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八月一日(2007)

八月一日(2007)

又名: Axis of War: The First of August

导演: 宋业明 董亚春

编剧: 陆柱国 赵琪 刘星 李平分 宋业明

主演: 刘劲 侯勇 吕良伟

类型: 历史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07-09-21

片长: 96分钟 IMDb: tt1735847 豆瓣评分:6.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在公映前的几天,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看了《八月一日》。写了些感受,贴在下面,聊供参考。全文见。




    先睹为快的不是八一厂的厂史馆,而是尚未公映的故事片《八月一日》。陪同的女少校告知,这是A拷。我不知道这一名词的含义,应该是指尚未进行大规模正式拷贝,即尚未对外发行。据说,这部影片将于9月21日在人民大会堂首映。终于在一部电影在没有对公众放映时,获得观赏的机会,是为“先睹为快”。

    既然称“快”,当然看得是一部自认不错的影片。

    在深沉的画面色调下,《八月一日》展现的是1927年4月—8月1日之间中国共产党筹划、领导的南昌武装起义的历史画卷。主要线索为以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人争取贺龙(非党员)、叶挺发动起义,避免出现被国民党过早扼杀的局面的情节层层铺开。关于陈独秀、张国焘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表现,影片没有把他们描绘成反面角色,而是更近客观地描绘他们在转折当口的感情、抉择,让我们对历史人物多了一份感性认识,尤其是对陈独秀的刻划之细腻,前所未见,值得推广。

    周恩来在整个起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演员的选定当时是重中之重。整个影片看完,觉得导演的选择是正确的,不过亦有白璧微瑕的遗憾——电影中的周恩来略显胖,比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同一题材的《南昌起义》里出演周恩来的孔祥玉有所差距。在周恩来离家去南昌的夜晚,他和邓颖超的感情戏的设置实为导演的神来之笔。当时,邓正值流产导致终生不育的痛苦之际,周却不得不去领导起义。在周迈出屋门的一刹那,邓大呼“翔宇”(周的字),紧紧抱住自己的爱人,不禁令人潸然泪下!一个女人要为爱人、家庭、事业付出多少,才算穷尽?这个情节堪与电影《周恩来》末尾邓颖超在周恩来逝世后亲吻爱人的额头的场景比肩,为展示革命人的感情写出了浓重且极为成功的一笔。

    出演贺龙的是近几年军旅影视片老面孔——侯勇,比起贺龙本人,他的脸庞瘦削,远逊《南昌起义》中的贺龙形象。不过,虎虎生威的气势倒是把贺龙的豪放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可圈可点。叶挺少言寡语,胸中自有韬略,吕良伟演绎得恰到好处。李子雄所演的汪精卫,有沉稳凶狠的政客气质,面目却难符合有“美男子”的汪氏形象,未能尽如人意。贺龙麾下的团长老三是影片的亮点,其忠义勇敢近乎孟良、焦赞,是个可爱的人物。

    剧本塑造人物总会有详有略,无论《八月一日》还是《南昌起义》中叶剑英、朱德都被放在次要位置,不过《南昌起义》似乎描写二人的笔墨更多一些。叶剑英骑马为贺龙、叶挺传递汪精卫对两人有所戒备的情报,朱德设宴巧计控制在南昌驻军的团级军官,都是《八月一日》弱化的。《南昌起义》有周恩来与朱德在旅馆里观赏马蹄莲的场面,既表现朋友之间的相知相契,也从侧面烘托革命者志同道合的理想,《八月一日》较少如此严丝合缝的侧面渲染。

    同行的友人说,整个影片的战争气息较之以往的战争大片更强,血腥味更浓。不错!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便是流向下水口的血水,那是1927年被蒋介石在上海大肆屠杀革命群众的血水。电影的战斗场面强化了残酷的一面,如军刀划开皮肤、血光迸溅的近镜头,炮火、爆炸的效果。尽管不如《拯救大兵瑞恩》开头美军登陆诺曼底海滩的场面火爆,但视觉、音效的冲击有着超乎此前我国战争影片的震撼,的确很好。

