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布鲁克林警察 Brooklyn's Finest(2009)

布鲁克林警察 Brooklyn's Finest(2009)

又名: 纽约黑夜(港) / 恶夜特警队 / 布鲁克林精英

导演: 安东尼·福奎阿

编剧: Michael C. Martin

主演: 理查·基尔 唐·钱德尔 伊桑·霍克 韦斯利·斯奈普斯 Jesse Williams 莉莉·泰勒 艾伦·巴金

类型: 剧情 动作 惊悚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09-01-16(圣丹斯电影节) 2010-03-05(美国)

片长: 132 分钟 IMDb: tt1210042 豆瓣评分:7.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这段时间其实看的电影挺多的 不是因为文艺心泛滥 而是因为留学实在是挺无聊的事 若是不打算学术又不打算花枝招展地出去就只有在家研究别人的世界观了

    Brooklyn's Finest 的确是很牛的电影

    导演Fuqua擅长制造触手可及的画面追踪感且对人性独有的想象力

    我无法说我看懂了电影 因为电影里的各种俚语以及跳跃的语速让我这个外国人还是有点头疼的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对身边的HN笑笑说 敢在每句话后不加Fuck么XD

    电影看上去有点冗长 也许是因为快要下档的原因 整个电影院加上我们只有6个人

    我反复回头看周围人的表情 都是懒散的 是的 这电影并不是传统的好莱坞大片 特技啊帅哥美女啊 看着多带劲儿

    但是我还是觉得很震撼 这个一个人 或者一群人的故事

    电影看似被不知是主角还是配角的3个人分成了3块 最后又完美地整合在了一起

    于是一切谜团成了一片碎玻璃

    现实踩了过去 被划伤了脚 他说其实都很简单

    我说是的 也许只是Brooklyn承载不下这么多凄凉

    警察一倒在地上 医院里的妻子也许正在温柔地抚摸两个 或者只有一个孩子的手掌 钱让他变得神经质 狠毒也许你也会说 可是还不够 贪婪而低微 艰难的生存逼他铤而走险 其实结局怎样不用说 还有什么结局

    警察二陷入在良知和使命的边缘 有时候亦正亦邪是无法分辨的 所以当他终于打算以警察身份出现放弃自己间谍的身份后 被打死是必然的 因为生活早已欺骗了他 欺骗了所有人 他也没有理由继续活着 他的内心早就被责任良知善意忠诚等等矛盾地分得支离破碎 当他终于选择了自己的角色 也就等于选择了一种方式终结生命 其实现实也一样 如果一个人忠于一个角色 那他必然是不被现实不断变化的斑斓所包容的 他血泊中的警徽也许是一种默然的讽刺

    警察三是小心翼翼的 就快要退休了还有什么不能忍 于是他几乎成了布鲁克林街区最彬彬有礼不惹事生非的人 可是他痛苦 无奈 卑微 他什么都没有 没有家人没有情人有的只是用绿油油的福兰克林换来的印度妓女流着眼泪的滚 她就算想跟他走 可是他们如何走 这个世界好像只为别人而生 人们总是试图掩盖那些眼泪以为它们不干净 以为那些纷争不被点破不被播报自己就不会被纠缠 很可怜 于是警察三终于在卸下警徽的那天做了也许一生都没有做过的惊人之举 莫名其妙地救了3个女人 当他被淹没在一片警车闪烁的灯光中缓缓走出来 慢慢地 慢慢地好像试图走向荧幕时 没有任何掌声 没有任何花束 没有漂亮的邦德女郎 没有任何表情 我却觉得无比震撼 他宛如绝地武士 他也许激动 也许骄傲 也许平静 也许淡然 也许无撼 到底是什么 我不知道 但是我觉得震撼 真的

