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不可能计划
导演: Jens Meurer
编剧: Franziska Kramer Jens Meurer
主演: David Bohnett Scott Boms Chris Bonanos Christopher Bonanos Ilona Cerowska Anna Kaps Florian Kaps Dana Martin John Reuter Oskar Smolokowski Slava Smolokowski
类型: 纪录片
上映日期: 2020-01-26(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片长: 94分钟 IMDb: tt6477262 豆瓣评分:8.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诚如和博士有分歧且没有邀请这位创始人去重生仪式的继任者所说:这个世界上需要更多的像博士这样的人。
这样的天真、乐观和行动力,是造物主非常吝啬给予人类,又非常难以存活的天赋。 “既然所有人都在跟我说这件事情不可能,那么就叫它不可能计划吧。”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唐吉诃德这个形象稀罕而长寿——人们总是对自己心生向往却无法做到的事情心有戚戚。 数字化的世界里只有两个感官,鼻子嘴巴和手所能带来的感受被废黜了,这是值得思考的无意识的选择。我认可敬佩片中人对真实性的反思和坚守。 然而值得玩味的两点:一是片中人说他们只是在为人们保留因为更便捷、更快速而舍弃掉的其他的可能性,然而最后决定不可能计划能否活下来的关隘恰恰就是相机的操作能否实现更便捷、相纸的成像能否实现更快速更稳定;二是黑胶唱片本质上与手机中的数据文件并无二致,都不过是载体,若是真正追求极致的真实,那么可能需要像船上的1900一样摔碎录制的好的唱片,说我的音乐不可以与我分离。脱离了现场和演奏者的音乐又算不算是不真实呢。 这些细想起来都有些矛盾,人们在捍卫的坚持中实则在有意无意地做着取舍与妥协。这些矛盾很现实,但又对守护的真正实现来说至关重要。这可能是Edwin Land说的,managers保护dreamers的责任。
即使不是博士那样身披累累伤痕却难掩闪耀铠甲的骑士,即使不是继任者父子那样理解情怀又清醒现实的金主,即使比个体大万亿倍的浪潮滔滔而去,我们总还是能够选择一点什么,坚持一点什么。也无需刻意去标榜找寻一些意义,喜欢这些能用得到我其他三种感官的东西本身,就足够了。
“Analog is a decision. To keep something and to use it. We human being is analog, that’s why we are always gravitating towards analogy. People are craving for something weird, something wrong almost.” 一年半前在flea market第一次下定决心从一个老爷爷那里买了一台彩虹机,后来发现它主板故障了,纠结良久我又买了一台。转眼玩polaroid也快两年了。Something outdated, obsolete, and gone can be beautiful and important. “This was about rediscovering the value of real things.”
说来惭愧,去看这部电影之前其实对背景知识并不怎么了解。就连说到拍立得,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公司也是富士。看完电影出来第一件事就是在某宝上激情搜索宝丽来,撇开其它不谈,我更加喜欢宝丽来胶片机的外形,同时看到拍立得相较于电影之中又出现了升级,想到前几分钟在影院里看到的那些人在现实生活中仍然践行着他们的理念,即使事先知道这是一部纪录片,人物都是真实的,仍然有一种“小说照进现实”的奇妙感觉。
我能感受到导演试图用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通过doc、Oskar等人,向我们介绍impossible从宝丽来的接盘侠变成宝丽来一部分的故事,同时由点到面,深入探究数字与模拟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虽然着重突出的是一群理想主义者追梦的非典型励志故事,但我们仍能从中窥见一些稍显残酷的现实。例如Oskar的父亲是impossible这个项目最大的赞助人;doc的妻子几乎就是一个人照顾三个孩子(丧偶式育儿);而doc本人被自己创立的公司炒了鱿鱼 ……轻松幽默的氛围不能掩盖这些: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被严重理想化了的一面,而追逐梦想所需的成本、创业本身的艰辛、事业与家庭的取舍,电影却没有涉及。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还展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在手机兴起之初,人们争相开启“新时代”的大门,以拍立得为代表的相机、黑胶为代表的唱片等模拟时代的产物纷纷被淘汰。在那个时间点,拥有这些东西就意味着与“落伍”挂钩。经过十几年的时间,这股近似疯狂的冲动才慢慢平息,人们开始理智地看待数字与模拟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义模拟的价值。这时候,玩相机、听黑胶又成了一件酷的、令人向往的事了。
纵观人类历史,这样的事并不是个例。毫无疑问,手机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的出现推动了整个时代的进步。而每一次,当一个能切切实实推动时代发展的事物出现时(不一定是物,也可能是事,比如某项运动),它总是能形成一股不可思议的摧枯拉朽的风暴,与它相同的,急剧发展;与它相异的,被不假思索地舍弃。顺应潮流的人类群体是这股力量的源泉。我们当然应该顺应潮流,因为这股潮流是正确的、一旦出现便难以逆转的,但这是否意味着与它不同的东西就应该舍弃呢?
