于露出了邪恶的本质,“如唇上滴血般怨毒”,预示着Thornfield最终的毁灭和Bertha血腥的结局。
      
        Jane——灵魂深处之红
      
        红色是Jane灵魂深处的颜色。与她总是平静、略显灰色的外表相比,她的内心是向往爱情、坚强与梦想之红色。06版在第一集第一个镜头就向观众表明了Jane内心世界真实的色彩,它是通过小JE的梦境实现的。Jane梦到自己身穿红色的纱丽穿行在金黄色的沙漠之中,梦境中出现的金黄色与红色色彩斑斓,明快耀眼而又温暖,与Jane在真实世界中感受到的残酷与冷漠截然相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为了在逆境中生存,Jane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仔细地隐藏起来,将自己的本性留在了灵魂深处。Jane的真实内心埋藏在她不起眼的外表之下,如同firebird将自己的斑斓掩藏在它灰色的羽毛之下。Jane的真实内心如同一个珍贵的宝藏等待着合适的人去发掘,也如同一枚掩埋在泥土里的珍珠等待着有人去为它拂去尘埃。当她的爱情被Rochester唤醒之后,她的生命就散发出激情的红之本色。在她从火中救出Rochester的第二天早上,在听到Rocheter那深情的表达之后,简将一条红色的方巾戴在了脖子上,这是她第一次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小心翼翼的展露,也是她对Rochester的一种爱情表示。红色方巾对Jane也具有符号化的意义,当得知Rochester有意与Blanche Ingram定婚时,她取下了脖子上的方巾,而一旦她确认Rochester对Blanche并没有爱情时,她又重新系上了红色的方巾,这一系已经有了对Blanche宣战和捍卫爱情的意思。同Bertha之红的燥动不同,Jane的红是稳定的,它以红色方巾作为代表,而红色方巾方正的形象表示着Jane之红尽管充满了激情却不会逾规逾矩。
      
        Rochester——不羁与反叛之红
      
        红色是充满活力的,它那耀目的效果被应用在几乎所有与革命和反抗有关的旗帜上,这就牵引出了红的另一层重要意义——革命与颠覆。我认为红之革命与颠覆性兼有邪与正的特征,恰与Rochester的个性相吻合,而R之红是任性和不易控制的。06版把R之红用在他的骑装上,这本身就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红色既然是当时军装上的主要颜色,那么红色被运用到骑装之上就使得穿着它的R明显地被赋予了冲锋陷阵英勇无畏的战士的内涵。这个红色的应用不可谓不大胆,在同样拍摄19世纪世态人情的影片中极少见到在男性身上用到如此狂放的颜色(军装除外),就是在女性身上也是不多见的,这与那个年代提倡的优雅含蓄是相悖的。而这个红色的冒险又是成功的,这件红色骑装使得穿上它的Rochester立刻从身边众多男宾中跳脱出来,显得卓而不凡。在这里不能不夸赞一下Toby,他不但有着很高明的镜头驾驭能力,也有着极强的服装驾驭能力。要知道红色在服装中是最难驾驭的颜色,没有很强自信的人不但无法压制住这种颜色,而且很容易被这种颜色所控制,造成喧宾夺主的效果,被颜色抢了穿着者的风头。红色很容易造成穿着效果的两个极端:一种是极度的张狂;一种是极度的庸俗。穿出张狂来稍有点不易,穿出红包的效果来却是简单得要命。而Toby很完美地控制住了这种颜色,他这身骑装穿得自信而不张扬,并且表现出了其他男演员身上少见的只属于军人的英武之气,重要的是这红色穿在他身上是如此的融洽和熨贴,丝毫没有尴尬和不舒服的感觉,那种兼具正与邪的红色不羁之美已与他本人的个性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他的这身穿着没有对周围的环境和其他人物造成压迫感也是殊为不易的。在对Toby这身装束的仔细研究之下,我不禁心里暗暗喊了声OMG,这服装师真是胆大,红色骑装搭配的居然是亮黄色的背心,通常人们是不会把同样视觉效果的颜色搭配在一起的,这种夸张搭配所产生的庸俗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想想这两种颜色同时穿在别人身上的效果吧,难得Toby穿着它竟然还如此坦然、洒脱和优雅,恐怕连当初产生这个创意的服装师都要暗自讶异了吧。而这样冒险的搭配毕竟还是别有用心,另有深意的,这两个颜色不禁让我回想起第一集第一个境头所充斥的金黄与亮红,正与R身上的颜色重合,Rochester正是Jane梦中世界(内心世界)的发掘者和实现者,他是指向Jane的内心的,Rochester就是Jane追求的真实世界。同时这种颜色的重合也印证了改编者对Rochester与Jane关于Twins的暗指。
      
