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佛陀 Buddha: Rajaon ka Raja(2013)

佛陀 Buddha: Rajaon ka Raja(2013)

又名: Buddha: Rajaon Ka Raja

导演: B. K. Modi

编剧: 普拉卡什·卡帕迪亚 Gajra Kottary Punit Shukla

主演: Himanshu Soni Kabir Bedi Sameer Dharmadhikari Mayank Arora Jagat

类型: 剧情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印度

上映日期: 2013-09-08(印度)

集数: 55 单集片长: 45分钟 IMDb: tt3433480 豆瓣评分:9.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1.人毕生之中,无时不在变化,由出生婴孩长为少年,又从少年步入老年,这是自然规律,而我们和自然规律有什么不同,自然影响着我们的内外。--第33集

    ◆ 2.我们运用智慧,诸般苦行,追寻正道,如果此路前行不通,放弃也非不可取。--第33集

    3.树木,随季节生长,春雨生荫,秋至萎黄,叶落飘零,同样,我们的生命也如此循环,时而幸福,又时而悲伤,没有什么是恒常的,我们的思想与身体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第33集

    4.爱,贪,乐,是肉体的感知,舍弃肉体的渴求,便坚如顽石,不受奈何,如云开日出,驱散黑暗,同样,若了知智慧之光,那一切的诱惑都将落于大地。--第33集

    5.这一片叶,日 月 星 都在其中,无阳光叶子不生,无云朵雨水不落,无雨水新叶不长,大地,宇宙,时间,知觉这一切事物,皆在此叶中。我也如此叶,从未出生,我们只是昙花一现,因此,我们亦无死,只是消失不见,宇宙万物密不可分,本无差别是一体,是自然的本质。这片树叶,是我,是我们所有。--第34集

    6.不畏烈火灼焚,不畏气衰力竭,不畏销骨毁身,我今若不证无上正觉,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第34集

    7.大地的存在象征着我们能在对立的事物间保持正中,内与外,喜与悲,都是一体的两面,因欲望而感欢愉,终以悲伤结局。生命的意义,众生皆应明悉,唤醒觉知,遨游天河,但你,必须脚踏实地,我明了了喜悦与悲伤,白昼黑夜,善行恶行,真实与虚幻,但其中关键,在于中道,那是生命之源,存在于每个人的觉知,不在身外。--第34集

    ◆ 8.爱因分享而滋长。--第34集

    9.专注于当下的每一刻,不追忆过去,不妄想未来,仅仅安住在当下的每时每刻, 你如此生活,就了解自己与他人,没有什么不同,明白了这些,我们将友好慈爱地对待他人,有了关爱,人们就能相互包容,也懂得了我们、他人和世间万物是一种能力,一种来源。--第34集

    10.你的心专注地投入到这一刻,不念念追忆过去,不沉浸在未来的幻想中,活在当下吧,就是身心都投进此时此处。--第34集

    11.无明而有苦,误解、忧虑、贪婪、愤怒、傲慢、妄想、嫉妒、恐惧、都是源于无明,幻象则与之相反,此乃两性,守持中道,不偏不倚如北极星,不饿己身亦不耽于欲望,专注中道,如果认识到邪恶只是摩耶幻象,那一切烦恼自然熄灭,我们便能体会爱与包容,这两种感觉本质相同,有如此感受,再无怨恨,即使残忍对待我们的人,也能试图理解,当智慧之门开启,只有宽容常伴。--第35集

    12.禅定中,思想产生了幻象、智慧将真理与事物剥离,将我及他人加以区分,并以这种分别误导我们的生活,人们常为情感所困,而贪婪令人远离真理,在由生至死的轮回中,我们畏惧疾病与死亡,这只会增长我们的无知与恐惧,因此须破除一切幻象,一旦,从幻想走出,那生命也将自由脱离囚笼,清静、沉定与平和。--第35集

    13.四圣谛即真理,第一,无可避免,苦,如影随形;第二,苦之集聚,执着他物,而无餍足,其终归易散,又以何为凭;第三,解脱之道,在于意识思辨,专注自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至和谐圆满;有一道路,可引领我们远离诸苦,达至真理, 八正道,通过正见,正思维,正念,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指导我们的行为。--第35集

    14.当欲求由心而生,我们都以为满足它就会获得快乐,而梦想正真之时,我们的心又空虚如昨,知道为什么吗,生起欲望就像在做一个梦,一旦得到满足,就失去了那个期待已久的梦,生命的瞬息如指间水流,所以人生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对吗? 是啊,忘记尘世的欲望幻想吧,不随你生死,给不了你任何东西,畏惧生命流逝,先要否认它的存在,去捕捉那个潜藏的“我”。--第35集

    15.人之所见,都是心的选择。任何事物的过度,甚至快乐,最终都是痛苦,因此,要秉持中道,你将看到事物的本质,获得无上的寂静。--第35集

    ◆ 16. 一切罪行源头是我们自己,也唯有自己,才能打开解脱之门。--第35集

    17.大地是我们的根基,而天空给我们自由空间,我们身在其中,为何要加以分别呢。--第36集

    18.问:那什么是法?什么是无上真理?

