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冯齐的忏悔(2005)

冯齐的忏悔(2005)

又名: 绝对隐私系列

导演: 曾念平

编剧: 廖一梅

主演: 林雨申 朱俐颖 安顿

类型: 剧情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IMDb: tt13005446 豆瓣评分:8.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冯齐(林申 饰)与比他大8岁的陈颜(朱俐颖 饰)邂逅在火车上,冯齐对她一见倾心,但离异且有一女儿的陈颜不置可否。后来,冯齐考上了军校,主动提出与陈颜建立恋爱关系,都遭陈屡屡拒绝。冯齐反而义无反顾地展开了爱情攻势,他想让陈颜重新树立起对爱情的信心,架不住冯齐多次热烈的表白,陈颜最终答应了冯齐的追求,甚至将女儿未来的前途都寄希望于这个比自已小的男人。当冯齐的父母得知自己的儿子找了一个年龄很大的拖油瓶,表示坚决反对,在多次与儿子沟通未果的情况下,他们找到部队的领导做他的工作,面对如山的压力,冯齐渐渐退缩了,不知该怎样去面对他曾经信誓旦旦的陈颜......

演员:



影评:

  1. 前些日子,为了打发去楼下洗衣房取衣服前的等待时光,我看了一部电影。电影的名字很普通,叫《冯奇的忏悔》,电影的来历也很普通,昆明买碟时没零钱找,店主随便抓起一张塞进我包里的。于是我对它毫无了解,因此我对它毫无期待。

    我就这样不经意把它放进机器,看到屏幕上出现一个名叫冯奇的年轻军人,缓缓讲述纠缠他一生的负疚和忏悔。看完后我的头脑一片空白,空白了有那么一段时间,象所有的往事都被抽空,所有的未来也被截断,人就那么被搁在一个时刻,陷入一片广大的茫然。然后,我哭了,先是流出眼泪,继而不可遏制地嚎啕,那是一种荒谬但又理由十足地宣泄,不为具体什么人什么事,只是一场等待已久却迟迟未来的哭泣。它终于来了,于是我把自己丢在里面,任由它摆布。

    远离可以无理取闹的幼儿时代,成人的眼泪都被认为总应该是有理由的。非要找出一个理由地话,那么我说:

    为我永远说不出口的忏悔。为我永远也等不到的忏悔。为你我终于在彼此的世界消失。

    冯奇的忏悔,当然故事的主人公是冯奇。网上搜寻才知道,这是以“中国情感口述实录”著称的女记者安顿第三本类似书籍《情证今生》中的一篇,由影坛著名夫妻档李少红、曾念平夫妇拍成系列电视电影,只是这回倒过来,一直在幕后的丈夫当起了导演;总在前台指挥的妻子隐于幕后作起了监制。这部系列电影最大的卖点自然是安顿,因为片中的安顿由安顿本人扮演。使得所有曾发生过的采访场景又半真半假地重复了一遍,这的确令人恍惚,安顿后来也说,每一个采访对象于她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没人能够成为他们的代言人。导演叫了开始之后,安顿迟迟不能进入状态,那个本名林申暂时叫冯奇的年轻人眉宇间也尽是凝重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窘迫。然后,安顿象以往任何一次采访一样打开采访机,对面前的人说:“你想说什么都可以,我们慢慢聊……”演员林申在这个时候抬起头来,声音仿佛哽咽在喉咙里:“我叫冯奇……”

    一切就这样开始,这是注定能开启很多人情感之门的过程。两年前安顿在潍坊相处过整整两天的那个冯奇又回来了,那个时时刻刻在心底鞭打着自己、被负疚折磨一生的懦弱男人。故事的重新讲述,也许远比故事本身更动人。

    多年前,山东开往北京的列车上,冯奇邂逅了后来被他称作姐姐的美丽女子。每一段普通的人生,都会跟一场小小的奇迹相遇,至少一场。冯奇也不例外,他先是得到了一个姐姐,继而得到了一个通信的笔友,终于得到一株小小的、爱情萌芽。这洋溢着幸福的嫩芽只管在冯奇心中碧绿,却不管它将会引发怎样的轩然大波。年轻的心总是勇敢,误以为自己有能力保证任何一棵幼苗茁壮成长,他欣喜万状地向姐姐表白。姐姐的心已然老去,她知道成长不仅意味着甜和幸福,更意味着的痛和危险,她的拒绝婉转而坚决。

