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那年八岁(2017)

那年八岁(2017)

又名: When I Was Eight Years Old

导演: 杨瑾

编剧: 林和平

主演: 罗京民 杜俊豪 邱林 吕亚萍 焦妮

类型: 剧情 儿童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17-11-13(中国大陆) 2018-05-28(中国大陆区域重映)

片长: 87分钟 IMDb: tt9548966 豆瓣评分:7.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小小八岁那年,被爸爸卖给了算命先生吴先生当领路的,在饥荒的年代,素不相识的一老一小,从陌生和抗拒,到最后的不是亲情胜似亲情, 感人至深的故事。

演员:



影评:

  1. 其中的一个细节。瞎子吴先生帮人算命,那家人的儿子在部队当兵。虽然电影里没有透露具体的年份,但从后来的对话里有“就要大锅饭”的字眼,那应该在1958年以前。儿子属龙(1928年出生),瞎子一算说他今年25岁,按照中国农村传统的习惯,都是报虚岁,那这就是1952,1953年的故事,正在朝鲜战争时期。 这家人的儿媳妇,生的是个女娃。(有特写,没有小JJ的)他们忽然找瞎子来算命,问的是儿子的“官运”,儿子长年不在家。吴先生这番话,初衷是想帮那个儿媳妇说点好话,怕长期没有丈夫在家的媳妇在婆家日子不好过。没想到后来,却发生了公公强暴儿媳妇的结局。公公被枪毙,剩下家丑外扬的儿媳妇和她婆婆,在农村会遭到多少白眼和歧视,难以想象。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我猜,大概儿子在前线牺牲或者失踪了。不然一家人不会无缘无故的请一个算命先生来占卜命运。瞎子也说了,他们摊上事了,我给他们一个安心。如果儿子死了,他们下一代又没有孙子,农村人很有可能觉得“断后”。(何况是50年代)就算有痣的奶子再好,一千人才出一个,可六七十岁的公公图什么造化?这不是色欲熏心的事儿,死活想留个后,才是驱使他这么做的主要原因。 人算不如天算,这也是瞎子完全没有想到的结局。所以他说这是为儿媳妇好的时候,从众人的嘴里知道后来发生什么事的男孩回头看了他一眼,欲言又止。瞎子的确不会算,真正会算的是老天爷。

  2. 导演杨瑾

    书本放映《那年八岁》无锡站首映礼

    Q

    导演您好,这个结尾是原小说有的还是您自己编排的?是梦境还是现实呢?拍摄镜头感觉有点梦境化。

    A

    结尾是原剧本有的,编剧林和平老师。结局还可以,戛然而止。本来还有别的开始和结尾。从回忆开始,到老了的小小带着女儿去墓前祭拜,有点老套。结尾上学是现实。现实里林和平老师的最后一个老师是很远的一个村子,他的老舅也在那个村子。第二年去走亲戚听说老师去世了。

    Q

    所以这是尊重剧本的改编?有没有加入您理解后改动的部分?

    A

    开始的時候比较重原著剧。家里一些戏是表现小小比较坏,比如把那个小妹妹推倒。体现他比较顽皮的一面,自己做了一些改变。

    还有一段是对梦境的改变,有一个是他梦到妈妈的时候梦到了天上的月亮,走到一个森林里面看到了一头牛生下了一只小牛,母牛在舔小牛,我们拍摄过程中,就想这到哪儿去找一个刚生下来的小牛呢,所以我们就改了一场戏,是他妈妈在教书。地震了,一些小孩儿进去找不到他妈妈,后来找到拉出來以后,那个房子倒塌了。

    我的大学老师2006年在那儿拍过一部片子。这个房子,是他盖的,当时建了一个学校。学校的房顶是木头的椽子梁子。后来被村民拆掉了就剩了一个土坯围墙,比较像梦里面的很怪的一个学校。他们上课的时候都是土堆做的那个课桌也已经风化了。

    Q

    爷爷的后半生也是算命为生吗?这种类似“骗术”的职业行为在现在的农村还存在吗?