    答:只能去体验,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没有思想,没有欲望,只是去感受,保持正中,体会到这些,您不会再认为事物间存在差异,如季节变换,树木叶落而凋零。--第36集

    19.智慧无处不在,太阳,月亮,星辰与天河,无上的真理,每个人都能拥有。--第36集

    20.众生因缘会相续,整个自然浑然一体,则生诸法,被看不见的线相连。--第37集

    21.世间万物获取热量,是根据自身的需要,草叶尽力生长,也高不过向阳花,棕榈也是如此。树木强壮且宽广,棕榈常高入天际,直插云霄,意味着,自然法则就是成长。--第37集

    ◆ 22.世间万物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不论老与幼,智者或愚夫,人人皆有一死。--第37集

    23.明月悬于夜空,就像这无上的真理,每晚升起日日渐盈,直至圆满,圆满后渐损,终不见踪影,又周而复始,但它并没有消失,不过藏在我们的视线之外。--第37集

    24.——老师,你从禅定中获得了什么?

    —— 什么都没有,脱离嗔怒,脱离悲伤,无忧,亦无恐惧,不惧衰老,而后,战胜了死亡。我的比丘们,我所重视的是一切正行,林中起火,为了持续燃烧,火焰会吞噬沿途的所有植物,吞噬的越多,火焰则燃的越旺, 而恶行,亦是如此,愤怒、焦虑、贪婪、恐惧利用我们的燃料,不停的灼烧,仇恨与贪婪之火,永不止息,直到,我们脱离轮回,假使有人只着眼于物质的享受,在生活中尽力获取更多的钱财,而他的内心,反在纠缠的矛盾中愈陷愈深,永不满足,心有戚戚,日夜不得安寝,这些财富消失了怎么办,而如果有人,能斩断这些束缚,他既不会担忧未来,也不承受过去的负担,平衡自我,专注生命的当下,守持中道,最终,体会到这世间真正的喜悦。--第38集

    25.如果一个人,始终坚持任何原则,他将失去心灵的自由,变得刻板而呆滞,盲目地遵循这些成见,认为自己的信仰才是真理,对别类事物加以否定,此时,思想的自由也就不复存在,一种见解占据上风,人的心念受到抑制,而冲突与对抗也随之而来,盲目的信仰,甚至是非信仰,又愈加抑制,思维是极其强大的,它可以完全将你掌控,而这样的执念,是修行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如果被它困住,那真理之门永远不会敞开。--第38集

    26.情感有三种之分,喜悦、悲伤与平静,这三种情感,驻留在我们的身体和思想中,情感如波浪升起,而后又归于平静,我认为,首先,审视情感的深度,理解了解它们,去追寻它们从何处而来,不论是快乐或者悲伤,都要去寻找它们的起源,而抵达源头时,只会发现,一切皆是虚空,所谓虚空就像这青色天空,虽空空如也, 却能包绕下界万物。--第38集

    27.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祭祀、献牲皆不可行,欲摆脱无明只有修习禅定。--第38集

    28.辱骂是恶行,它不会得到回应,只能像回音一样,让恶语回荡在你的心中,就像人不能脱离他的影子, 同样,恶行也不会离开做它的人,它们还会回来加重你的痛苦,我想说只是,醒悟、认识你自己,邪念恶行都会慢慢地消失。--第39集

    29.生命中没有恒常之物,而这样的无常,使内心时处患得患失,用具和财富可能并无价值,但对美好事物的依恋执著将我们紧紧的束缚,生起了我慢,并令其滋长,却只是过眼云烟,当你进入禅定会发现,所执著的一切不过是镜花水月,你的悲伤在慢慢消失,而获得的喜悦死亡也无法夺去,更何况是衰老。--第39集

    30.美丽或丑陋,同样由五元素组成,与世间万物并无差别,宇宙之简令人惊叹,如果我们以艺者的眼光看待,那世间万物亦无美丑之分。--第39集

    31.美亦是无常,它从不带来悲苦,那慈悲自由之心,不为任何事物束缚,这颗心,感受到寂静与喜悦,即是至高真理,只管去实践吧,这扇门为每个人敞开,你只需迈出那第一步。--第39集