    影片中的两个情节设置,导演应该是认为有利,我则认为可有可无甚至可删。一是周恩来与叶挺山间射击场前议事时,当兵不久、以后成为名闻遐迩的将军的少年粟裕正为不能熟练射击被军官训斥。一是毛泽东畅游长江,其间与周恩来谈论自己要去湖南农村开展农民运动的想法。


    如此历史大片,出现几处败笔(这个字眼有些残忍,或许用不该发生的笔触更委婉):

    一是当起义军攻下南昌城的南门取得胜利后,周恩来在南门的战场前发表演讲,身后的背景——南门明显为大幅绘画,其假之惨不忍睹,与整部影片的真实场面有云泥之别,有虎头蛇尾之效。在电子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在一部影片里造成如此悬殊的视觉落差,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片名——《不该发生的故事》来形容是名实相符的。

    二是一条 “爱情”线索。团长老三与后来加入贺龙军队的一位年轻女性的朦胧关系,仿佛叶孤城的一记“天外飞仙”(古龙《陆小凤传奇》),“来得那么快,来得那么直接”(刀郎《冲动的惩罚》),来得莫名其妙,去得干净利索,无益主线的延展与人物的塑造。本来是男性的影片,偏要注入男女之间爱的情感,犹如吃下杂有沙粒的米饭,咀嚼间不免牙磣。

    三是在起义军攻打南门的战斗时,一个小孩在枪林弹雨中安然自得地捡拾着散落在地上的子弹壳。也许作为观众的我们忽略了,他或许是个耳聋的幼童。

    与前三项关于情节的布置不同,第四项是演员的选择问题。影片里有两个场景,一是列车上贺龙的西餐厨子们为叶挺端来西式菜肴,一是贺龙为即将离开的西餐厨子们送行。原本两个在普通不过的场面,却出了“彩儿”。因为演员是姜超——《炊事班的故事》的小姜、《武林外传》的李秀莲李大嘴。他的两次出场,在座的众位都不禁失声大笑。我不知道导演是否有意在紧张的过程中添加一些喜剧元素,使得观众放松一下沉甸甸的心情。我以为,在重大题材的影片中因为一位演员的面孔影响了整部作品的严肃性,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尽管谈了几点对《八月一日》的苛刻看法,但还是向大家推这部荐瑕不掩玉的影片,尤其希望大家到电影院里去看,因为电影的视觉效果与音响效果只有在影院里才能得到展现!
  2.     战斗场面比较以前的同类型片子是有突破,尤其是开头不久的战斗和骑兵的冲锋,较有视觉效果。但是剧情太平淡,没有高潮,也没有特别震撼人心灵的桥段。演员的外形感觉与心目中的历史人物有差距。贺龙太瘦,刘伯承太胖,周恩来太老,叶挺太帅,汪精卫太丑。陈独秀和张国焘还是有点脸谱化的感觉。我也觉的剧中的爱情戏和小男孩的戏是画蛇添足,是败笔。
         片子成年人看起来太假,太小儿科,缺乏深度。小孩看起来太血腥,比如悬挂示众的人头、战斗中的残酷等。再说,小孩如果没有大人的指导和解释,他也搞不清楚剧中走马灯一样的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至少小学生绝对理解不了。所以,影片犹如鸡肋,两边都讨不了好。
  3. 憋不住了,只说四点:
    1.这里我就不提众人皆知的所谓南城门庆祝胜利的故事了。只说一点,很少用主旋律电影拍纪录片不去旧址采景或是协拍顾问之类的,放着八一起义纪念馆的旧址不用,搭了一个粗制滥造的“江西大旅社”,只看一眼,就知道不符史实。

    2.剧情虎头蛇尾,该交代清楚之处草草略过,可怜的朱这个时任南昌市公安局长在起义中发挥的作用则被完全忽略。。。

    3.演员选角不好。领袖群体只有贺龙和叶挺的扮演者有出彩之处,其他实在不敢恭维,而毛的突然夜游小湖莫不是导演怕周太出彩而抹杀了主席的功绩?一直以为八一出品的片子台词功夫都是很好的,可是那念出的“自信人生二百年”却生生让人憋气。