    不想说那么多了 因为有点感叹 而感叹是不能与别人说的 因为别人有别人的感叹

    兴许这只是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吧 好像我旁边的小马哥说的

    也许是吧
  2. 纽约布鲁克林区是纽约人口最密集的区。也是纽约主要的黑人和少数族裔聚集区,一直以来,由于多元的文化汇聚冲突以及白人主流社会的排挤,这里也是纽约最混乱的地区。长期以来,罪恶滋生,冲突不断,犯罪率高居不下。种族歧视,就业低下,教育程度偏低等社会问题,也一直使得这里祸乱不断,糟糕的情况雪上加霜。
    影片选取了布鲁克林地区的警察来说事,以三个警察的命运与选择来展示一个意味无穷的布鲁克林,揭开一群特殊群体的生活面貌。也许是心酸,是无奈,是痛苦也是真相。
    艾迪杜根是一个快退休的老警察,在布鲁克林干了大半辈子,早已阅尽沧海,经验丰富,平日奉行着和事老的低姿态做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无论什么事故与冲突都能圆滑老道地处理,所以他的手枪里从来不装子弹,也从来不开枪。但是这种得过且过处处低调的为人态度也使得局里其他警官看不起他:一个警察必然是身经枪林弹雨的,怎么能这样无所事事的混了几十年。退休之前,本来想最后好好混完几天,上级却突然指派他去带领新人学习。在路上处理问题时那种冷漠的态度触怒了新来的年轻警察,第二天这个新人就就要求换指导员,于是第二天艾迪又带着另一名新人上路了。这一天,艾迪知道前天那个年轻气盛的新人与人冲突被击毙了,自己则一时失神,让现在带的这个新人去调解一场纠纷,却不料因此警民冲突,新人对当事人的头连开两枪。内疚不已的艾迪很痛苦,自己摸爬滚打了一辈子,毫毛未损,接连2个刚刚踏上警察生涯的孩子,一个被杀一个杀人。当上级要求其作伪证以改善布鲁克林警察的形象时,艾迪坚决的拒绝了,他退休了。作为一个纽约乃至美国最混乱地区的警察,艾迪一生无功无过地混了过来,可以说不是一个好警察,但是能在这样混乱和肮脏之中全身而退、游刃有余也相当不简单。同时,艾迪没有家庭,一直和一个妓女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但是,艾迪却并不是一个堕落的警察,当偶然发现了警局里寻找的失踪女孩,已经退休的他毅然决然给自己的手枪装上了唯一一颗子弹,尾随跟踪而去……
    萨尔长期奋战在最危险的地区,数次出生入死,尽职尽责,他有一个患病的妻子和数个孩子,而且妻子新怀孕了,怀上了一对双胞胎,但是狭小而满是霉菌的房屋却不能满足其居住的要求。警察的薪水低的可怜,永远无法支付一间大一点的房屋。于是,萨尔被逼急了,不满意薪水的微薄,平时就对现实越发不满,思想也越来越偏激,尤其警察内部的黑幕重重也激怒了他:凭什么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去奋战却要把钱拿去给上面什么都不做的人去装修自己豪华的办公室。他开始把手伸向缉毒的赃款,每一次都铤而走险,冲在最前面,逼迫毒贩说出钱的位置,然后杀人灭口。但是为了付房款,钱还是不够,走投无路丧心病狂的他终于得知了毒贩的老巢,准备豁出去拼一把,一个人不顾劝阻地来到了藏毒的楼房……
    谭戈是一名出色的卧底,在牢里的时候就结识了现在的贩毒组织的老大,一直以来很受其器重,日久,他也渐渐和老大成为了密友。警署上级为了将这个毒枭剿灭,不惜以其家人和前途为威胁让谭戈设局抓获毒枭。谭戈在义气和前途之间犹豫不决,开始他答应了警署的要求,当布局已完成时却后悔了,他赶去通知毒枭让其快跑的时候,毒枭被当地的二把手派人击毙了,而警方的人也正好在附近。悲愤交集之下,谭戈不仅顶撞了上司,同时决意为自己的好兄弟复仇。终于,在这样一个夜晚,他孤身一人来到了新的毒枭瑞得的老巢……
