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星。#奥斯卡/圣丹斯。有种很特别的浪漫。我觉得那些独白挺不错的,相比于那些“很懂电影”的不说话的视听表达,我觉得直接的内心独白简单、直接。让人物心理很直接地展现,更多的注意力被放到这个故事本身。
其实刚看完没太觉得好,但一看到简介就有点震惊了。我确实忘记了…她想着“死”也想死,而对方那些细碎平常却温柔的邀约,让她脆弱地说出“Sometimes I think about die”。如此让人心碎的浪漫,挺细腻的构思。也很简单。只在影片的最后一刻讲出的话,这种设计也很有意思。也喜欢生日元素在这里的使用,导演也不多讲任何,但我相信这是他很满意的一个地方。
-
喜欢最后(从女人开口到结束大概两分钟/全片12分钟):从下午的时间直接切到密度时间光照环境。也许在某个海边的地方。两人的站位也很有意思,往内是海,应该他们身前有个栏杆,男人面对着画内的海,左边的女人则面对着男人(望着画右)。女人沉默了很久。
“我又想了想我们看过的那部电影。我想的越多,我越喜欢。” “我没怎么想了。”
“你只是想来这里?” “今天是我的生日。”
“你想和我一起过?” “是的。”
“为什么?”女人哭了,男人入画靠近女人,女人落泪,男人更加靠近,女人靠在男人胸前,埋着头。啜泣许久,背景钢琴音乐逐渐响起。“Robert……sometimes I think about…” 。切掉画面声音,全片结束。(这个突然切掉的设计没很喜欢就是了)
-
真好呀,是我想拍的片子!细腻温柔,这就是我喜欢的偏学院派的短片。
《死亡》是一部讲述一个内心世界细腻、经常考虑死亡的女孩在收获同事追求后的故事的短片,该短片获得第92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提名。在这部短片中,可以看到创作者诸多心意,同时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展露无疑。优缺点主要集中在编剧、摄影、演员表演三个方面。因此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从《死亡》的编剧、摄影、演员表演三个层面分别进行简单的评述。
在《死亡》中,编剧编写了一个情感细腻的女孩在收获同事追求后,内心不断挣扎斗争,在结尾将自己抑郁的人格坦诚说出的故事。影片中起到主线作用的是女主角的内心独白,内心独白代表女主角内心真实所想,编剧利用穿插的画外音配合生活场景和内心的超现实场景,简单直接地向观众展露出女主角不同于常人怪诞、抑郁的性格。然而,从整部影片来看,编剧初衷应该是想营造的是一个朴素、简约的故事氛围,以此让观众更冷静地去感悟、理解女主角的内心想法。但是编剧却在影片中穿插了一些女主角内心中过于深层的思想独白,例如影片开头处女主角描述自己所处位置的独白。这段独白让我想到了《阿飞正传》开头张国荣的独白。虽然它们都很简单,但是其蕴含的是片中主角对待整个世界、人生的态度。如此一句看起来简单、富有诗意、意义深刻的话语,《阿飞正传》用了94分钟、编排了诸多事件与人物才将它讲得透彻可信。而《死亡》仅仅只有12分钟,简单的情节、屈指可数的人物,即使配合着内心独白与超现实画面,也不可能将如此深刻的话自然而然地表达。
影片中的摄影表现得十分精彩。首先在色彩处理上,画面的色彩往往暗示着女主角内心的情感倾向。例如在同事与她看完电影后,紫蓝色天空下暖黄的灯光不仅表现当时的时间与场景,更营造一种浪漫的氛围,暗示出女主角温暖的内心。其次在构图上,构图不仅暗示角色关系,而且暗示角色情绪:在表现男女主角关系融洽时,摄影师往往将两人共同放入一个画面内,反之则各自为一个镜头;在女主角内心闭塞时,摄影师倾向于将人物放在画面角落,以此暗示她孤僻的性格。再次,在镜头运动上,固定镜头的频繁使用,不仅塑造一种简约、朴实的视觉风格,同时还透露出女主角内心的细腻、生活的平淡,以此反衬出女主角内心激烈的心理活动。