    A

    现在这种骗术算命的人挺多啊,好多地铁站门口都有啊,农村也有。走街串巷的,只不过现在的人可没原来的人身上的本事多。

    原来的林和平老师,他的三个算命老师,都是白天走街串巷,给人算命,晚上他想在别人家住的时候要给人说书的。有的背一个老的三弦有的是背一个梆子。像《水浒传》《三国演义》《七侠五义》这些经典名著,他们都可以说。他们的本事特高。中国很久以来的三十六行的里边有专门算命的人,它是一种职业。

    林和平老师初中毕业,他现在是电视剧行业里年收入三千万的编剧,中国作家排行榜前几名的人物,他就是学习了章回体这种写法。他写电视剧也是这种写法,跟这个说书的内容一样,他把这些东西学下来了。

    这个影片刚开始的时候也想请赵本山老师演的,他的二舅还是啥就是算命的。在赵本山老师小时候他也当过领道的。我们看赵本山的成名作品就是讲算命的,赵本山演得特像。

    Q

    里面有几段对妈妈超现实的梦境展示,和您前作《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里面二郎神的动画展示有点相似,您是不是比较喜欢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

    A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就是加一些梦境,因为电影它是虚的嘛,但是剧本儿里它是实的。加入剧作这边的人的想象呀,回忆呀,之前的经历,他的梦境呀,这样空间更丰富一点。

    Q

    您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大部分时候还是被当做一部儿童片,但是里面还是有一些成人化的表达,比如煤山那一段,包括这一部《那年八岁》也有。请问您自己给这个片子的定位是什么?您怎么样来确定它的审美旨趣,想让它给观众一个什么样的观感?还有更具体一点的,您是否有意识地想要在片子里表达一些原始的正义感这样的东西呢?

    A

    之前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给小一点儿童看的。现在的影片是给大一点的儿童和成人看的。之前的是我自己的个人经历,现在的是林和平老师的儿时经历。他有三个盲人算命说书老师。表达正义感不是我个人的想法,我是被林和平老师的故事感动了。

    Q

    关于《聪慧》的问题,片中的演员都是业余演员,主演是两位小演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演员的调教是否有心得或者趣事分享?两位小演员对您的剧本和台词是一种怎样的表现?

    A

    里面的那两个小男孩,是我们剧组在当地的学校选的。学校推荐了三十个人,我们自己又找了二十多个,找了一个地方培训。教他们唱歌,跳街舞玩儿,讲故事练习这个台词。大概一共有二十五天吧,最后我们选了两个,其中年纪比较小的很天真两个。在拍摄的过程中,剧组所有的人都生过一次病就他俩每天活灵活现的。夏天拍摄的,完了,每天中午大家都累了,想休息一下,他俩从来不休息。

    聪慧在拍摄的时候就没有改剧本儿了。

    小孩儿就是要让他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我们最后确定这两个小演员之后就每天用一下午的时间,分段给他讲故事,讲故事的时候,他问这是真的吗?我说是真的,所以在拍摄的时候,他们俩基本上已经能够把四十多页的剧本背下来了,从头到尾。他俩比较理解这个剧本儿,演的时候也比较放松,因为他跟剧组工作人员已经生活过一个月了。

    两个小演员,把我们写的普通话剧本说成当地的土话,抑扬顿挫,就像唱戏。我特喜欢那个腔调。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剧照

    Q

    除了导演之外,您还是摄影师,李睿珺导演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和《老驴头》都是由您掌镜。现场有影迷说,您的影像虽然不是完全真实的故事,但是特别打动她。您如何看待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的真实边界?

    A

    我自己也做过纪录片的摄影也做过剧情片摄影。

    我是比较喜欢写实的这种,《那年八岁》摄影师是吕松野。纪录片就是把真实的发生的故事记录下来,剧情片就是演一下真实的东西,让大家看,然后用摄影机记录下来,反正都是表达一种真实感嘛,给大家拉到一种情绪里面。在真实感上我觉得没有什麽边界,在方法上有,看你是写剧本儿没有,在制作方法上很明显。

    Q

    片中您还穿插很多戏谑的梗和恶趣味,比如片中的“放屁”,踩“粑粑”,特别逗,这些是原著里有的还是您自己的亲身经历?

