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先生说过:“须知参差多态才是幸福本源。”第一次见到这句话是在王小波的书里。自此以后每回作文要讨论多元化多样性的意义的时候,我总是第一个想到这句。
《有性无别》这部片子讲的故事就是世界参差多态的性别光谱上的一种,跨性别女性的故事。看完分为上下集的短短三十多分钟,我觉得特别可贵的是,作为一部关于性少数群体的纪录片,它并没有用一种俯视的姿态去拍摄这些故事,而是真诚地同以她们的视角讲述。虽然镜头画面不算优美,故事也止步于表面一层,但它有能够打动人的地方,这就足够。足够能为世界贡献一点“Gender In Bias Out”有性无别的力量。
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
影片开头我们见到聚光灯下展露风姿的跨性别模特汪欣蕾,她介绍她自己,坦荡平静,“我是一名跨性别女性。”在这部纪录片中,汪欣蕾将去往不同的地方,见到不同却又拥有相同性别身份的人们,串联起八名跨性别女性的故事。看着她们相遇交汇,相知相识,你会慢慢发现跨性别这个现象它落到一个人身上,给他或她激起的涟漪那么巨大,似乎要吞没他们的世界,但他们的周围似乎只有排斥的冲击,让他们孤立无援,陷入自我怀疑,被别人的追问淹没。片中汪欣蕾也说道,青少年时期不断地被母亲等人问的问题纠缠,“你是不是有病?是不是心理变态?是不是Gay?是不是中邪了?被鬼附身了?”这一切呼啸在她接触了跨性别女性群体之后便逐渐平静了,她不是一个人。这一切都不是一个人的故事。
当个例不再是个例,故事拼凑成电影,她们终于能向镜头外的人们诉说:“存在即合理。”据片中曾给像欣蕾一样的人们做性别重塑手术的医生赵博,跨性别者在国外统计有三十万分之一的比例,就是在三十万个人里面,就有一个灵魂装错躯壳。开头提到的王小波先生的遗孀,社会学家和性学者李银河女士如今的伴侣“大侠”,也是一名跨性别男性。
片中的避风港似的内景除了做手术的医院,还有南京的跨性别女性避难所。这是由跨性别女性调香师雪小霖的工作室兼作的避难空间。这部影像或许也是一个让跨性别者找到同类,能够寻获到一丝慰藉的避难空间,视频网站下方的评论也不乏各种跨性别者感叹嗟吁的声音。《有性无别》的前半部分将这些在苦难的世间还要承受比他人多倍苦难,不管生理还是心理的人们聚合在一起,但这就像,说个特别不恰当的比喻,但温暖是相似的——蒙马特红灯区的妓女们有时会赤身裸体地依偎在一起,为的是在受尽嫖客的粗暴之后,在同伴身上重新找回肌肤相亲的温暖,彼此用身体安慰彼此。
请用灵魂定义我们。
除了向跨性别女性们展示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以提供给他们一点避风港般的温暖,《有性无别》也成为一个打破偏见的窗口,让大众了解这个群体,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向社会发声。这部纪录片希望让大众知晓这一切不是性少数群体孤芳自赏的独角戏,是上演在城市各个角落,世界任意家庭的群戏,每个人都不是观众,而是参演者,你的看法,你的评判,你的支持,你的漠视都推动牵引起伏着整部剧,决定着他们的命运。
话剧工作者和跨性别女性丝丝在话剧《阴道说》上发出呼喊沉吟:“我是一个女性,但我没有阴道。我没有阴道,但我却是一个女性。这个社会太过粗暴,它用身体来定义灵魂。我们之所以是人,难道只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性器官吗?”不管是女性跨男性,还是男性跨女性,这些人们要遭受的非议与质问除了血脉至亲的,还有来自整个社会的。引用丝丝的原话:“不是说社会上的这群人,他们排斥我,而是因为他们真的什么都不懂,就是无知。”
偏见源于无知。他们只觉得世界上有两种性别。男人和女人,对应阴茎和阴道。他们用器官定义性别,用身体定义灵魂。这部片子虽然是关于跨性别女性,探讨她们的性别身份认同,但在雪小霖这个分支上也提到了性向。她是一个泛性恋,据她所说她可能今天是个同性恋,以后又会是异性恋,双性恋……性别根本不是爱上一个人的限制,它只是人们发明出来的一套规则,规则底下生根了长久的偏见,我是谁和我爱谁根本不能一概而论,就不是一个问题。
