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杀人不分左右 The Last House on the Left(2009)

简介:

    克林伍德夫妇(Monica Potter & Tony Goldwyn 饰)携女儿玛丽驱车来到湖畔别墅度假,刚抵达不久,玛丽(Sara Paxton 饰)便开车去找朋友佩姬(Martha MacIsaac 饰)玩。期间她们邂逅碰巧路过此地的青年贾斯汀(Spencer Treat Clark 饰),在男孩的邀请下,玛丽和佩姬一同前往贾斯汀所在的旅馆。

演员:



影评:

  1.    没看过WES CRAVEN大名鼎鼎的原版,看这部09年版也是冲着翻拍自WES CRAVEN成名作的名号。看早期WES CRAVEN的电影可以发现,他很喜欢将普通人拉入一个极端恐惧惊悚血腥的世界,让观众目睹着他们被蹂躏折磨屠杀,然后在电影后半部分让某个不起眼的角色突然爆发奋起反抗,然后坏人成了被猎杀被折磨的对象,加上血腥暴力的镜头将观众的情绪推向至高点。如果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这些电影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恐怖片”,而是以血腥暴力来让观众在惊恐恶心之余仍然大呼过瘾感到爽。所以请不要再说“这也叫恐怖片?!”“一点也不恐怖”等话,因为你完全会错电影的意图,你只是恰好不好这口饭而已了。
        澄清过后,说回这部09年版的The Last House on the Left。如果事前不知道原作的导演是谁,我想在看后都能猜到。整部电影都能看到WES CRAVEN的伎俩,尽管它是翻拍的。
        在并不算精彩的开场后,电影冷静的描述一家人去度假,其中17岁喜欢游泳的女儿想要外出,母亲担心等等琐碎事件。在《隔山有眼》中,我们同样首先看到的是去度假的一大家人小吵小闹。这一段目的在于拉近电影跟观众的距离,让观众感受到主角们不过是跟他们一样的普通人。而这一段同样让我想起了迈克尔·哈内克的《FUNNY GAMES》。
        后来罪犯由17岁女儿遇见的陌生男孩JUSTIN引出来,于是“折磨”桥段开始上演。这部分极其压抑,主角们惨遭凌辱迫害,一方面显示了坏人的邪恶变态,主角的弱小悲惨,另一方面让观众酝酿着压抑,等待喷发的情绪。09年版的The Last House on the Left中,这部分应该说是及格的。三个罪犯绝对够“恶”,强奸折磨谋杀都不落下。但缺点是不够“强”,数次让两个小女生逃脱,比起《隔山有眼》中的变异人差远了。剧情的张力也因此被减弱不少。
        三个罪犯后来因为暴风雨住进了17岁女儿她家。罪犯不知眼前善良热情的夫妇就是他们刚刚杀掉的女孩的父母。而母亲和父亲当然不知他们已经引狼入室。不过后来他们的女儿“爬”了回来,男孩JUSTIN留下线索,他们终于得知那三个陌生人的真面目。于是自卫与为女儿报仇,双重力量激起了人性深处最原始的兽性,俗套,但屡试不爽!这部分应该是电影的高潮段落。就像《隔山有眼》后半部分父亲为了抢回女儿疯狂屠杀变异人,《惊声尖叫123》最后雪莉都要很酷的亲手毙掉凶手,观众压抑已久的难受情绪终于得以畅快的发泄。
        然而09年版的The Last House on the Left却在这关键时刻早泄了。第一个罪犯被两夫妇联手杀死掀起了影片的最高潮,影院中的观众大呼过瘾,并期待着后面的BOSS要怎么死。没想到,女BOSS一枪被秒,男BOSS跟男主角周旋扭打了半天后结果是草草收场。观众期待的高潮并不是没有来到,而是早已过去了。再比较《隔山有眼》后半部分一杀到底的快感,09年版的The Last House on the Left差得太远了。而导演就像心虚似的,在影片最后补上一段微波炉烤“头颅”的戏,实在是画蛇添足。

        虽然高潮过早的泄掉了,但泄掉的那一刻仍然很过瘾!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那么喜欢欧美这类血腥暴力“恐怖片”的原因之一,它们不会像日本恐怖片那样吓得我几个星期睡不着觉,但却能让我在电影院中感受到坐过山车时张开手大叫似的发泄快感。
  2. 很久没看类似的电影,跨新年看的第一部电影,好的开始!