    A

    放屁,还有踩牛屎的这些全是原著里面有的。小演员在演的时候他最喜欢的就是这一段。

    Q

    您对电影里的年代感是想要怎么处理它的?

    A

    这部是一个成本特别低的影片,做年代感的时候不能做得太具体,本来想模糊化处理。但是我还是加了一点点,比如,有一场戏在村口杀兔子。他把爷爷丢到山沟里边跑出来之后,看见村口有人杀兔子。说马上要开始大锅饭就把村里这些兔子全枪毙了,咱们吃吧。

    还有别的戏一些年代感的戏没拍,比如一些在集市里的。还有小小有一次在一个大路上走的时候一辆老的卡车走过去了,拉了好多人要去枪毙了。虽然编剧老师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我是八几年出生的人,但是我们小的时候在小县城经常上课上着就被拉到广场上说今天要开宣判大会了,大家要去学习。看那个宣判大会说谁谁谁是杀人犯。枪决立即执行。宣判大会完了之后就会有武警带着那些死刑犯去枪毙,在大卡车上。这个对我俩冲击都挺大的,还有大一点的孩子,比如高中生和一些成年人他们会骑着自行车去追着看。但是我后来怕有问题吧,就没有拍。

    Q

    算命先生这个人物最后承认自己不是真的会算,这一点是导演您本身就对这种文化有这样的看法呢?还是迫于某种影片的过审制度呢?

    A

    这不是我对这个文化的看法,还是有一些是可以算的。但是大部分的走街串巷的人不会算。反正我个人觉得阴阳仙什么的,算的特准。

    设计这个剧本的时候,李老师就是回忆起自己小时候,他把三个老师揉到一个剧本儿里头,讲算命先生和他自己小时候的一段感情一段经历。他没有想把焦点集中在到底会不会算的这个问题上。

    我看了一些算命这个行业的书,他们有自己的方法,也有一些是经验,他一到你的家里,凭气味就知道你们家出了什么事儿,闻一闻你们家就知道你们家有钱还是没钱。

    Q

    拍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本子,拍摄上有什么不同?假如有超出个人经验的剧情,您会怎么处理?

    A

    只要自己认可的一个剧本开始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超出个人经验,就得看看书,跟原作者聊,多和美术师些工作人员去复原场景。实际上差别很大的,

    影片故事发生在辽宁的丹东凤城县,后来我们都把这个故事移植到宁夏去拍摄。很多场景包括《清水里的刀子》当时老马的那个家就是我们现在用的爷爷的家。

    Q

    您的作品都是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那您怎么看待现在,中国商业电影的狂潮,作为创作者可否谈一谈现实主义创作的困境,以及出路在什么地方?

    A

    现实主义的作品就是保持一个低成本去完成吧,保持一个低成本慢慢拍着,因为你注重自我表达的东西很难找到投资。

    张艺谋现在自己也想拍一个现实主义的题材的电影,在筹备呢。他也是跟大家说要拿自己的钱来拍。说,钱很少,大家都少一点吧,他也会说这样的话。

    Q

    您看李睿珺现在《路过未来》从乡村跨越到城市,你有没有想拍城市题材的?如何看待现在独立艺术导演热衷农村题材呢?

    A

    我自己是有几个爱情片的剧本都是城市的。独立艺术导演大部分他是农村出生生活的,或者爷爷奶奶在农村,他们小时候经常在农村他们拍农村应该比较有感觉吧。

    Q

    现在爱情片在市场上的票房不太理想,导演这部片子想要通过什么渠道发行呢?现在是大象点映,有没有想过艺联或者公映?为何坚持艺术院线发行?

