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kromantik根本不是恋屍片的鼻祖.请不要受二十二禁片宣传的误导,1924年德国便有《über leichen gehen》了,1926年便有《Leich(e)der Metaphysik(怎么译呢?古歌(及尸体)的形而上学)?》了(两部被抹杀了的实验片子),jörg自己也说那是“一部分上下集的致敬片”。再不济,也要提buío omega(1978)啊. ^^...所以说文艺害人.无论是《Nekromantik》《buío omega》《j'aimerais pas crever un dimanche》,抑或《飛び出す妄想》中的虐屍口交、乱步地狱的第二短篇、《东京木乃伊》或者我们亲爱的科塞尔博士的传记电影……我在文中(注:指《从惧尸心理到恋尸癖》)只字未提,因为我自始自终讨论的都是——真实存在的恋尸癖。我想,voices of death以及由gunther von hagens博士制作的4集电视节目,才是应在此处聊到的活动影像吧。---
1,谁是科塞尔? 乔治•卡尔•冯•科塞尔(Georg Carl von Cosel,1877-1952),这个有名的德裔美籍化疗医师却并不因为他相关的博士头衔而出名。 如果谁听过瑞士作曲家纳迪尔•瓦瑟纳(Nadir Vassena)的著名歌剧《康乃馨(Carnation)》的话,应该会对剧中的生死绝恋印象深刻——而此剧的灵感即是来自我们的科塞尔博士。 是的,没错:冯•科塞尔,他是一位世界知名的恋尸癖患者。 德累斯顿人谭兹勒(Tanzler),于1927年移民美国佛罗里达,并且自称卡尔•格拉夫•冯•科塞尔博士(Dr. Carl Graf von Cosel)。虽然没有人知道他的博士头衔是否名副其实,但他却在本地的教会医院谋得了一个主管化疗和细菌研究的职位。 1930年4月他43岁时,结识了一位年仅21岁的肺结核病人玛丽亚•埃蕾拉•米拉格洛•德•霍约斯(Maria Elena Milagro de Hoyos)并与之相爱。一年之后他们成婚(准确点说,时间是1931年10月24日),但可怜的埃蕾拉在婚礼结束的一周之内便因病辞世了。 伤心的博士用甲醛保存了爱人的尸体,并在他家的后院中为其修建了一座豪华壮观的陵墓(如我们经常在电影中看到的那样,这种陵墓是带门的——亲人们可以直接走到棺前凭吊死者)。 1933年,埃蕾拉死后的第二年,博士将爱人的木乃伊悄悄带回了家。他和那具依旧穿着新娘礼服的尸体一同生活,并想尽办法将尸体保存得更完美些。 虽然博士做得很隐秘,但一些流言蜚语还是传开了去——1940年,也就是埃蕾拉死后的第七年,博士的一系列古怪行为引起了死者姐姐的注意:一番调查之后,她发现死者并不在她的棺木里,而是端坐在博士的饭桌前,正和博士亲密地进餐。 报警之后,科塞尔博士因为盗尸罪而被捕,埃蕾拉的尸体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检查之后,于博士被捕三天后公开埋葬——埋葬当日来了六千名拜访者,只是为了看一眼这具“多活了七年的死人”。 尽管医生证明博士没有任何心理疾病,他仍在交纳1000美元保释金后被释放。 失去工作,没有经济保障的博士前去投靠他在Zephyrhills的姐姐,并在那里写下了自传体的《埃蕾拉墓地的秘密(The Secret of Elena’s Tomb)》。如果有人拜访,他还会给拜访者看他所制作的、属于埃蕾拉的蜡质面容。 博士死时手上依然拿着这幅蜡质的面容,人们对其经过仔细的分析之后,十分惊奇地发现——那竟然是博士直接用蜡覆在死者的脸上制成的。而且,根据1940年拍摄的照片,蜡质面容的制作时间分明在埃蕾拉重新下葬之后!换言之,博士又将爱人的尸体挖了出来,并且悄悄地收藏着。 1940年的尸检报告在1972年被公之于众,里面证实博士曾和尸体有过性行为,而且是长期的——长达七年之久……
Joe D'amato拍过很多类型的片子,意大利招牌通心粉西部片,奇幻片,战争片等等,但是他最代表性的恐怕就是情色剥削片和恐怖片了。70年代意大利炮制出自产的风格片,giallo,兼情色美学与写实血浆与一身,甚至输入并影响美国cult片市场。这种自成一派独树一帜的风格说是受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浪潮影响也好,可看度是非常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