    32.美丽乃无常,因此,从欲望中解脱的人们,既不左右美丽,亦不压制丑陋。--第39集

    33.当你觉察到自己犯下罪恶的时候,那时你就已经走上了自我解脱的道路。--第40集

    34.水不经阳光蒸腾上升,就没有雨水的形成。--第41集

    ◆ 35. 嗔怒,就像在掌心点火,我们总想把它扔给别人,可在此之前,却会先烧了我们自己。--第41集

    ◆ 36.真理之路,只有两种错误,其一 ,半途而废,其二,从未开始。--第41集

    37.身体的病痛与忧愁,是人必然要经受的。--第42集

    ◆ 38.欲望、嫉妒、嗔怒、愚痴与贪婪的困缚,我帮助人们脱离此间,这些炽焰烧毁你们的生命,令无数人葬身其中。--第42集

    39.仇恨不能抹去仇恨,仇恨,只能用爱化解,这是自然恒古不变的真理。--第42集

    40.人皆有思惟,还要体现自己的潜质,重拾自己的尊严。--第43集

    41.我们深入思考,常省己身,使自己不致迷失于欲望,更要活在平和,喜悦和满足的生命中,这是法的真义,是生命的意义,它不生亦不死,不创造亦不毁灭,不减亦不增,唯一存在者是寂静。--第43集

    ◆ 42.生与死,是人生命中的必然,我们深入思考,常省己身,使自己不致迷失于欲望,更要活在平和,喜悦和满足的生命中。--第43集

    ◆ 43.最危险的火焰是愤怒,最凶狠的野兽是仇恨,最大的陷阱是恶行,最可怕的障碍是贪婪。--第44集

    ◆ 44.若人心生愧疚之情,那么勇于承认就是改正错误的第一步。--第45集

    45.疑心乃是恶疾,它离间人性,有如毒液灼毁友情,有如芒刺,侵肌入骨,也不要忘记,是我们的思想塑造了我们。--第45集

    46.我们所为即是所想,善念成就善行,恶念成就恶行,这是自然法则,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无时无处不令人迷失。--第45集

    47.短暂的欢愉掠夺了我们的财富,这财富就是无上的寂静,一旦我们被这样的欢愉诱惑,让它深植脑海,也就如一枚长钉,在悲喜间沉浮。--第46集

    48.僧团点亮了许多晦暗的人生,真理之言的宣讲,如同狮吼,悉破无数的妄见邪说,狮子有森林之王的美誉,它走出洞穴巡视八方,发出如雷吼声,声贯长啸众鸟惊飞,巨鳄深潜于水下,象群闻之,即改变前进的方向,同样,无上真理之吼声,震慑偏见与邪见,无律,执著与不安,大道如潮响,令昏惑众生立时觉醒,惊叹而自问,在这重重危机暗无天日之地,是如何生活了那样长久,以无常为恒常,自认世间存在独立的我,视谎言为真相,如今是时候摧毁这堵颠倒无明之墙了。--第47集

    49.解脱之道有三次第,持戒,禅定,与智慧,如果我们持戒正行,禅定修行自然会增长,而禅定中又生智慧,人人择善而行,也就能战胜情欲,嗔怒,愚痴,幻象与渴求,收获解脱,平和和喜悦。--第47集

    ◆ 50.冤冤相报永无尽头,用爱化解怨恨,才是根本原则。--第48集

    51.三种事物绝不会被黑暗掩盖,太阳,月亮与真相。--第48集

    52.人欲蜕变,必先自觉。--第48集

    53.不只这具躯体的这一世,更是在躯体之外的生世轮回,皆要承受所做之业果。--第48集

    54.现世躯体非此世所有,躯体消逝后仍不脱轮回,正如做何种业,受何种果。--第48集

    55.生命之奥秘,为离脱恐惧,无人能预知未来,无论是我的还是你的。--第49集

    56.勿依靠他人,你将恐惧拒于门外之时,也就得到了完全的解脱。--第49集

    57. 若你在这世上,寻找爱你之爱,而非爱你之人,会发现那个人只是你。你就是那唯一值得你爱和原谅的人。--第50集

    58.佛陀,正法与僧团住于每个人的内心,觉醒之能力是为佛,觉醒之道路是为法,将自我身心投入者是为僧,而三宝皆在我们心中。--第50集

    59.人们都不该遗忘对父母真正的孝敬,莫过于贤良幸福的一生,这样的生活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第51集

    ◆ 60.一盏灯能点亮许许多多的灯,它挡不住光芒,事实上反是增辉而闪耀的,欢喜是通过分享传播的。--第51集

    ◆ 61.侍奉双亲是非常难得的机会。--第51集

    62.有什么可以让母亲平静下来吗?

    最好的办法就是维持身心的健康,不要去哀悼过去,也不要担心未来,你当下的这一刻,就是你应完全去专注,完全理解的一刻。--第51集

    63.如果你用心爱着自己,也就看不到他人的悲伤。--第51集

    64.不论读了多少典籍,或是记住了多少内容,它们不构成你生命的核心,那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第51集

    65.任何行为的过度,哪怕是不杀,也都会转变为暴力。--第51集

    66.以善胜恶,邪恶占据上风,人性便荡然无存,如果你不得不发动战争以摧毁邪恶,那就去做吧,但不要因私欲而开战,这样的选择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第51集

    ◆ 67.对待晚辈要给与慈爱,而对待长辈则要怀着慈悲,我们要体谅那些作出努力的人,对于弱者,无论他们行为如何,都应该宽容以待,要记得,这些机会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第52集