    两个人都很坚决,于是展开坚决的拉锯战。年轻的冯奇对自己的爱如此有信心,觉得世上没有任何事能够阻止他对姐姐的爱,包括姐姐自己的拒绝。这不是很正常吗,当你年轻到以为自己就是全世界的时候,是不会在乎、更不会承认有另外一个世界的,这世界其实轻易就能挫败你,它只是懒得动动手指头。人需要再长大一点,才能明白。

    年轻的冯奇等不及了,冬天休年假的时候,他没跟姐姐商量,就擅作主张踏上了去往姐姐家乡的列车。四十多个小时没座位的艰辛旅程,冯奇始终面带微笑。我觉得那是片中许多动人小场景中最动人的一个,我们时常会在身边看见不由自主傻笑的人,以后再遇见,别笑话,为他高兴吧,因为他正遭遇幸福。

    不用说,深夜陌生人的突然造访,会给一个闭塞小镇带来何等轰动。冯奇的到来,没得到期待中的突破,反陷于温吞水般的尴尬之中。姐姐和她的家人热情礼貌地接待了他,这热情和礼貌象征一种无法拉近的距离。一个年轻军人为追求一个离了婚有一个五岁女儿并且还比自己大八岁的妇人而来,这使他们的所到之处都是探究而闪烁的眼神,象一根根锋利却无形的针,用措不及防地刺痛提醒着:那无影无形无所不在、舆论和道德的力量。

    这就是姐姐反反复复对冯奇强调,你还太小,你还不懂的,那个世界了。姐姐说,没有你,我的生活中也许没有幸福,但我至少不会伤心;有了你,我就会有期盼,我就会失望,最终我会伤心。我宁愿没有幸福也不愿伤心,你明白吗?!

    冯奇当然不明白,可那时的他,以为自己明白。他是那么有把握不会让姐姐伤心,只会让她幸福。他的决心是那样真诚,为姐姐把明摆着的幸福弃之不顾而愤怒。他终于决定离开,清晨陌生的站台上,对自己的失望让年轻的冯奇浑身无力,他说这种情绪是他所陌生的,他说他不知道,这种情绪以后将长久地伴随着他。那一刻的失望是短暂地,姐姐终于赶到车站,愿意冒伤心的危险去求一次渺茫的幸福,在他的带领下。

    故事越来越老套了,什么故事不老套啊,尤其关于爱情。无非是爱,无非是不爱,无非是短暂的快乐和永远的遗憾。

    接下来当然是两颗被幸福鼓涨的心无比地憧憬。通信往来越发频密,期间冯奇考上军校,对未来有了更多把握。他又去了趟姐姐的家乡,这回得到所有人完全地接纳,姐姐偷偷带他去看被前夫禁止探望的女儿,告诉冯奇这可爱的小女孩眼睛里长了东西,冯奇说,我们以后把她争回来一起生活,一定治好她的眼睛。姐姐那时候的眼泪特别叫冯奇心动,也特别叫屏幕外的我心动。当女人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男人身上的时候,是她最美丽的时刻,因为她再也没有保留把自己完全交付;也是她最悲伤的时刻,因为她再也没有能够交付的东西,从此她只能失望了。

    姐姐最美丽的时刻,当时我们目睹了;姐姐最悲伤的时刻,后来我们证实了。

    冯奇的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连冯奇自己都说不清。带姐姐回家乡见父母一定是个关键,他以为自己足够坚决,以为自己会一直坚持,其实他已经动摇了,他只是还不能正视,他只是不肯承认。

    紧接着,姐姐去过一次部队探望意外受伤的他,没有人说什么,但他却听出了每一个人的弦外之音。连长家的那次谈话至关重要:表现、提干、前途,这些原以为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寻了来。自己心中珍视的世界和身外越来越不能忽视的世界,以为它们会相安无事,原来有可能发生冲突,仅仅是有可能,年轻的冯奇就动摇了。跟前面一往无前的坚决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却很能够理解。不是吗,生活永远会给胆敢轻视它强大的人们以教训,用一种任何人都无法狡辩的方式。动摇来自我们内心,我们不战自败,谈什么英勇。

    从连长家出来,冯奇在心里说:姐姐,我终于背叛了你!

