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寻找回来的世界(1985)

寻找回来的世界(1985)

导演: 许雷

编剧: 楚雪 战楠

主演: 许亚军 宋丹丹 黄凯 闪增宏 李明珠 马静 王刚

类型: 剧情 历史 黑色电影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1985

集数: 12 单集片长: 50分钟 IMDb: tt3803200 豆瓣评分:8.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以纯美的诗意抚摸现实,用戏剧的冲突再现人生,感受着真挚的爱,寻找回自己的良知与尊严。

演员:



影评:

  1. 我在某一天瞥见《家有儿女》里的宋丹丹后疯狂的想重看《寻找回来的世界》。我是那样想重温宋丹丹年轻时候矫情的面孔,以及这个片子里的纯洁世界。在网络上穿梭了一溜够,未果。
    我不记得看这部戏时是几年级,但记得看过以后一心向往着去工读学校读书。那里有和蔼的校长美丽的老师,还有英俊潇洒的男同学。
    这部片子让我相信,世界上没有坏孩子,所有人都能改邪归正,因为他们只不过因为不得已的原因一时误入歧途,当他们变好以后,一个个都充满朝气生机勃勃。就象片头出现的画外音:
       ......
      女孩:“爸爸,世界还会失去吗?”
      爸爸:“会的,孩子,会的,有时一切都会失去的。”
      女孩:“那我们怎么办呢?”
      爸爸:“去找,倩倩,帮助他们找回来,去找回那失去的世界。”

    你看那时候人们多么简单纯粹,放现在谁会相信人心那么容易感化坏人终将回头。我清晰的记得许多当初让我感动的细节,比如校长妻子給顽皮的男生冲一杯藕粉就让他欢天喜地,比如许亚军终于被打动后贴住墙壁哭泣的掘犟背影,还有老师们的包容与无私,孩子们的--即便还未改造好--也质朴单纯。这样的调调在今天是不合时宜的,哪还有可能将私下里的阴暗都归咎于时代这个虚无缥缈的背景原因呢,大概只有在那个年代,人们对也对的单纯,错也错的单纯,改也改的单纯。
    这部片子让我一度认为许亚军是最英俊的男演员,那张年轻而棱角分明的脸简直是为“伯爵”这个角色量身定做。伯爵是个高智商流氓头,外表嚣张但内心善恶分明,他活着的目的就一个,等18岁有了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亲自去杀了迫害他父亲以及他父亲周围那些好人的恶人们。
    仁爱的校长想温暖这个孩子心里的冰,可他只看看校长握住自己的手,说,我心里的是几座坟。这是怎样的酷啊。

    演这部片子的演员如今最出名的算是宋丹丹,看看她后来的小品再想想20多年前的那张脸,简直是对物是人非四个字最好的诠释。而里面勾画出的那个世界更是一去不复返。丢了的单纯,哪还找的回来呢。
    我多希望能象当初听到小伯爵朗诵普希金时一般,再次看到光芒和希望。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
  2. 今天在豆瓣网首页,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部电视连续剧的名称与介绍,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二十多年前。那时候,电视连续剧大概才起步,而这部青春色彩浓厚而又唯美的连续剧几乎在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

    而随着这部剧走红或者说一夜成名的,不是剧中的老师,而是两位非常有个性的学生,他们就是宋丹丹和许亚军。宋丹丹那时候才出道,以一种说话幽幽的感觉打动了观众,而许亚军则是凭借着他外表的潇洒倜傥和“伯爵”这样高贵的外号征服了许多少女的心。

    依稀记得片中的白桦林,那是放飞青春与梦想的地方。
  3. 谁说失去的永远失去,
    谁说不再有真纯的爱,
    生活本来就是这样,
    有欢乐也有悲哀。
    失去的一切,
    还存在于未来。
    未来的一切,
    正起步于现在。
    谁说失去的永远失去,
    谁说花儿谢了不再开,
    人生本来就是这样,
    有冬去就有春来。
    失去的一切,
    还存在于未来,
    未来的一切,
    正起步于现在。

  4. 《寻找回来的世界》是大学里读过的一部小说,作者柯岩,女作家,诗人。

    当时喜欢这部小说,主要是里面“伯爵”这个人物的故事,被亲生母亲诬陷,一身本事却只能混在街头流氓堆里谋生。他崇拜基督山伯爵,而少年时期的我,基督山复仇记也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

    当年看这部小说的时候,对它所体现了社会主题和思想意义还没有什么深刻的思考,只觉得就是教育方面的挽救失足少年的故事,但现在再回头看电视剧,发现这剧与当时主旋律扣得还是挺紧的,其实它是一个弘扬主旋律的社会现实主义体裁剧目。

    这部电视剧是1986年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拍的,1987年播放的,隐约的一点印象,应该是小学的时候看过,当时只记住一个画面,就是“伯爵”吹着口哨,象示威游行似进校门的那一段,别的再无印象。