影片下半部分着重于医院。医院对于迷失在人群之中的跨性别者来说是一份解脱和一次救赎。摄影机跟着医生赵博穿过白晃晃的走廊,他说这一排都住满了,住满了被躯体束缚住的灵魂。这一部分可惜的是由于篇幅较短,没能深入到正在经历变性的个体,只能与一位跨性别男性的妈妈对话。镜头较零碎欠缺过渡,但情感的表露很充分。阿姨红着眼哑着嗓戴着口罩,头轻轻地摇慢慢加重:“拿出去一看你身份证是女孩,身份是男孩,真的很难很难。”
之前赵博也说过大部分家长拒绝同意孩子手术的原因是碍于面子,他们不知道要如何面对其他人,不知如何解释你家孩子怎么回事的问题,影片到这里,我们的心跟着沉了一沉,意识到除了家庭的崩溃,社会的偏见与不理解不接受也是一堵很坚实很牢固的墙,阻挡着跨性别者与哪怕不叫“正常”叫“平常”的生活。
帮灵魂找回归处
《有性无别》向大众展示了中国跨性别女性的现状,主要分为未完成变性手术,完成变性但不成功,完成变性且成功这三种,但仍需遭受大众的目光审视这一点是存在于所有跨性别女性的。手术是一条救赎的道路,将她们的灵魂安放回物质上正确的躯体,但非议与误解仍然使她们游荡已久的灵魂时不时遭受打击,脱离出壳。
2018年台湾的一部叫《海吉拉》的电影也讲了一个女生变男生后如何面对男友和闺蜜的故事,因车祸只留有男儿身的她独白道:
请拥抱我的灵魂在我的躯壳之上,想象爱能带来灵魂重生,让幸与不幸的我成为被神祝福的使者。
印度的跨性人、阉人、两性人以及变性者都被统称为“哈吉拉“(Hijras),“她们”并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无法维持生活的她们不得不去乞讨和从事性交易。“海吉拉斯”在印度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总数在100万人左右。而在中国呢?一条视频的标题:中国400多万跨性别者,超过10分之1的人曾决定自杀。这四百多万人仅仅是认清自己的性别身份的人,还有多少不敢不愿不知自己的真实身份的人们?他们之中还有早餐店老板那样娶妻生子变性手术后面临家庭的崩溃的危机的还未变性的跨性别者。手术多么危险,但手术就是帮灵魂找回正确躯壳的唯一道路,可能还是支撑着有些跨性别同志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性无别》在百度百科上的介绍是:塑造了一系列跨性别者的人物群像,是中国首部以跨性别者生存现状为主题的纪录片。然而,在中国知网上搜索“有性无别”,共找到0条结果,说明该片在中国电影研究与社会学研究领域仍未受到关注。不过,在豆瓣,《有性无别》得分在8分以上,收获了数百条短评,这说明该片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跨性别群体的可见度。正如豆瓣网友@马达的评论:“帮我打开了认知世界的一扇门,希望世界更多的尊重和包容。”
总而言之,《有性无别》通过聚集群体,展示偏见的伤痕两个部分,做到了这部片名想带来的影响意义,形式和内容虽然还是比较简单浅层,但基于这是一部面向大众的纪录片,已经做到了文牧野所说的社会性灵魂性这两个标准。我们作为观者,作为世界的参与者,故事的谱写者,共同推动着这一部戏的上演。当《有性无别》滚动完字幕条,黑屏落幕之后,这并不意味着这场戏,展示在你眼前的这些个电子屏背后的故事到此结束,而是我们,拥抱她们(女性 跨性别女性 女同性恋者),他们(男性 跨性别男性 男同性恋者),我们(无性别者 非二元性别者 所有人 无关性别 )灵魂的开始。仅仅是一刹那也好,也要用每分钟120击的力量共鸣人们的情感。
世界本来多彩,世界本应多彩。
这个也是当时想看到什么片子,联想出来的这个,才发现原来是有这样的影片啊,虽然很短的纪录片,但是能出现目前已经也挺好了。
看到汪欣蕾才发现很早之前小红书刷到过她,看她关于跨性别的分享,看影片的时候发现,其实更多的可能人并不能像网上能看到的博主一样,可以看起来就很轻松(尽管也完全知道,每一个他们都一定经历了完全想不到的痛苦,身体和心理上)只是还会很多人依旧有很多无法解决的困境,被紧紧绑住。影片最后,所有的受访者都在呼吁或者愿望之后能是一个更宽松的社会。但自己也在默默想究竟多久才能迎来这样一个社会。这样一个旅程包括所有关于称之为性少数的,甚至性多数的整个女性群体,所有的所谓进步什么时候才能完成。
刚刚又在小红书上搜了搜汪欣蕾看了一些她和她跨性别朋友的分享,好像有相比有进步,但也真的仅局限于看到的东西,记得之前刷到跨性别也依旧有不友好评论,所以,如果有这样的传播,看到有有好的,能一个人的了解,也算是好的了吧。将来,不知道,也好像只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