    68.我们的思想塑造了我们,我们的思想卑劣就会反应在行动中,痛苦便随之而来,就像是小车跟随着推车人的方向,我们心怀善念做出的也便是善业,幸福将永伴我们左右。--第52集

    69.最终,也只有三点最为重要,第一,我们能否能用心去爱,第二,我们能否圆满地活着,而第三,我们能否更进一步,去放下一切。--第52集

    70.我们之所以生存,为探寻生命的意义,当我们牺牲自我,交付整个心与灵魂,也就见到了生命的真谛。--第52集

    ◆ 71.生死如影随行,聚合终有离散,一切法皆无常,不要执著于它。--第52集

    72.要做自己的一盏灯,比战胜他人更重要的是战胜自己,那份胜利只属于你自己,任何人都无法夺去。--第52集

    73.有三条真理,每个人都应该做到,广袤之心,友善之辞,以慈悲根生性奉献终生,这三句真言,将重塑人性之本。--第52集

    74.生而后死,起而后灭,你们要时刻精进,以得解脱。--第52集

    ◆ 75.暴行永远无法终止暴行,爱却能做到这点,这便是自然的规律,人人都畏惧死亡,如果你认识到他人同样的思想,也就会自觉地放弃暴行。--第52集

    76. 生命奥秘之一,便是从恐惧中解脱,不忧心未来之事,不纠缠过去的伤痛,也不要依赖畏惧你过去的人, 而生命的另一真理,你所执著的人或物,最终必将失去,从你不再伸手求助那刻起,便是得到了解脱。--第53集

    77.婚姻生活,平等为要,丈夫与妻子的结合是甜蜜的,家庭才有生气繁荣,这样的繁荣可以传播开来,令人人都感到喜乐,丈夫与妻子在世间结合,是要超越躯体与金钱物欲的,妻子是丈夫躯体的一份,丈夫应给予妻子尊重与荣耀,丈夫也不应使妻子在人前蒙羞,妻子不违背为人妇的准则,丈夫亦当担起正法,远离诸恶习,丈夫的每个决定要考虑妻子的愿望,深爱丈夫,亦是妻子的职责,将丈夫的家庭视为自己家,常做爱的港湾,对夫家成员关心照顾,礼敬宾客,你们信任彼此,那无上真理,将共属你们二人。--第53集

    78.清晨我们睁开眼睛,眼前是新的黎明,清楚认识自己要做什么,是很重要的。人们常会忘记感恩,人须要铭记所亏欠的事物,树木、花朵、风、水、天空都非我们所有,更应该感激着所有的一切,怀有感恩之心,去生活和思考,我们会有所收获,而非两手空空,一无所获,我们岂不是会生病,如果我们病了,那离死亡还远吗?我们心怀感恩,也会像美丽的花朵,盛开在这世上。--第53集

    79.一切法之自性即“如来”,万事万物皆从“如是”来,于是莲花从“如是”生。--第53集

    80.一切法不生起于何处,亦不消失于何处,一切法常住,一如曾经。--第53集

    81.一切法皆无常,生命本就是向死之路,聚合就昭示了分离,有潮涨便会有潮落,若无死亡,又怎会有诞生呢 --第53集

    82.谨记,我的路并非让你们弃世消沉,我深信人们会因他人的善行或恶行有所转变,这希望寄托于高尚的灵魂,而人有何种命运,取决于他做下的业行。我们生于大地,所受皆苦,轮回时间苦悲充斥其中,世间却非痛苦的驻留之处,这世间是觉悟者的居处,但觉悟者须得醒觉,现在,这便是汝等之责。--第53集

    83.无明生起痛苦、忧伤与妄念、嗔怒、贪婪、傲慢、自负、妒忌皆由无明而起,幻象将人诱入歧途,虽为二相,但生死无别,竟为一体。我们为妄见所障碍,一旦诸障破除,那我们整个的生命,将无一无著,独立而生,戒定慧,乃八正道,可破除种种的妄见, 正见,正思维,正念,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第53集

    84.对失眠者而言,夜晚格外漫长,对疲惫者而言,目的地格外遥远,而对盲目生存不解正法者而言,生命中处处皆苦。--第53集

    85.任何的知识,无论你们自己阅览,还是听智者宣讲,甚至是听我所讲,都不要轻易相信,要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去加以分别验证。--第53集

    86. 在真理之路与任何人相遇,都不要轻易去接受,倘若见到佛陀,不要以为幻灭,即使遇到你的父亲,也不要因此偏离正轨,你们的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去依赖任何人。--第53集

    87.所谓生而智慧者,绝不会惧怕死亡,这具躯体将腐烂,但我的声音,我讲说的经典,会永远闪耀在你的心中。--第53集

    88.由灭中见不灭,悲伤中见欢喜,残暴中见人性,丑恶中见至美,无明遮蔽了人们的视线,我们拨开这样的幻象,那一切苦,一切优自然息止,我们的内心,慈爱与宽容开始觉醒,众生情感,皆是一般,倘若你非觉悟者,便不能发现觉悟之趣,倘若你生起觉悟之趣,那你也将成为佛陀。--第53集