    姐姐其实什么都明白,短暂幸福过后,她就胆战心惊等待着,伤心的到来。伤心总会到来的,作为对她重新鼓起希望必然地惩罚。有这样思想准备的女人才会爱得无怨无悔,如姐姐那样。他们后来又见了一面,冯奇去北京开会的时候,对自己的决心做了最后一次、垂死挣扎地试探和考验。他其实不必这样,姐姐应约而来,是来告别的。他们在天安门广场拍了唯一的合影,他们彼此留给对方最后的笑容,他们在勉强维持的幸福中强作欢颜熬完时光,之后分离。

    一年。两年。永远。

    于是,有了一个事业有成、婚姻美满、表情淡漠、内心煎熬的冯奇,多年后找到记者安顿,述说一场压抑多年的负疚,对一个女人的忏悔。安顿说她尤其记得,访谈时,男人的眼泪,是一把一把从脸上抓下来的,那情景想来真是触目惊心。我们原以为早就跟生活妥协和解,同流合污了。竟然还有裸露着的伤口,执意不肯愈合,折磨我们拷问我们。平静湖水的下面,尽是足以致命的暗流旋涡,它们一直都在。

    据说这个男人要求安顿用真名发表他的忏悔,他这么做与其说为了弥补对姐姐的伤害,不如说是为了他自己的良心能得到最后解脱。

    《冯齐的忏悔》结尾非常令人伤感,表情平静的女人拎着菜篮子经过巨幅海报,和她的淡漠相比,那海报上印着的书名格外荒谬,它叫《情证今生》。

    我觉得这很矫情。我更觉得矫情的,是安顿在剧中说的那段话,当年采访时放在心中没说出来后来在书中也被隐去,拍摄的时刻竟脱口而出,让现场每一个人都湿了眼睛:“如果我能出差到你恋人生活的那个小镇,我会去替你看望她,假装只是从那里经过的一个路人,找她要一杯水喝,看看她脸上是否有风霜的印记,是否有笑容……”

    这真的很矫情,哪怕我被这矫情所感动,还要这么说。姐姐已经不需要什么忏悔了,她从来就没抱过希望,她只是从上天那里偷了一点幸福,上天收回去了,她便认命,如此而已。冯奇的忏悔只是冯奇一个人的忏悔,与姐姐无关。

    就象我们可能终生挚爱一人,却与这个人无关。人是这样一种渴望热闹的孤独动物,从孤独中来往孤独中去,细想之下,没有一个时刻不孤独。

    我感兴趣的不是忏悔本身,而是忏悔的由来,那至关重要,却又抓不住说不明的一刻。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心起了神秘的变化?这一刻之前,我们无比坚决;这一刻之后,命运的判决降临。

    于是想起多年前中央台放过的一部译制片,好象是部英国电影:

    城里的青年来到乡下,与乡下少女一见钟情,度过了短暂但充满激情的假期。年轻的爱来势汹汹,回城前两人约定了一生之盟。乡下少女顶着巨大压力和众人的嘲笑,不惜与家人决裂,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如约在几天之后赶到城里,而城市青年也怀着迫切的心情等待。其间他忙着要去邮局取一笔至关重要的汇款,这样他们未来的生活才会有起码的保障。可事情就这么不顺利,先是查无此帐,要青年下午再来,下午又去,邮局还没开门,好不容易开门了,签名又有问题……总之诸多不顺。焦急的心渐起微漾,当青年终于取到钱,赶往约定地点,一辆马车运送一面大镜子经过,正好挡住他的去路。他看见女孩在路那边惶惶张望,可就是那最后的一点延迟,瞬间改变了他的心意。少女只依稀仿佛看见青年的身影在镜中一闪,马车过去,路口空无一人。

    就这样分离,再没见面。

    印象里此片拍得细腻平淡,一如英国影片常有的风格。约会那一整天城市青年心情的变化,都通过镜头很好地表现出来。尤其那镜中一闪,微弱得几乎看不见,迅速得几乎不存在,我觉得,已经预见了他们的结局。