影片中演员表现总体一般。观感较舒服的是男主角的表演,男主角表演细腻、克制,很好地塑造出一个内心温柔、细腻、事业上普通的公司职员形象。而女主角的表演却不尽人意。女主角从影片开头至结尾似乎始终保持着极度阴郁、悲伤的情绪。由于《死亡》是一部短片,而且是一个聚焦于边缘人物的短片,故事本身就与受众有一定的距离,况且嫉妒悲伤的情绪只有建立在充足的事件中才会显得真实可信。然而编剧编排的事件很少,影片时间也很短,女主角若如此用力地表现抑郁、悲伤的情绪,不仅会让情绪显得做作、虚假,而且会引起观众的厌倦。编剧已经在影片结尾安排了一个反转——女主角经过内心斗争后终于决定对男主角坦诚相待。这对演员来讲是一个绝佳的表现机会,若女主在这里表现出放松、释怀、舒心,那么对于女主角来讲将会是一次蜕变——不仅营造出一个立体、真实的角色,而且角色更贴合影片简约、冷静、克制的风格。
整部影片透露出的人文关怀与情绪的表达非常值得我们的学习,暴露出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每一部影片都有优点与缺点,只有我们以一种谦虚、冷静的态度向其他作品学习与思考,才能更好认识自己、将自己的作品做得尽善尽美。
——浅析《有时候,我想死》主题思想
生活无斑斓起伏,平如死水,阴沉暗淡中一米阳光照进波涛不惊的心境,含蓄温暖,千言万语溢出心尖。短片《有时候,我想死》一个冷淡阴郁且含蓄内敛的感情向的故事,以并不新奇的剧情走向呈现因生活枯燥乏味而死亡幻想萦绕而起的弗兰擦亮爱情的花火释放持续之久的绝望感,折射出五彩斑驳的社会角落中孤独寂寥的灵魂无处找寻自我价值,无人可倾诉衷肠的真实现状。短片对社会现象艺术性典型化处理平缓阴郁,以个人情绪化的心声诉说世界仍存的温馨。
零碎拼接的种种影像蛰伏着灰暗阴沉的心境,亦是撩拨主题意蕴不可忽略的符号元素。泛着暖黄的微波炉、冷清冰凉的躯体与神游清瘦的弗兰,三个简洁利索的镜头交融显现出弗兰的情绪徘徊甚至沉浸于幻想死亡的气息之中,悄然间被微波炉的声响拉回现实。同样的几处短片构思则是情深极致的弗兰与罗伯特接吻后羞涩尴尬的对白以及暮霭黄昏后俩人双双站在船头沉默之久时,有关死亡的各种画面随时随地溢出脑海,此种影像似挥之不去的噩梦贯穿于短片,却与人物自我封闭无人倾诉的情感心照不宣,同时从人物内心深处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无力昏暗以及灵魂的无处倾诉无所寄托,无论是情感亦或是生活都缺少阳光的垂青。情绪感染力极为浓郁,缓慢牵引着爱情花火主题意蕴的彰显。
阴郁清冷的色调在的镜头语言中婉转自如,与明朗且含蓄的感情意蕴交融凸显思想表达。沉重并略显单调的色调穿透弗兰无惊艳的低迷生活,使其整体上缺乏温馨绚烂色彩的滋润,隐喻着弗兰有别于晴空的颓丧的心理。而整部短片中温馨之际皆在于弗兰与罗伯特的约会,一闪即过的电影,惬意尴尬的饭餐都笼罩在暖色调包裹下的气氛中,爱情的悸动为阴郁的思绪增添些许的慰藉。即便最后几近尾声的暗蓝色的情境中也是暖意温存。满脑死亡想法的弗兰面对与其交谈新生的罗伯特,心理拒人千里的道道防线被击垮,她的孤寂,她的抵触都在此时有依靠,罗伯特小心翼翼的情感为弗兰的心内注入了重生的希冀,而最终短片在两人相拥吐露心声处戛然而止,短暂而急促,却给人阳光般丝丝温馨与价值的重燃。这并不新奇的色调运用却将真实的情感以及主题意蕴晕染而出。
总之,短片剧情紧凑,框架构思颇为新颖,同时导演对身处低谷的情感和现实世界的境况怀有一颗热切关照的心情,这种关照不是以疏远刻板的角度,而是以一种感同深受的心态去记录表达,为现世社会上人们阴郁无人倾诉的真实心理去呐喊。只愿每个人都能心有所依,有那么一米阳光能融化所有的阴郁悲伤,吐露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