    89.觉醒之能力是为佛,觉悟者住于你的思惟, 我皈依佛

    醒觉之道是为法, 我皈依法

    将你全部的身心投入修行者是为僧,我皈依僧。--第54集

    90.点亮自己的灯火,做自己的一盏灯,去认识自己的智慧,觉醒吧,行持正法,专注你的内心,向自己皈依,勿依赖他人,一切皆无常,将自己安住其中,精进不懈,永不认输。--第54集

  2. 遇到这部电视剧,源于2月初,我踩着禁止中国人入关的最后一天,入境印度。

    在印度10天的时间里,我们参拜了舍卫城的祈树给孤独园、佛陀的弟子央掘摩罗的修炼处、佛陀初次讲法的鹿野苑、佛陀苦修6年的山洞、出关后遇见牧羊女送奶的树下、菩提伽耶的佛塔……一路追随着佛陀几千年前的脚步,在印度的土地上穿行。看着他曾经真实生活过的地方,忽然想到,尽管身边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读过一些佛教经典,听过佛陀的一些教法,但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说,其实并不太熟知佛陀本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如何有血有肉的过完这一生的?

    站在佛陀苦修的山洞外,看到的景色

    于我而言,从没想过佛陀菩萨啥的,也都是曾以人的血肉之躯,凭借信念和毅力,一路躬行而证得成就的。原来他们也都和我们一样,并非天生神明,也是人,有悲喜,有顺逆。因此觉得很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佛陀。

    疫情期间一口气刷完了这部剧,有几处非常受启发。


    1. 哪怕开悟,依然无法摆脱别人投射在自己身上的恶言恶行。唯一能做的,是通过我们内心的看法,来转化外境。

    佛陀证悟后,在俗世中,依然有很多人想要杀他。依然有很多人,因为自己的亲人抛家舍业的加入僧团,感到自己遭到了离弃,受到了伤害,因此憎恨佛陀。电视剧中,就有好几次有人要陷害、暗杀佛陀的剧情。

    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会有遭受到别人的恶意的时候,因此感到受伤,感到不公,为遭遇如此对待委屈、愤怒。而佛陀对此的反应就是没啥反应,平静对待。即使一个开悟的人,开悟后也依然生活在这个俗世间,无法避免世间污浊的一面。

    佛陀已经修到至纯至善的境界,别人对他的怨恨,已经不再是佛陀本身的问题,而来自于对方内心的投射。我们也不能阻止别人按照他内心的想法对我们进行投射,所能做的,唯有接纳这种投射,允许它,接纳它。

    既然连佛陀都不能避免,何况大多数人还达不到佛陀那么伟大,那我们更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

    2.想要改进,先承认错误,再原谅自己。

    剧中有一集,僧团中的经师和戒师起了争执,两人都认为自己没毛病。对此,佛陀说了一句,想要进步,人要先承认错误,再原谅自己。

    承认错误,我们都知道,只是少了后半句,没有“原谅自己”。如果只是承认错误,而不原谅自己,那就容易陷入无限循环的自我攻击中去。

    佛陀是慈悲的,宽容的,可以宽恕世间一切错误的言行。而这种慈悲和宽容,是源于一种发自内心的相信。因为相信自己,信任别人,所以不怪咎,不自责。

    人的脑回路只能设定成一种模式,不可能对别人一种模式,对自己一种模式。因此擅于自责的人,也经常指责他人,擅于挑剔自己的人,也容易挑剔他人。对自己严苛的人,是痛苦的,他们身边的人,也是痛苦的。

    原谅自己,才能真正的进步。而这也有助于我们对身边的人友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3.你伤害我,是你的因果,我相信你,因我有光明自性。

    剧中佛陀的哥哥提婆达多,从小就嫉妒自己的弟弟悉达多,无数背后阴谋诡计对其陷害,但最终还是比不过。当悉达多成了佛陀,提婆达多又加入僧团,打算当内奸,继续陷害佛陀。

    其中有两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个故事,提婆达多指使一位女子当众污蔑佛陀使自己怀孕后又抛弃了自己。佛陀在众人面前,面对指控,毫无情绪,只是平静的看着女子说:只有两人可以确定,一个是你,一个是我。没有一句辩解。

    看到这里,不禁想到看《甄嬛传》的时候,遇到被人当众污蔑,剧情发展基本都是不管好人坏人,都吓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眼含泪光,为自己辩解。

    为什么同样的遭遇,会有两种不同的反应?