    A

    投资还没搞定,想上院线呢~成本低只能在文艺院线发行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抛开书本”(ID:paokaisb)

    加微信"darlingtudai"加入各地书本放映交流群

    书本剧场,声色思想。】

  3. 很多时候,我们把豆瓣评分作为评判电影好坏的标准之一。

    仅凭一家之言就对电影打上标签,结果肯定不全面

    就比如《水形物语》吧,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豆瓣评分7.4

    再比如《战狼2》,上映后掀起一股爱国热,内地总票房冠军,豆瓣评分也只有7.2

    这两部可都是良心制作

    一个美到极致,似梦似幻,一个点燃了我这颗闪闪爱国心。

    像这样评分不高、却是良心制作的影片多吗?

    多!先奉上下面这部——《那年八岁》

    豆瓣只有7.3分,却是难得的良心制作。导演把故事藏在生活细碎里,搞笑又温情

    小小八岁,亲妈死了,亲爸娶了后妈,亲爸也就变成了后爸

    八岁的小小就要将家里的水缸挑满,担着沉甸甸的担子走过一个山丘,又一个山丘。

    才四五岁的妹妹就要独自洗一大盆衣服。

    后妈带来的两个孩子,却能养兔子。

    按理说,小小亲爸在村里做木匠,有门手艺吃饭,家里不愁吃穿。

    亲爸却把小小从学堂揪出来,卖给算命的盲人吴先生领道,换取每个月五块钱。

    还美名其曰,小小跟着吴先生能吃饱。

    这亲爸真不是人,给人打木头箱子就能收20块,随礼能随出去三块,还非得牺牲小小换那五块钱。

    自家孩子没学上,他还有心思跟女人上床。

    小小年轻气盛,一心只想上学,自然不情愿

    吴先生问什么,他都不答。

    给吴先生领道,背着书包,书包里装着文具盒。

    也不好好领道,故意把吴先生往沟里带,让吴先生踩上牛屎。

    常言道,瞎狠瞎狠。

    吴先生眼睛虽看不见,那张嘴却无比厉害,说出来的话就像一把利刃,能直击人心。

    一见着小小,就说他方死了亲妈。

    头不光嘴狠,心也狠。

    去村里给人算命,都要留顿饭。

    那年代没什么好的,韭菜炒鸡蛋就算硬菜。

    老头一夹一个准,小小半口鸡蛋都吃不着。

    趁着老头给人算命,小小偷了颗糖,也被逼着交出来。

    老头算命、说书样样都行,看着厉害,本以为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却也有认怂尿裤子的时候。

    诈尸传说,农村历来就有。

    说是只要活人被追上碰到一丁点,那活人就没命了。

    是以,一听说灵堂诈尸,人人都拼了命奔跑。

    还别说,这一幕吓死我了。

    小小也不例外,拔腿就跑。

    吴先生想跑看不见啊,没人给他领道,门都找不着。

    跑到半道上的小小,听了大人们唬人的话,还是决定回去找吴先生。

    小小也聪明,还带上条狗,这要是真诈尸了,狗还能拖住尸体。

    吴先生嘴里说着不怕,却叫小小快带他走,还吓得尿湿了裤子。

    从这件事后,一老一少的关系来了个180º大转变

    小小在河里玩水扎破了脚,吴先生立马从衣服上撕下布条帮小小包扎。

    小小伤了脚走不了路,吴先生就背着小小走。

    小小本来只是个领道的,这下子成了“背上的指挥官”。

    再去人家家里算命,吴先生把夹起的鸡蛋放进了小小的碗里。

    碰见下雨了,吴先生就把小小搂在怀里,用背包替小小挡雨。

    小鱼一直以为小小很懂事,像个小大人

    给家里挑水。

    听亲爸的话,留下来给吴先生领道。

    会照顾妹妹,给妹妹抢吃的。

    看到这一幕才想起,小小还是个八岁的小男孩

    八岁才多大?

