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黑金 Or noir(2011)

简介:

    奥达(塔哈·拉希姆 Tahar Rahim 饰)和哥哥从小被寄养在纳萨比门下,纳萨比(安东尼奥·班德拉斯 Antonio Banderas 饰)在一次意外的发现了石油开掘后成为富甲一方的首领,逐渐与境外势力勾结,为了“黑金”置百姓与水深火热而不顾,并为了扩大权势将奥达与公主(芙蕾达·平托 Freida Pinto 饰)联姻。奥达的父亲带领阿拉伯平民,决心向纳萨比宣战,并鼓动自己的亲生儿子奥达的加入,但此刻纳萨比已占有高端军事武器,双方实力悬殊巨大。生性不好战的奥达挣扎在两个“父亲”、两个族群之间,不得不做出残酷的选择,为了百姓的生存与和平,与“不可战胜”的养父展开背水一战。

演员:



影评:

  1. 评价这么几个人物:奥达、奥达的哥哥、奥达的爸爸、纳萨比、不知道叫什么的人贩子。

    1.人贩子:一看就知道是个杀人越货的土豪,书都没有一本。先是在帐篷的时候完全不用脑,仗着人多,跳起来说砍奥达的头,谁知奥达早就安排好了,让他赔了姑娘丢了面子;第二次是在油井附近他乱开鸟枪打死了奥达的父亲,引发了最后混乱的决战,由于他之前和女奴的关系也没处好,决战中被从后爆了胸。死倒不怕,就怕死得很愚蠢,人贩子死要面子,可是没知识让他死都死得没脸。

    2.纳萨比:关于财富的东西他倒是知道得不少,但是仁义道德什么的,他完全没概念啊,打回幼儿园重造!

    3.奥达的爸爸:以天朝古代君王来对比,他算是个好酋长了。应当也是熟读伊斯兰教的典籍了。可惜不看西方现代的书籍,过于保守。造成了战争,并死在了战争当中。

    4.奥达的哥哥:完全不看书,身体不错,霸气外露,但是一天就知道玩儿鸟,从不长脑。要逃就逃吧,非把人家有背景有后台的守卫杀了,路线也选得不好,没多久就被抓起来给爆头了。死前还傻乎乎地说:我是王子,你不能这么做。

    5.奥达:奥达片中最爱看书的人,以致于周围(包括远在家乡的父亲)人都认为他是个羸弱无能的屌丝软蛋,因为在那个时代那个地区,力量和身体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人们也认为具有这两样的人同时也具有勇敢坚韧之类的)。但是由于他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因此多次化险为夷。

    (1)奥达哥哥要逃回家乡时,奥达拒绝,之后哥哥被抓住,奥达在敌国成功和女神结婚。并且之后利用做和平大使的机会回了家乡。

    (2)沙漠中大战坦克。手头装备有限,一支打鸟农民级别的军队用地形和沙子废掉了一队坦克。

    (3)海边找水喝。要不是他知道海底喷泉什么的,估计一群人都得渴死在离水近在咫尺的地方。

    (4)见到其他部落的女奴,和善对待,之后成功联合了多个部落。

    (5)最后他很具有国际视野有木有啊,不杀纳萨比而是把他外派作为代表。即为自己树立了一个仁义之主的形象,又合理任用了人才。这在中外历史上帝王传记中到处可见,肯定是看书得来的!