    因为后宫女子一生的荣华富贵,都系在皇帝的身上,都依赖于别人,而人心难测,一旦不信任,下场很悲惨。而佛陀没有欲求,不需要荣华富贵,因此不担心失去。佛陀的幸福,也不来源于外求。因此临危不惧,如如不动。

    女子冤枉佛陀不成,提婆达多生怕女子把自己背后的指使供认出来,于是杀了女人,埋在了佛陀居住的小屋后面。后来尸体被人找到,民怨沸腾,大家对出家人杀人感到义愤填膺,于是拒绝给比丘舍食。

    如果换作是我,肯定觉得有必要进行一番搜查,帮助女子沉冤昭雪。也会觉得女子死在自家后院,自己对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义不容辞的主持公道。而佛陀什么都没有做,他难道不知道女子是被人杀害的吗?但他没有为这位女子伸张正义。他只是看到弟子们受苦,快要饿死,便说,我亲自去给你们乞食。仅止于此。

    后来经过搜查,在女子居住的屋子里找到了高级珠宝,印有释迦皇族的标记。人们按照线索推测,杀人者应当是释迦皇族的人。线索猜来猜去,差不多已经指向提婆达多,当阿难告知佛陀,佛陀只是跟阿难说,我们要相信提婆达多,不要怀疑他。

    很多年后,提婆达多在山上推下巨石,想要砸死佛陀,却不料自己脚底打滑滚落山坡,重伤而死。世间自有因果,谁都不能逃过因果循环的铁律,而佛陀从不干扰别人的因果。他只是保持自己没有邪念,没有偏见。

    第二个故事,提婆达多分裂了僧团,带着一众比丘,离开了佛陀。佛陀依然平静,没有什么反应。这时佛陀的两位大弟子,对佛陀说,我们也要跟着提婆达多,去他们那边。如果换作是我,肯定会感到受伤,我对你这么好,你们为啥要背叛我?但佛陀只是点点头,允许。

    于是两位大弟子去了提婆达多僧团,每日勤笃的为比丘们讲经说法,提婆达多倒乐得清闲。没过多久,比丘们发现原来佛陀说的,才是正法,提婆达多并没有资格做自己的老师,于是比丘们又纷纷回到了佛陀的身边。

    两位大弟子把人们带回来,佛陀这时才说,你们走了,我对你们没有怀疑,只是担心你们会遭遇不测。

    看到这里,不禁沉思,平时自己对事情的反应速度太快了。有些事情,最开始看起来是个好事,但结局却变成了坏事。有些事情,刚开始看起来是个坏事,但最后变成了好事。假如判断下的太快,就会迅速做出反应,等不及事情的变化,反而打乱了别人原本的计划。

    佛陀是平静的,他对事情不应激,不做反应,允许一些人事物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自然的流淌。不担心,不恐惧,因此能超越表象,看见真相。

    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说的、做的,都当不得真。就像生气吵架时说的话大多都不算数。碍于场合、身份、立场、考虑到身边的人的感受……诸多因素,都会让我们所说的不是自己真心想说的,所做的也不是自己真心想做的。而如果只看见表象,被表象迷惑,就看不到背后真实的一面,听不见对方心底真实的声音。

    再深思一层。为什么佛陀就可以对生活里的各种突发状况平静以对,而我们就会马上做出反应,而且还生怕自己反应慢了会出问题?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有恐惧。

    为何有恐惧?恐惧的下面,是不信。不信自己,不信别人,不信环境,啥都不信。而当我们把不信投射出去,这个世界也会把不信返还给我们。所有投射出去的,终将回到我们身上。社会交往,如果我们对别人没有信任,那么别人就无法与我们深交。因为信任不够,因此对方也永远不会向我们袒露他最好的资源。这样又再次印证了之前的不信任和猜疑。由此生生不息,变成恶性循环。

    佛陀让我看到了“信”的力量。信是慧根,信是生产力,信也是无限可能。

    我相信你,是因为我有光明自性。即使你伤害了我,那也是你的因果,与我何干?

    4.不偏不倚,奉行中道。

    剧中还有一个故事,对我启发很大。

    摩揭陀国杀父弑母的阿阇世王,后来成为了佛陀的弟子。摩揭陀国的国师,非常的反对佛陀,坚信佛陀一旦形成气候,自己必然会下岗,因此对国王的信仰百般阻挠。阿阇世王非常苦恼,希望可以和国师搞好关系,于是请教佛陀如何处理。

    佛陀给了方法,于是国王回去后,便和国师商量。国师问,这个主意是谁给你出的?国王说,佛陀。国师气的吹胡子瞪眼,说,你不知道我反对佛陀吗?凭什么要我按照他的办法和解?如果什么都按照佛陀说的做,那我不就等于成了他弟子吗?

    这时大臣来报,说国王派去护送商队的官兵纷纷出家去了,导致商队没人护送,遭遇了歹徒,不仅被洗劫一空,还挨了打。国王问,为什么派去护送的官兵没有去?答曰:因为官兵们说,要跟国王一样,遵守不杀之道。所以不能杀强盗,于是就出家去了。国师一听更加生气,这么搞下去,岂不是天下大乱吗?

