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看了这个电影。 先说结论:不推荐该片。 为什么? 九个字总结原因:主线乱,支线多,亮点少。 第一,主线乱,剧情松散,东一头,西一头,观看体验非常糟糕。这个电影的主线剧情就是扫毒,警察跟毒枭之间的敌我较量。但是呢,它不是全程集中讲扫毒这个故事,中间有一段梁洛施跟她女儿的亲子救赎戏,还有一段梁洛施跟杨佑宁的家庭伦理戏,这跟主线扫毒有什么关系? 第二,支线多,多到影响剧情节奏。这个电影支线很多:张家辉跟他儿子的亲情线、梁洛施跟她女儿的亲情线、梁洛施跟杨佑宁的爱情伦理线、陈伟霆的卧底线、毒枭反派的复仇线,每条线都是可以单独出个大电影展开讲了。那么多剧情杂糅在一起,严重影响到了扫毒这个主线。 第三,亮点少,且毫无新意。打戏拳拳到肉,视觉镜头充满血腥暴力的美学,枪战戏跟林超贤之前导的戏相比逊色不少。 看完这个电影,看得出演员拍得很辛苦,但观众看得也很辛苦。
其实动作片也可以请个编剧。歹徒拿自己的女儿要挟帽子,帽子居然还真把自己手绑起来了,恐怕不光我们看到这个情节会笑,帽子们看到也会忍俊不禁吧。帽子在人民头脑中的形象从什么时候开始一落千丈呢?什么时候能拍出下一部《国产凌凌漆》?什么时候能出现下一个周星驰?导演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脑子里有东西。
熬过了两个小时之后,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会去看这部电影。
吐槽合集
“我有个案子,想找个卧底,有没有兴趣?” 戏里,张家辉对陈伟霆说。
“三年又三年那种?”陈伟霆反问。
我觉得这可能是戏外林超贤对张家辉发出的邀请函台词,毕竟从拍喜剧开始合作拍档的两人,这样不失幽默默契的对答,看着就挺像是他们的风格。
三年又三年,意有所指,知道的都知道。但同样是警察/卧底双角戏,《爆裂点》拍出了完全不同于《无间道》的感觉。《无间道》是维稳绵长,角色个个深藏不露,而《爆裂点》主张的是全员失控,尺度大开,大开大合。
戏里角色火爆,戏外演员同样拼命。“三年又三年”这个时长,同时代表着他们拍戏的认真态度,不管是一开始拍的喜剧,还是现在严肃的正剧。
“洞穴戏”密集的地上地下十天拍摄中,个个拍到精疲力尽。按张家辉的说法,他们这种火爆的拍戏法,简直就是为戏捐躯。
林超贤则直称这个洞穴是一个“地狱”。
“这十天,每天天未亮便出发,到达时完成化妆,然后你带着你疲乏的身躯,走进去这个山洞,走几百级楼梯,然后上到楼梯顶的时候,你一看就看见那个地狱。”
毕竟是拍过配合变格调调的配乐营造的整体氛围超棒的《魔警》,虽然可能在大众评价不高,但在林超贤的观众,会觉得这是他的一种邪典审美的延续。
在克苏鲁神话的《敦威治恐怖事件》中提到某个洞穴形象时,这么描述:“在这尘世没有什么东西能发出那种声音。这些声音一定来自那些只有邪术才能找到的洞窟,只有恶魔才能开启的巢穴。”
对张家辉来说,那种声音就是“嘭”的一声。
洞穴戏拍摄中途,张家辉突然冒出这样的念想,超怕枪火将洞穴中的空气耗尽,所有戏子被闷死在里面。
“在这尘世没有什么东西能发出那种声音。这些声音一定来自那些只有邪术才能找到的洞窟……”
“这个世界没人会帮你生存,他们只会榨干你的价值,然后让你自生自灭。”对应戏里对尘世的描述,仿佛尘世与地狱一道。
“我曾问,会不会嘭一声耗尽空气,我们全死在里面。”张家辉问。
林超贤说不会啦,有一条河会通往外面。意指空气能通过河流进出这个洞穴。
在我们观众,这条河就是电影院的屏幕,进出的光影,以及我们进入屏幕的目光,让我们跟戏中的演员呼吸着同一款炸裂的空气味道。
电影院同样像是一个洞穴,另一种存在的洞穴,这个洞穴很有意思,它就像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所描述的:
“他们都意识到他们是作为一个整体在岛屿上的一个洞穴里,有着共同的事业:对抗外面那个流动的世界。”
这个洞穴中存在着这么一些人、一群人,电影人和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