人们似乎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后知后觉这个问题的答案。而在那时候,一些东西已经被改变,并无法被复原。
答案其实很简单,但人类嘛,就是一群很容易冲昏头脑的动物啊。【摊手】
“2020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一部35mm胶片拍摄的纪录片在荧幕上呈现,这是一张来自真实世界的邀请函,准备为沉浸于电子设备的现代观众解毒。一位特立独行的科学家,就在史蒂夫·乔布斯推出第一台iPhone的时候,拯救了世界上最后一家宝丽来工厂,重新发现了拍立得的配方”
白日梦想家和堂吉诃德们✦
《拯救拍立得》以纪录片的写实揭示了拍立得在数码化时代浪潮下的无奈和生存艰苦,一个半路出家的创始人——Florian Kaps(弗洛里安·卡普斯)、一群企图与时代浪潮对抗的白日梦想家,仿佛现世的堂吉诃德,凭着一腔热爱,向虚拟的风车发起了冲锋。
作为上个世纪的来客,宝丽来昂贵的相纸、较高的拍摄门槛,在手机、数码相机等摄影方式面前一败涂地,因此Kaps在选择接盘这个即将不复存在的宝丽来工厂时,就将这个企划命名为The Impossible Project(TIP)。
稍显黑色幽默的名字没有带来丝毫的诙谐,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这个计划一开始,在许多人看来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公司创立之初的窘境也是显而易见的,捉襟见肘的资金储备、日渐短缺的市场需求,模拟的现实映射出虚拟的倒影。
虚拟(digital)和模拟(analog)的区别在于虚拟的是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事物,模拟是对现实世界中真实事物的模仿。
当模拟撞上虚拟,数码化将实体的模拟碾的稀碎,网络浪潮的冲击让这群凭着热爱企图踏浪逆行的人狠狠地摔在了礁石上。
现代移动设备的荼毒让每一个人都注重于随身携带的移动虚拟,所有的模拟都可以集中在手机之上,听歌、摄影、书写、通讯。
方便和快捷吸引着每一个现代人无时无刻不把自己放置在虚拟环境之中,他们可以在网络中肆意地跳脱游弋,但是却忽略了最真实的触感。
看得见的图片,听得见的声音,0和1的代码把我们包裹,虚构出一个真实的世界,但是却无法用手指触及到最深处的那一份真实。你存到电脑和手机相册里的照片,是否还会去翻阅呢?
《拯救拍立得》,让我们一扫时代的灰尘,得以窥见那个互联网尚未产生、模拟艺术仍然流行的20世纪。
宝丽来、女儿奴和魔术师✦
正如苹果的故事都会追溯到乔布斯,宝丽来的传说也始终聚焦于埃德温·赫伯特·兰德。
他是宝丽来的缔造者,他是宠爱女儿的父亲,是改变时代的魔术师。
1937年,醉心光学与化学知识的哈佛学生埃德温·兰德(Edwin Land)和他的导师乔治·威尔怀特(George Wheelwright)共同创立了宝丽来品牌。
兰德博士——被乔布斯称为“国家宝藏”的大发明家——在1943年度假期间,3岁女儿问他,为什么不能够立刻看到刚刚拍摄的相片。
就是这句话,让兰德博士下定决心要发明一款能立刻呈现出照片影像的机器和相纸。
兰德,一头扎进实验室,利用扩散转印原理创造了即时成像系统,它能将镜头记录下的图像直接转印到如今用于胶卷与相片的感光材料表面。
在1944年,兰德博士成功的发明了第一台即时成像相机。1948年年末,正式向公众发售起第一款机型:Polaroid Model 95相机,正是这台相机开始了宝丽来大半个世纪的辉煌。
1972年,革命性的宝丽来SX-70诞生,它是史上第一台可以自行显影、冲印彩色照片的相机。创始人兰德曾端着这台“魔法相机”,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
SX-70有着自动、电机驱动、可折叠、单镜头反光等特点,拍摄的胶片能够自显影和自控时。
每当快门发出“咔哒”声时,5,000种化学反应随之激活,一张无法复制的照片由此诞生。
SX-70灵巧的机械结构更是体现了十足的机器美学,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伟大魔术师创造的伟大艺术,美国《生活》杂志更是以魔术盒来形容SX-70 相机。
SX-70照片的色彩独一无二,特别是蓝色——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颜色看起来像宝丽来蓝一样。
宝丽来和艺术家们✦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每年有将近十亿张照片是用宝丽来拍摄的。宝丽来改写了摄影文化的历史,生活照不必再送进专业暗房经过长时间的洗冲,只要十几秒,几句闲聊的工夫,照片即可完成显影。
而且宝丽来不只是拍摄生活照,严肃的摄影家和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安塞尔·亚当斯、大卫·霍克尼、沃克·伊文斯、罗伯特·梅普尔索普等人,也借助宝丽来创作过伟大的作品。
@Andy Warhol
宝丽来相机无疑是20世纪最潮的现代工业品,其在20世纪70年代的风靡程度丝毫不亚于当今的iPhone,在美国消费者的心中,宝丽来的地位并不亚于可口可乐和福特汽车。
《Popular Science》杂志用Hard-to-Believe(难以置信)形容SX-70
Taylor Swift曾用宝丽来照片作为专辑《1989》的宣传和封面。