    国王只好又跑去问佛陀怎么办。佛陀便给他讲了个故事。

    说有一条蛇,得到了和尚的教化,知道自己不能再咬人,于是改邪归正,晚上吃沙子,白天喝水。结果人们看见蛇不攻击,就跑上来打它,差点把蛇打死。有天,教化蛇的和尚遇到了蛇,把蛇救下,问它怎么回事。蛇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和尚说,不让你咬人,但也没有让你忘记自己的本性啊,你可以发出嘶声啊!

    正义如果不加节制,也会变成邪恶。面对这样的情况,当然可以为正义而战。只要起心动念不掺杂私欲,公报私仇。该保护自己的时候,还要保护自己。

    这个故事,解答了我的困惑。我常常就像故事中的蛇那样,因为矫枉过正,而落入了另一个极端。而佛陀的教义是奉行中道,既不左,也不右。所以再从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的时候,就应该警觉自己错了。时时提醒自己回归中道。


    50多集看下来,感触良多。看完佛陀的一生,深深感觉到佛陀是一位伟人。而他的成就,也指引着我们,“我既然可以,你们也可以做到”。更何况佛陀还是自己悟的,我们还有他教。地球游戏系统的通关秘籍,再没有人,说的比佛陀更浅白易懂。

    终其一生,是追着五光十色的三千化境追逐到死,还是寂静涅槃,平静超脱,这是一个选择。而你,我,每一天,每一个时刻,都在面临这样的选择。

  3. 礼赞三无字幕组! 佛陀在去村子乞食途中被荆棘扎到,村口,一群婆罗门与刹帝利大肆嘲笑。 婆罗门:听说您无所不知啊,佛陀。居然也会受伤,真是大开眼界。 刹帝利:看现在,谁还相信你是大圣人。 婆罗门:这地上都是荆棘,在这个村里,你可不受欢迎。 刹帝利:你不是每天乞食吗?来呀,走过来吧! 佛陀:(平静地)我请求你们,请让我,到你们村中乞食。 婆罗门:好啊,你不怕被刺,就进来乞食吧! 佛陀看了看地上,神态自如地踩着荆棘走过去。 此时,一个首陀罗(贱民)在旁边不安地注视着。几秒之后,首陀罗跑去试图扫开荆棘。 刹帝利:喂!苏利陀,你要是敢扫,就别再想回到村里! 苏利陀看了看他们,继续扫开荆棘。 苏利陀:(合十)您可以进村了。除了他们,还有很多人愿意给您施舍的。 说完,苏利陀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对佛陀稽首合十。 佛陀对苏利陀摩顶,苏利陀吓得避开。 苏利陀:您别碰我!连我的影子都会玷污您的! 佛陀:为什么我会被玷污呢?你和我们一样是人。一个人的触碰,又怎么会玷污另一个人呢?只有贪婪、仇恨、愚痴和欲望能将人玷污。像你这样充满爱心的人,只会让别人快乐,而不是痛苦。 婆罗门:你算什么圣人!对种姓和瓦尔纳一无所知。不是穿这身就能当弃绝者! 刹帝利:你就是个骗子! 佛陀:从他人身上夺取人性之人,这是真正的骗子。如果称我为欺骗者能让你们满意,那也可以。这个人像我们一样,也是生命。视他低人一等,蔑视他,这也是欺骗。 婆罗门:我跟你说,这就是我们的法,何来欺骗! 佛陀:这片土地,孕育了世间的万物,也孕育了他。歧视他,正是在诽谤这片土地。我们向天空抛洒尘土,天空不会降低高度,也不会被污染,而尘土却会落回我们身上。天空向无偏见,像一位父亲,荫庇我们。大地之上产出的谷物,从不曾挑拣食用它的人。微风为众生带去清凉;水,为众生消解焦渴。大自然从没有歧视。我们人类又为何要相互贬低? 婆罗门:你说着大道理,怎么不让他做你僧团的比丘呢? 佛陀:您说得极是。苏利陀,你愿意做比丘吗? 苏利陀:我是个贱民,做您这样伟大的比丘,我哪里有资格。 佛陀:他人之痛,也能使你痛苦,你有这样的品性,世间无出其右。我,佛陀,欢迎苏利陀,成为我的比丘。 苏利陀合十并跪倒在佛陀脚边。