    同一个夜晚,三个背负着各自宿命的人来到了同一个地方为了不同的目的。老艾迪在救人的时候开了第一枪也是唯一的一枪,终于救出了被抓的少女。萨尔打伤打死数名毒贩,在疯狂往口袋里装钱的时候被身后的小毒贩偷袭打死。谭戈在杀死了凶手为兄弟报仇之后却被追寻萨尔而来的警察误击身亡。由此,布鲁克林警察划上了句号。
    整部影片都是压抑而残酷的,在布鲁克林当一个警察有多难,社会有多黑暗,水有多深。面对现实,三个人曲折的命运似乎在诉说什么。谭戈每日陪着大毒枭的身边,每日大量的赃款从其手里经过,可是这么多年来,却一分钱都没碰,仅仅依靠警察卑微的薪俸养家糊口。利益不能买其心,但是却终究过不了情关,为了家人他决定出卖好友,为了好友他又毅然走上复仇之旅最终被杀。萨尔呢,也是为了家人,可是生活的重压使其思想越发偏激了。作为执法者却走上了罪恶的道路,最终毁灭在了自己的贪欲之中。无论你出于怎样的目的走上了罪恶的道路,哪怕它再无罪,再无奈,都最终会长满霉菌,看看萨尔越来越丧心病狂,开枪打死罪犯索要钱物,对同事越发冷漠和乖张,执法者的光芒渐渐褪去,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杀人犯。老艾迪看似窝囊的一生,却在重重压力与黑暗中保存了自己真正的良知与责任感。对于一个到了退休还不使用手枪的布鲁克林警察而言,不可思议,不仅同事看不起他,最后那个绑架少女的罪犯也看不起他,可是真正的正义却只存在于他的心中。也许导演安排了只有他活下来,也正是让我们看见这乱局黑幕里的一丝渺茫的希望。
    作为一部悬疑和动作片,《布鲁克林警察》所承载的内涵远胜于此,其映射出的美国底层和黑暗面的社会现实令人咋舌。
    首先是种族歧视,即使奥巴马当上了总统,黑人和少数族裔就真的能融入白人的主流社会么,我看未必。影片中的贩毒集团,几乎没有白人,黑人为主流,杀人贩毒拐卖少女,几乎无恶不作。还有在年轻警察调解冲突时,两个冲突者正好都是有色族裔,而内心怀有偏见的警察在激怒之下开枪打死了年轻的黑人。这和《撞车》里的那一场枪击颇为相似。一场小小的冲突,却将白人与有色人种,有色人种不同民族之间的那种不信任和歧视表现的淋漓尽致。萨尔在家与同事打牌的时候也一样,因为自己的妻子是有色人种,而自己的警察同事却出口相辱以至于大打出手。看起来表面上风平浪静的美国社会,那些歧视与冲突从来就没有消失,它们被深深的压抑下去了,但是往往一触即发。
    其次是枪支,影片中枪支确实成为了可怕的怪物,无论正义的警察还是非正义的罪犯,都使用枪支杀人,那些枪战的场面,导演特意强化了被枪打死时血淋淋的场景与中枪那一瞬间的暴力特写。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残酷的世界。无论的背景中提到的警察枪杀市民还是真正上演的那一出开枪射杀黑人青年,还有萨尔持枪随意杀伤罪犯索要赃款以及最后谭戈复仇的子弹以及被萨尔同事开枪误杀,都可见,杀人利器就是杀人利器,无论在谁手里,都是不安全的。也许早上出门还好好的一个大活人,晚上就不能回来了,枪击致死在美国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想起《失控的陪审团》里的那一场诉讼,怎样控制枪支的使用,也许是美国治安最重要的一个论题,宪法赋予公民使用枪支自卫,但往往这也成了杀人的利器和社会失稳的根源。
    还有就是警察组织内部的官僚腐败,萨尔为什么会发狂走上歧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每天出生入死的奋斗在前线,缴获的赃款却进了高层的腰包,被他们用来装修豪华的办公室和购买昂贵的波斯地毯,而自己却连一套稍微好一点的房子都买不起,只有死了获得国家赔偿才能稍微减轻家里的负担。对于谭戈,也是一样,高层为了自己的前途与官位,不惜逼迫其去从事各种活动,甚至危及其生命也无所谓,底层警察就是自己向上攀登的工具。为了逼迫谭戈就范,可以说各种招数无所不用其极。有时候我们也要质疑,究竟那些代表正义的执法者真的就是宣传的那么铁面无私吗?也许他们本身也是罪恶的,和那些疯狂的毒贩不同,他们更懂得伪装也更阴险。