    知识改变命运啊!!
  2. 故事很简单,仿佛一首史诗。豆瓣上评价不算高,但我看完却感叹良多。这应该是头一次接触穆斯林的近代史和文化。我的第一感叹是,我忽然不那么反感伊斯兰教和穆斯林了。在发现石油之前,穆斯林们要在阿拉伯半岛严酷的自然环境生存下来,必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宗教维系约束,提倡团结、正义甚至极端到以暴制暴的价值观。这种真实的暴力冲突折射出男人们为了生存、为了维持社会秩序所作出的努力,这一切透视出强大的精神信仰绽放出的迷人之处。
    是呀,一个能在这世上生生不息的民族,一定都有着它自身的魅力。穆斯林这样一个庞大的族群,它的文化里面包含着他们赖以生存或者说衍生繁衍出的伦理道德,这些伦理道德也许有黑暗落后的方面,可是更多的,可以折射出民族繁衍生存中留下的人性光辉。需要的就是想《黑金》这样的电影,用更通俗易懂、直观便捷的方式,把它传递给全世界。
    真希望能够有多一些的时间和精力用来了解这些文明。可是,物质文明的车轮转动得太快,我们被迫不停的提速来追赶这一切。更多工作时间、更多的学习时间,而这一切,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更多的快乐?更多的幸福?显然不是。有什么办法可以停止下来吗?
  3. 看之前,本以为是历史剧,但感觉情节安排过于巧妙,过后翻看介绍才知道是根据小说改编的。“英雄主义”是个我很喜欢的题材,怎么能不喜欢呢!我就是受这教育长大的。但,幸亏我胆小怕事,只把这“主义”深埋心底,要不然定会毙命于防暴队的棍下。只管教育,不给出路,太他妈缺德。

  4. 我是一个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从小受到《古兰经》的熏陶,并且本科毕业后专程学习了我民族的语言——阿拉伯语;我又是一个喜欢写字、看书和思考的人,我之于文字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从这两个角度来讲,今天看了电影《黑金》忍不住“唠叨”几句,和各位分享。

    这是一部讲石油的电影,准确的说,是讲阿拉伯人面对石油和固有传统之间选择的一部电影。影片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去介绍石油给阿拉伯人带来了多少财富,或者石油让这个文明古国有了多少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是又从很多的细节中去折射这两个点。

    电影开头给我留下一个印象很深的镜头,阿拉伯酋长说了一句“原来我们和英国的差距是一千年!”面对疾病,面对贫穷,面对征战,面对缺水,面对一望无际的沙漠…阿拉伯人也曾无望,但是他们没有抱怨,没有自暴自弃,他们聆听信仰的声音,他们用虔诚的心向至高的真主安拉祈祷,所有恶劣的因素没有打垮他们的心,爱和血汗是最珍贵的东西,人性至善。

    但是美国人在这里发现了石油,是现代化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希望。可是,但凡先进,其最初的萌芽总会面对旧势力的阻碍,也或者说石油会给这方土地带来财富,但是也会带来难以预料的未知。争夺“御黄之地”不单单是部落间的斗争,也是先进和传统的较量。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里,谈到为什么阿拉伯世界会落后、偏执的时候,他认为是因为阿拉伯世界里电脑、网络等技术的普及程度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何帆先生翻译作品时,在这一点上对其提出异议,认为弗里德曼出于对技术的痴迷下此定论,从而忽略了意识形态的对立,霸权国家的干预,殖民主义和名族主义遗留的历史问题,以及石油争夺等等。

    阿语课上朱老师说,因为阿拉伯人民过于沉溺于历史当中,对阿拉伯帝国的兴盛念念不忘是其无法在当代继续强盛的根源。以前看书的时候记得这么一句话,对老师的这个观点有很好的佐证,原话不太清了,大意是“你越自信,就越不愿意沉迷于过去的辉煌之中。缺乏自信会让一个国家(个人)不断地回味过去,充满自信的国家(个人)则更愿意放眼未来。”。

    而看了这部电影除了基于上述不同的人的不同的观点外,又有了新的感受。阿拉伯是一个有信仰的地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古兰经》是几辈人传承下来的经典。它展现了非凡的智慧,并陈述出伊斯兰教与世界上其他任何宗教的不同之处,即“宗教生活化,生活宗教化。”所以人们根据《古兰经》去判断、抉择、行事…但是《古兰经》毕竟是先辈智慧的结晶,而社会却在不断的向前。当意识形态的冲突出现的时候,该如何去化解?这就难免会让人联想到,《古兰经》是否阻碍了阿拉伯世界的发展?或者说对《古兰经》的曲解,成为了很多人守旧和放弃进步的借口?还是说现代化的发展和《古兰经》里所倡导的世界有不同?这一点我还不敢说…我需要更多的佐证和知识的积累。作为穆斯林的我来讲,虽然有了这样的想法非常不敬,但是我在心里对至高安拉非常敬畏。

