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克里蒂,童话的小屋 Kerity, la maison des contes(2009)

克里蒂,童话的小屋 Kerity, la maison des contes(2009)

又名: 克里蒂,房子的故事 / 老奶奶的魔法小屋 / Eleanor's Secret

导演: 多米尼克·蒙法尼

编剧: Anik Leray

主演: 让娜·莫罗 朱莉·加耶 Liliane Rovère 皮埃尔·里夏尔 德尼·波达利德斯 洛兰特·道驰 马修·格克齐

类型: 动画 儿童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上映日期: 2009-12-09

片长: 74分钟 IMDb: tt1429430 豆瓣评分: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纳塔将满7岁,却一直不能识字。他对姑妈遗留给他的藏书失望不已。直到夜晚降临,书中的人物纷纷现身,告知纳塔他们面临永远消失的危险。于是纳塔投身于一场冒险,来拯救他的朋友和他们的故事。他来得及读出拯救他们的咒语吗?

演员:



影评:

  1. 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译法语电影了,可仅仅看了5分钟便果断打消了翻译这部片子的念头,这真的是给小孩子看的动画吗?不管是口音还是用词不能不说是有些难懂,甚至是比一些真人电影还要困难得多,所以这一放弃就等了半年多。
    再次捡起来确实下了很大的决心,也感谢组里童鞋们的支持,终于啃完了这个老玉米,不过也把大家的牙硌得生疼。
    言归正传,说说安吉丽卡吧,很喜欢这个女孩子,就像姨婆所描述的她是如此的聪明,如此的独立,一言一行都像个小大人儿,极度看不起自己的小弟,她自己的话是不知道倒了哪辈子的霉摊上这么个小弟,所以当姨婆把大批的书籍留给纳塔,对于安吉丽卡来说是言语中夹杂着各种羡慕嫉妒恨,因为纳塔不识读,有什么资格接受这份礼物,甚至说把书送给纳塔就等于是把眼镜送给瞎子。从她的身上,咱们也会有疑问,安吉丽卡从各方面都比纳塔优秀,为什么不是姨婆选中的人呢?如果选中她,所有的麻烦都不会发生!我想原因不是别的,正是她身上慢慢消失的童心,而她不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对此自豪不已,就像她与纳塔间的争吵:
    纳塔: 反正你不也不信那些童话故事嘛!
    安吉丽卡:因为我可没那么幼稚!不像某人!
    不相信童话故事就证明自己的成熟,相信童话就是幼稚,当下社会都是这么认定了,所以这部动画被很多人定义为低幼的动画,只适合儿童看,我相信参与制作的中国团队也是这么个想法,错误的估计了欧洲观众的欣赏水平,错误的估计了票房收入,也许连他们自己都没有读懂这样一个寓意深刻的影片,又如何对它有信心,只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失去的几百万欧元就当是买个教训吧!(详细内容见)
     “爱丽丝知道她始终拥有着童心”,这句话在影片中一共出现过3次,片头,片中,片尾,为什么要如此强调?特别是片尾,更是说爱丽丝变成老婆婆的那一天也依旧给孩子们讲自己的冒险,那是因为人的一生都不应该放弃这一份美丽的心境,不管你的岁数如何!

    最喜欢那句“真正的财富往往深藏不露”,希望安吉丽卡真正悟透了!

    再次感谢埃莉诺姨婆,让安吉丽卡恢复了本应拥有的童真之心,重新拥有了那一份美丽的心境!

    羡慕埃莉诺姨婆的平淡恬然:
    - 她最大的乐趣,就是躺在那里,
    - 睡在她的安乐椅上,然后那天清晨,
    - 她依然如此,只是忘了醒来 ......

    原创翻译-月月字幕
    请到小组地址获取

  2.     《克里蒂,童话的小屋》故事情节很简单,纳吉,有阅读障碍的小男孩,因为相信童话,挽救了一群童话人的命运;也因此突破了自己的阅读困难,成功的读出了解救大伙的咒语。“并不是因为故事是撰写的所以就不存在”。
       
      电影里面的哲学意味很浓。 比起故事来,吸引我的更多的是电影的氛围。海边的小屋,沙滩,小屋里那神秘的书屋,一屋子的原版童话书,阳光,风筝,还有纳吉堆的沙滩城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暖色的基调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
       