    生活中有时会听见某个关于等待、坚如磐石的传说;耳闻目睹更多的故事,是被等待本身磨蚀、刹那地崩溃。

    我们内心有一个连自己都无法察觉的黑洞,瞬息之间,吸进所有光线,心中漆黑一片。

    年轻是残酷地,永远比我们想象中更为残酷,一切都源自那不识黑暗和危险、一味地乐观。

    我知道,因为我曾经年轻过。
  2.   看这个故事感触很深的原因有一个,因为男主角身上发生的事情和我是如此的一致。 曾经我也喜欢应年长我好几岁的女人,当然起初我是并不知道她年龄,只是后来当我知道的时候我已无力抗拒了。   起初我觉得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你情我愿足够了,可是后来我发现恋爱根本就不会是两个人的事情,是两个家庭甚至牵扯到朋友以及社会责任的事情。男主角冯齐由于去北京开会在列车上邂逅了去北京玩的女孩子陈颜,那一刻冯齐就喜欢上了眼前的这个女人,虽然她大他8岁,已婚而且有一个孩子。   北京那些日子,冯齐白天工作,晚上空闲的时候就陪陈颜玩,陈颜就如他的姐姐那般,那些日子他们很开心。他们分开以后彼此书信来往,之后他得知姐姐已经离婚,再后来后来冯齐考上陆军学校,他主动提出恋爱关系,只是她始终拒绝了。有一次春节他没有回家,而是去了她的故乡,他想亲自前来表白。   最终女人被他的真诚所打动,接受了他。 女人将自己全身心都交给眼前那个男人,甚至连未来孩子的希望都如此。      后来他带她回自己故乡,起初家人都很高兴他能找到如此漂亮的女人做老婆,可是出于女人的诚实她告诉他们自己离过婚而且还有孩子的消息,男人的父母开始极力反对。后来主动打电话给对方女人,想让女人不要纠缠自己的儿子。甚至主动找到男人所在的军队找团队出面干涉,男人是一名优秀的军人,也是军人的榜样。   他的压力无形之中更加重了,似乎他的退缩让人感觉到情有可原。   男人面对现实,渐渐的退缩了。男人因救人负伤,女人前来探望他,那几天的日子里,她分明能感到男人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或许她很早以前就预料到了。她不想让眼前的男人那么为难,于是选择主动退出,什么索求都没有。      后来男人娶了另外一个女人结婚,但是他的内心深处却始终保持着对女人的忏悔。他找到口述记者安顿,希望用自己的真实名字把故事写下来,希望哪天女人能看到,让她明白自己将会用一辈子对她道歉,也默默的为她祝福。安顿离开前再次去了男人的家里,碰到男人的妻子。      妻子提起男人这些年来一直穿着那件破旧的毛衣,虽然破了几个洞,妻子也给他买过一件,并给他织过一件毛衣,他却始终不愿脱下身上那件毛衣,因为那件毛衣就是女人送给她的。安顿不知道眼前的女人是真的不知道还是假装不知道。      或许如安顿所说,妻子是能感觉到的,男人内心肯定隐藏着那样一个女人,但是她并不能去过问那些,她唯有埋藏在内心。      安顿知道男人的行为伤害的已经不仅是女人,更用自己的冷漠伤害了眼前他的妻子。这也是为何临别前安顿善意提醒男人,其实眼前眼前的妻子也需要关心,因为你们的生活还要继续。      如结束所说那般:冯齐把他的梦留给了过去,而他的妻子把今后一辈子的梦都交给了他。      故事的结尾仍旧发生在那个湿漉漉的小镇,女人提着菜篮子从街道走过,旁边是贴在安顿新书的海报,女人从眼前走过似乎不曾发觉。      于是我们更像知道故事女人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故事到这里嘎然为止,我觉得这样设计挺好的。猜不懂比知道有时候更有意境。

  3. 所以人世间,究竟什么是遗憾呢?

    是爱而不可得?或是得而不可留?