    小学二年级,才只有桌子高,小手小脚,正是调皮捣蛋的时候。

    人人都说他们像爷孙俩

    我看也像,感情靠培养,两人也算是相依为命了一段时间。

    比起小小那个亲爸,我倒宁愿小小跟着吴先生生活。

    要是把吴先生算命说书的本领都学着了,以后也不愁没饭吃。

    这个本领就是放到现在也很吃香,逢年过节算命先生的门前都会排起一条长龙,去晚了还算不成。

    不过相比算命,小小更想上学

    妈妈曾是村里小学的代课老师,妈妈说小孩子只有好好念书才有出息。小小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有一次路过妈妈长满青草的坟前,小小哭的鼻涕眼泪一把。

    吴先生看得那叫一个心酸,就送小小去了学校,还帮小小交了学费。

    这样一对比,小小那个亲爸就更不是人了。

    小小爸对自己亲生的孩子,还不如只相处了几天的老头对小小好。

    这部电影除了故事感人外,还拍出了一个柔美的黄土高原

    黄色的土丘,混着稀疏的绿。

    明明演员摔一跤起来就是满身土,却不觉得浑浊。

    小小和吴先生的爷孙情更是难得,贫瘠的黄土高原上,两个需要被爱的人走到一起,是件幸事

    据说这是编剧林和平自己的童年经历。

    他曾经跟过三个算命先生,都是嘴巴狠毒、心地很好的人。

    下次再见到瞎子,千万不要叫他们瞎子,他们是盲人。

    记住了吗?

    对了,这老头还是《士兵突击》里头许三多他爹。

    演员叫罗京民,妥妥地老艺术

  4. 文 /

    2012年他向岳父求救借债20万元,再加上一些奖金,拼拼凑凑用五六十万拍了一部关于自己的电影,讲述儿时的小伙伴,那个夏天他们是相依为命的小伙伴,整个世界最要好的人“好到要死”。后来他甚至忘记了那个小伙伴的名字,也再没有相遇过,电影最后两个小伙伴在路口分别,他说真实就是这样,一次随意的分别,两人就再也没见过。

    这部电影叫,在豆瓣拥有7.7的高分。

    就是因为这个电影,另一个儿童题材找到了他,知名编剧写的自己童年的故事——失去母亲的小孩被送到一个算命忙老头手上当领路人,这个电影叫《那年八岁》。

    这是导演第四部执导的作品,由老演员(《孙子从美国来》饰演老杨头,《士兵突击》饰演许三多的父亲许百顺)主演。

    知名编剧林和平曾完成过《小姨多鹤》《风和日丽》等连续剧。他父亲早逝,有一天母亲对他说“要是我死的早,你爸带你们,不知道会发什么。”于是林和平写了这部《那年八岁》。

    童年是很残酷的,就像《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里的分别一样,《那年八岁》的结尾小男孩刚刚在教室念完一首儿歌,冲出门,老爷爷的背影成为茫茫山坳里小小的一粒,从陌生和抗拒,像亲情又像友情的一老一少,迅速开始互无关系的新人生。

    正在举行的第四节浙江青年电影节是《那年八岁》首次放映,放映结束后有人问导演杨瑾“你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他说“哪有那么多主题,儿童片最忌讳就是有主题,啥是儿童片,就是咱俩高兴了,咱俩就玩儿一下,就行了。”

    专访杨瑾导演特别有趣,他就像孩子一样回答每个问题。

    我们还是从您上一部电影《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开始,我相信所有人都问过你为什么要取这么晦涩的片名。这次是不是不想解释了,所以直接就叫《那年八岁》?

    嗯,是的。

    之前您的作品都是自己做编剧,这次您最初看到这个剧本的感觉是什么?