    所以电影刻画了奥达这一形象,用另外一种形式向观众显示了“内圣外王”的境界。一方面紧跟时代潮流,将安拉赋予的这片土地的石油予以开采,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熟背《古兰经》的哈菲兹حافظ,他能够用更高明的思想,去理解《古兰经》的意义,和父辈们去谈论自己的想法,并坚定其选择。他的父亲不想开采石油,因为《古兰经》里没有写到可以开采石油,他认为那些油桶轰隆会改变这一地区的平静,是对安拉的不敬。传统人捍卫古老信仰,认为御黄之带所带来的利益只是一时之乐,所以将对支持采油的那萨比部落发起战争。而奥达说,“我父亲总是敦促我多读古兰经。我很惊讶,这么多虔诚的教徒聚集在一起,却像野兽一样叫嚣着战争这一被可兰经所谴责的行为。如果真主不想让阿拉伯人拥有石油,他为什么会把石油埋在我们的土地里?”


    分析一下奥达王子,虽然影片的描写有神话角色的嫌疑。不过这几个方面抓的还是挺准的。给我留下深刻影响。

    第一,在幼年和青年时期博览群书,安静沉淀。成为其日后发力的强大积累。值得学习。一个人的习惯、知识和才能的积累,也许是默默无闻的,但是那些不负光阴的努力会刻画你的人格,会成为你有别于人的闪光点。

    第二,战争中的智谋和策略。那萨比的儿子在战争中死去时,奥达仰天而问“这就是史诗中歌颂的战争吗?”,阿里说“是的,没想到你如此精于此道。”。并且凭借十足的能力征服了整个南部的所有部落,与其说是幸运,不如说是积累的爆发。

    第三,对父亲,对妻子,对人质,对陌生人,对…所显示出来的善良、仁义和责任。这些人性中最本质的美,也是导演渴望向世界传达的东西吧。正能量永远不过时。

    第四,唯才是举。他在影片最后没有处死那萨比,而是将他委派美国做石油谈判的阿方代表人,和《猫鼠游戏》里面莱昂纳多饰演的弗兰克的结局有异曲同工之妙。真正优秀的领导者,更有一种大气,能够对人才作出合理的安排。

    第五,You know my son, the greatest gift in the man's life, is love.知道吗,孩子?男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是爱。

    张洪仪教授以前说“阿拉伯语是深井中的声音”。我一直在想这句话什么意思,慢慢的有了一些想法:
    在沙漠横扫的阿拉伯世界,水之于阿拉伯人的重要性无以言表,而这句话不单单是指阿拉伯语发音深发音难,也不仅仅是说阿拉伯语历史恒久深远,更表达了这方土地的人民和水深厚的感情,有水井的地方,孕育生命,才有了阿拉伯语。阿拉伯谚语,“It is said that every man has three tasks to accomplish in this world. To plant a palm tree, to dig a well, and to father a son.据说,每个男人来到这个世上都要做三件事:种棵棕榈树,挖一口井,还有生个儿子。”



    写在最后:

    自然资源不发达的地区,犹如日本。充分发挥其国民的智慧和勤奋,懂得借鉴并学习。古有向中国学习唐文化,后有向美国学习现代化,如今借着全球化的列车,始终向前。

    历史问题和传统纠结比较少的国家,犹如美国。建国虽只有三百多年,但是生于逢时,靠着头脑,自由和创造力构建成为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甚至“统治”整个二十世纪。

    资源有,历史久,人口多,国土也不错的国家,犹如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历史最大的意义在于“借鉴”,虽然中央集权制多为诟病,但是统治大国又需要这样,虽然曾经历史很辉煌,但是闭关自守就会落后挨打。如今也在不断中调整,调整中发展,并初见成效。

    而阿拉伯世界,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众所周知。但是安拉恩赐他们石油。这群人靠着信仰的力量,传承有着1405年历史的《古兰经》。虽然征战不停,和现世的发展格格不入,好像“名声”不太好。但是历史不停的前进,未来很多东西也会被改变,但凡需要时间去证明的,我们都无法预知。最后,借用阿语界史希同教授的一句话作为结尾:“阿拉伯世界的希望,在海湾。”