    终究,遗憾会变得深刻,让情感升华,成为无数人祭奠过去的的一炷香,余烟袅袅,不绝如缕。

    而关于这一点,冯齐深有体会。

    “我......我对不起她,她比我大,我叫她姐姐。”

    这是冯齐对于这段故事的开场白。

    故事发生在1995年10月,从潍坊开往北京的火车上,身为军人的冯齐要去北京参加会议。

    姐姐是从济南站上车的,当时的火车上正是人挤人的时刻,不过冯齐还是第一眼就看到了姐姐。

    姐姐长得很漂亮,朴素的衣服都掩盖不了她的魅力。

    作为一名闷骚型的文艺青年,冯齐明明很想看,却还要装作随意的样子低下了头。

    火车的晃动让姐姐不小心碰着了冯齐,冯齐有些腼腆地说着没事没事。

    文艺青年都有着丰富的情节创造力,他猛然间站起身,让姐姐坐自己的位子。

    四目相对,冯齐有些羞涩与尴尬,好在姐姐的闺蜜小毛拉着姐姐坐了下来。

    相聊间,三人得知彼此都是第一次来北京,姐姐询问冯齐有没有可靠的旅馆,冯齐急忙推荐了自己所住的招待所。

    那是个还存在信任感的时代,大家的防范意识没那么强,也让很多故事的男女主角有了遇见的机会。

    在北京,开会之余,冯齐会跟姐姐他们一起游玩,在天安门前,三人留下了一张合影。

    那是一段快乐的日子,但是快乐的日子却总是短暂的。

    离别时,姐姐主动来招待所找到了冯齐表示感谢。

    有美女来找,这让农村出来的冯齐充满了自豪,更重要的一点,姐姐确实是真得漂亮。

    96年,冯齐考上了陆军学院,而他与姐姐频繁的书信来往,让彼此成为了对方的精神支柱。

    冯齐得知,姐姐名叫陈颜,比他大八岁,因为丈夫家暴而离婚,她的女儿也判给了前夫。

    那时书信很慢,但寄托地却都是真情。

    冯齐爱上了姐姐,但他的表白却被姐姐果断拒绝,被感情伤过的人,总是害怕再被伤害。

    但是年轻气盛的冯齐自然不愿意轻易放弃,这年春节,他站了40多小时的火车来到姐姐的老家。

    看到冯齐的出现,姐姐有些心疼又有些感动的落下了泪。

    冯齐美美的睡了一觉后,姐姐一家给他准备了可口的早餐。

    姐姐带他坐船来到了自己工作的电影院,然后又带他转遍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

    但是对于两人之间的感情,她让冯齐什么也不要说。

    被伤害过的人,就容易变成对别人没有要求的人。没有期望,就不会有失望。

    一次次的落泪,一次次的拒绝,姐姐不是不喜欢冯齐,只是两人之间有太大的隔阂。

    如果注定得不到,那不如就不要开始。

    被拒绝的冯齐,终于赌气要离开。

    凄冷的清晨,他悄悄拿起背包离开。火车站,他一个人孤零零的等待着火车的到来。

    不过,姐姐的理智终于还是感性冲倒了,她来到了火车站。

    在大爷大妈的注视下,两人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第二年的春节,冯齐还是来到了姐姐的家里。

    陷入爱情的两人,都将未来寄托在了对方身上。

    冯齐表示自己毕业后就会娶姐姐,到时候将把姐姐的女儿接回来一起住。

    听着冯齐的承诺,姐姐开心的点着头。

    此时,她已经完全信任了冯齐,并坚信对方会给自己带来幸福。

    这年春节,冯齐将姐姐带回了老家。

    那个年代村里的大学生,都是全村的骄傲,得知冯齐带回了女朋友,全村人把冯齐家围得水泄不通。

    全家人对姐姐地到来十分欢迎,但这些都是基于她们不知道姐姐情况之下的。

    姐姐会主动帮着干活,甚至冷水冻得她眼里泛起了泪水,但是她没有一句抱怨。

    只不过,当她将自己的情况告诉给了冯齐的妹妹后,冯齐的家人开始变得拘束起来。

    临走时,冯齐家人给了她很多家乡特产,她也开开心心的离开了。

    但是冯齐却看出了端倪,正常儿子的女朋友第一次登门,家长都会给红包的,而姐姐没有收到红包。

    回到家后,冯齐的母亲坚决反对两人的婚事,甚至为此,冯齐的父母来到他的单位,希望领导能够劝解冯齐分手。

    农村出来的孩子都很要强,冯齐自然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的难堪,所以他假装同意了父母的要求。