       童话小精灵们就这样一个个从书里面走出来,爱丽丝,食人妖、小红帽、小兔子、灰太狼、匹诺曹、白雪公主、爱捉弄人的魔法仙女……
      
       看着这些小精灵们,就像童年的记忆突然再次打开宅门,就像纳吉总是回忆起奶奶给他讲故事的那些温暖的片段,我也回到了童年的瞬间。温暖而美好。

        这个电影适合和孩子一起看,尤其适合有一定童话知识储备的孩子,会似曾相识,会因此而更加珍惜书的故事,童话的故事。

        与其说纳吉解救了童话精灵们,不如说是童话精灵们帮助了纳吉的成长。相信童话的力量,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成长的力量。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亲子电影。
  3. 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场景。其一是对于主人公小男孩阅读障碍的画面表现。这一段真是令人拍案叫绝。曾经看过一个表现强迫症内心感受的公益广告,对于一个走路必须走在地砖的框线里面不敢踩线的强迫症患者来说,每次踩线内心所经历的恐惧和挣扎就仿佛是下一秒就会天降巨刀、当头落下,直接将线外的身体部分劈掉一样。当广告片中把这种想象当真实拍摄出来,尤其是把患者仓皇躲避接二连三的巨刀的紧张压迫的画面与心理治疗室中与医生索然无味的交谈做平行蒙太奇的时候,那种平静苍白底下刀山火海的对比简直酷毙了,观众一下子就明白了那些看似无关痛痒的心理疾病其实对当事人来说是怎样要死要活的折磨,而本片中对于小男孩阅读障碍的表现根本完爆那个广告。他先是感受到书中的字母全部一个个蹦出来,从书架里面流淌出来,噼里啪啦砸下来,这里先有一个“砸死”的死亡方式,说时迟那时快,书页变得无比巨大,在字母纷纷往下猛砸的时候书页之间越挤越近,像山石崩塌简直要把他挤扁,这又是一种“夹死”的方式,后来字母越来越多,转眼间形成汪洋大海,把他彻底淹没,这里又有了一种“溺毙”的方式,当他终于跑到高处却走到了绝路,蓦然回首身后禁室中一片枯槁无色的死书,犹如恐怖片中的头骨累累;再然后他站在巨大的翻开的书上,沉重的书页一页页拍下来,直拍得他瘫倒在地,连逃跑都失去了力气,这又是一种“拍死”的方式。尼玛这么多种死法,这是童话片还是盗墓片啊??!!最后一只毛乎乎、被宛如守尸甲虫似的文字覆盖的黑手从书页中伸出来,创作者还嫌不够还要让他在楼梯上爬啊爬!这是贞子吗?当主角终于倒在地上时身上的文字或者说虫子还是久久不能散去,真是让人狠狠地恶心了一把。在脑内剧场里这么血雨腥风时,与之交叉剪辑的现实是无比平静的场景:一个小孩瞅着地上的书在发呆,而在这一切的开始和末尾还有宛如鬼魅的女声童谣旋律不时响起,告诉我导演你本行是不是拍恐怖片的!!

           另一个让人深思的场景是片末Alice的故事在世界各个角落被人们用不同的语言读给孩子们听(好像其中还有亚洲语言,我努力也辨认不出是不是发音特别拙劣的汉语),男主角的任务完成了,故事得以流传,而且全是同一个版本,是真本的内容。这一刻我突然觉得我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对于现代人阅读障碍的忧惧、绝望以及对于本真文本传承的执着和热切。生活在这个时代难道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源流中断,传承不再的现象陌生吗?资本浪潮席卷之处我们所丢失的岂止是文本,文化的方方面面都被功利主义重新清洗了一遍。没有短期效益通通抛去,能够马上盈利纷纷雕饰粉砌,大做工程。文化快餐无处不在。而比真本丢失更可怕的是阅读障碍,或者更进一步说是高级审美能力的缺失所相生相伴的媚俗现象:把传统文本中的精华细节全部丢失,从中选去最富感官冲击力的部分加工成毫无营养的纯刺激性产品。当我们被各类纯刷颜值的偶像剧玄幻片等雷得死去活来,被场面浩大情节空洞的大片弄得心惊肉跳时,如果我们不去反抗它还去贡献票房和收视率,那我们就是这场“劣币驱逐良币”的帮凶。当你的后代看到的红楼梦更像青楼梦时,那与这部电影的结尾相反的,世界每一处可能讲得还是同样的故事,只是那个故事简单粗暴,把暴力,色情,玛丽苏和惊悚的因素剔除之后,竟然不剩下什么了。

           世界上可能有两种人读童话获得的快乐更多。一种是有童心的人(不论是小孩还是大人),另一种是严肃较真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前一种人沉醉于童话提供的完美幻境,得到想象力的补偿和情绪的宣泄,后者在解码童话中的象征意象、人物原型以及心理症候和情结中获得智性满足。如果把童话看成是世界上最普遍的象征语言的话,那么每个人应该从中看到的都不是不同的自己,形成因人而异的知识和情感。分享自己的解读可能是我能为这个从画面到构思都特别美妙的童话电影唯一能做的事,于是我就把自己那点小小感想写下来。电影中的小男孩打了胜仗,打败了狡猾的资本力量,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未受污染,现实生活中的就难说了。童话虽然可以那么轻易地美好,但童话里隐藏的暴戾和绝望也是真实生活中难以磨灭的东西。在欣赏了一场美梦之后再解剖出其后的乖张算是两种快乐都得到了吧。
  4. 1.对孩子挺有教育意义的,培养他们看书的兴趣。
    2.看了半天才知道克里蒂是个男孩……
    3.电影画风不错呢,水彩的感觉。
    放风筝的画面颜色超级美,已截图,当屏保了。
    4.大人陪着小孩看最好,可以一起聊一聊其中的道理,比如姐姐的行为。姐姐看起来感觉眼神坏坏的,还以为最后也要恶意破坏弟弟的拯救行动,没想到还是个好心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