    4.画蛇添足之处太多,导演估计是出于调剂观众口味的考虑把这部原来只需要男人的戏加入了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非但没有什么新鲜口味,反而看上去是如此的扯淡。尚且不提陡然间冒出的“李大嘴”、片末游魂般出现的“你是朱我是毛”和孙楠令人毛骨悚然的片尾曲。

    八一厂如何担当得起这响亮的名字...

    本人生长于南昌多年,以上观点纯属个人看法。
  4. 当初在电影频道看了几个镜头很想看,结果终于看完了以后发现也就是那几个镜头值得看看。。
    典型的这几年拍的主旋律大片。镜头运用、配乐、制作等方面有进步,但是剧情太弱而且弱到简直不成个儿,思想主题更是零散混乱,于是整体就成了个煽情过猛的幻灯片。——这个毛病在近年来的主旋律文艺作品中已经是通病了,出名的病例包括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和《复兴之路》。——当然价值观混乱、信仰体系还没重建起来的时候,要求哪部文艺作品超越大环境,似乎也不现实。

    还有乱入的女学生兵实在烦死人,虽然南昌起义过程中确实有不少女兵而且还在救护、宣传方面起了不少作用,但拜托不是这么个演法,而且贺帅和老三较劲那段,这女的突然跑出来跪下喊一声“你要认错我就嫁你”分明是把之前的各种戏全毁了Orz 救小孩的戏、女学生兵和牺牲团长的感情戏、最后煽情的红旗自城门上散落天空的镜头更是已经假到完全不顾逻辑和常识了,而且模仿国外主旋律题材的痕迹不要太重。。不知道编导是不是自己看着那个红旗飘飘的尾声还自我感觉挺好的。
    实际上真燃的也就起义前夜带红领带那一块和几个行军、骑马进城门的镜头。。还是那句话,就那几个镜头值当看= =

    至于史实方面,看得出还是下了些功夫,但也有很多地方把握的不准,比如聂荣臻和李立三的争执原因,以及总理和张国焘的冲突——其实周、张那段完全没必要删其他人比如李立三的戏,也不应该把总理演的那么娘。八一起义期间总理的态度是相当果决的。既然已经留了对着张国焘拍桌子的细节,为毛整体又跑偏呢?感觉还是被总理一贯的形象拘束住了,外加承平年代搞文艺的都文艺过头了,不哭一下会死。。

    演员方面也都差点劲儿。侯勇演的最用功也差不多做到了神似,但外形差的太大,从历史片的角度来说还是有遗憾的。刘劲实在不合适演青年总理,形神都不合适。其他的只有叶帅、独帅的演员外形有点意思。最不能忍的是朱老总和陈赓,简直是崩坏Orz

    结尾十分生硬好像乱入一样的剧情和旁白也有点哭笑不得。南昌起义后来的决策失误,以及井冈山和南昌之间的多年纠葛完全可以理解,但其实不必表达的这么笨,也不必这么为尊者讳的。失败、错误和矛盾无损于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光辉,只会显得他们更真实更伟大;就像贺帅决定跟着土鳖走之前的花样军阀生活只会衬得他毅然举义的行为更难得、更传奇一样。——不过后一点电影里倒是还有所表现:中餐西餐两套厨师班子还有个让人出戏的李大嘴。。只是可惜渲染的还不够、交代的还不够明白。
    再有刘帅孤身落跑的惨和陈老总的挫逼拍的也不够,将帅起四方的史诗感完全没出来。。总之比起历史本身,这号称新时期的力作太糟践材料了。

    最后很奇怪为毛这种片子居然在豆瓣上得分还挺高,三星半开玩笑啊。。翻了翻评论明白了,估计一半是因为侯勇大叔有人气,一半是因为总理有人气。。
    本来想给两星,看平均分不好意思了。三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