        对R之红的设计与Bertha之红和Jane之红的设计是明显不同的,它们在颜色上有很大的差别。Bertha与Jane的颜色是暗红,对Bertha来说代表着放纵和血腥,对Jane来说则表示着她性格的沉稳和内敛。而R之红是明亮的,不安稳的,随时欲动的,显示了他性格较为活跃、不受拘束和外放的特征,也展示了红之力量美。R之红与J之红相比是跳动和不受拘束的,它不受规矩的限制从而显得更为自由不羁;与B之红相比它明亮的色彩效果是纯净的,这是红之勇敢忠诚之意。R之红是对J之红的一种回应,J之红与R之红的相遇就暗示出了他们之间已经碰撞出的情感波澜。同样在Thornfield府众宾客中,J之红因其偏暗的色调而融合在人群之中,并不显眼和逾矩,而R之亮红在Thornfield府众男宾客皆为黑白搭配的装扮之下就显出了对抗的味道。他的性格注定了他对现实中的规则和世俗命运的反叛和抗拒,R身上的红色只不过是一种宣告。而这种红之颠覆性是注定具有破坏力的,它不但损伤了R辛苦追求营造起来的爱情理想,也给他自己造成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影片用红色作为纽带将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紧紧捆绑在了一起,我们看到,红色不仅代表着主人公不同的性格特征,同时它也是一个提示危险的信号,它以刺目的视觉效果带领着观众走近悬念,追随悬念的指引,它一步步凝聚着周围的空气直至爆发。对红色的纯熟运用显示了导演不凡的功力,06版是一部凝结着编导演及至音乐、化妆等等全体工作人员智慧与劳动的结晶,对这样一部作品不能不让人对它产生敬意。
      
      

  2. 罗切斯特先生对简说的第一句话是:“离我远点,巫婆!”(get away from me.witch.)

    好吧请你仔细想想你和你家那位第一见面他对你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我知道各种喜感搞笑囧囧有神五雷轰顶的话都有,重要的是你俩走在一起了,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当年我老娘对我老爹说的第一句话居然是:“你长的真像日本人……”@##¥%……

    BBC这个金子招牌从来都是质量的保证,永远不会瞎拍弄砸了大英帝国伟大的精神食粮。说到这我得跑下题,咱们中国不一样,精神食粮也是多的要死,弄砸一个两个无所谓。你瞧瞧现在牛逼闪闪的青楼梦和把人雷的外焦里嫩的浙版西游记,还有各种垃圾辫子戏。算了不说了说多了都是眼泪。

    这版据说改动太大,理由是罗切斯特太帅和对俩人感情发展中的微妙细节做了不少添加和修改。不过整体上是恪守原著精神的。我看过其他几个版本,就96年夏洛特甘布斯那版的简爱,我一直认为剪片子那人是个新手,俩人还没怎么呢就哗哗哗的爱上了,还没有过多的接触,简就开始背诵经典台词:“你以为我小,我穷……bulabula。然后罗切斯特就上去抱住:”……我爱你,简,别离开我,嫁给我好么?"我操我看的都想哭,如果那么容易就爱上了老子早就不是单身了。

