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总统大人着草了(港) / 流亡的独裁者(台)
导演: 莫森·玛克玛尔巴夫
编剧: 莫森·玛克玛尔巴夫 玛兹嫣·玛克玛尔巴夫
主演: Mikheil Gomiashvili Dachi Orvelashvili 亚姆泽·苏基塔什威利 Guja Burduli Zura Begalishvili Lasha Ramishshvili Joseph Khvedelidze Dato Beshitaishvili Leo Antadze George Anthony Elene Bezarashvili 托尼克·比齐亚瓦 Davit Davishvili Kakha Gabelaia Gia Gogishvili Nika Gordeziani Tekla Javakhadze Lasha Kankava Avto Karashvili Lazare Kervalishvili
类型: 剧情
上映日期: 2014-08-28(威尼斯电影节)
片长: 119分钟 IMDb: tt3966942 豆瓣评分:7.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伊朗名导莫森·马克马尔巴夫的《总统》(又译《流亡的独裁者》2014)片尾,这位独裁者的遭遇,让我想到了卡扎菲,最后被反对派从涵洞里抓出来之后,遭到一阵毒打,随之就地镇法。画面上血流如注的一代枭雄,狼狈不堪,有种魂飞魄散的木僵。他大权在握时,怎会料到自己落得如此下场。
希特勒、墨索里尼及萨达姆,所有的独裁者压根儿也不会想到自己悲惨结局。他们在位时号令天下,谁敢不从?!他们眼中只有至高无上的“我”,所以,挖空心思,都要挖出一个个他们认为的潜在“敌人”,以清除对于他们的威胁和障碍。殊不知,最后埋葬他们的并非这些“对手”,正是他们身边最信任的部属、朋友及他们认为天下最可驯服的民众。墙到众人推,落井下石,这并非虚言。
但马克马巴夫的高明之处在于,以卡扎菲为模板,用生动的镜语,活化出一个独裁者逃亡过程中的幽幽心迹和深切感触。说白了,还原他为一个人、一个糟老头的不堪。还不止于此,导演显然有着更大的寓意和思想建构。当这位老头,带着可爱的小孙子跟一群政治犯一起逃亡时,恰恰这些政治犯,正是被他当总统时迫害所致,这更添加了浓重的悲喜剧色彩,也增加了戏剧冲突的诡异效果。无疑,导演用心拍摄一部这样的奇幻电影,有着更深远的昭示和警世意义。
一路上,这些被他高压统治折磨得遍体鳞伤,搞得家破人亡的政治犯,其实跟芸芸众生一样,他们的喜怒哀乐,溢于言表。正是这其中的智者,最后保住了他的小孙子。民主之念,理性而为,只存于这些智慧的头颅当中。对这些政治犯所实施的残酷迫害,终铸下这位独裁者无可挽回的罪孽。这时,身为一个独裁者的感受是多重的复杂的。一个个脸部表情的特写镜头,让我们感受到达奇此刻的痛感和无奈。但他的逃亡使命只是想保命尤其是要保住小孙子的命。
莫克马巴夫的电影,除了擅长宏大的叙事,还在于他精细的机趣部分。当最后,他们接近大海,经过一片庄稼地时,一辆军队巡逻列车正好缓缓路过,老头急中生智,带着小孙子,假扮地里双臂伸直的稻草人。其惟妙惟肖,骗过了荷枪实弹的军人,却骗不了地道的庄稼汉。结果,农民和着军人汹涌而来,把他及小孙子从涵洞里拉出来。
群情激愤中,是上吊他们,火烧,还是干脆痛快地斩首,成了这些已被仇恨怒火填胸者的拉锯问题。有人高呼:“为什么你们要把他烧死,不如切成一百块,一百万赏金,我们每个人就可得到一万块”。好在还有理智的人。跟他们一起回乡的政治犯,一个老者,高呼“请放下小孩,他是无辜的”。智慧的老者搂着小孩坐在海边,抚摸着孩子的头发,让他面向大海,捂着耳朵。可小孩还是哭着说“我不喜欢这个游戏,我还是听得到”。“不要听,你就听听大海的波涛声”,“我还是听得到”。
怎么会听不到呢。小孩依偎着慈爱的老者,身旁静静摆放着吉它,他们面向宽广的大海,海鸥在优雅地飞翔,这是怎样一幅旷远又诗情的画面……正好对应着他们背后那些群情激愤的渺小、狭隘和野蛮。良民与暴民,只是一步之遥,也只是一念这差。
这一念之差只在于理性而为,还是以牙还牙。只有开阔思想的人,才能拥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民主之精神,但在一个用暴力推翻独裁者的国家,显然大多数人离这种和平的理念,还十分遥远。四顾茫然,狼烟四起,人民遭殃。