    这是一部很现实的电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赤裸裸的纽约乃至美国的另一个面,它并不是民主和平光芒四射的,相反却是黑暗罪恶与丑陋不堪的。现实是残酷的,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些去面对它的勇气。
    原帖地址:
  3. 让人心生郁闷的电影,每一个职业都不好混。三个警察的三种人生。我知道一定会死人,我一直在猜谁会死;我也知道三个人一定会有交集,我一直在想这种交集怎么结束。
    我没有想到探戈和萨尔的命运会更紧密。他们的死其实也无可厚非,他们的生存压力远远超过理查基尔。事实上理查基尔的戏份也比他们少的多。
    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寂寂无名又明哲保身的警察,再等七天就可以全身而退,拿退休金过日子。
    要说有交集,理查基尔和唐钱德尔的那个便利店外的碰撞倒是引起过我的不少兴趣,可惜就是这么一点。
    要说这三个男人有什麽是相同的,就是家庭问题,女人问题。伊桑很爱家,爱他的孩子和老婆,可是怀孕生病的妻子也加重了他养家的负担;唐钱德尔很爱他的妻子,可惜做因做卧底而毁掉了婚姻;理查基尔是个分居的男人,在黑人妓女那里寻找慰藉。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导演是黑人,在戏剧冲突中不仅表现了黑人犯罪和种族矛盾,而且将黑白两种肤色当作是调节视觉的色彩,将画面色系平衡。理查基尔原来带的是个白人小子,后来他带了一个黑人小子,另一个黑人警员带了那个白人小子,很有意思的互换。
    在来说种族歧视的那个部分,理查基尔有一个黑人女友,但是社会身份使得两个人不可能在一起。伊桑霍克的朋友有一个黑人女友,而伊桑也特别反感种族歧视。
    这部电影总的来说很闷,很黑色,黑邪恶,但是因为将三个人设定成同样的身份——cop,都遇到了做警察的矛盾,虽然在解读上可以有所不同,理查基尔的困境是职业道德问题,伊桑霍克是金钱问题,唐钱德尔是黑白问题。但都是困境问题,这就将三个人的境况做了某种程度的对比,最严重的是伊桑霍克,第二是唐钱德尔,第三是理查基尔,这种对比效果或许也是因为戏份导致的。导演在最后处理上给予两个打破规制的人以死亡的结局。
    我们无法想象如果伊桑成功地从黑帮那里抢得钱,那么这部电影的立场将变成很大的问题,所以还不如以悲剧收场,把悲剧彻底化,而消解掉一部分的社会意义上的矛盾。
    如果唐钱德尔没有那么义气地为黑帮老大报仇,这或许会成为他终身的遗憾,也会成为观众对这个人物认知的障碍。他戏剧性的死亡也正讽刺了黑白两道的界限。唐钱德尔第一次以正义的名义(佩戴着警徽)去消灭邪恶,却被赶来的伊桑的朋友误以为是黑帮厮杀,而将他击毙。当然唐钱德尔充满血性的复仇让观众看得大快朵颐,却是另影片又走上了危险的道路,所以他也死了。
    至于理查基尔,莫名地让一个已经退休的老警察,最后当了一回英雄,在影片中的情境中,他其实是拥有最少的困难的那个人,他需要承担的责任不会那么多,但是导演让他活了下来,并且做了一次他认为对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将电影带向了好的影响范围。
    如果警察都是尽忠职守、除暴安良的话,社会还是有希望的,民众还是可以信任警察的。这或许是影片最后最重要的信息。但是和影片一直以来塑造的气氛非常不同,它的叛逆它的针砭时弊,到最后仍是维护了警察的形象。
    另外,因为人物角色困境的相似之处,以及主角表演方式都呈现内敛化,使得影片节奏上没有太多的变奏,观看性不高。
  4. 善与恶,总是沉重之余又轻无一物。