    前几天实在剧慌,整理了 一下书架,竟又发现了这本小说,而且还意外地在腾讯上找到了这部剧。

    对着书看剧,发现剧对书的还原度很高,无论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形象,都达到了80%以上。这剧的主创演员大多来自北京人艺和中戏,业内都知道,这两处出来的演员在表演上都是叫得响的。

    不过以现在的审美再看这部剧,感觉摄影、剪辑、画面、声音都是缺项,可能当时摄影机不够用吧,面对面的戏,只能看到一个人物的表情变化;而且表演节奏比较慢,较之现在的拍摄还是明显的时代感。

    但剧里几个人物的选角都堪称经典,一是演校长徐问的那个老艺术家,怎么看着象周总理。把那种老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表达得从从容容,有一种演员与角色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高度契合感,演员与角色达到了无法剥离的一种真实感。

    二是黄树林的教导主任。无论从外表还是表演,与原著人物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我都奇怪,哪找这么象黄树林的黄树林啊。

    这两个教师角色,就好象是从原著中走出来的一样,带着浓浓的时代气息,一频一笑都那么真实。

    再就是两个学生演员,一是许亚军的伯爵。尽管在那么简陋的拍摄条件下,这个穿着土得掉渣的大喇叭裤的“伯爵”,在我看来,仍然帅得倾国倾城。这位据说当时因此剧家喻户晓,我从头到尾看完,觉得年轻的许老师当时表演还是有生硬的地方,但比现在的流星小生们强太多了。

    伯爵身上的故事,要放在现在拍,那应该是一个非常虐的故事。

    伯爵真名叫谢悦,其实是有母亲的,是个漂亮的女教授,亲生父亲也是著名的教授,是母亲的老师。那他实际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可因为特殊时代故事,自私的母亲为保全自己,先是揭发他的父亲,害父亲批斗而死,后又揭发恋人,并因谢悦不懂事的过激行为,害替教授扶养了他、而他也将其作为父亲 一样看待的人——郑嘉陷害入狱,生死不明。而另一位爱着他帮助他的教授家的保姆郑奶奶,也间接因此生病而死。

    他的亲生母亲不但将他送进了少管所,还直接和间接了害死了他最亲近的三个人——父亲、郑奶奶,郑叔叔。这是他所以自称伯爵,一心一意要报复的原因。

    而他第一次报复(烧书)已经让母亲抓住把柄,不但以纵火犯之名把他扭送了少管所(间接也毁了他的一生,书中的谢悦是那么聪慧、懂事的孩子,小小年纪已经会英法俄三国语言,这要是放在现在,那还不是妥妥北青的苗子),还将郑嘉诬陷成了教唆犯,被抓进监狱生死不明。这在今天的法制社会是不是都难以想象,可那时候被打成右派的人,人身安全就是这么脆弱。

    然后特让人泪崩的是,谢悦一心盼望自己快点长到18岁,而长大唯一的目的,就是不会连累任何人地向母亲和继复报仇,实际上也就是去送死(他曾在学校的问卷调查过,在长大想干什么的一栏里写下“死亡”【泪目】)。这么看下来,谢悦多有个性一个人物,就算不看外表,这人物的经历和故事,也真的酷毙了。

    还有一点我不知是该当作亮点还是不足看,就是这剧按现在的标准来看,矛盾冲突处理得太平了——整个儿看下来,都没什么特别让人的感情触动爆发的点(情绪起伏)。即使谢悦这惨到家的经历,与他那可恨的母亲面对时,也是轻描淡写的,演得非常克制。不象现在的导演,没什么故事情节硬拗情节还弄得演员要死要活的呢(参见所有于妈剧目)。

    不过许亚军有一场戏我觉得处理得特别好,此地无声胜有声的感觉!就是当校长和老师把他一直躲着的白姨带到学校时,他从一开始进门时的懒洋洋的状态→→看到白小远张惶转身要跑→→到被老师拦住不得不面对时那种内心的激荡……没什么特别大的动作,但僵硬的身体、咬紧的牙关、不规则的呼吸和略微颤抖的声音,都准确传达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大姆指】。比现在那些夸张得表演,更值得回味。

    这张宣传照真有点象老牌欧美明星

    此外我觉得这里演员的表达大部分都是中规中矩的学院风,一板一眼的,甚至有时候让我觉得好象在看舞台剧。人物的故事情节没有离开原著有较大的发挥,基本就是按照原著来的,原著里不好呈现的还有所缩减;叙事也只用了正、倒两种叙事,没有太多惊喜。

    最后一个人物是宋丹丹的宋小丽,演得很生动。我觉得宋丹丹还是真有演技,虽然她的小品让我觉得都有点不象真人儿。还有一个演反派薛人凤的女副校长,中心内容此人光玩权不干活,角色选得也超级棒,表演也生动极了【大姆指+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