就在独裁者可怜兮兮地被人群推搡咒骂着,被生生地按在刑案上准备问斩时,一个中年勇敢者,即另一个政治犯,说出了导演的真诚表达:“这就是你们想要的吗?!来,先杀了我(他仰天躺下去,头也放在案板上),你们不懂吗,如果我们不能停止这样的恶性循环,这可怕的统治将会永远循环下去,你们杀了统治者,然后互相残杀,便永无休止!” 是的,以暴制暴和以暴易暴,都是冤冤相报的绝路。“那你说怎么做?放了他吗?!”这位思想者慢慢地说“让他跳舞”。与其暴力相向,不如起而舞之。与民主一同起舞,好过一丝恶念一拳暴力。这时,老者弹着动情的吉它,小孩如鸟一样在海边翩翩起舞。不知道这位独裁者最终的命运到底如何,这已无关紧要。重要的在于,马克马巴夫用鲜活的镜语,静静地阐释了他平和的思想。既悲亦喜,夫复何求。 我们说,一个伟大的导演跟普通导演的区别,在于不但能构筑一个玄之有玄又妙趣横生的多重影像,更在于隐喻丰富的哲学内涵和自己独有的人文思想。这方面,显然,深具博大国际视野的马克马巴夫胜人一筹。我们从《骑单车的人》《坎大哈》《万籁俱寂》《心灵印记》等片,不但能感受到他的贫民意识与切肤表达,还能感受到他形而上丰富的哲学底蕴,加之他独有的赋予各个角色的幽默感,由此生动地构成了他电影的终极特质。
值得玩味的是,把神还原人时,稚气逗人喜爱的小孙子依然沉浸于宫殿时享受。当一个行为成为习惯时,自然就觉得理所当然。起初逃亡时,小孙子还一个劲地嚷着“陛下,我要回宫,”“别叫我陛下,你也不是殿下,我现在是你爷爷,你是我的小孙子,我们要逃到海边,送你出境。”即便老头反复这样说,孩子还是时不时地忍不住嚷道“陛下,总统”之类的称谓,让人忍俊不禁。看来,当恶习成为一种顽症时,就会演变成致命的因子。 随着逃亡行程的改变,一路上,这位求生的独裁者不但干着偷鸡摸狗的事,还要随着角色的转变而随时调整。遇到检查时,会说咱爷孙俩是流浪艺人。爷爷弹,小孙子跳,跟着肆意强奸新娘的军人唱着《五颜六色的蝴蝶》。过关卡时,爷爷让孙子靠着陌生老奶奶,分开过卡。哪料小孩看到军人行礼,小孙子忍不住学着宫里行礼的样子,一路行礼,急得爷爷直跳脚,好在善良的老奶奶给了他一块饼,算是蒙混过关。接着,爷孙俩跟着政治犯一路苦行,老头便说自己是政治犯,坐过大牢。 孩子始终不知为何逃亡。他怀念宫里的生活,尤其想念跟他伴舞的小妹妹玛丽亚,总想着跟她跳舞的美好时光。小孩逃亡之初,甚至不知道“死亡”为何物。笼中金丝雀一旦飞入丛林,不免被丛林弱肉强食的法则,吓得目瞪口呆。但人性总是存善的。老头无路可走找到妓女玛丽亚,当年只有14岁的玛丽亚曾痴情于30岁的帅哥达奇。可妓女痛诉我妹妹被冤枉时,她为此写了很多信,总统却没回复过一封。但老头说我一次也没收到过。玛丽亚这才恍然大悟,眼前的这位落魄不堪的老头就是总统,遂拿着总统像反复核对,果然是。她给了他钱让他们迅速离开。
这位不可一世的总统,一开始就显示了必然的厄运。在行宫高台上,总统带小孙子观看“光明城”夜景。他逗乐地说:“殿下,你以后将继承我的总统位,你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比如我让熄灯,整个城市的灯的就会关掉,我让开才会开”。他让小孙子学着做,可几次演示后,却不停使唤。总统大感不妙。第二天让妻子带着两个吵架不断的女儿及时乘飞机离开。本来小孙子也要飞离,没想到他吵着要小玛丽亚,才没有离开。
妻子握着总统的手,伤心地说“我已对这个国家彻底绝望,不抱幻想,你跟我们走吧”。总统让她先走,不用担心。他相信总会化险为夷。结果却遭到身边最亲近的将军暗算。逃亡路上,小孙子天真地问“谁要杀我们?”“以前我们的朋友,熟人,听我们话的人,所有的人,所有的人!”。
这正是所有与人民为敌的独裁者的宿命,也是人性的乖张。这既悲哀,又是绝妙的讽刺。如同那位勇敢的政治犯,最后对着士兵们所说的“以前,正是你们保护着总统,现在要置他于死地的也是你们。”之前,在路上,他就对同伴说过“当暴力的思想形成,我们怎可奢望民主。”但暴民根本不会理会这个,他们只在意报复的泄愤和快感。
只有当独裁者跟着政治犯一共相伴,相互扶持,经过深深的芦苇荡,一同饮酒、弹唱和清洗伤口时,他才感受到人间的真诚和人性的可爱。当他目睹了返乡者当着再婚妻子的面愤而自杀时,深深被震撼之余,也倍感人性的无常与暴烈。“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看来并非虚言。只是说这创造世界的动力,到底是正向的作用力,还是负面的摧毁性的反向作用力,还有待时间的检验。或者说历史已给了有力地回答。
时间不逝,圆圈不圆。
也只有当仁厚的老者拉着即将被暴民处死的小孩说“天使,跟我过来,看看大海”,人性最美好最良善的一面,才能恒久地统治着我们的大地,肥沃我们的家园。至于路易十六说过的“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也与我无关”,这般的醉生梦死,终究是人类的悲哀,也是所有独裁者的末路。
让我们回味历史,又有多少独裁者在位时,能认真体味他们终将有一天会走向毁灭之路,抑或遗祸他们的子孙。不会的,独裁者永远不会反思,也永远不会警醒。他们总是相信他们的江山万年长。对权力的贪恋,以及得来不易的一切尽享,怎可轻易地就拱手相让。于是,在独裁者一手遮天的国家,那病菌般的不良因子,加速繁殖,导致恶性循环,便周而复始地连轴转。压榨下的人民也就只好听天由命了。 201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