    究竟什么是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道德与法律虽然是数亿人的价值观交织在一起形成的产物,但剖去厚实的外壳,剩下的无非是模糊而无从判断。人是复杂的生物,因此造成了明确的事务和理性永远不能统一一切,这也是感性存在的必然价值,面对繁复的局面,你能够做的,只能是遵循自己的本性去处理一切。正义和善,在某一方面,是不属于个人的。一个个体,究竟是顺从主流的价值还是为自己的自然属性去违背大多数人的共识,往上说,是哲学上永恒的道德命题,往下说,是难以摆脱的宿命悲剧。

    这是电影看到一半,随着我预感到三个主人公的悲剧结局而同时想到的。三个主人公无非是叙述者为了揭示矛盾而有意刻画的典型,甚至整个布鲁克林区都是一个矛盾滋生的绝佳典型。在这样一个犯罪频发的高危区,警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往往正是因为其被公众赋予的法律意义上的特殊性,而忽视了作为警察个人的自然本性。而电影正是通过三条交织的主线,挑选了三个独立而又拥有共性的人物,阐述了在这个群体中,体现出的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背后的灰色空间。也许正是所挑选角度的特殊性,才赋予了这部电影叙述表达的独特力量。

    如果说正义是白,邪恶是黑,那这部电影通篇描述的重点却是灰色。三位主人公,警察萨尔是天主教徒,想尽办法从罪犯中弄到钱,原因只是因为他要抚养背后的家庭;谭戈是名卧底,却为了一名毒贩和上司决裂,甚至为了给救过他命的毒贩报仇而当街杀人;艾迪更不用说,混了20多年的警察,不管不问,只是熬到退休领养老金。如果要定性,你并不能判断这三人究竟是恶还是善,就像影片中的大部分人物甚至是机构(政府、警察系统)一样,有的是为善从恶,有的是恶中存善。有的两边都不沾。想来想去,你只有划归到这一片灰色区域。而遗憾的是,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事情,便是处于灰色中,你很难找到非黑即白。

    三名主人公,三条主线,在整部影片中螺旋贯穿,这种多线程的叙述手法在现在的好莱坞电影中早已屡见不鲜,这也是我佩服好莱坞电影业发达之处。多线程叙事的困难在于节奏的把握和彼此之间的谨慎处理,我难以想象自己掌控时,怎么才能让三条主线即可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又彼此张合有序。然而多主线的好处便在,不同人物背后代表的矛盾和情感,能在同一时间或映衬或对立的出现,交织融合碰撞,从而产生惊人的效果,让情感加成,让感染倍增。同时,影片的深度和广度也随着主线的交织一点点铺展开来。复杂的局面和情感,才会让观者无所适从,无法轻松的获取影者所要表达的背后意义,这种让观者似乎抓住了什么又在主线的碰撞和交织之下悄悄从指尖溜走的把戏,也是近年来好莱坞电影越来越惯用的手段之一。中国传统水墨中的留白和京腔中的回味,意也如此。

    电影可赞的是导演没有浪费这些手段营造出的效果。直到影片最后,出现的也仅仅是暗喻和影射。究竟影片主旨如何,意欲如何,没有明确的答案,三条主线随着主人公各自的归宿而束,干净利落,毫无泥水。我大爱这种生活化的处理方式,电影如人生,每段电影都如同一段新生,哪有什么上帝人物向你传输价值观,一点一滴全部是从角落细节处细细感受而出。善也好,恶也好,黑也好,白也好,不可能归于统一的一个标准,世界的魅力便是在于多姿多彩的碰撞。所以同样的情境,甲和乙最终得到的答案却可能截然相反,这本来就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这才是人的个体存在的意义,而不是被日益群体化、协同化社会改造后的选择。人本来就不是什么机器上的螺丝钉,每一个自然人都应该是独立的人格,这应该是发自自然本性的尊严,也是真正作为万物之灵的尊严。

    其实不用这么复杂,用句简单的话说,电影本身便是讲述黑与白之间的灰,它又怎可能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本身,这部电影就是为了让你感受灰色的力量。

    没有棱角分明的黑白之分,灰色即刻显得与众不同,这是要被习惯了活在标准下的普罗大众所排斥的。因此主人公之一萨尔不断的挣扎和恐慌,永远神经质,大汗淋漓,因为抢劫毒贩救治妻子对他来说是正义,却早已在庞大的官僚政府系统和社会共识面前定性为邪恶。这种矛盾也出现在主人公艾迪身上,20年的警察生活,艾迪明哲保身,怯懦无为的保全自己,对近在咫尺的呼救都可以不管不顾。同僚的讥讽,上司的轻视,艾迪都明白是因为自己没有履行别人早已共识的“正义”的义务。可是他有错么?从他个人来讲,并没有错误。因为这就是他的选择。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当然有选择的权利,因为除此之外,并没有给予他选择其他方向的公平环境。同理,谭戈也选择了一条别人并不希望看见的道路。为毒贩恩人复仇,抛弃自己的警察身份。你可以说他堕落么?当然不能,难道只是因为他遵循的是自我的价值准则而不是世俗规定的黑白标准么?

    可悲而又讽刺的是,个体的力量在同质化后的社会人面前,是何等的渺小,不堪一击。等待他们的必然是悲剧收尾。如同两位主人公倒下后渐升的光圈所暗示的,或许只有死亡,才能让他们作为独特的个体的本性,得到解脱。

    但是我相信灰色是富有力量的。
    因为它体现的,是人类对自我存在的追求,对泯灭本性行为的反抗。
    这是能够战胜死亡的力量。


    萨特在1964年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不愿意被改造成体制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