    同为翻拍旧版,此片比【唾弃你的坟墓】好很多,并不是说后者烂片一部,但本片更加真实,对于暴力的拍摄不论强度还是占片比例都更加合适,不会让人产生导演只会以血腥为噱头的怀疑。

    看了其他的影评,我反而觉得并没有那么多套路,而是相当有借鉴意义,容我借题发挥一下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保持冷静。

    特别关于“大声呼救”:

    在没有坏人的情景下(如遇难)以可持续体力为原则,最好是找到可以容易发出大声响的东西,范例,在冰冷海水中体力透支的Rose吹哨子引起救生艇注意;

    在有坏人的情况下,如果很明显呼喊被听到的几率远小于被歹徒抓住的几率,请慎重!如在厕所的片段,隔音很好的窗子还未打开,呼喊的声音只会让门外的歹徒变得丧心病狂的撞门、接着有很多理由应该狠狠教训你一顿,结果严重损耗逃走力(体力、身体状况、头脑清醒度等)。而之后丛林逃跑,目标重机械驾驶员,即使不论依旧很远的距离,工地的噪音也会有很大干扰,简而言之,听不到;而好不容易的摆脱的追踪者却立即循声定位。不是剧情这么刻意,编剧,我们理解你。

    有个疑问,拼命呼喊会否影响当时的大脑思考或者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力,如神经、机能调动集中在提高音量以被听到,于是分配给其他功能的份额变得很有限/不充足

    其次,放弃一些不必要的挣扎。针对强奸来说,在有些情况下,不如不要挣扎。(* 以下只是根据所知的专家意见影视内容,得出的一些片面的个人想法,欢迎指正)

    面对生理需求严重压抑而发出攻击的罪犯,留意“大声呼救”提示,以免逼得狗急跳墙杀人灭口,相反,顺从以便尽早结束,保留抓伤后皮屑、衣物上的精液等犯罪证据。

    而若是有强奸倾向的变态罪犯,挣扎抽泣哭喊很可能正在满足他对于被害者的幻想,欲望实现,然后,他想要更多。

    最后,集中力量攻击要害。

    有硬物,不要浪费在相对无关痛痒的部位,鼻子,太阳穴,后脑勺。不记得在那里看过,一拳击中鼻子的攻击力不容小觑,哐当一下猛的一股血腥味然后意识模糊(此描述为构想的感觉,只记得对神经会有很猛的冲击)。

    最后的最后,不在危急的环境中当然可以有时间考虑应对计策,又回到第一点,一定保持冷静,以防自己本能的应激反应撑了一时却断了后路
  3.      片子拍的还是比较不错的,演员和画面都很漂亮,但内容和思想上不如老版更震撼。
       感觉新版改动最大的是受害者玛丽幸存了下来,老版中玛丽被强奸并被枪杀于湖中。这一改动使片子的本质有了变化。老版中,医生夫妇知道女儿被害后,将凶手逐一干掉,体现了以暴易暴,以眼还眼的思想,片尾二人面对生日蛋糕的悲凉和凄惨心境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而新版中玛丽受到伤害但幸存了下来,必须及时送去医院救治。医生夫妇逐一干掉凶手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能送女儿去医院而清除障碍,是为了生者为了求生而杀人,是不得已的是被动的。而老版中医生夫妇是为了死者为了报仇而杀人,是蓄意的是主动的。个人感觉这是一个质的变化,新版有点俗套了。
       整个片子的压抑感暴力感和真实感新版都不如旧版。虽然旧版的演员和画面都不如新版精美,但是旧版所特有的灰暗压抑和暴力杀戮有如纪录片的真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许是旧版当年被列为禁片的主要原因。而新版中除了玛丽被强奸的片段给人压抑不舒服的感觉之外,其余的部分基本就是一部中规中矩没有悬念的恶有恶报的动作片了。尤其是片尾三个坏蛋被干掉的片段,基本上沦落为一部普普通通的动作片了,没有了旧版中真实凌厉的震撼性。
       还记得旧版中玛丽老妈为了为女儿报仇,面对强敌只能智取,因此她不惜色诱凶手,假装要和凶手玩SM游戏,将凶手的双手反绑,然后给凶手口交,进而将凶手的命根咬断,从而为女报仇,也真是忍辱负重、以牙还牙了。而新版中这一复仇的情节则被修改没了,只剩下常规的打打杀杀了。
      但是,无论旧版还是新版,两位受害者都是因为不听大人的话去买(吸)毒品而惹上杀身之祸的。假如二人远离毒品,或许悲剧可以避免。由此可见,影片对于要远离毒品的教育意义还是一脉相承的。另外,得到的教训就是不要和陌生人讲话,不要轻信陌生人,以免引火烧身。
      总之,新版旧版各有所长。单从好看上说,新版高于旧版,如果从思想上看,旧版又高于新版。无论新旧,都还值得一看吧,当然,不喜欢暴力血腥恐怖片的朋友除外。
  4.       这部电影的坏人很坏,但是好人更坏,把人家整瘫痪然后再把头放进微波炉里这种做法一般人还是想不到的。话说他这样应该也算谋杀了吧囧
        这部惊悚电影情节处理的是最近看到不错的一部,包袱和伏笔虽然不算太多,但是情节却不拖沓,很自然的一点点发展,也没有什么惊悚电影里常见的脑残情节。影片里的女主角被人给raped了,这个情节多少还是有点震撼的,恐怖片女主角还没怎么地就给人家强奸了我是没有想到的,不过保存了贞洁的那位没有活下来,失去贞洁的反而活下来了,哪个更重要呢?
        有一点我觉得很有意思,遭遇危难的一家人在生死关头没有选择逃亡而是选择了去把敌人都干掉。我知道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汽艇的钥匙需要他们去找,但是面对歹徒时他们表现得像个杀人老手,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