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胶片摄影质感,三次亚马逊丛林探险经历为主体的古典原型叙事为家庭、上流社会和战场(西方文明重要三件套),三个充满冲突的国内的场景所串联,始终抓住主角的内心。特别好的剧本 游走于殖民时代末期的文明与野蛮之间,文明的野蛮是残酷的,而野蛮的文明是浪漫的。 原型叙事让影片集中于主角作为一个理想的西方探险者的视角: 从第一次为提升地位、完成任务却“无心插柳柳成荫”,听闻Z城的传说与一窥其文明踪迹 到第二次逼迫于在文明世界中证明自己的焦急再度前往,为一同前往的上级所妨碍而失败 再到第三次经受战争洗礼如愿升职,认清文明世界之野蛮后跟随心之所向,魂归丛林。 反过来从土著印第安人的角度来看这三次探险也很有意思,经历了视主角团为敌人到友人再到敌人的节奏变更,也反映着整个西方世界局势的动荡与殖民主义的消亡。 第一次对主角团的敌意源于先到一步的德国殖民军的侵占,土著眼里英国与德国人显然并无什么分别。此时的主角也作为英国的殖民军中的一份子,“成功征服”了此地,而德国派来的探险者仅剩一船一尸,可能在象征扩张殖民地过程中德国的滞后与不利,一战也由此酝酿。 第二次主角为证明自己与野蛮之文明而来,土著部落则友善地接纳了他。彼时一战前夕,各国专注于文明间的矛盾,无暇顾及远在南美的探险事业。文明的野蛮暂时擦去了在雨林的足迹,野蛮便对主角展现出了其所望的文明。
而第三次土著再度展现出了敌意,则是由于美国人武装齐备的“探险”。一战过去,曾作为欧洲殖民地的美国崛起成为文明世界的霸主,也开始试图将文明的足迹印在南美的亚马逊雨林。意识到美国人因为自己关于Z城的作品被吸引过去,主角此行更有几分救赎的意味。
所以说这个剧本写的真不错,层次数次递进,节奏总在起伏。一个探险故事被挖掘升华到殖民与西方文明史的叙述,同时没有丢掉其本身作为一个理想浪漫主义故事的特质。触及女性主义议题是一个不小的惊喜。我理解里感觉比较遗憾的是,荷兰弟的儿子角色有一点工具化,变为主角年长之后的代表初心和理想主义的发声者,父亲长期缺席后微妙的父子关系没有特别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