    但其实,此时在他的内心里,对这段感情已经动摇了。

    因为见义勇为,冯齐的手受伤了,姐姐带着好多特产来看望他。

    领导表示会给他三等功,并表示市里会进行宣传这个事迹,冯齐明白,自己的机会来了。

    但是领导暗示,要做正派的人,不要让被人说三道四。

    冯齐自然明白领导的意思,而姐姐也理解冯齐的处境,于是她主动提出了分手。

    一个不愿意被伤害的人,总是会想尽办法不对别人造成伤害。

    但是总是为别人考虑的人,却总是会被各种伤害。

    姐姐懂事的让人心疼,而冯齐,也还是选择了自己的前途。

    两人在天安门前拍了一张两人唯一的合影,之后火车站离别时,姐姐还在劝解冯齐不要为难。

    而这,也是两人的最后一面。

    之后的冯齐工作有了起色,而他也如父母之愿娶了一个农村姑娘,并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但是在他的内心里,总是充满了对姐姐的愧疚,所以他对妻子也一直是不温不火的。

    他找到了女作家安顿,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为了忏悔,他表示可以用自己的真实名字。

    人,终究是自私的。

    冯齐的忏悔,无非寻求自身的精神解脱,就如女作家所说,他的这个行为,会对两个女人造成伤害。

    不过好在,女作家的书发表后,姐姐并没有看到,而是继续过着自己的平淡日子。

    不打扰,才是对彼此最后的尊重。

    《冯齐的忏悔》之所以会在多年后火起来,或许是因为如今的这个时代,缺少了真情的支撑,太多人需要忏悔。

    这个一切都可以营销的社会,你能看到几分真实的东西呢?

    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都身不由己。

    为了利益,为了名利,我们放弃了那些真正让我们快乐的东西。

    现实太沉重,击碎了所有人对爱情的幻想。

    而对于那些逝去的真情,我们只能用忏悔来怀念。

  4. 我现在22岁,和冯齐告别陈颜时是一个年纪。那天我在dy上刷到这部电影的讲解,被深刻地触动,在深夜便找来完整版的看。电影看到一半,便忍不住泪水,任它在脸上横流。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我竟没有勇气一口气看完,用了两个深夜,才完整地走过这部作品。电影虽然和原著有些出入,但那种遗憾感丝毫没减,心中感慨万千。

    前半部,你可以看到年轻的冯齐那份对爱的冲动和激情,他可以为了喜欢的人坐四十个小时无座的火车,可以为了陈颜深夜大胆敲醒她家的房门,他的面庞洋溢着幸福和快乐,无所畏惧,任凭心中的热情横冲直撞。我多么希望故事停留在他在火车站与陈颜相拥的时刻,那时候他们的爱还那么纯洁,世俗的压力还没有来临,一切还是那么美好。可后半部,随着他带陈颜回老家后母亲那低皱的眉宇,电影的格调便步入沉闷和无聊,和现实别无二致的沉闷和无聊。两人的分开是那么的自然,当我代入冯齐的视角,我无奈地发现,相遇和追寻的过程是如此的顺理成章,正如在济南站他们最后的离别。

    回到安顿和冯齐的对话,听着冯齐的忏悔,我突然明白他也只是个普通人,带着普通人的脆弱和局限,他没有力量和手段去摆脱现实环境的束缚,即便他是家里最有出息的人,即便他是当时人人尊敬的军官。

    当我回过神来,浏览电影的影评时,我发现15年前的评论还没有那么偏激,他们大多表述着共情,遗憾之情溢于文字,对冯齐本人的攻击和唾弃少之又少。可是近些年来的评论,大多在痛斥冯齐,批评他的不仁不义,一副伪君子的作派,辜负了两个女人还在这里假惺惺的忏悔。时代看来是已经变化太多了。

    我也是山东人,小时候在农村长大,但后来复读也在潍坊呆了一年。我去过潍坊的农村,因为我的同学的老家也在那里。30年前的山东,一个内陆城市的穷农村的穷家庭,在我心里大概已有了模样。那里的年轻人,我能说些什么呢?我查阅关乎冯齐的资料,他在军校念的是文学系,他对于文学,对于社会的理解和见识,和普通的农村青年是大为不同的。可即便如此,他也毫无办法对抗来自家庭的,来自前途的压力,不得不顺从。这个故事,是个让人遗憾的悲剧。从现在的视角来看,他确实是不负责任,不够坚定,伤害了两个女人,还在这里自作忏悔,让人厌恶和嫌弃。可我要说,这是30年后,我们所处的现实早已变化得翻天覆地,生活水平已是相当好,用现代的视角去批判前人,便对吗?