    所以在看到卧室着火后的罗切斯特为简披上衣服:“我们彼此约定再也不让你受冻。”然后镜头是侧面俩人对视,无比暧昧。空气中弥漫不是大火过后的烧焦味而是心疼怜惜惊讶温暖幸福等等有关爱的味道。所以简在回到房间后会如同初恋中的女孩兴奋的亲吻自己刚被罗切斯特紧紧握过的手。就是这些画面为我们立体的展现俩人感情升华的过程,让这段爱情更为可信。从而令人动容。

    有点过的就是最后一集闪回出现的俩人情欲戏,就姑且称为情欲戏吧。第一次闪回片段后出现简哭成泪人的画面。第二次闪回后则直接接第四集开始,即简离开桑菲尔德庄园后流浪。这两个片段你说他过了吧,但她的确表达了俩人痛苦纠结的感情。你说他不过吧,又实在说不过去。罗切斯特狠狠的吻简并问她:“你离不开我,你说,你能离开我么?”简在欲望面前挣扎后微弱的说:“我一定会离开你,离开桑菲尔德。”这又在某方面突出了俩人的性格,还有恋恋不舍欲走还留却又不甘心不忍心放不下的纠结到死的状态。还有罗切斯特退一步说道的地中海的别墅,如兄妹般的生活和生日时脸颊上纯洁的吻。他一遍遍说我不引诱你犯错误我绝不碰你。但他们彼此都知道这绝不可能,所以她绝望的吻他的手第二天就离开了。


    最后一点我觉得有点狗血。唯一的美中不足吧。但是俩人在草地上拥抱那幕是美好的。如果就此打住那就完美了。可惜后面出现一个真的非常狗血的全家福画面。一开始以为是照相,再看一遍原来是前面有个画师自在调色板。我直接就无语了。

    最后想啰嗦一下剧中的音乐。片头的音乐配上那抹红色真是惊艳。悠扬回转让我一听再听。还有在剧中罗切斯特疯子老婆那非常具有异域风情的歌曲。被阿黛儿唱过一小段。真的非常好听。

    我一直认为片中最美好的一句话就是那句:“离我远点,巫婆!”对于罗切斯特来说,简就是小巫婆。
  3. 电影的情节很简单,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但男女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特质,让人回味无穷。洛切斯特:豪爽、高傲、敏感、重情、绅士风度。简爱:坚持、温婉、礼貌、适度、有同情心。

    简.爱生活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作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但在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又义无反顾的要离开,无视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简爱向我们展现出的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值得所有女子学习。

  4. 作为一个喜欢这本原著十来年的读者,我想我的看法应该不是一点价值没有

    很困惑为什么国人都用一种固定的思维来看这个故事,什么男女主角不能太正常,尤其男主角不能太帅,故事不能太浪漫之类

    十来年了,在我眼里这首先是个爱情故事,原著最感动我的是关于爱情的描写和男女主人公激情的迸发,很遗憾以前的很多版本都忽略了这一点,而将笔墨集中于所谓愤世嫉俗,所谓特立独行,所谓平等宣言等等,我想说这些东西在十九世纪它是先锋,但在二十一世纪呢?实在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了。但原著并不是为这些一时先锋的东西存在的,她实际上有更深刻更永恒的东西在其中,这就是人性的表现和人情的表达,不得不说,这一版在人性和人情方面下的功夫超过了以往历次改编,所以自然在我看来她就是最好的。

    这一版在国内最让人争议的无非是大胆的对白,其实真正仔细读过原著的人不难从原著中发现那些远逾当时社会规范的描述和对白,男女主角之间绝不仅仅是精神层面上的互相吸引,这在西方早就是不争的共识性理解,只有国人大概因为一些特殊的历史原因,一般人理解这本书还多纠结于那段著名的“平等宣言”吧,所以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个改编,也就成为必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