  4. 连续几天,抽空看完了印度大型电视连续剧《佛陀》,好多年没有看电视剧了,一方面觉得一些电视剧太脱离现实,没意义;另一方面感觉太费时间了,所以很多电视剧都没心情去翻看,《佛陀》这个电视剧也是第二次看到别人推荐,所以就打开看了下,刚开始想,算多增加点课外知识,可慢慢就被这个电视剧的情节与人物给牵动着。古朴至简的历史环境、华丽照人的服饰、俊男美女精湛的演技、等级严酷分明的人文环境、充满智慧的对话剧情......让我这个初入佛门不久的小白倒是增长了不少见识。
            这个电视剧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太子的出生到出家;第二部分讲太子出家修行到成佛,最后涅槃结束,每一部分都让我有新的认知与感悟,第一部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太子与他父亲,净饭王得到阿私陀仙人的预言,太子长大后命中注定修苦行,成为觉者,(宝剑征服疆土,他却征服人心,宝剑可以重绘疆土,他却改变着时代)可净饭王一心只想太子继承皇位,成为勇士,开拓疆土,享尽无限荣耀,所以为了避免预言的实现,为了避免太子看到苦的事物,后面做了一系列动作,如:建起新城,把目前城市中的老弱病残赶出城外、限制太子只能在宫中或城内生活、老师授课不能讲些生老病死的问题等等。一方面体现出了净饭王的伟大父爱,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是促成太子日后出家的必然因缘条件,因为有了巨大反差,冲击就更大了。太子从小到大最明显的两个特点,就是与生俱来的慈悲心和无比的聪慧,脑袋上就像悬挂着一本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为什么?为什么?会问个不停,很多问题大人都会觉得好笑,可又有几个能给出非常准确无误的答案呢?空闲之时,经常一个人独座树下禅思,也为后期修行做了相关的铺垫。
            第二部分的内容,延续着提婆达多一家对太子的羡慕嫉妒恨的冲突做为主线进行,副线就是太子历经千辛万苦成佛后,弘法的过程与解救世人的故事,弘法的内容发现很多都是师父的法本上有提到的,看到屏幕上翻译的字时,内心小有激动。普度众生的故事再次体现了我佛的慈悲与智慧,深奥的道理,他总是用浅显易懂的比喻来给世人解说,下面就挑选几个来做分享:
    1、太子觉悟成为佛陀后,好多人通过他弘法进行了皈依,后来出家做僧人,很多人没有做好善后,造成了抛家弃子的现象,有次佛陀去托钵乞食时,被一个人当街给辱骂,佛陀平静的问他:“如果你送别人一个礼物,别人不接受,那这个礼物最后是在谁手上?”那人回到:“当然还是在我手上”。佛陀说:“同样的,你对我的辱骂,我也不接受,最终还会归还于你,辱骂是恶行,它不会得到回应,只能像回音一样,让恶语回荡在你的心中,就像人不能脱离他的影子,同样恶行也不会离开做它的人,它们还会回来,加重你的痛苦,所以认识自己,邪念、恶行都会慢慢地消失”。
    2、太子六年修行成佛后,带领僧团步行回皇宫见家人,他爸爸马上坐马车来接引他,看到佛陀还在一农户门前托钵乞食,就问他,你妈在皇宫准备了大量美食,你可是堂堂迦毗罗卫王储,现在却在穷人家乞求施舍,佛陀答道:“父亲,我不是太子了,我是比丘,我与弟子们一样,也要为自己乞食,乞行,是一种精神的修习,使我们学会谦虚与平静,乞行并不是自我贬低,相反给予布施的人慈悲与修为却能得到增长,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修行的途径”。父亲说道:“可人家还是认为你在乞讨呀”,佛陀答到:“这个差别很大,有些乞讨之人是为了逃避责任,我们学习无上真理,得到智慧与解脱,给每个人打开解脱的大门,寻求施舍,我们内心深处的傲慢自大随之舍去,对于施舍者,也是斩断物欲、洗脱罪行的方式。
    3、由于佛陀个人魅力的身形展现,当时最大的婆罗门教地位岌岌可危,摩揭陀的杀父弑母国王阿闍世王,就与属于婆罗门教的国师,邀请苏坦达大学者与佛陀辩法,要削弱佛陀的影响,辩法开始,苏坦达大学者邀请佛陀先提问,佛陀说:“请赐教,一位真正的婆罗门,必需的品质是什么?”苏坦达说:“需要五项品质:样貌端正、精通祷文祭仪、七代传承血统纯正、善学识、善业”;佛陀说:“这五项哪项是重中之重,若弃其中一项,还能是婆罗门吗?”苏坦达说,最后两项最为重要,也举了关的例子,说服大众。佛陀也称赞他说的非常好,他又问道:“那么,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是如何将善学识、善业发挥到极致呢?”苏坦达大学者当下懵了,稍后又立刻虔诚的问佛陀:“噢,慈悲者,你将我引入这个话题,我却只懂得道理原则,而您是证得真理的觉悟者,请您赐教我一下吧”。佛陀平静的答到:“解脱之道,有三次第,持戒、禅定、智慧(戒定慧),如果持戒我们正在进行,禅定修行自然也会增长,而禅定中又生智慧,人人择善而行,也就能战胜情欲、嗔怒、愚痴、幻象与渴求,收获解脱、平和与喜悦”,说完苏坦达大学者立刻皈依我佛了。
            这应该是我唯一一部会去多看几遍的电视剧,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感恩三宝!感恩制作单位!感恩印度演职人员!感恩一切!随喜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