    我们现在大声地骂着冯齐,可代入他的视角,在一个穷的揭不开锅的农村家庭长大,母亲是强势的,自己能长大,有了出息,成为一名军人,甚至当上军官,这一路全靠父母辛劳地操持。军队,就是冯齐的前途和未来;父母,则是冯齐一辈子不能对不起的亲人。可这一份爱情,让冯齐人生里最重要的两个关系出现了危机,一旦出现不测,如果一切都像父母说的那样,他和陈洁的结合让家里人抬不起头,让军队里的领导和同事对他产生看法和歧视,那又会是一番什么情境?我无法想象,那会是另一段悲剧。那时的冯齐是不敢赌的,他也不可能赌,他只是个普通人,一个和我一样,22岁的年轻人,他看不清未来,不敢放开性子放开手脚太正常了,他只能由着自己对于未来的想象,小心翼翼地处理身边的关系,不敢有丝毫怠慢,一旦出现问题,对于他这样有抱负有想法有思考的年轻人,便又是一段极大的痛苦。那时的冯齐太年轻,他还没有心思去思考那么深远的问题,也没有能力去抗衡世俗的压力,但是30年前的他比我有勇气,他敢向大八岁离异还有孩子的姐姐大胆示爱,不远万里追求她,希望和她结婚,这在今天的我看来是想也不敢想,我佩服他,他的决心让我震撼。

    可爱情开始时多么纯粹和美好,分别时就有多痛苦和遗憾。29岁的冯齐在镜头前泪流满面,心里像有千言万语,却没有力气说出口,他太压抑了。他只是位普通人,受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束缚。可后来的忏悔又能怎么样呢,那只能稍稍减轻自己的负罪感,这份愧疚,他要携着一辈子,直到坟墓。

    陈颜的演员选的很好,打扮朴素的朱俐颖在镜头前那种姐姐的感觉,那种心善的不幸的女人的模样,让人太有感触。她永远不会争取什么,没有一点刁蛮,现实的经历让她的心近乎冷却,不敢再轻易点燃,她比冯齐成熟很多,她知道他和她的结合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她作为女人,心中那份对爱的渴望和理想,让她再一次冲动地奔向了冯齐的怀抱。对于这,我们又能说什么呢?这太合理了,这就是现实,这就是人性,它是无数美好发生的原因,也是太多悲剧的根源。这一段感情失败后,我想,她应该再也没有勇气和力气去奔赴新的感情了,她会在那个闽北的小村子里孤独地生活下去,和自己的女儿、家人相依为命,这不是故事,这是事实,它现在就在发生着,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

    2024年,冯齐五十多岁,陈颜也大概六十岁了,他们已经步入人生的后半程,他们和世上万千的普通人一样,应该还在平凡地生活着。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太多人的缩影,当然,也包括我的。当我的前途和感情产生冲突,我想,我的选择和冯齐的选择,应该也不会差太多了,即便这种假设发生在现在。当然我也经历过这种事情,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我的内心在看过这部电影深受触动的原因吧。我承认我是卑鄙的,像冯齐自己所说的那样卑鄙,即使眼泪在心里已经流过一遍又一遍。可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这世上的哪一个人,逃得过饮、食、男、女?逃得过世俗的束缚和牵绊?我们每个人依然要继续生活下去,抱着心中那份永存的遗憾,希冀这样的悲剧不要再度发生,这大概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和价值吧。

    冯齐在最后转给安顿写给姐姐的信里写道,“但愿有来生,一魂飞闽北。再不为其它所左右。罢、罢、罢! 遥祝幸福。”我相信若有来生,冯齐一定会坚定地选择陈颜,也许后面的事情不一定如他想象的那般美好,但他一定不会被终生的内疚感和忏悔所折磨,而有情人也会终成眷属。

    我看了那么多电影,可只有这一部让我这样触动,这样一部很多地方都比较粗糙的电影。它将我带回三十年前,亲身经历般地体验了一个普通人的遗憾,它对于我来说有无比沉重的意义。如今的我们都太聪明,对于感情,对于生活。我宁愿自己笨拙一点,那样我的心会得到安宁,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会少受伤害,幸福的可能便会多一些。遥祝冯齐和陈洁的生活安定,而我也要在22岁看不清未来的黑夜里继续默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