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北方人来说,小时候对于吃螃蟹是一件非常陌生的事情,接触最多的品种可能就只是一种河蟹,看完本片之后,才发现,一直小小的螃蟹,原来从捕捞到餐桌,需要这么多波折,从蟹苗到成品蟹,需要历经多少风雪日程。本片主要讲述的是一只小小的螃蟹成长之旅,在一个日历上都没有的特殊节日里,在中国大地餐桌上的精彩纷呈。
初观本片,导演在形式上的节奏看起来很明显,有点向舌尖风格上靠近的意思,但整个看完一整集下来之后,你会觉得他好像少了一些东西,画面运镜上虽然相对舌尖的风格差不多,但是故事的讲述上缺少了舌尖所具备的乡愁和个人故事所赋予的人格魅力,可能导演想在人物的故事里找共鸣,但是从第一集目前的可能是需要做出南北文化的差异的感觉,如果定位成南北的话,可能和《风味人间》叙述的角度上相对需要靠近一点,主要讲述,相对食材,不同的坏境所带来的不同的制作工艺的变化,这样表述,是有一定的地域饮食特色在里面的。当然这一点,在本片中导演也是有意而为之,下面来说说一些优点,可在今后的创作中使用的地方。
本集通过五个不同地区的人物故事,以人物为载体,从食材的背后入手,讲食材的采集,讲采集人的智慧,讲辛勤的劳作,讲家庭,亲情之间的温暖。或者说讲述的更多的是一个地方人们对待美食的尊崇和礼遇,通过这种现象的表达,来引导我们传统美食制作仪式感的回归。
片子中由天南地北的几个小故事串联而成,从讲述启东的蟹苗养殖开始,到辽宁盘锦的稻田蟹,再赴山东日照的梭子蟹,山东沿海船上的收蟹人,福建做宴席的厨师。导演以每种蟹生活环境的不同为载体,通过一个个故事,相互穿插,呼应联系,虽然蟹的生长环境的差异方面,在视听上没有明显的地域感,但人物每个人的故事,很生活。从蟹的出生到长成,可以看出,养殖人的不易与艰难。很少有人知道,十几万只的蟹苗到最后能活下来的不足千分之二。
影片的镜头语言方面无比丰富,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全部都有涉及。但我觉得较为遗憾的是,看完本片,相对与前面所看的《沸腾吧火锅》而言。影片中相对有特色的镜头较少,除了几处美食的摆拍,有舌尖上的感觉的之外,余下的镜头很少出彩的地方,这也是现在做美食节目所遇到的一个问题,随着舌尖的影响,中国的美食节目呈现了井喷式的增长,观众观影品味随着美食纪录片的增多正在逐步提高,如果在美食镜头角度设计上,运动轨迹设计没有特别突出,以现在的观众来说,很难打动观众。本片虽然有特色的镜头很少,有些镜头还是很棒的,比如,对美食的特写拍摄。导演深谙美食之道,总喜欢在展示成品时,用特写镜头,贴近食物拍摄,让人垂涎欲滴。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拍摄对象采集食物的过程都是上山下海,步履艰难。作为专业人士,我们都知道,肩扛拍摄,跟拍主人公,很难保证画面的稳定性,所以本片我们看到,除了个别的纪实镜头外,摄影时大多数时的拍摄,是以固定拍摄为主,加上摇拍的运动形式,以此来保证整部影片画面的观赏性。在螃蟹水下觅食的构成中,还出现了一些水底拍摄的镜头;在禁渔期结束,渔船出海的场景中,航拍所展示出的大气磅礴。都是影片中少有的几处很有意思的镜头。其实通过这些,你可以看出,摄制组在拍摄时对镜头语言丰富方面所做出的追求,当然后期效果也是极好的。让我看到祖国的这些湖泊田野和那些辛勤耕作的劳动人民,都不免心怀感动和震撼!
而在每一种螃蟹的制作展现中。大部分的美食呈现都是一道菜完整的制作过程。从一开始的料理螃蟹,到下锅,这都是一整套勾人口水的过程,尤其是最后一个镜头,把做好的菜放在盘子里呈现的这一步骤。同时,摄制组抓住每个细节都不放过。在饭馆做饭,就拍摄一些厨师的大铲子挥舞;在行驶的货车内,就拍摄些车内人的状态,或者是装饰品;当船长在海上遭遇狂风是,就拍摄被风吹开的门,吹起的手写单······这样的细节表现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其实,仔细想想,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每一个段落的大量铺垫,大多都是为了最后这一小结的高潮,成就美食的独特之美。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感其所感,忧其所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