    最初的感觉就是这个小孩儿特别可怜。

    小时候我爸带着我去别人家买树苗,扛着这个树苗走回家,走了两三个小时,走了很远很远。这个剧本一下打动我的一个地方就是让我想到这个段落,一个小孩带着一个老头走过这个山走过这个水,走啊走,特可怜。这个意向打动了我。

    电影里小男孩除了对妈妈的去世很难过,好像被送给老人当领路人并没有太大的反应。

    农村男孩都很皮实的,没有那么多小脆弱。编剧林和平其实小时候跟过三个算命的老人当领路人。

    我感觉您对电影里的矛盾冲突不太自信,没有台词的时候大段的煽情的音乐就铺进来了。

    是,其实故事没什么矛盾,老爷爷挺喜欢这个小孩的。

    编剧告诉我说书的这些瞎子嘴都特别狠,他经历过三个说书人,这三个人嘴都特坏,都是嘴上说话拿到剜你的感觉,“你妈是你方死的”“你死舅舅”,但他们心肠都特好。

    《孙子从美国来》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罗京民在《那年八岁》里出演盲人吴先生。

    《那年八岁》这个片名其实是一个回忆的口吻,为什么电影里没有表现呢?

    我们在电影里把这些都删掉了。我觉得用回忆的旁白来串联所有的情节,是特别弱的手法,好像连不上了才需要这样,其实剧本里有这些回忆的部分,但是我们在开拍前都删了。

    所以你其实相信,他们两个人的故事就足够感人了不需要增加其他对吧。

    嗯,特多余。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讲的是您自己的故事,讲完之后为什么下一个电影还对少儿的世界这么感兴趣呢?

    就因为遇见《那年八岁》这个剧本。

    听说您特别喜欢是枝裕和,他也特别喜欢拍小孩,您有没有从他的电影里偷师一点什么呢?

    没有。人家拍的好。

    是枝裕和作品《步履不停》

    这两年国内的独立电影拍了特别多小孩的故事,您有看吗?

    那些好像都挺残酷的,比如。

    您觉得为什么青年导演习惯把镜头对准儿童世界呢?

    因为自己有感受呀,黄骥(导演)她就拍了一些自己的感受,王一淳(导演)又拍了一些自己的感受。人最有感触的不就是自己的童年吗?

    那您觉得什么样的少儿电影是好的?

    讲一段故事一段记忆就是好的,别讲什么大无畏精神使劲拔高。

    您之前给特别多电影做了摄影,这次《那年八岁》的摄影师是,听说你们俩这次合作特别愉快?

    每天都特别愉快,没事就一起喝酒,他爱喝啤酒,我就陪他喝啤酒。吵过那么一两次,他说“电影光是最重要的,”我说“扯淡!故事是最重要的,人物是最重要的!怎么光是最重要的,没光也行!”

    杨瑾曾为《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志同志》等电影担任摄影。

    《那年八岁》的青年摄影师吕松野凭借《塔洛》《八月》两度提名金马奖最佳摄影,不同于《塔洛》《八月》的黑白色调,《那年八岁》里有着高饱和度明亮的画面。杨瑾开玩笑说,拍完这部吕松野就“贵了”。

    之前您的电影里超现实的地方特别多,《那年八岁》里也出现好几个梦境,是不是您自己性格里就有一点浮想联翩的东西?

    我专门写过一本书就是关于做梦的。因为我之前得了甲亢,每天特别兴奋也不会休息。睡觉的时候很不安稳,一直做梦,后来我就训练自己做完梦之后醒来在心里把这些梦过三遍,然后写下来。

    过了两年多这样的生活,身体越来越糟糕。所以我又训练自己不要做梦,到现在我竟然一年也就只做三四个梦,而且还能做特别精彩的梦,顺着自己的心意做下去的那种。

    那以后这会不会变成杨瑾的风格,写实的部分特别写实,但总会有一些超现实的东西。

    我打算拍一个电影就是把几个梦放在一块儿,不是很伟大的那种,特逗特荒诞的那种。不同于黑泽明老爷爷的,就是可怪了,很荒诞又很合理。

    有小孩儿吗,里面?

    我很少梦见小孩。

    杨瑾(右)导演在现场
    在不散公众号文章留言,有机会获得正在举行的第四届浙江青年电影节展映的《那年八岁》电影票两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