至于选择宝丽来的原因,霉霉如是说:“我想把记忆变得触手可及,复兴这种实实在在的记忆的浪漫感觉。把记忆变成你能抓住、珍藏的实物,这个主意在我看来非常的诗意。”
2010年开始,日本摄影师荒木经惟因为前列腺癌导致视网膜动脉阻塞,右眼视力逐渐模糊,到了2014年其右眼完全失明。
在此期间,荒木将宝丽来照片进行切割和拼贴,以这样的方式来诠释他的左眼世界与右眼黑暗。
“底片有属于它自己的灵魂。”荒木经惟曾在展览中说道。
寻找数码时代载我的船✦
随着20世纪90年代数字摄影的崛起,掩盖了一次成像胶片摄影的光芒,「即时成像」的优势逐渐被削弱,宝丽来不再成为摄影爱好者的第一选择,人们开始期待高清快速易储存的数码相机。
2001年,宝丽来自愿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提起破产保护申请。
2008年,宝丽来宣布停止制造底片,转往发展数码相机业务。
2008年,就在史蒂夫·乔布斯推出第一台iPhone的时候,博士的「不可能计划」恢复了宝丽来在荷兰已废弃的工厂,重新研发最合适的化学配方,为拍立得市场带来新产品。
“每个人都希望能亲手拥抱自己的恋人,而不是通过电子屏幕”,Kaps说,他更愿意为所爱的人拍一张照片,把刚刚发生的情境记录在光和银盐的反应中。然后留着那张宝丽来,收进夹克衫的口袋里,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
但为爱发电终究难以持久。
我们的未来是数字化的、简单的、方便的、免费的,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早已让数字照片成为主流,一键分享至朋友圈,只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傻瓜相机和单反抢占市场,曾经最潮的宝丽来变得越来越落后了。
在这场与时代浪潮博弈的战斗中,以Kaps的惨败告终:新资本的注入让他被自己创立的公司扫地出门。全家人都会揶揄他被辞退的笑话,而他也只能用“退休”为理由搪塞。
但是他没有让这样的打击阻挡自己对拍立得的热爱,对于模拟的执着。宝丽来的向死而生,也见证了Kaps的梦想不是空想。
「不可能计划」的新掌门Oscar,没有选择对抗逆流的固执,而是尝试逐步与数码化达成和解,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让宝丽来重获新生。
一款真正为数码时代制造的模拟摄影相机Impossible I-1诞生,环形闪光灯、折叠取景器、蓝牙连接和五分段自动区域对焦系统的新功能为宝丽来的新生吹响号角,但是这款拍立得的效用并没有实际设想来的顺畅。
漏光、卡纸、待机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相机的质量,槽点与亮点并存的宝丽来新产品,这艘脱壳于上个世纪的旧船,就这样磕磕绊绊地航行在数码时代的大海上,开启了宝丽来的复苏之旅。
不可复制与触手可及✦
在宝丽来的产品文案里,写着这样一句话:
“Every time you press the shutter thousands of chemical reactions ignite to create one real, unpolished, completely unique image. That's the beauty of Polaroid.”
每次按下快门,都有成千上万的化学反应被点燃,创造出一张真实、不经粉饰、完全独一无二的影像。这就是宝丽来的魅力。
每件宝丽来都是独一无二的,而独一无二的东西似乎是人们非常需要的。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主题,人们似乎渴望更多的东西:温暖的、情绪化的、个性化的。
导演维姆•文德斯说:“人们已经习惯于在小小的屏幕上左右滑动,不满意就删除,图像如同幻影一般不真实。”即时摄影则完全不同,因为它不能被复制和重印。也就是说,你只有一次机会来保存回忆。
宝丽来把摄影带回其核心:所见即所得。在PS失控的数码年代,它拥有难得的完整性。摄影的本质就是一项社交活动,而宝丽来则是社交的延伸。
“在等待显影时,你们停下来,盯着,期待照片一点点被生产出来,像拆开一份礼物。”
“每次旅行结束,抱着一筐照片拜访朋友,坐在地板上把照片一张张排开,选出最满意的那几张,和朋友一起分享那些闪烁的时刻 。”——一位宝丽来玩家的口述
宝丽来照片有重量,它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现在,个人历史的一部分消失了,而那些是非常具体的记忆。
在这个越来越数字化和缥缈的时代,我们或许比过去更需要拍立得照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资料参考:
宝丽来公司虽死 但一个“不可能计划”正让它重生.界面新闻.
【影像】起死回生的宝丽来传奇.界面新闻.
艺术还是快照?那些艺术家用宝丽来拍的照片.澎湃新闻.
拯救拍立得,现代版的堂吉诃德.和观映像Hugoeast.
宝丽来|70年从诞生到风靡 从没落到重生.蜂鸟网.
世界上最后一家宝丽来胶片工厂.搜狐.
Polaroid’s SX-70: The Art and Science of the Nearly Impossible.Technologizer.
“存进电脑的照片,99%的人都不会再去看一眼”.Lens.
纪录片《拯救拍立得》《Instant Dreams》《Time Zero: The Last Year of Polaroid 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